引言:
看过电影LOR吗?欧洲古代落后。中世纪差不多到末期前,一些人文主义者称以往直至主后四、五世纪野蛮民族入侵、西罗马灭亡的一段历史为『黑暗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而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黑暗时期表示一个绝望的时刻,感到身边毫无盼望。就在耶稣将要被出卖以及交在人手中的时刻,主耶稣似乎也陷入了黑暗时刻。我们没办法想象道成肉身的主耶稣竟然也会陷入这样的境况,为什么会如此呢?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在耶稣的这个经历里,提醒了我们什么功课呢?先让我们来读一段经文。《马太福音》26:31-46,56b。
耶稣带着三位门徒到客西马尼园祷告的那个时刻,是耶稣在世上人生所经历最黑暗的时刻。为什么是客西马尼园的时刻?而不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时刻呢?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肉体被残暴的对待,面对人们的羞辱和嘲笑。耶稣在十字架上应该才是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为什么说他最黑暗的时刻是在客西马尼园的那一个时刻,而不是在十字架上的时刻呢?如果我们对比看耶稣在两个时刻里的说话,就能够发现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晚上,以及在十字架上的内心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十架七言
我们首先来看看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过什么话;从四卷福音书的记载和归纳,圣经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曾说过7句话,一般称之为十架七言:
一、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
二、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23:43)
三、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门徒说,看你的母亲。(约19:26-27)
四、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可15:34)
五、我渴了。(约19:28)
六、成了。(约19:30)
七、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23:46)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过的话,归纳来看,除了第4句,其他都是得胜的语句,没有任何的消极的意思。虽然如此,当主耶稣说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表达什么呢?主耶稣是否是在埋怨上帝离开了他呢?难道说上帝这时候完全撇弃主耶稣了吗?是的。上帝的确遗弃了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但主耶稣在如此呼喊却不表主耶稣在埋怨,事实上他反而是在向仇敌宣告上帝的得胜。怎么说呢?“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其实是来自诗篇第22篇的第一节。想想看,一位熟悉唐诗的人,如果我念一句“床前明月光”,他自然会联想到这首诗接下来的诗句,因此他不会误以为我只是在欣赏月亮而已,他应该会马上明白到我这思念故乡。因此,当主耶稣说到“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我们应当联想到诗篇22篇究竟全篇诗在表达什么?若我们读了整首诗篇22篇,我们会发现到诗人最后其实是在宣告上帝的得胜:列邦,万族都要向耶和华敬拜。因此我们发现原来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内心世界其实早已经胜过各样的煎熬和攻击了。而这得胜的最高峰则是在基督的复活显现出来。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
那么我们要回头看,为什么在客西马尼园的时候,是耶稣处在最黑暗的时刻。从经文里,我们发现在客西马尼园的晚上,虽然耶稣带着三位门徒一同前去,但是耶稣却是单独的在另一边祷告,只是吩咐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要与他一同警醒(36-38节)。为什么耶稣不与他们同在一处祷告呢?不知道,不过经文却记载当时主耶稣的心里忧愁难过。而且主耶稣说:“我的心灵痛苦得快要死了”这显示出主耶稣当时内心的心理状态是十分灰暗,忧伤难过到一个地步几乎要死了。曾经经历人生突然的打击,或者经历不如意而忧伤过度的人,看到这样的形容,必定能够回想到当时本身的情景,也因此能体会到圣经所描素主耶稣当时内心痛苦的情况。
什么原因导致主耶稣当时内心煎熬难过呢?因为当天晚上主耶稣将要被卖,主耶稣的死期来临了。不单如此,还包括了对门徒的失望。因为主耶稣已经预知,门徒将在他最艰难的时刻离开他,分散逃跑,甚至还在人们面前拒绝承认是主耶稣的跟随者。这一些时刻都将来临,主耶稣在世上的工作已经来到临界点了。这让我们理解到,主耶稣的内心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难过悲痛。我想,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最大的因素,还是因为天父上帝在那个时刻的沉默。在诗篇中所记载的诗,主要都是诗人想上帝的祷告。而诗篇里面的祷告主要分有几种的类型,其中一种悲哀的诗篇称为“哀歌”。诗篇第42-43篇,正是属于哀歌的类型,当中说道:“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等候神……”。诗篇中的诗人感到上帝没有回应而感到忧伤。而耶稣在此处正是经历上帝的沉默不语,此时主耶稣正是面对极大的挑战和试探的时候。因为当时,对于主耶稣最大的试探,就是违背父神的旨意。这可说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从耶稣的第一个祷告:“我的父啊!可能的话,求你使这杯离开我;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显示主耶稣对于承受那苦杯曾经感到过犹豫,虽然如此,在这最艰难的时刻,按照天父的旨意若祷告不被应允,主耶稣仍然愿意顺服。对一般人而言,对于一件重大的事情,我们都会再三地祷告上帝;如今连主耶稣都要一再地为是否要承受这苦杯而祷告,就显得事情十分严重,也显出主耶稣内心的挣扎痛苦。为什么?因为上帝的三个位格之间的关系,将要因为救主为了承受苦杯的缘故而撕裂。
《约翰壹书》四章十六节说:“上帝是爱”。然而上帝定意要让基督担负所有罪人的罪,为敌人承担咒诅。因此圣父让圣子通过圣灵牺牲自己。那是否表示圣父便对此无动于衷呢?不是的,正如神学家莫尔特曼所说:“在儿子的被遗弃里,父亲也遗弃了自己。在儿子的被舍弃中,上帝也舍弃了自己,尽管方式不同。……父亲是在无限的爱的悲痛中蒙受儿子的死。”面临这样宇宙性的事件,主耶稣所承受的压力是非笔墨、非言语可以表达。你说你还是不明白那种感受。就像恋爱中的男女,要分手是很痛苦的事。对吗?但是恋爱的人分手是不是很普遍呢?是。所以恋爱分手是一种常态。大家说恋爱分手是一种常态。你不敢说,你想怎么可以这样随便轻看谈恋爱的人呢?谈恋爱分手那是很痛苦的。是的。
那么更何况三位一体的上帝呢?你不要误会,上帝的三个位格之间不是在彼此谈恋爱,上帝本身就是爱,无限的爱。这样彼此相爱的关系,如今因为罪人,因为恶人,因为坏人,因为你和我的缘故,将要被撕裂,痛苦不痛苦啊。上帝不是冷冰冰的哲学里面的上帝,也有感情的,那是十分巨大的痛苦,也因此逃避的试探是极为明显的。
例子:拔牙、生产前的紧张心情,想逃避。一旦进入拔牙、生产的过程,表达已经目的已经成就,虽然还在手术台上,但是已经达成了要拔牙和生小孩的心意,之等候过程的结束而已,从之前逃避的心改换成希望一切赶快结束的心,两者是不同的,但是一旦启动了、过程开始了,也就表示目的达成了,结果只在于是否成功与否。
主耶稣克服了逃避的试探,当他被抓拿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受难的过程,也就是进入承受代替罪人被定罪所受的对待。然而,耶稣的心境却已经完全的改变,从起初为面临三位一体的关系必须承受撕裂的痛苦而犹豫、担心、痛苦、害怕,转变成得胜的姿态。当一大群拿着刀棒的人来到的时候,主耶稣说:“起来,我们走吧!出卖我的人来了。”在言语中,没有一丝惧怕。当你面对一群拿着刀棒的人草香你走来的时候,你会不会双脚发软?主耶稣没有心惊胆跳地说:“糟糕,他们来了。”不是的,他说:“起来,我们走吧!出卖我的人来了。”黑暗时刻已过,耶稣他已经得胜了试探。终于,主耶稣坚毅的走上完成救赎工作的最后阶段,承担罪人的罪。
属灵操练:拒绝沉睡,靠主掀起福音浪潮
面临黑暗的时刻,主耶稣保持警醒顺服天父的旨意,不掉入试探。然而,在这次的最黑暗的时刻,主耶稣明白和体会了人的软弱,他了解“心里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的无奈。尤其是门徒的调入试探里头。门徒调入了试探,什么试探呢?门徒以为主耶稣失败了。因着不警醒,门徒看着主受难的情景,分散和逃跑了。是的,门徒没办法保持警醒,而沉睡了。事实上,即便是他们醒来了,心灵依然是沉睡的。为什么?因为他们正陷入他们的黑暗的时刻。他们跟随的主耶稣被杀害了,没有希望了,他们的内心陷入绝望里,就算妇女来向他们说主已经复活,他们也是不信。门徒的心灵在黑暗时刻中沉睡了,他们选择否认和逃避,自哀自怨。
是的,我们都有可能掉入这样的情况,当我们陷入黑暗的时刻,若不警醒,我们可能就永远沉睡在当中。纵然我们好像醒着,但是我们的内心却是沉睡封闭的,内心的态度京城也是否认和逃避的。你是否正经历这样的黑暗时刻,长久以来未曾苏醒?你是否长久对周围的人采取否认和逃避的态度?你是否情愿选择沉睡在过去黑暗时刻里面?门徒有没有长久沉睡在黑暗时刻里面呢?没有。一直到主耶稣复活后,向他们显现、与他们一同吃饼吃鱼,他们苏醒过来,并且在领受了圣灵的浇灌后,毫无畏惧地到处传讲基督的福音,在犹太各地,甚至欧洲地方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福音浪潮。
沉睡在黑暗时刻的心灵的表现是选择否认和逃避,苏醒的心灵则是坚毅和勇敢。我们都需要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纵然处在生命中黑暗的时刻,看似没有希望之中,我们需要警醒,依靠那得胜的主耶稣基督,胜过这黑暗时刻的挑战。我们遭遇黑暗的时刻,苦难和逼迫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选择否认以及逃避,进而在心灵沉睡的情况下,拒绝承认上帝在我们生命的主权。然而我们需要保持警醒,依靠上帝得胜的权柄,彰显主张我们生命中的大能,并且去完成主所吩咐的使命,传福音作见证。我们可以选择,要成为沉睡在黑暗时刻里的一滩死水,或是选择成为保持警醒,靠得胜主的力量,为福音掀起浪潮的勇者?
结语:
过去历史学家认为欧洲“黑暗时期”与当时基督教主导整个社会有关,宗教的迷信导致社会发展缓慢。不过,比较近期的历史家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少的历史著作认为,黑暗时期之黑暗,主要并不是教会及其神学造成,而是因为蛮族入侵所造成的生灵涂炭和文明没落。罗马帝国为何没落小时,那是因为野蛮民族入侵,一下整个罗马帝国大部分的精英因为战争而消灭,希腊罗马文明没落,社会文化不单一下停止发展,而且掉落到十分粗野的层面,欧洲社会面临动荡不安。然而,教会却是动荡世界的稳定力量,文明的保存者,是黑暗时期的一盏明灯。
在历史上,欧洲先后经历过两次的蛮族入侵,第一次是日耳曼民族,结果把罗马帝国灭了,第二次是九世纪三百年的斯拉夫人和斯干地那维亚人,把查理曼大帝所建立的稳定的欧洲破坏了,欧洲再一次陷入混乱局面之中。社会和文明经历两次蛮族的破坏,教会却负起了重建的责任,在混乱蛮化的局面中,不少的基督徒向异教的蛮族传福音,改变了他们的信仰,将肆虐的蛮族带入基督教政治及社会秩序之中,他们不但传福音,同时也从事促进文明的工作,譬如教育、研究、著作、编纂等文化事业。教会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重建了新的社会秩序,创造了新的西方文明,许多历史学家及社会学家认为,近代及现代进步的西方,并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有中世纪的历史渊源,二者并不构成历史断层。在黑暗时期,教会建立了有秩序基督教社会,也营造了催灿的基督教文明。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已在蛮族统治的欧洲营造了好几次的文艺复兴,如六、七世纪的诺班贝里亚文艺复兴,九世纪的加露宁文艺复兴,十二世纪又有一次文艺复兴。还有,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些不纯粹是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复兴,同时也是古基督教的复兴。这一波又一波的文艺复兴,就如同在逆境中,在主的带领下所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教会的复兴浪潮。在黑暗之中,因教会的努力,社会和文明得以重建,而教会本身虽然也曾经会因腐败和差错陷在黑暗之中,但因基督复活的能力,教会再一次得以复兴;这是教会的生命力的表现。这种生命力,就算在今日也明显地出现,这种生命力是能够在社会中掀起巨大浪潮的生命力。再也没有一股浪潮胜过耶稣基督所掀起的浪潮。然而,他的死与复活所掀起的海啸,至今还没消失,还在继续!靠着复活的主的生命力,你我都能在其中一同携手为主掀起这波改变社会,改变生命的福音浪潮。你是否愿意呢?
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会掀起一道浪潮。
圣经充满信心男女的故事,虽然经历黑暗的时刻,却因警醒顺服,为上帝掀起浪潮。
亚伯拉罕,在黑暗中,他起身离开家乡,动身前往未知的地方,因此,他的后裔变成
如天上星星一样多。
雅各,在黑暗中,他与天使摔角,因此,以色列国应运而生。
摩西的母亲约基别,在黑暗中,将孩子放在蒲草箱里头,任其漂流在尼罗河上,因此,
法老让上帝的百姓离开。
摩西,在黑暗中,带来希伯来人进入沙漠,因此,他们找到应许之地。
底波拉,在黑暗中,他陪同军队一起打仗,因此,迦南人被打败。
基甸,在黑暗中,带着三百人,拿着号角、火把、水罐、信心,因此,米甸军队落荒
而逃。
喇合,在黑暗中,作以色列间谍的朋友,因此,耶利哥的城墙倒塌时,她与她全家都
得救。
以斯帖,在黑暗中,他站立在自己国王丈夫的面前,因此,拯救了犹太人、不被歼灭。
哈拿,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儿子交给祭司,因此,以色列君主体制手膏抹。
乃缦,在黑暗中,他浸入泥泞的溪流里,因此,他的麻风病得医治。
彼得,在黑暗中,他漠视犹太律法,旅行到另一块土地,拜访哥尼流,因此,“圣灵
也浇灌在外邦人身上。”
巴纳巴,在黑暗中,带给耶路撒冷使徒新的转变,因此,福音广传世界各处。
阿尼西母,在黑暗中,逃脱奴隶制度,跑到罗马,因此,保罗找到了个儿子。
你,在黑暗中,也可以为迎向光明。主能够使用你带来改变。你还在等什么?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结束第一次的约会,两人站在女孩家大门前,男孩盯着女孩问:“我能kiss你吗?”女还端庄地微笑,什么话也没说。男孩再试一次,“我问的是,我能kiss你吗?”女孩还是微笑,什么话也没说。
“你耳聋啊?”男孩忍不住说
“你全身瘫痪啊?”女孩说
你全身瘫痪吗?何不向世人展示神有何等爱他们?让我们一同携手,依靠那胜过黑暗,带领我们迎向光明的主,掀起另一波的福音浪潮。
2011年12月15日星期四
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2011年10月28日星期五
耶稣呼召的领袖(太20:20-28)
8月25日,苹果董事会宣布,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辞职,董事会已任命前苹果COO蒂姆•库克(Tim Cook)接任苹果CEO一职。谁是蒂姆•库克(Timothy D. Cook)?他曾担任苹果公司首席运营官,负责苹果公司的全球销售和运营,包括终端到终端的苹果的供应链,销售活动,服务和在所有市场和国家的支持下负责管理。他还领导苹果公司的Macintosh部门并发挥在战略分销商和供应商关系继续发展的关键作用,确保在应对日益苛刻的市场灵活性。
库克在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主修工业管理学,然后在杜克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98年苹果公司聘请蒂姆•库克负责苹果电脑的制造。在苹果期间,库克管理库存与供应链,并成为乔布斯下的苹果二号人物。
此前,库克已经拥有16年IT业从业经验。1994年前,他曾在IBM供职长达12 年,负责IBM的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此后,他曾任批发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电脑分销部门的首席运营官。加入苹果公司前,他刚转投康柏6个月,负责康柏的材料采购和产品存货管理。
2004年8月起,当乔布斯因为手术离职期间,库克曾代为管理苹果两个月。随后,乔布斯将全球的销售交给库克,并由他掌握Macintosh电脑业务。2009年,乔布斯再度入院接受治疗,库克再度取代乔布斯的职位。在乔布斯离开期间,库克管理苹果的日常运营,并受到好评。2011年1月17日,苹果宣布乔布斯因病再度休假,苹果COO蒂姆•库克将暂代CEO职位。2011年8月25日,接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正式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当消息宣布过后,苹果公司的股价并没有大跌。事实上,市场上早已经见识了蒂姆•库克的能力,因此虽然苹果的创办人离开了领导苹果的核心位子,但是苹果的市场价值依然稳坐世界第一,是全球股价最高的企业。这表明市场认同蒂姆•库克的领袖地位。为什么市场那么容易接受蒂姆•库克这位人选呢?
原来,除了蒂姆•库克本身的条件和能力之外,我们发现乔布斯在栽培继承人的过程中,让蒂姆•库克不单对苹果各部门的运作有所接触,乔布斯也曾短暂地将蒂姆•库克三次摆在总裁的位置上,以观察蒂姆•库克是否有能力去承接苹果的经营理念,不单如此,更重要的是蒂姆•库克是否能够将乔布斯本身对苹果的理念传承下去。市场见证蒂姆•库克有能力带领苹果,同时也见证蒂姆•库克能够秉承乔布斯对苹果的未来的发展。可见,乔布斯为寻找接替他的继承人做了很好部署的功夫,而且,也对继承人有很高的要求。而那正是乔布斯对培养领袖的理念。
同样的,在耶稣面对即将受难的时刻,耶稣也必须把他对天国使命的理念传承给他的门徒。事实上,我们发现门徒在跟随耶稣的三年多的时间里,耶稣便已经无时无刻地在栽培门徒将来要承接他的福音使命。而跟随耶稣的门徒也明白耶稣正在给与他们机会,然而这12位门徒毕竟还是不明白耶稣是栽培他们成为见证天国的精英,还以为耶稣将栽培他们成为执掌人间权位的官员。因此我们才会看见门徒时不时询问耶稣关于他们将来要得的奖赏和名利有哪些,原来门徒当时在乎的只是个人的功名利禄。在马太福音20章20-28节中,我们看见门徒以为透过关系能够攀到一个官位,然而耶稣不单泼了他们一身冷水,而且也再次对门徒作出关于何谓真正的领袖的教导。究竟主耶稣对于要承接他天国使命的未来领袖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领袖需要亲近主的心意(太20:20-22a)
20节,“西庇太的儿子的母亲”的称呼非常奇特,既不称为西庇太太太,也不称为雅各约翰的母亲。推想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是主首先呼召四位门徒中之两位(太四7-22),后来又成为主十二门徒中最爱的三位之二;于是大家都认识西庇太的儿子,然而提起他们母亲的名字,恐怕反而没有人知道。然而对照《马太福音》廿七章56节与《马可福音》十五章40节,我们知道她的本名是撒罗米。
撒罗米和抹大拉的马利亚及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都是从主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就跟随主耶稣和服事主耶稣的姊妹。记得主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见雅各,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接着母亲撒罗米也跟着来了,不但沿路照顾他们,服事他们,还用自己的财物供给他们。撒罗米一生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代两个儿子求官位的事件了。当主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撒罗米以为耶稣就要作王了;于是求耶稣叫她的两个儿子在以色列国里,一个坐在他右边,一个坐在他左边,也就是宰相。
21节,照理来说,主耶稣既然要上耶路撒冷了,以色列国即将再次建立起来了。既然耶稣要做王了,那么国王身边的宰相应该由谁做呢?在12位门徒中,雅各和约翰与彼得同属核心成员,从人的观点来看,得到官位的人,应该就是最靠近耶稣身边的这三位之中的一位。于是,母子三人先向主耶稣施压,要把彼得这个唯一的劲敌踢出去;免得性急的彼得先一步向主求到了。相信当时主耶稣对撒罗米也相当熟悉,就像熟悉抹大拉的玛丽亚那样。因此,撒罗米盼望以她们母子三人跟主的交情,能够得到最高的官位。而雅各和约翰依稀之中就像是靠母亲和主的交情,为自己加分。
22节,“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
面对西庇太的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的施压,主耶稣没有就范。反而以一句“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将一桶冷水浇在他们的头上。耶稣看穿他们心里想得到的是人间的权位,但是这却是偏离了耶稣长久以来的教导。因此,他们的要求事实上是与耶稣无关的,他们向耶稣恳求的,是来自人的欲望,这种自私的恳求,与主耶稣长久以来所强调的天国真理毫不相干,因此他们来向耶稣求宰相的官位,其实是求错了对象。这就好像你去到KFC,却要求美珍香肉干那样,搭错线。
“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表达出耶稣指出他们错得是那么的彻底,不单搞不清耶稣过去所教导的天国的道理,而且还误以为主耶稣也是注重地上权位的人。西庇太的儿子和他们的母亲,搞错了,而且搞错得一塌糊涂,他们依然不清楚耶稣究竟是谁。不能体会老师的想法和理念,如何继承老师的使命?当时的雅各和约翰在这方面失败了,他们虽然是跟随主的核心成员,那么地亲近主耶稣,但是离主的心意却又是那么地远。撒罗米与其他妇女也是那样的紧紧跟随耶稣,但他的内心也没有体贴主的心意。纵然表面上关系很好,但是他们没有去察觉要如何明白主的心意,以至于他们才会陷入“不知道求的是什么”的尴尬处境。弟兄姐妹,这警惕我们需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体贴主的心意,不要以为我是牧师,传道,长老或教会领袖就最能明白主的心意的人。这里提醒我们,成为一位承接天国使命的领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认真的研读圣经,好好的认识我们的信仰,认识我们的主。
领袖需要除去鲁莽的野心(太20:22b-24)
22b,“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能。”
虽然主耶稣提醒他们在心态上的问题,但是雅各和约翰似乎还不明白主的提醒。主耶稣继续反问他们,“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心直口快地说:“能。”或许是雅各和约翰太有野心了,他们不但没有表现出惭愧,反而认为自己能够承担与耶稣基督一样的重担。耶稣指的杯究竟是什么?23节,在旧约中,“杯”通常象征来自上帝所赐予的某种事物。比如诗篇中提到的“福杯满溢”有种丰盛及喜悦的意思。但是更多时候,旧约多处(赛51:17;耶25:17;结23:31等)形容“杯”显示来自上帝的审判和愤怒,是命定受难的一个比喻的说法。所以,两兄弟的宣称“我们能”就如同出自无知和未经深思熟虑的鲁莽心态。事实上,不止雅各和约翰有野心,其他十位门徒也有同样问题。
我们看见在24节,其他10位门徒听见西庇太的儿子和母亲三人对主的要求之后,他们就向对这两兄弟生气。这种生气的态度,表明十个门徒的野心也并不那两兄弟还小,原来大家都暗中彼此争来争去。这样彼此争斗的领袖,将来没有可能带领跟随者同心合一,因为这样的领袖在品性上原来就出了问题。他们以为职位的高低代表一切,越高的职位便表示越有影响力。他们以为他们也能像耶稣那样,领导一大班的跟随者,他们以为所谓的“杯“乃是带领人民的的职责,或者说是领袖的风光名气,就像耶稣去到那里,就在那里影响许多人一样。然而,职位的高低并不表示你有多大的影响力;职位并不能叫一个人发挥领导力。
在1832年,当林肯还没有担任美国总统之前,当时年轻的林肯曾经担任过陆军上尉阶级的军官,指挥一群自愿军投入战场。虽然有这样的官位,但是年轻的林肯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带兵,也从没有受过军训,更不懂何谓战术,甚至连最简单的操兵步骤也不熟悉。例如有一天他带着二、三十人在野外,需要指挥他们穿过一道门,到另一片空地,但他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林肯在军队里的表现的影响力越来越糟。其他军官因为显出领导能力而得到升迁,林肯却发现自己每况愈下。起先,他原来是以上尉的军阶和职位带领军队,但这些职权对他丝毫没有用处,他不能真正影响军队。最后,林肯在军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就是单单作个二等兵。因着上帝的怜悯,林肯后来退出军队服务后,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及努力不懈之下,林肯累积了许多经验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很有影响里、并且能够带动改变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位懂得屈从自己,累积经验的领袖,一直到现今都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人。
耶稣明白以后门徒都要背负广传天国福音的使命,只是耶稣要门徒明白,个人的野心并不能为天国所使用,因为人没有能力用功劳去建立上帝的国度。因此,一位承接天国使命的领袖是愿意谦卑自己,去除个人野心,而体贴上帝心意的人。至于到时所得的一切的奖赏和肯定都是出于天父上帝的恩典,人无需刻意去争取。
领袖需要谦卑自己,委身服事(太20:25-27)
耶稣看见12位门徒在内心里彼此竞争,原来大家都想成为老大,只是平常不敢在耶稣面前表露出来而已。主耶稣在25-27节便教导他们,怎样的领袖才是真正的老大。在25节,耶稣表明属于天国的领袖不可存着去“统治”他人,或去“管辖”他们的心态。“统治”或“管辖”是世间当权派的作法,这种治理的方式常常带有自私为己的成分的。追求个人突出,唯我独尊,或力图以势压人等等,都是一个角逐竞争的社会里向上爬必不可少的,在基督的国里并不重要。所以耶稣提醒门徒拒绝世俗社会的价值观,耶稣要求门徒对权柄与“大”的理解,正是与世俗习惯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大”表现在服事之中。真正的老大是在服事中,受到人们的肯定接纳,才能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领袖的形象,如此才能在人们之中发挥影响力。
有一个人跑来问伟大神学家奥古斯丁:「身为基督徒,第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
「谦卑」奥古斯丁回答。
「那么第二个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呢?」那人又问。
「谦卑」还是一样的答案。
「那第三个呢?」那人仍不死心的问。
「谦卑」奥古斯丁的回答仍没变。
「为什么是谦卑?」那人不解的问。
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基督徒必须由谦卑起至谦卑止。因为稻麦愈成熟,其穗愈下垂。
是的,弟兄姐妹,在经文里耶稣所说的并不是指出,要成为领袖就必须像奴仆那样受人的管制。既然耶稣表明“统治”或“管辖”都不是天国的领导方式,为什么耶稣还要求门徒要有奴仆的心态呢?原来,耶稣所强调的是要有谦卑服事的心态,如此才能真正的影响人心。靠着强硬的手段,那只是使人们暂时顺服而已;但是靠着温和的影响,那却是使人们心甘情愿跟随你,这也正是耶稣的榜样。在这里,耶稣并没有单独对雅各或约翰作出这样的教训,而是对12位门徒教导。可见耶稣并没有意思只要求一两个人那样而已,反而耶稣是要求所有的门徒都要如此行。因此,弟兄姐妹,耶稣这里的教导事实上也是对所有基督徒的教导,提醒我们在谦卑服事当中,成为天国福音的见证人,去影响周围的人,将福音传给他们。
领袖需要有勇气去做对的事(太20:28)
最后,耶稣以自己为榜样,要求门徒效法他的领导风范。耶稣在28节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许多人的赎价。”是的,耶稣的确是那样完全地摆上,道成肉身,降卑为人,并且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耶稣说到做到。我们要注意,在28节耶稣要求门徒要效仿他的谦卑服事,但是难道门徒也有可能为人舍命,成为别人的赎价?我们必须注意,为人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那是上帝对主耶稣的旨意。这表明耶稣要求我们不但学习谦卑服事,同时也要求我们去实践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
我们听说过,有些领袖拥有很多追随者,也许他们有能力,也许他们的领导方向很明确,他们甚至努力表现的很谦卑,然而他们却不是以“做对的事”而闻名。他也许有良好的品格,但是却很容易向环境妥协。事实上,作为领袖,就必须明白到一点,对的事原本就是领袖应该去做的——无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耶稣表达他将受死的时候,他曾受到彼得的阻止,甚至耶稣本身也曾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求天父挪去那受死的苦杯。要做对的事,耶稣必须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他和彼得都曾经尝试拒绝和拦阻上帝的旨意,不过耶稣最后胜过了试探。
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和真正去实行出来其实是两回事。很多领袖当他们达到一个巅峰状态时,为了维持这种成就感,时常会对各方面有所妥协。当然,不妥协,坚持做对的事,并不表示我们要与人对抗、相争。要在人群中做正确的决策和影响人们跟随并实行对的事,这考验领袖的勇气和智慧。
相反的,领袖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坚持做错误的事。最近,有一支足球队的核心球员,在球赛中拒绝上场,教练教他出场,他坐在位子上对教练,No, I’m not playing today.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结果这位本来既有名气,又有实力的球员,结果不但受到球队的厌恶,而且他本来值5千万英镑的身价,一下下跌到2千5百万英镑,不见了一半。身为球员,上场踢球为球队争取胜利那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正确事情,但是这位球员为他坚持做错误决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相信其他出名的球队,经过这次的事件后都不会想找聘请他来加入球队,为球队踢球了。事实上,教会里也常有人会说,No, I’m not playing today. 拒绝服事。
弟兄姐妹,我们发现耶稣对于领袖的标准,看起来简单,但事实上却又是十分高难度。当教会改选新的长执,求主帮助我们的长执都是一群亲近主心意、谦卑委身、有勇气和智慧的领袖。也求主帮助我们在各领域中,也能成为这样合神心意的领袖。
库克在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主修工业管理学,然后在杜克大学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1998年苹果公司聘请蒂姆•库克负责苹果电脑的制造。在苹果期间,库克管理库存与供应链,并成为乔布斯下的苹果二号人物。
此前,库克已经拥有16年IT业从业经验。1994年前,他曾在IBM供职长达12 年,负责IBM的PC部门在北美和拉美的制造和分销运作。此后,他曾任批发商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电脑分销部门的首席运营官。加入苹果公司前,他刚转投康柏6个月,负责康柏的材料采购和产品存货管理。
2004年8月起,当乔布斯因为手术离职期间,库克曾代为管理苹果两个月。随后,乔布斯将全球的销售交给库克,并由他掌握Macintosh电脑业务。2009年,乔布斯再度入院接受治疗,库克再度取代乔布斯的职位。在乔布斯离开期间,库克管理苹果的日常运营,并受到好评。2011年1月17日,苹果宣布乔布斯因病再度休假,苹果COO蒂姆•库克将暂代CEO职位。2011年8月25日,接替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正式担任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当消息宣布过后,苹果公司的股价并没有大跌。事实上,市场上早已经见识了蒂姆•库克的能力,因此虽然苹果的创办人离开了领导苹果的核心位子,但是苹果的市场价值依然稳坐世界第一,是全球股价最高的企业。这表明市场认同蒂姆•库克的领袖地位。为什么市场那么容易接受蒂姆•库克这位人选呢?
原来,除了蒂姆•库克本身的条件和能力之外,我们发现乔布斯在栽培继承人的过程中,让蒂姆•库克不单对苹果各部门的运作有所接触,乔布斯也曾短暂地将蒂姆•库克三次摆在总裁的位置上,以观察蒂姆•库克是否有能力去承接苹果的经营理念,不单如此,更重要的是蒂姆•库克是否能够将乔布斯本身对苹果的理念传承下去。市场见证蒂姆•库克有能力带领苹果,同时也见证蒂姆•库克能够秉承乔布斯对苹果的未来的发展。可见,乔布斯为寻找接替他的继承人做了很好部署的功夫,而且,也对继承人有很高的要求。而那正是乔布斯对培养领袖的理念。
同样的,在耶稣面对即将受难的时刻,耶稣也必须把他对天国使命的理念传承给他的门徒。事实上,我们发现门徒在跟随耶稣的三年多的时间里,耶稣便已经无时无刻地在栽培门徒将来要承接他的福音使命。而跟随耶稣的门徒也明白耶稣正在给与他们机会,然而这12位门徒毕竟还是不明白耶稣是栽培他们成为见证天国的精英,还以为耶稣将栽培他们成为执掌人间权位的官员。因此我们才会看见门徒时不时询问耶稣关于他们将来要得的奖赏和名利有哪些,原来门徒当时在乎的只是个人的功名利禄。在马太福音20章20-28节中,我们看见门徒以为透过关系能够攀到一个官位,然而耶稣不单泼了他们一身冷水,而且也再次对门徒作出关于何谓真正的领袖的教导。究竟主耶稣对于要承接他天国使命的未来领袖的标准是怎样的呢?
领袖需要亲近主的心意(太20:20-22a)
20节,“西庇太的儿子的母亲”的称呼非常奇特,既不称为西庇太太太,也不称为雅各约翰的母亲。推想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和约翰,是主首先呼召四位门徒中之两位(太四7-22),后来又成为主十二门徒中最爱的三位之二;于是大家都认识西庇太的儿子,然而提起他们母亲的名字,恐怕反而没有人知道。然而对照《马太福音》廿七章56节与《马可福音》十五章40节,我们知道她的本名是撒罗米。
撒罗米和抹大拉的马利亚及小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都是从主耶稣在加利利的时候就跟随主耶稣和服事主耶稣的姊妹。记得主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见雅各,约翰,同他们的父亲西庇太在船上补网,耶稣就招呼他们。他们立刻舍了船,别了父亲,跟从了耶稣。接着母亲撒罗米也跟着来了,不但沿路照顾他们,服事他们,还用自己的财物供给他们。撒罗米一生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代两个儿子求官位的事件了。当主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撒罗米以为耶稣就要作王了;于是求耶稣叫她的两个儿子在以色列国里,一个坐在他右边,一个坐在他左边,也就是宰相。
21节,照理来说,主耶稣既然要上耶路撒冷了,以色列国即将再次建立起来了。既然耶稣要做王了,那么国王身边的宰相应该由谁做呢?在12位门徒中,雅各和约翰与彼得同属核心成员,从人的观点来看,得到官位的人,应该就是最靠近耶稣身边的这三位之中的一位。于是,母子三人先向主耶稣施压,要把彼得这个唯一的劲敌踢出去;免得性急的彼得先一步向主求到了。相信当时主耶稣对撒罗米也相当熟悉,就像熟悉抹大拉的玛丽亚那样。因此,撒罗米盼望以她们母子三人跟主的交情,能够得到最高的官位。而雅各和约翰依稀之中就像是靠母亲和主的交情,为自己加分。
22节,“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
面对西庇太的儿子以及他们的母亲的施压,主耶稣没有就范。反而以一句“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将一桶冷水浇在他们的头上。耶稣看穿他们心里想得到的是人间的权位,但是这却是偏离了耶稣长久以来的教导。因此,他们的要求事实上是与耶稣无关的,他们向耶稣恳求的,是来自人的欲望,这种自私的恳求,与主耶稣长久以来所强调的天国真理毫不相干,因此他们来向耶稣求宰相的官位,其实是求错了对象。这就好像你去到KFC,却要求美珍香肉干那样,搭错线。
“你们不知道你们求的是什么”表达出耶稣指出他们错得是那么的彻底,不单搞不清耶稣过去所教导的天国的道理,而且还误以为主耶稣也是注重地上权位的人。西庇太的儿子和他们的母亲,搞错了,而且搞错得一塌糊涂,他们依然不清楚耶稣究竟是谁。不能体会老师的想法和理念,如何继承老师的使命?当时的雅各和约翰在这方面失败了,他们虽然是跟随主的核心成员,那么地亲近主耶稣,但是离主的心意却又是那么地远。撒罗米与其他妇女也是那样的紧紧跟随耶稣,但他的内心也没有体贴主的心意。纵然表面上关系很好,但是他们没有去察觉要如何明白主的心意,以至于他们才会陷入“不知道求的是什么”的尴尬处境。弟兄姐妹,这警惕我们需要常常反省自己是否体贴主的心意,不要以为我是牧师,传道,长老或教会领袖就最能明白主的心意的人。这里提醒我们,成为一位承接天国使命的领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认真的研读圣经,好好的认识我们的信仰,认识我们的主。
领袖需要除去鲁莽的野心(太20:22b-24)
22b,“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说:“能。”
虽然主耶稣提醒他们在心态上的问题,但是雅各和约翰似乎还不明白主的提醒。主耶稣继续反问他们,“我将要喝的杯,你们能喝吗?”他们心直口快地说:“能。”或许是雅各和约翰太有野心了,他们不但没有表现出惭愧,反而认为自己能够承担与耶稣基督一样的重担。耶稣指的杯究竟是什么?23节,在旧约中,“杯”通常象征来自上帝所赐予的某种事物。比如诗篇中提到的“福杯满溢”有种丰盛及喜悦的意思。但是更多时候,旧约多处(赛51:17;耶25:17;结23:31等)形容“杯”显示来自上帝的审判和愤怒,是命定受难的一个比喻的说法。所以,两兄弟的宣称“我们能”就如同出自无知和未经深思熟虑的鲁莽心态。事实上,不止雅各和约翰有野心,其他十位门徒也有同样问题。
我们看见在24节,其他10位门徒听见西庇太的儿子和母亲三人对主的要求之后,他们就向对这两兄弟生气。这种生气的态度,表明十个门徒的野心也并不那两兄弟还小,原来大家都暗中彼此争来争去。这样彼此争斗的领袖,将来没有可能带领跟随者同心合一,因为这样的领袖在品性上原来就出了问题。他们以为职位的高低代表一切,越高的职位便表示越有影响力。他们以为他们也能像耶稣那样,领导一大班的跟随者,他们以为所谓的“杯“乃是带领人民的的职责,或者说是领袖的风光名气,就像耶稣去到那里,就在那里影响许多人一样。然而,职位的高低并不表示你有多大的影响力;职位并不能叫一个人发挥领导力。
在1832年,当林肯还没有担任美国总统之前,当时年轻的林肯曾经担任过陆军上尉阶级的军官,指挥一群自愿军投入战场。虽然有这样的官位,但是年轻的林肯却根本不知道如何带兵,也从没有受过军训,更不懂何谓战术,甚至连最简单的操兵步骤也不熟悉。例如有一天他带着二、三十人在野外,需要指挥他们穿过一道门,到另一片空地,但他却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林肯在军队里的表现的影响力越来越糟。其他军官因为显出领导能力而得到升迁,林肯却发现自己每况愈下。起先,他原来是以上尉的军阶和职位带领军队,但这些职权对他丝毫没有用处,他不能真正影响军队。最后,林肯在军队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就是单单作个二等兵。因着上帝的怜悯,林肯后来退出军队服务后,在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及努力不懈之下,林肯累积了许多经验终于使他成为一位很有影响里、并且能够带动改变的领袖人物。这样一位懂得屈从自己,累积经验的领袖,一直到现今都被认为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美国人。
耶稣明白以后门徒都要背负广传天国福音的使命,只是耶稣要门徒明白,个人的野心并不能为天国所使用,因为人没有能力用功劳去建立上帝的国度。因此,一位承接天国使命的领袖是愿意谦卑自己,去除个人野心,而体贴上帝心意的人。至于到时所得的一切的奖赏和肯定都是出于天父上帝的恩典,人无需刻意去争取。
领袖需要谦卑自己,委身服事(太20:25-27)
耶稣看见12位门徒在内心里彼此竞争,原来大家都想成为老大,只是平常不敢在耶稣面前表露出来而已。主耶稣在25-27节便教导他们,怎样的领袖才是真正的老大。在25节,耶稣表明属于天国的领袖不可存着去“统治”他人,或去“管辖”他们的心态。“统治”或“管辖”是世间当权派的作法,这种治理的方式常常带有自私为己的成分的。追求个人突出,唯我独尊,或力图以势压人等等,都是一个角逐竞争的社会里向上爬必不可少的,在基督的国里并不重要。所以耶稣提醒门徒拒绝世俗社会的价值观,耶稣要求门徒对权柄与“大”的理解,正是与世俗习惯的理解正相反;真正的“大”表现在服事之中。真正的老大是在服事中,受到人们的肯定接纳,才能够在人们心中建立起领袖的形象,如此才能在人们之中发挥影响力。
有一个人跑来问伟大神学家奥古斯丁:「身为基督徒,第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
「谦卑」奥古斯丁回答。
「那么第二个最重要的美德是什么呢?」那人又问。
「谦卑」还是一样的答案。
「那第三个呢?」那人仍不死心的问。
「谦卑」奥古斯丁的回答仍没变。
「为什么是谦卑?」那人不解的问。
奥古斯丁的解释是,基督徒必须由谦卑起至谦卑止。因为稻麦愈成熟,其穗愈下垂。
是的,弟兄姐妹,在经文里耶稣所说的并不是指出,要成为领袖就必须像奴仆那样受人的管制。既然耶稣表明“统治”或“管辖”都不是天国的领导方式,为什么耶稣还要求门徒要有奴仆的心态呢?原来,耶稣所强调的是要有谦卑服事的心态,如此才能真正的影响人心。靠着强硬的手段,那只是使人们暂时顺服而已;但是靠着温和的影响,那却是使人们心甘情愿跟随你,这也正是耶稣的榜样。在这里,耶稣并没有单独对雅各或约翰作出这样的教训,而是对12位门徒教导。可见耶稣并没有意思只要求一两个人那样而已,反而耶稣是要求所有的门徒都要如此行。因此,弟兄姐妹,耶稣这里的教导事实上也是对所有基督徒的教导,提醒我们在谦卑服事当中,成为天国福音的见证人,去影响周围的人,将福音传给他们。
领袖需要有勇气去做对的事(太20:28)
最后,耶稣以自己为榜样,要求门徒效法他的领导风范。耶稣在28节说,“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许多人的赎价。”是的,耶稣的确是那样完全地摆上,道成肉身,降卑为人,并且为世人死在十字架上,为世人赎罪。耶稣说到做到。我们要注意,在28节耶稣要求门徒要效仿他的谦卑服事,但是难道门徒也有可能为人舍命,成为别人的赎价?我们必须注意,为人舍命作多人的赎价,那是上帝对主耶稣的旨意。这表明耶稣要求我们不但学习谦卑服事,同时也要求我们去实践上帝对我们生命的旨意。
我们听说过,有些领袖拥有很多追随者,也许他们有能力,也许他们的领导方向很明确,他们甚至努力表现的很谦卑,然而他们却不是以“做对的事”而闻名。他也许有良好的品格,但是却很容易向环境妥协。事实上,作为领袖,就必须明白到一点,对的事原本就是领袖应该去做的——无论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当耶稣表达他将受死的时候,他曾受到彼得的阻止,甚至耶稣本身也曾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中,求天父挪去那受死的苦杯。要做对的事,耶稣必须付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他和彼得都曾经尝试拒绝和拦阻上帝的旨意,不过耶稣最后胜过了试探。
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和真正去实行出来其实是两回事。很多领袖当他们达到一个巅峰状态时,为了维持这种成就感,时常会对各方面有所妥协。当然,不妥协,坚持做对的事,并不表示我们要与人对抗、相争。要在人群中做正确的决策和影响人们跟随并实行对的事,这考验领袖的勇气和智慧。
相反的,领袖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坚持做错误的事。最近,有一支足球队的核心球员,在球赛中拒绝上场,教练教他出场,他坐在位子上对教练,No, I’m not playing today.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结果这位本来既有名气,又有实力的球员,结果不但受到球队的厌恶,而且他本来值5千万英镑的身价,一下下跌到2千5百万英镑,不见了一半。身为球员,上场踢球为球队争取胜利那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正确事情,但是这位球员为他坚持做错误决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相信其他出名的球队,经过这次的事件后都不会想找聘请他来加入球队,为球队踢球了。事实上,教会里也常有人会说,No, I’m not playing today. 拒绝服事。
弟兄姐妹,我们发现耶稣对于领袖的标准,看起来简单,但事实上却又是十分高难度。当教会改选新的长执,求主帮助我们的长执都是一群亲近主心意、谦卑委身、有勇气和智慧的领袖。也求主帮助我们在各领域中,也能成为这样合神心意的领袖。
在神的同在中经历祷告的大能(太21:12-22)
引言: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教堂——水晶大教堂。这个以10,664块玻璃及钢骨砌成、让会众能在蓝天下共享崇拜而闻名。水晶大教堂在50年代创立。教会全以玻璃砌成,可以容纳2,800人同一时间崇拜。前些时候,这座教堂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因为经济不景导致水晶大教堂会友奉献大减而宣告破产。过去水晶教堂会众有一万多人,每年奉献收入近4,000万美元,但经济萧条下会友奉献减少至09年的2,200万美元。因为有全球的福音事工,水晶大教堂的开销是十分庞大的。如今这间大教堂因负债4,300万美元,而必须宣告破产。
宏伟壮观的教堂发生令人哀叹的事情,从第一座圣殿就已经发生了。第一座圣殿,也称为所罗门圣殿于公元前960年建成,是一座宏伟奢华的圣殿。在旧约里,圣经怎样记载所罗门王建的圣殿?《历代志下》第三章1-7节。在《历代志下》第6章,当所罗门建造圣殿,完成之后将圣殿献给耶和华上帝的时候。所罗门向上帝发出祷告,祈求上帝,当以色列民向着圣殿祷告,或是在圣殿中祷告的时候,那天地的主,创造宇宙万有的主宰,垂听他们的祷告。
然而在历代志下,在所罗门祷告完之后,耶和华上帝回应所罗门的祷告。圣经记载上帝怎么说呢?上帝说:《历代志下》第七章14-16节。你看见吗?上帝如此应许以色列民。但是上帝也警告以色列民:《历代志下》第七章19-22节。
事实上,后来以色列国真的因为悖逆离开上帝,以色列国被亚述所灭,犹大国后来也被巴比伦所灭。所罗门圣殿也在战争中,公元前586年毁于巴比伦人之手。
直到被掳归回时期,所罗巴伯等人建了第二圣殿,见《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这第二圣殿可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圣殿,大约有500年的时间。然而,来到公元前20年,希律王开始建造第三个圣殿, 他拆下之前由所罗巴伯在公元前516年所建的圣殿,然后建了更雄伟的圣殿。全部工程花了46年,于公元25年完成。所以当耶稣开始传道时已是新的圣殿。当耶稣在婴孩被献时和在12岁时这圣殿正在建造中。因此,在马太福音第21章,耶稣所洁净的圣殿,就是新的圣殿。
而且也不是圣殿里面,而是在圣殿周围的外邦人院内,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院子,四周修有柱廊进行各种祭祀用品的买卖活动。那个市场对远道而来献祭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为他们提供祭牲,也可为纳圣殿税的人兑换推罗银币。犹太人的殿税须用指定的币制缴付(参出30:13-15),故外来朝圣者需有兑换银钱的服务。
在院外设置市场是由管圣殿的祭司们批准的。至于做买卖的人是否一定利用他们特有的地位谋取了不合法的利润,并不清楚。圣经记载,耶稣把殿里所有作买卖的人赶走。我们必须留意,耶稣的行动不是只针对那些正在作买卖的人而已,而是针对所有来买和卖的人,也就是说赶走那些前来献祭的人,也反对那些做买卖的人。
耶稣并不是知识在反对兑换银钱和卖鸽子这两项事情,实际上耶稣是反对那已经发展成为庞大商业系统的整套献祭和敬拜的制度,特别是圣殿的领袖们,在他们的准许之下,圣殿周围院子里变成了商场,献祭和敬拜已经不是一项人们第一重要的事,人们来圣殿其中一项事是去shopping和去例行公事,去缴交圣殿税。什么是缴交圣殿税?原来(基于出埃及记三十11-16),当时犹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缴半舍客勒的税银以维持圣殿的礼拜之用。这笔税银可以由缴税者本人在耶路撒冷欢庆逾越节时纳上,所以兑换银钱的人的摊柜,因为只有那里才接受不再市面上流通的一种推罗钱货币。
耶稣这样赶散那些人的做法,相信是因为耶稣对当时已经扭曲了的献祭和敬拜制度,忍无可忍。耶稣认为什么方面已经被扭曲了呢?什么方面已经变质了呢?圣经记载,耶稣说:“经上记着:‘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了!
“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原来是来自于《以赛亚书》56:7。当中原来是提到那些愿意归向耶和华上帝的外邦人,上帝要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的圣殿作为万民祷告的殿。为什么上帝要如此恩待这些归向上帝,与祂联合的外邦人呢?原来是因为这些人乐意事奉上帝,爱耶和华的名,而且要作他的仆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原文是我)约的人。因此,上帝应许,圣殿要成为万民祷告的殿。也就是一个:让人与神相遇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却变成了贼窝呢?耶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原来这些来圣殿的人,并没有将上帝放在眼里,眼光只停留在人自己的活动上面。那些做买卖的人在圣殿里专注的是自己的生意,人的活动,自己的事情。各人只知「应该给神作崇拜」,却不知「如何朝见神」、「如何与神交通」、「如何跟从神」。那就好像我们来到主日崇拜,我们拿出主日周刊,在崇拜程序旁边,一个一个打勾那样,查查看我们今天有没有昨晚这些崇拜程序上面的事情,哦赞美唱诗,作了,打一个勾;读经,都乐,打一个勾;奉献,给了,打一个勾,全部都打勾了,哦我今天完成了敬拜上帝的事。好了,可以了,下个礼拜再来做重复的事就可以了。每个主日崇拜来到教会不就是不断在做着这些重复的事情?上帝你还要要求什么?我还有一大堆工作还没有做完,还有一大堆game等我去玩,一大堆功课等我去完成,礼拜天来到教堂做足全套给你已经很不错了。是啊,许多人主日来教堂,不一定是为了要来朝见上帝,不是想要来认识主耶稣的。有的人来教会是为了来看女孩子的,有的是来看今天的讲员传什么衣服的,有的什么都不看,只看自己手上的电话,电脑,小说,漫画,学校的功课。是的,这些东西对你比较有吸引力,但是可惜的是你失去了仰望上帝的机会。
弟兄姐妹,我们头低低,好像是在很虔诚的祷告,但那可能是在带着耳机在低头听音乐。有的人低头在想着昨天碰到的问题要怎样解决,低头想想想。啊哈,想到了,靠自己的聪明去想的。我们在乎的是什么?我们在乎的往往是眼前的困难。因此来到祷告的殿,我们看不到那位全能的上帝。是的,我们被谁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呢?我们自己。我们低头顾自己的事,忘记抬起头来仰望上帝,祈求上帝。因此我们无法看见更广的范围,我们无法发现上帝要扩张我们的境界要到多大,多广阔的境界。转离上帝,一心只顾自己的事,这些事已经代替了上帝在你心中的地位。这些事比上帝更加吸引你,因为你一心只向着你需要这需要那。却忘记了,你的需要上帝早已知道了,忘记了来到向上帝祈求。试试看,当你只把你的头往下看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的范围有多大?当你把头往上看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的范围有多大?
只专注在自己的问题,纵然来到祷告的殿,我们无法察觉到我们有机会让上帝将我们的困境,转化成为一个祝福。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带着自己的烦恼问题来到祷告的殿,却带着同样的烦恼问题回去。
有一个人来到教会,主问他,亲爱的朋友,欢迎你将你的重担交给我,我是万有的主,一切都在我的掌管之下,你可以放心的将你的挂虑,重担交托给我。但那人说,主啊,我没有什么挂虑,也没有什么重担,你看,我是很轻松的来到你面前,所以,主啊,不需要劳烦你为我操心,谢谢你!然后再次轻轻松松的走开了。可是后来有一天,主在路上遇到那人,却看见那人忧忧愁愁,主就问他,喂,朋友,我每个主日看你不是都很轻松自在,一无挂虑的吗?怎么现在你看起来那么心事重重,那么忧虑呢?那人回答,主啊,你不知道,我不好意思让你为我操心,所以我每次去主日崇拜前,就把我的问题烦恼全部都先放在家里,然后很轻松的去教会。崇拜结束后回到家里再重新把这些问题和烦恼拿出来放回身上。原来有的人,不愿意把重担交托给主,却情愿自己扛着那份重担。为什么?
弟兄姐妹,为什么你要讲你的重担交托给主,因为他能够承担。没有任何再大的是能够难得倒我们的主。我们的主是创造的主,他能医治你,他能使你得富足,他能转化你的生命。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得将自己交托给这位主呢?因为这些人只低着头专注在自己的事,低着头专注在自己的生意、自己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根本不愿意抬起头来仰望那位全能的主。弟兄姐妹,你要来认清楚耶稣的真实身份,才有可能经历丰盛的人生。耶稣的真实身份是怎样的呢?
经文接下来记载三件事,透露了耶稣的真实身份:1,耶稣接下来医治了那些走到他面前瞎子和瘸腿的,2,然后,有小孩子在圣殿里喊叫“和撒那”。3,祭司长和经学家前来质问耶稣。事实上,这一连发生的三件事都在指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指出耶稣的身份,指出耶稣究竟是谁。
1, 耶稣有能力驱赶病痛。有的人认为病只能靠药物,靠医生来医治,靠祷告,靠主的能力,那简直就是笑话。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话,那么世界上第一个不应该信耶稣的人就是医生。
王医师回忆几年前,某教会的一位中年姊妹常到他的诊所看病,每次来她的血压都居高不下。经过多次的悉心检查和用药,王医师发现原因不是出在身体上,而是她的心里因素。为此,王医师建议她在教会和家里多多祷告。自此以后,那位姊妹患者3年都未回到诊所。有一天,那位姊妹因为患了感冒又出现在王医师面前。经过检查后,王医师发现她的血压变得正常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医师便问,「你的血压过去不是很高吗?究竟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让你的血压恢复正常了?」
「王医师你不记得了吗?」她兴奋的说,「3年前,你劝我回去多向神祷告,我就认真造做了。不久,我在祷告中蒙神呼召作了传道人,结果血压也变得正常了,再也不用吃降压药了。」王医师听后很受感动,真没有想到神会借着他的口呼召一位姊妹走上全职奉献的道路,「神的工作太奇妙了,愿把一切的荣耀归给祂。」
圣经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如何保持内心的喜乐?抬头仰望救主耶稣。
2, 「和撒那」原来的意思,是「耶和华啊!请你拯救!」原出自旧约诗篇一一八篇25节。这是犹太百姓在病苦中,向其上帝呼求的声音。到了新约时代,「和撒那」已经延伸出另一层意义,成为一种类似「荣耀啊!」的赞美欢呼声。
3, 耶稣说,这些小孩如此热情的在呼喊、在赞美,就是要应验旧约诗篇的那句话,“你从小孩和婴儿的口中,得着了赞美。”原来这句话是取自诗篇八2。而诗篇第八篇是对神的颂扬。 让我们来看诗篇第八篇。
这些只专注自己的事,完全不将上帝放在眼里,不把上帝当作存在的人,就算存有外表的敬拜活动,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诚的活出敬拜上帝的生命。就像接下来,经文所提到的一棵不结果的无花果树:象征徒具礼拜仪式的殿与不再结果的果树并无二致,是该毁掉的时候。弥迦书七1有一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形象,像一幅表现以色列道德败坏、宗教沉沦的图画。事实上,逾越节前后通常不是收无花果的季节。耶稣似乎是故意用一棵不结果的果树来比喻一个没有敬虔的宗教,是再贴切不过的,所以斩钉截铁的毁掉这棵果树的作法,和耶稣洁净圣殿的公开行动,目的是一致的。
门徒惊讶耶稣语言的力量,所以他们的反应中暗含一个问题“我们也能行这样的神迹吗?”有信心和不疑惑是同义词,并不是强调要有加倍的信心,因为耶稣曾经说过只要有最小的信心就够了。这座山或许指的是橄榄山或圣殿山,耶稣的话是用移山的比喻以图像生动地说出,在神是无所不能的。在马太福音里,信心不是一个祷告者的个人品质,而是在实践中相信他所求告的神的这种关系。
(门徒看见不可能,耶稣看见在上帝凡是都可能。你明白吗?你还在吗?)
信心 = 愿意与神的同在
很多人有问题,来到祷告的殿,希望别人能够为他们祷告,将他们的问题解决。然而,我告诉你,上帝并不希望你依靠别人的信心,上帝要你自己存有信心。为什么?因为上帝爱你,祂关心你的需要,他希望你自己和他建立个人的关系,来向他寻求他要赐给你恩惠。上帝十分愿意你来与祂同在,让他为你分担解忧。从小到大,许多年来,Harland Sanders不断跟换不同的工作,搬到不同的地方。他的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过世了。Sanders从小就四处飘泊,只要哪里有工作就去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为了多赚一点钱,他在一个加油站开了一间小餐馆,后来小餐馆大受欢迎,所以他扩充生意搬到另一栋建筑去。几年后,那地方被火烧毁了,但他没有放弃,他又重建了一栋建筑。他用十一种草药和香料秘方制成的肯德基炸鸡十分受欢迎,因此当时的州长封Sanders为荣誉上校。
可是后来,因为建了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带走了小镇的人潮。Sanders的生意一落千丈,于是被逼结束营业。这个时候的Sanders已经60岁,几乎是退休年龄了。多数与他同年龄的人大概都会放弃,然后退休,但Sanders上校不是那样。他与上帝同在,他知道上帝仍会让他的梦想成真,因此他将他的祷告交个这位大能的主。在他把餐厅出售还清债务之后,Sanders上校只剩下美金105元。他开始启程上路,前往一个又一个的小镇,向其他餐厅兜售炸鸡。很快的,大家就一个传一个,传说Sanders的炸鸡真的是令人吮手指回味无穷。在Sanders七十岁时,他在全美国和加拿大到处开了许多间的肯德基炸鸡店。到今天,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万一千家以上的肯德基炸鸡店。你一定也尝过Sanders上校的炸鸡,下次你在吃肯德基炸鸡的时候,要想想与神同在所能经历的祷告大能。
我知道我不需要再求赐我更大的信心,因为主耶稣比这些病更大,因为主耶稣的伟大远远超越这些问题。耶稣的同在。当我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将问题挪开的时候,我们以为亲近耶稣是一种得到解决的方法,我们以为信耶稣是一种最好的手段,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想法错了。耶稣本身并不是一个方法,上帝将耶稣赐给我们,上帝的医治本来就是耶稣的一部分,瞎子和瘸腿的得到医治并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耶稣这个方法,不,耶稣不是一种手段,耶稣不是一个提供我们解决困难的方程式。瞎子和瘸腿的得到医治,因为他们有主在他们当中。因为主本身就是医治,因为主本身就是能力。请问你有主在你的生命中吗?你有与主同行吗?我们与耶稣的同在,就像冰融化在水里,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彼此相融合。你不需要再寻找更大的信心,来赚取上帝来垂听你的祷告。当你与耶稣同在,当你在耶稣里面,耶稣亲自为你担当你的重担,耶稣亲自成为我们的磐石、我们的山寨、我们的避难所。我们只有在耶稣里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放胆祷告 —— 将山搬到海中。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有一座世界著名的大教堂——水晶大教堂。这个以10,664块玻璃及钢骨砌成、让会众能在蓝天下共享崇拜而闻名。水晶大教堂在50年代创立。教会全以玻璃砌成,可以容纳2,800人同一时间崇拜。前些时候,这座教堂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因为经济不景导致水晶大教堂会友奉献大减而宣告破产。过去水晶教堂会众有一万多人,每年奉献收入近4,000万美元,但经济萧条下会友奉献减少至09年的2,200万美元。因为有全球的福音事工,水晶大教堂的开销是十分庞大的。如今这间大教堂因负债4,300万美元,而必须宣告破产。
宏伟壮观的教堂发生令人哀叹的事情,从第一座圣殿就已经发生了。第一座圣殿,也称为所罗门圣殿于公元前960年建成,是一座宏伟奢华的圣殿。在旧约里,圣经怎样记载所罗门王建的圣殿?《历代志下》第三章1-7节。在《历代志下》第6章,当所罗门建造圣殿,完成之后将圣殿献给耶和华上帝的时候。所罗门向上帝发出祷告,祈求上帝,当以色列民向着圣殿祷告,或是在圣殿中祷告的时候,那天地的主,创造宇宙万有的主宰,垂听他们的祷告。
然而在历代志下,在所罗门祷告完之后,耶和华上帝回应所罗门的祷告。圣经记载上帝怎么说呢?上帝说:《历代志下》第七章14-16节。你看见吗?上帝如此应许以色列民。但是上帝也警告以色列民:《历代志下》第七章19-22节。
事实上,后来以色列国真的因为悖逆离开上帝,以色列国被亚述所灭,犹大国后来也被巴比伦所灭。所罗门圣殿也在战争中,公元前586年毁于巴比伦人之手。
直到被掳归回时期,所罗巴伯等人建了第二圣殿,见《以斯拉记》,《尼希米记》。
这第二圣殿可说是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圣殿,大约有500年的时间。然而,来到公元前20年,希律王开始建造第三个圣殿, 他拆下之前由所罗巴伯在公元前516年所建的圣殿,然后建了更雄伟的圣殿。全部工程花了46年,于公元25年完成。所以当耶稣开始传道时已是新的圣殿。当耶稣在婴孩被献时和在12岁时这圣殿正在建造中。因此,在马太福音第21章,耶稣所洁净的圣殿,就是新的圣殿。
而且也不是圣殿里面,而是在圣殿周围的外邦人院内,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院子,四周修有柱廊进行各种祭祀用品的买卖活动。那个市场对远道而来献祭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可以为他们提供祭牲,也可为纳圣殿税的人兑换推罗银币。犹太人的殿税须用指定的币制缴付(参出30:13-15),故外来朝圣者需有兑换银钱的服务。
在院外设置市场是由管圣殿的祭司们批准的。至于做买卖的人是否一定利用他们特有的地位谋取了不合法的利润,并不清楚。圣经记载,耶稣把殿里所有作买卖的人赶走。我们必须留意,耶稣的行动不是只针对那些正在作买卖的人而已,而是针对所有来买和卖的人,也就是说赶走那些前来献祭的人,也反对那些做买卖的人。
耶稣并不是知识在反对兑换银钱和卖鸽子这两项事情,实际上耶稣是反对那已经发展成为庞大商业系统的整套献祭和敬拜的制度,特别是圣殿的领袖们,在他们的准许之下,圣殿周围院子里变成了商场,献祭和敬拜已经不是一项人们第一重要的事,人们来圣殿其中一项事是去shopping和去例行公事,去缴交圣殿税。什么是缴交圣殿税?原来(基于出埃及记三十11-16),当时犹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缴半舍客勒的税银以维持圣殿的礼拜之用。这笔税银可以由缴税者本人在耶路撒冷欢庆逾越节时纳上,所以兑换银钱的人的摊柜,因为只有那里才接受不再市面上流通的一种推罗钱货币。
耶稣这样赶散那些人的做法,相信是因为耶稣对当时已经扭曲了的献祭和敬拜制度,忍无可忍。耶稣认为什么方面已经被扭曲了呢?什么方面已经变质了呢?圣经记载,耶稣说:“经上记着:‘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了!
“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原来是来自于《以赛亚书》56:7。当中原来是提到那些愿意归向耶和华上帝的外邦人,上帝要领他们到我的圣山,使他们在祷告我的殿中喜乐。他们的燔祭和平安祭,在我坛上必蒙悦纳,因我的殿必称为万民祷告的殿。的圣殿作为万民祷告的殿。为什么上帝要如此恩待这些归向上帝,与祂联合的外邦人呢?原来是因为这些人乐意事奉上帝,爱耶和华的名,而且要作他的仆人─就是凡守安息日不干犯,又持守他(原文是我)约的人。因此,上帝应许,圣殿要成为万民祷告的殿。也就是一个:让人与神相遇的地方。
那么为什么却变成了贼窝呢?耶稣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原来这些来圣殿的人,并没有将上帝放在眼里,眼光只停留在人自己的活动上面。那些做买卖的人在圣殿里专注的是自己的生意,人的活动,自己的事情。各人只知「应该给神作崇拜」,却不知「如何朝见神」、「如何与神交通」、「如何跟从神」。那就好像我们来到主日崇拜,我们拿出主日周刊,在崇拜程序旁边,一个一个打勾那样,查查看我们今天有没有昨晚这些崇拜程序上面的事情,哦赞美唱诗,作了,打一个勾;读经,都乐,打一个勾;奉献,给了,打一个勾,全部都打勾了,哦我今天完成了敬拜上帝的事。好了,可以了,下个礼拜再来做重复的事就可以了。每个主日崇拜来到教会不就是不断在做着这些重复的事情?上帝你还要要求什么?我还有一大堆工作还没有做完,还有一大堆game等我去玩,一大堆功课等我去完成,礼拜天来到教堂做足全套给你已经很不错了。是啊,许多人主日来教堂,不一定是为了要来朝见上帝,不是想要来认识主耶稣的。有的人来教会是为了来看女孩子的,有的是来看今天的讲员传什么衣服的,有的什么都不看,只看自己手上的电话,电脑,小说,漫画,学校的功课。是的,这些东西对你比较有吸引力,但是可惜的是你失去了仰望上帝的机会。
弟兄姐妹,我们头低低,好像是在很虔诚的祷告,但那可能是在带着耳机在低头听音乐。有的人低头在想着昨天碰到的问题要怎样解决,低头想想想。啊哈,想到了,靠自己的聪明去想的。我们在乎的是什么?我们在乎的往往是眼前的困难。因此来到祷告的殿,我们看不到那位全能的上帝。是的,我们被谁遮蔽了我们的眼睛呢?我们自己。我们低头顾自己的事,忘记抬起头来仰望上帝,祈求上帝。因此我们无法看见更广的范围,我们无法发现上帝要扩张我们的境界要到多大,多广阔的境界。转离上帝,一心只顾自己的事,这些事已经代替了上帝在你心中的地位。这些事比上帝更加吸引你,因为你一心只向着你需要这需要那。却忘记了,你的需要上帝早已知道了,忘记了来到向上帝祈求。试试看,当你只把你的头往下看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的范围有多大?当你把头往上看的时候,你可以看见的范围有多大?
只专注在自己的问题,纵然来到祷告的殿,我们无法察觉到我们有机会让上帝将我们的困境,转化成为一个祝福。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带着自己的烦恼问题来到祷告的殿,却带着同样的烦恼问题回去。
有一个人来到教会,主问他,亲爱的朋友,欢迎你将你的重担交给我,我是万有的主,一切都在我的掌管之下,你可以放心的将你的挂虑,重担交托给我。但那人说,主啊,我没有什么挂虑,也没有什么重担,你看,我是很轻松的来到你面前,所以,主啊,不需要劳烦你为我操心,谢谢你!然后再次轻轻松松的走开了。可是后来有一天,主在路上遇到那人,却看见那人忧忧愁愁,主就问他,喂,朋友,我每个主日看你不是都很轻松自在,一无挂虑的吗?怎么现在你看起来那么心事重重,那么忧虑呢?那人回答,主啊,你不知道,我不好意思让你为我操心,所以我每次去主日崇拜前,就把我的问题烦恼全部都先放在家里,然后很轻松的去教会。崇拜结束后回到家里再重新把这些问题和烦恼拿出来放回身上。原来有的人,不愿意把重担交托给主,却情愿自己扛着那份重担。为什么?
弟兄姐妹,为什么你要讲你的重担交托给主,因为他能够承担。没有任何再大的是能够难得倒我们的主。我们的主是创造的主,他能医治你,他能使你得富足,他能转化你的生命。然而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懂得将自己交托给这位主呢?因为这些人只低着头专注在自己的事,低着头专注在自己的生意、自己的房屋贷款、汽车贷款,根本不愿意抬起头来仰望那位全能的主。弟兄姐妹,你要来认清楚耶稣的真实身份,才有可能经历丰盛的人生。耶稣的真实身份是怎样的呢?
经文接下来记载三件事,透露了耶稣的真实身份:1,耶稣接下来医治了那些走到他面前瞎子和瘸腿的,2,然后,有小孩子在圣殿里喊叫“和撒那”。3,祭司长和经学家前来质问耶稣。事实上,这一连发生的三件事都在指出一件事情,那就是在指出耶稣的身份,指出耶稣究竟是谁。
1, 耶稣有能力驱赶病痛。有的人认为病只能靠药物,靠医生来医治,靠祷告,靠主的能力,那简直就是笑话。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话,那么世界上第一个不应该信耶稣的人就是医生。
王医师回忆几年前,某教会的一位中年姊妹常到他的诊所看病,每次来她的血压都居高不下。经过多次的悉心检查和用药,王医师发现原因不是出在身体上,而是她的心里因素。为此,王医师建议她在教会和家里多多祷告。自此以后,那位姊妹患者3年都未回到诊所。有一天,那位姊妹因为患了感冒又出现在王医师面前。经过检查后,王医师发现她的血压变得正常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王医师便问,「你的血压过去不是很高吗?究竟吃了什么灵丹妙药让你的血压恢复正常了?」
「王医师你不记得了吗?」她兴奋的说,「3年前,你劝我回去多向神祷告,我就认真造做了。不久,我在祷告中蒙神呼召作了传道人,结果血压也变得正常了,再也不用吃降压药了。」王医师听后很受感动,真没有想到神会借着他的口呼召一位姊妹走上全职奉献的道路,「神的工作太奇妙了,愿把一切的荣耀归给祂。」
圣经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如何保持内心的喜乐?抬头仰望救主耶稣。
2, 「和撒那」原来的意思,是「耶和华啊!请你拯救!」原出自旧约诗篇一一八篇25节。这是犹太百姓在病苦中,向其上帝呼求的声音。到了新约时代,「和撒那」已经延伸出另一层意义,成为一种类似「荣耀啊!」的赞美欢呼声。
3, 耶稣说,这些小孩如此热情的在呼喊、在赞美,就是要应验旧约诗篇的那句话,“你从小孩和婴儿的口中,得着了赞美。”原来这句话是取自诗篇八2。而诗篇第八篇是对神的颂扬。 让我们来看诗篇第八篇。
这些只专注自己的事,完全不将上帝放在眼里,不把上帝当作存在的人,就算存有外表的敬拜活动,但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真诚的活出敬拜上帝的生命。就像接下来,经文所提到的一棵不结果的无花果树:象征徒具礼拜仪式的殿与不再结果的果树并无二致,是该毁掉的时候。弥迦书七1有一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的形象,像一幅表现以色列道德败坏、宗教沉沦的图画。事实上,逾越节前后通常不是收无花果的季节。耶稣似乎是故意用一棵不结果的果树来比喻一个没有敬虔的宗教,是再贴切不过的,所以斩钉截铁的毁掉这棵果树的作法,和耶稣洁净圣殿的公开行动,目的是一致的。
门徒惊讶耶稣语言的力量,所以他们的反应中暗含一个问题“我们也能行这样的神迹吗?”有信心和不疑惑是同义词,并不是强调要有加倍的信心,因为耶稣曾经说过只要有最小的信心就够了。这座山或许指的是橄榄山或圣殿山,耶稣的话是用移山的比喻以图像生动地说出,在神是无所不能的。在马太福音里,信心不是一个祷告者的个人品质,而是在实践中相信他所求告的神的这种关系。
(门徒看见不可能,耶稣看见在上帝凡是都可能。你明白吗?你还在吗?)
信心 = 愿意与神的同在
很多人有问题,来到祷告的殿,希望别人能够为他们祷告,将他们的问题解决。然而,我告诉你,上帝并不希望你依靠别人的信心,上帝要你自己存有信心。为什么?因为上帝爱你,祂关心你的需要,他希望你自己和他建立个人的关系,来向他寻求他要赐给你恩惠。上帝十分愿意你来与祂同在,让他为你分担解忧。从小到大,许多年来,Harland Sanders不断跟换不同的工作,搬到不同的地方。他的父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过世了。Sanders从小就四处飘泊,只要哪里有工作就去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为了多赚一点钱,他在一个加油站开了一间小餐馆,后来小餐馆大受欢迎,所以他扩充生意搬到另一栋建筑去。几年后,那地方被火烧毁了,但他没有放弃,他又重建了一栋建筑。他用十一种草药和香料秘方制成的肯德基炸鸡十分受欢迎,因此当时的州长封Sanders为荣誉上校。
可是后来,因为建了一条新的高速公路,带走了小镇的人潮。Sanders的生意一落千丈,于是被逼结束营业。这个时候的Sanders已经60岁,几乎是退休年龄了。多数与他同年龄的人大概都会放弃,然后退休,但Sanders上校不是那样。他与上帝同在,他知道上帝仍会让他的梦想成真,因此他将他的祷告交个这位大能的主。在他把餐厅出售还清债务之后,Sanders上校只剩下美金105元。他开始启程上路,前往一个又一个的小镇,向其他餐厅兜售炸鸡。很快的,大家就一个传一个,传说Sanders的炸鸡真的是令人吮手指回味无穷。在Sanders七十岁时,他在全美国和加拿大到处开了许多间的肯德基炸鸡店。到今天,全世界已经有超过一万一千家以上的肯德基炸鸡店。你一定也尝过Sanders上校的炸鸡,下次你在吃肯德基炸鸡的时候,要想想与神同在所能经历的祷告大能。
我知道我不需要再求赐我更大的信心,因为主耶稣比这些病更大,因为主耶稣的伟大远远超越这些问题。耶稣的同在。当我们正在寻找一种方法将问题挪开的时候,我们以为亲近耶稣是一种得到解决的方法,我们以为信耶稣是一种最好的手段,但是我告诉你,这样的想法错了。耶稣本身并不是一个方法,上帝将耶稣赐给我们,上帝的医治本来就是耶稣的一部分,瞎子和瘸腿的得到医治并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耶稣这个方法,不,耶稣不是一种手段,耶稣不是一个提供我们解决困难的方程式。瞎子和瘸腿的得到医治,因为他们有主在他们当中。因为主本身就是医治,因为主本身就是能力。请问你有主在你的生命中吗?你有与主同行吗?我们与耶稣的同在,就像冰融化在水里,你在我里面,我在你里面,彼此相融合。你不需要再寻找更大的信心,来赚取上帝来垂听你的祷告。当你与耶稣同在,当你在耶稣里面,耶稣亲自为你担当你的重担,耶稣亲自成为我们的磐石、我们的山寨、我们的避难所。我们只有在耶稣里面才能找到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放胆祷告 —— 将山搬到海中。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耶稣天国比喻的呼召(太19:16 - 20:16)
引言
有一只小骆驼抬很好奇的问骆驼妈妈:“妈咪,我们的眼睫毛为什么那么长呢?”骆驼妈咪说:“长长的睫毛可以挡住风沙,使我们在风暴中还能分辨出正确的方向。”小骆驼接着问:“我们的背那么驼,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好难看喔!”骆驼妈咪回答:“这叫驼峰,可别嫌它长得丑。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藏,可以帮助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在沙漠里可以忍受十几天没有水没有食物的处境。”小骆驼又问:“那我们的脚掌为什么那么厚呢?”骆驼妈咪回答:“这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体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使我们可以长途跋涉。”小骆驼高兴地说道:“妈咪,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呆在动物园里,不在沙漠呢?”
骆驼,对于中东一带地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从古代到现今,骆驼可说是中东沙漠地带主要的交通工具,载运人以及货物穿越沙漠。在圣经中,耶稣曾经在比喻里面提及骆驼这种动物。但是耶稣的比喻不是要向我们介绍骆驼为什么有长长的眼睫毛、高高的驼峰以及厚厚的脚掌等等。耶稣的那个比喻——“有钱人今天过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因为这个比喻同时记载在三卷福音书里。《马太福音》第十九章16-30,《马可福音》第十章17-31,以及《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30。今早我们要一同来看《马太福音》的记载,然而我们会看比较长的经文,也就是从《马太福音》19:16-20:16。在这段经文里,我们将看见一位有钱人来询问耶稣关于如何得到永生的问题,以及门徒对耶稣询问谁才能够进天国的问题。从问题所引发关于天国的讨论,耶稣给了我们两个比喻的教导,而这都引导我们去认识天国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今早我们要来理解,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所要带给我们三个层面的教导: 1,有钱的人是很难进天国的比喻,表达什么意思?
2,天国的主人如何接待为主名而付出的人?
3,耶稣透过这个天国的比喻对我们有怎样的呼召?
摆脱安逸,迎向挑战
在这段经文中描述有一位年轻的有钱人来问耶稣,他应该做什么善事,才可以得到永生。首先,耶稣没有正面的回答他,耶稣反而是先反问他,为什么来问耶稣关于善的事?然后指出只有独一的上帝是善的,因此要得永生就应当遵守独一上帝所吩咐的诫命。耶稣的反问和回答很妙,他兜了一个圈子表明他自己就是那唯一能够被称为善的,也就是他间接宣告自己的身份。而青年有钱人似乎也认同这点,因此他继续问下去当守的诫命有哪些?耶稣回答:‘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供;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 耶稣的回答是取自上帝颁布的十条诫命中的五条诫命,你能指出这些诫命分别是十诫中的第几诫吗?6,7,8,9,5(当爱人如己不是诫命中的一条,但却是这5条诫命的总纲。)有钱的青年人回答,这些他都遵守了,他的生活实践爱人的诫命,看来这位有钱人应该是品行良好的人。
那么十诫中的另外五条诫命的总纲又是什么呢?你大概想到了——爱神。(所以十诫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教会的主题就是十诫的总纲,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把十诫摆放出来,提醒我们大家呢?你问第十条:“不可贪婪”和爱上帝有什么关系呢?你没听过,贪婪等于拜偶像吗?你没听过不可事奉地又事奉玛门吗?)事实上要遵守上帝的十条诫命中爱人的五条诫命,对于一个处在物质生活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不需要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有钱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可是这位有钱的年轻人偏偏不能够满足于作一个品行良好的好人而已,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为上帝而活的信仰生命”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他希望认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上帝?怎样才能真正的享有永生。
耶稣看出这个人有追求的心,因此在马可福音的记载中,耶稣听了他的回答后,「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这表示耶稣欣赏他不满足于宗教要求他做好人而已,耶稣欣赏他对真正的永生的渴慕和追求,耶稣欣赏他是懂得不断反省自己的生命希望能够成为完全的人的那份心,当然耶稣应该也欣赏他来找对了对象人问对的问题。然而,从经文后来的发展,你或许会说这个有钱人真是吃饱得空没事做,如果他不来问,那还好,他还可以开开心心地过着无忧无虑的有钱人生活。偏偏他跑来问耶稣关于永生的事。结果,有钱人对耶稣的回答难以接受,反而忧忧愁愁不开心地走开了。
耶稣怎样回答他的问题,耶稣说「如果你想要完全,就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就必定有财宝在天上,而且你要来跟从我。」耶稣挑战有钱人离开安稳的地带,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状态。耶稣挑战这位在物质生活无忧无虑的有钱人为生命寻找一个新的目标,不是赚更多钱,不是建更大的房子,而是将所有的拿去照顾穷人、孤儿、寡妇。耶稣看出这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富足安逸,但是在属灵生命及爱上帝方面是十分贫乏。因此,耶稣挑战他,需要踏出安逸的生活圈子,重新在实践爱上帝方面去寻找人生的新目标和价值。经文记载有钱的人听了过后忧忧愁愁地走了,他不愿意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他不愿意从安逸的生活里踏出来,他不愿意接受永生上帝给他人生的挑战,他情愿流连在一层不变,安稳、无忧无虑的生活里面。金钱以及安稳的生活成了他的上帝。他可以是一个爱人的好人,但他却无法以上帝作为生命的主,接受改变的挑战。这个本来得到耶稣欣赏的年轻又有钱的青年人,后来却成了耶稣眼中可悲的人。就在这时,耶稣说出了这样一个比喻:“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那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骆驼穿过针的眼的意思呢?香港新约学者,鲍维均博士指出在过去的传统中,解经家怎样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比喻:
(一) 有解经家认为,有抄本以“绳索(kamilon)”取代“骆驼(kamelon)”。这样的话,耶稣只是在描述一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是,这读文缺乏重要抄本的支持。
(二) 有学者认为“针的眼(trematos belones)”指的是一间房屋的小门,骆驼如果不卸下它背上的货物,就不能经过这门进入屋内。但是,古代文献却没有以“针的眼”去描述房子的小门。
(三) 也有学者将“针的眼”解释为耶路撒冷的城门,可是,这解释也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我们或者可以这么说无论是采用那一个解释,都能将这个难以理解的比喻解释通顺,但是,它们问题却在于它减轻了耶稣这教训的严格程度。我们姑且不论究竟哪一个解释更加合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耶稣以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去说明,要求一个生活在安逸日子中的人,从富足安稳的生活状态,转变成一个不明朗、前途充满未知挑战的生活状态简直是难如登天。这也就提醒了我们一点,事实上经文中有钱人的忧虑,也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忧虑,如何保持三餐温饱、如何确保物质生活不缺乏的安稳生活持续下去,那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第一考量。因此,我们害怕金融风暴的来临,我们害怕失业的浪潮冲击我们,我们害怕稳定的饭碗一夕之间没有了,我们害怕因为经济损失而导致生活方式要改变。其实,最根本来看,我们害怕面对挑战。是的,耶稣指的是要求我们不要只想过安逸的生活,反而是要为上帝的缘故,勇敢的从舒适的角落里踏出来,加入富有挑战性的福音工作里头。你愿意为主的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吗?从只为自己而活,转变成为主而活呢?将金钱财富的运用,从只为自己的享受,转变为奉献金钱当作帮助别人的工具吗?你愿意从安稳舒适的生活里,踏出来,为上帝而接受挑战吗?
面对上帝的挑战,有钱的年轻人忧忧愁愁地走开了,他的忧虑阻挡了他对耶稣的应许有任何的好奇和热情。耶稣应许他“顺服上帝的诫命,将有财报积存在天上。”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个应许听进去,因为他感受不到上帝的权能,他那个唯我独尊的心态使他无法体会到,我们需要用信心完全的信靠顺服上帝的主权。因此,不要误会,“有钱人难以进天国”这句话并不是在宣扬一种宿命论。指凡是有钱人都不可能进天国,只有穷人才有资格进天国。不是的,天国并不是以钱财的多少来衡量谁才有资格进入。耶稣提醒,我们要改变生命态度,愿意尊主为大,走出自己的堡垒,信靠上帝的带领,接受天国的挑战。
当然,耶稣这个“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比喻,难免会造成人有所误会。事实上,不只是我们误会了,甚至连耶稣的门徒也误解了。因此,他们听了耶稣的比喻之后,他们有很大的反应。什么!连这个有钱的好人都不能进天国,那么我们这些一文不值的小人物,还有可能吗?那么似乎没有什么人有资格进天国,得救了。耶稣的回答很奇特,他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却凡事都能。”耶稣提醒我们,人的功劳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得救,这些全在乎上帝的主权。是的,在人的理解来看,有付出,有回报,那是很合理的事情。门徒同样也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他们的付出应该要有所回报。但那是一种因果论的想法,有因必有果。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是这却形成上帝必须听命于这种因果循环的规定,上帝不能拒绝有付出的人所要求的回报,上帝变成一个与民间偶像没有两样的神明,我拿烧猪水果拜你,我付出了,你就要给我回报。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因此,马太福音在第二十章,提到耶稣所说的另一个关于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正是回应门徒将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当作一种雇主与工人之间,用劳力换酬劳的交易性关系的那种错误想法。这样的错误想法将导致我们不再敬畏上帝的主权,也导致我们不再对这个信仰保持热情。因为,你以为做多少就得多少,奉献多少就得回多少。这种想法将拦阻我们为主做大事,拦阻我们为天国的奖赏而努力不懈。因此,当你愿意为主而改变时,千万记得,虽然你付出了,但是依然要顺服上帝的主权,以及保持对天国奖赏的热情心志。
顺服上主,热情不懈
在马太福音耶稣讲了骆驼穿过针眼的比喻之后,门徒询问耶稣那么谁能进天国呢?耶稣回答,决定谁能进天国是上帝的权柄。当时,耶稣的回答事实上并没有谁听得明白,所以彼得才会继续问以下的问题:“我们已经舍弃一切跟从了你,我们会得到什么呢?”门徒的心理和一般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既然付出了,就应当得到回报。没错,耶稣并没有说为主名付出的人将白费一切的付出,事实上耶稣也应许他们将得到百倍的奖赏,不单如此还外加“永生”这个bonus。能为主的名放下一些钱财的人,其实说起来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更何况为主舍去一切的人,更加是难能可贵的。百倍的奖赏,你为我撇下一间房屋,将来你必得着一百间房屋作回报。这听起来,很划算。再接下来,兄弟,姐妹,父母,儿女等等,你就要开始抓头了。我撇下的是经常欺负我的兄弟姐妹,我撇下的是经常在家里使用暴力的父母,我撇下的是不停话惹是生非的儿女,难道上帝要给我百倍这样的兄弟姐妹,父母儿女吗?一个我都吃不消了,何况百倍呢?所以你发现,耶稣说为主的名而撇下这些的必得着百倍,不是数量上的百倍。耶稣乃是指出上帝给与的奖赏所包含的喜悦是百倍的。
我们只知道奖赏是肯定有的,但是是什么奖赏,那是一个谜。圣诞节,小朋友最喜欢的是拆礼物,不但是因为有礼物,更是因为能够有期待。他看到那边有礼物,他明明知道那将会是属于他的,他很高兴开心,但是他不知道里面的是什么,那更加强了他对礼物的喜爱,很期待,很想快点揭开谜底。所以还没有到拆开礼物的时候,你会看见小朋友手里拿着礼物,对着礼物傻笑,你知道他当时的心情很喜悦。因此当耶稣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兄弟、姊妹、父母、儿女或田地的,他必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所以耶稣说的奖赏,并不是东西在数量上百倍的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奖赏是什么呢?不知道。但是肯定那将是带给我们百倍的喜悦。奖赏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和肯定得奖的人,因此,上帝给予的百倍奖赏,肯定的也就带来百倍的喜悦。所以,一个为主的名,而愿意摆上时间、才干、金钱的人,上帝应许他将得到百倍的回报。什么回报?不知道,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喜悦的程度将是比原来所付出的百倍以上。
你这时心里在想了,不知道什么奖赏,好像很说不过去叻。但是当我说所有的人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你就在想,都一样的,不用太努力付出的啦,反正都一样的。这种想法正好跟《马太福音》第20章,耶稣的另一个比喻中的工人所想的一样。比喻中的工人,原来是失业的一群人,但是雇主可怜他们,安排工作给他们做,并且有酬劳。这原来是很好的一件美事,但是做在搞不清楚状况的人的身上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的争议辩论的。就像比喻中的四批工人,分别是早上9点开始做工的,中午、下午三点及下午五点开始做工的。当家主给工钱的时候,最早开工的埋怨家主不公平。事实上,我们发现工人的埋怨是很合理的,如果是你,你大概也一样不服气。但是,家主的回答也不得不让你心服口服,因为这个交易是之前大家讲好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看待那些在教会服事多,和服事少的人呢?你可能就在祷告了,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下午五点才开工的人。做少少,但是得到的跟做多多的一样。这样的想法可能都是一般人对这个比喻的误解,事实上,这个比喻并不是在谈论得多少的事情,而是在指明只有天国的主人拥有决定给谁奖赏,给多少奖赏的权柄。
是的,上帝拥有最高的权柄,我们理当顺服。但是耶稣同时却也应许,愿意为主的名改变自己,放下自己而跟随主的人,将来必得到百倍的奖赏。因此,我们在顺服的上帝的主权的同时,却依然能够继续为那不知是什么的百倍奖赏而保持对服事的热情。然而,在顺服当中同时又勇于挑战服事的极限,这样的高超境界却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我们和经文中的有钱人以及门徒一样,我们缺乏想象力,以及缺乏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对信仰的热情。缺乏想象力,我们不再期待将来的奖赏,因此我们不打算委身顺服。缺乏热情,我们将不会为人生奋斗,为信仰真理奋斗,为主的名奋斗。现代有太多这样的人,搞不清楚状况,不明白为什么而活,因此许多人愤世嫉俗,挑战权威,为什么?为的是自己想要自由放任,这种心态不单出现在进入叛逆期的年轻人身上,这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很普遍。不顺服,但同时却又对生命,对服事上帝失去热情,那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或许我们应该向贝多芬学习,在顺服中,却又对服事上帝以及生命保持热情。
在一八二二年,贝多芬正在指挥一部歌剧《费德里奥》演出到一半的时候,观众发现乐队和歌手根本不协调,可是贝多芬竟然没有发现,仍然继续指挥。结果本来应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歌剧,逐渐变成了噪音。观众开始在台下窃窃私语。后来,贝多芬发现情况不对,他让乐队和歌手重来,但情况反而更糟。最后,人们忍无可忍,在台下开始大骂起来。可是贝多芬根本听不到观众在说什么,但是从观众的神情来看,他明白了。这一天,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完全耳聋了,他的耳朵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也就代表他的艺术生涯已经完了。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不再认为贝多芬在音乐上会有什么作为了。
二十年后,1842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上演了。这首曲子是他在完全耳聋的情况下写成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章《欢乐颂》,可说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乐章。当时他坐在乐队中,他已经无法担任指挥,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听到。《欢乐颂》乃是歌颂上帝的一首乐曲,歌词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席勒所写,歌颂上帝的慈爱。事实上,基督徒对《欢乐颂》的音乐应该不会感到陌生,那时我们在崇拜是常常会唱的。(音乐是这样哼的……)经过种种苦难的磨砺,贝多芬完成了世界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什么影响贝多芬能够如此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奋斗呢?贝多芬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服侍人的机会,我们是否能效法耶稣,不顾别人的嘲笑,真心诚意地去服侍人,学会在服侍人的过程中体验主的大爱;并在服侍人的事上,学会服侍主。”贝多芬没有在失去听觉的情况下丧失对生命、对音乐的热情,贝多芬没有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丧失对服事主的热情。失去听觉,那是难以接受的事实,贝多芬顺服了。但是他保持热情的心态,帮助他完成了最辉煌的交响乐乐章。几百年后的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依然是古典交响乐中的经典,他有得到奖赏吗?或许当年他因为这《第九交响曲》得到了丰富的酬劳,但是后代的人却将因为这位既顺服上帝,却又保持对服事上帝保持热情的音乐家的贡献而纪念他。他的奖赏有百倍吗?我想已经超过百倍了。是的,天国的主人将以超出我们意料以外的奖赏,来接待凡为主名为而付出的人。
承先启后,信仰传承
既然这段经文已经表达出,跟随主的人应当准备好愿意为主而改变自己去付出的心志,同时在付出中顺服上帝的主权,却保持服事上帝的热情,这两大重点,那么为什么耶稣在讲完这两段比喻后都要加上这一句谜语呢?第一个谜语“然而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以及第二个谜语“因此,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耶稣究竟在卖什么关子?事实上,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这是在进一步提醒我们关于信徒与天国服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首先耶稣指出“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然后耶稣再指出“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好像是两个人一直在对换位置,形成一个无聊愚蠢的画面。然而,这样的理解却有误会了耶稣的教训,事实上,耶稣的这个提醒乃是在指明服事天国的人是源源不绝的,之前摆上的,将要退下,后面的将要上来,这样一直不断地迈进。这让我们明白到,耶稣不愿意门徒以为自己的付出最终将换来最大的地位。因为后来的将接替前者的工作,没有一个服事主的人是不能被取代的。这就让我们发现,上帝国的服事,教会的服事,是不断有人在做信仰传承的工作。人无法,也绝对不能拦阻领袖的兴起,因为上帝将为自己的事工兴起新一代的领袖。
然而,许多人的心里总是或多或少存着一种螃蟹心态,什么是螃蟹心态?人们在河边捕抓螃蟹,背后会背一个箩,当抓到螃蟹以后,他们就把螃蟹丢进去。不过,很奇怪的是,很少人会在抓了螃蟹以后给箩盖上盖子。岸边的人看了,就好心地提醒他们说:赶快给箩盖上盖子吧!你们难道不怕抓来的螃蟹跑掉吗?那些捕抓螃蟹的人听了人们的问话,全都笑了,说:“没关系,箩可以不盖。要是有螃蟹想要爬出来,别的螃蟹也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了。”是的,人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认为自己不行的别人也不行。因此,你很少会听到人说鼓励的话。然而那时能够改变的,鼓励人能够被操练的。当耶稣提出这个“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谜语时,谜底不单是指出人才是源源不绝的,而且之前退下的不应拉住那要迈进一步的,反而是要帮助他,推他一把,让他向前迈进。可见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表明在上帝的国里,前人应当辅助后人,以至于天国乃是出在一个动态的状态,而不是死静且聊无生气的境地。
因此,亲爱的弟兄姐妹,耶稣透过这两个关于天国的比喻,隐含这对我们这样的呼召,那就是:
1,预备改变自己,踏出安稳舒适的生活圈,为主付出。
2,在付出当中顺服主的权柄,但却保持热情的心志。
3,传承使命,栽培新人,发展圣工。
当教会即将进行长执改选,当教会即将迈向一个新的里程前进的时候,弟兄姐妹,你预备好了吗?你愿意接受耶稣透过天国比喻对你的呼召吗?你敢接受挑战吗?你效法的对象是忧忧愁愁的有钱人,或幼稚的门徒,还是舍弃天上荣华、降卑为人的主耶稣基督?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彼得前书1:3-9)
最近我母亲跟我提起关于她的侄儿,我舅舅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哥的一些事。我母亲的这个侄儿最近因为精神有问题闯祸,被警察抓走,过后被送去医院检查精神状况,证实精神的确是有问题。最后被家人送进batu pahat的收容所去了。在分享关于我这个表哥的事情中,我母亲提到她这个侄儿小的时候是正常活泼可爱,他小的时候我母亲也看着他长大。一般人来说,成年的阶段是成家立业,并且为未来美好生活去打拼的阶段,可是我母亲这个侄儿却变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想起他小时那个正常活泼的样子,现在竟然变成如此的地步,老人家讲到这里,难免心里哀伤流泪哭泣。母亲无奈地说,这也许是人生难以避开的苦难,是她这个侄儿的命。
虽然,我不会将人生中愁苦的事情看成是一种宿命,但是我却没有办法不去挣扎为什么生命中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苦难的临到。打开报纸,看见刚出世的婴孩,心脏外露,不止婴孩要承受痛苦,父母的内心也有说不出的哀痛。最后,小生命还是留不住,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对小孩,对父母,这究竟是祸还是福?再看看利比亚的动荡局势,有消息流传,支持卡达菲的政府军和雇佣兵强暴反对派地区的妇女,有的甚至连8岁的女孩都不放过。为什么这些残忍的事情要发生在这些女性的身上?地震海啸,造成日本福岛许多人家破人亡,不但如此,还要面对核辐射的灾难,人们心中不免在问,为什么福岛的人要遭遇这种浩劫?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一个阶段里会面对不同程度的苦痛的事情,苦难的来临是不分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然而,不断强调所信靠的是一位复活的主得胜的王的基督教信仰,在苦难面前,又如何指引基督徒去面对生命之中的哀伤呢?基督徒面对苦难,往往有两种反应,积极或消极。然而,弟兄姐妹。圣经是否给了我们怎样的安慰和鼓励,让我们在苦难中更认识上帝以及更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在这世上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彼得前书》1:3-9。
在主后六十四年七月十九日,罗马发生大火,大火焚烧三天三夜后,才被扑灭。根据罗马史学家塔西图(Tacitus)的记述,市民都知道尼禄王是这场大火的主谋,因为他想重建罗马。当市民群情汹涌,要找尼禄算账的时候,尼禄惟有嫁祸于基督徒,以他们为代罪羔羊,因为在当时异教人士的眼里,基督教的信仰是破坏家庭关系;相信世界末日就要降临,一切要被火焚烧;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说是吃人的肉和喝人的血;加上他们对帝国的效忠不能信赖,所以把基督徒与大火牵连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从此,罗马政权就名正言顺地逼害基督教徒。在塔西图的笔下,尼罗王用酷刑对付信徒,如把他们梆在木柱上,点火燃烧,作为花园里的灯柱;将他们缝包在兽皮内,任由饿狼撕咬。逼害虽然很快的从耶路撒冷蔓延到帝国各个角落,但还没有到“血洗”的地步。有人说,彼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五个省份,他以主的榜样,安慰和坚固那里的信徒。然而,事实上,在新约时代,罗马政府很少直接逼迫基督徒,就算有,也是因为针对犹太人或犹太教徒,而牵连基督徒。无论如何,彼得前书的目的,的确是在鼓励当时的基督徒在一个新生命,旧处境的情况下继续坚忍到底。
也就是说,虽然基督徒信了主之后有了新的生命,在复活的主里面有新的生命。可是不要忘记,环境可能并没有转变,还是旧的环境,所要面对的生活问题还会出现。有时候,问题甚至比信主之前还来得大和艰苦。为什么信主后反而会遭遇更大的困难?如果上帝真的是大能的上帝,为什么他不阻止坏事的发生呢?这是许多人常常问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常常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苦难呢?往往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积极的,另一个是消极的。从彼得前书1:3-9,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以积极的角度去看逼迫和苦难,他认为那是为了锻炼和试验我们的信心。什么信心呢?就是相信在基督里有救恩的信心。彼得前书似乎要让读者明白到一件事情,苦难的发生不是要令人崩溃,却是要锻炼人生。
首先,作者指出上帝透过耶稣基督的复活使我们信靠他的人,被重生,而且有永生的盼望。什么是重生了我们?也就是,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虽然旧的身体还在,但生命的素质已经改变,心态已经改变了。是的,身体还是旧的,是会老去、败坏、衰残的。然而,作者却说出了上帝给了信靠基督的人一个极奥秘的盼望,那就是一个不需要再次经历朽坏、玷污、衰残的永活的盼望。作者用了“基业”,这个字来形容这个永活的盼望,什么是“基业”?它的原文的意思就是儿子承受父亲的产业,也就是在基督里我们成了上帝的后嗣,是上帝的儿女。如此一来,我们需要注目在上帝永恒儿女的身份和生命上,将心态扭转更新,不让困难打到我们,好叫我们的生命继续保持活泼积极。
是的,弟兄姐妹。永恒的基业,就是好像复活的主耶稣基督那样,拥有永恒不再死的身体、生命。然而,弟兄姐妹,我们要了解。这个从旧的身体、生命,转变成不会朽坏、不被玷污、不再衰残的永活生命,将要在末世的时候完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些因信靠耶稣基督而蒙受上帝能力保守的基督徒,这种转变乃是一个过程,我们目前是处在一种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状态。
怎么说是已然未然呢?不错,信耶稣是立刻得着救恩,就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10说道:“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但毕竟我们还有肉身,还有受到老我的限制;但末世基督再来的时候,一切就改观了,连我们的身体都要得救赎、改变,得着实实在在的永生。在这样的恩典下,《彼得前书》的作者呼吁读者要感恩,而且要喜乐!可是,作者没有忘记当时读这封信的基督徒的处境,他们正处在艰难的环境里面,罗马政府的搅扰、逼迫,犹太教或者其他宗教的骚扰和对抗,基督徒的生活过得并不容易,甚至是困难重重。然而,彼得前书的作者却告诉读者,这些乃是信心的考验,是暂时的。
我想也许那些正在遭遇苦难的读者,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概会不服气,什么考验,什么暂时的,给你试试看啦,看你讲得这么容易。是的,弟兄姐妹,不容易,亲身经历无法治疗的病痛,心理肉体被别人伤害,灾难人祸一一临到自己的头上,怎么可能轻松的说这只是暂时的,只是考验呢?这样说简直就是在落井下石。然而,亲爱的弟兄姐妹,彼得前书的作者并没有忽略读者的感受,因为他确实清楚这是十分难过的过程。但是,不要忘记,他在前面提醒了读者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都是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在这里“保守”是一个军事用语,意思是大能的上帝好像武装的士兵保护守卫那些信靠复活的耶稣基督的人,使他们不致于在患难中自卑自怜,失去信心,失去盼望。
所以,当我们的确遭遇患难、苦难时,我们千万不要一个人自己默默地去承担伤痛,让上帝来承担,让上帝来保守你的心。也就是说,你应当去向上帝诉说、去向上帝抱怨、去向上帝申诉,让上帝陪伴你走过这场困境。作者将经过困难的信心形容成比金子更加宝贵。最近美金的价值越来越低,黄金的价值却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信心的价值要比黄金的价值更高,你的信心是无价的,是比经过火炼过的金子更宝贵的。
“1991年10月,一场大火摧毁了加州奥克兰附近2500户住家,当撤离的屋主回来,翻动焦黑的瓦砾时,他们发现所有的财产都已变成灰烬。然而,有对父女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瓷兔,他们很惊讶,那么脆弱的小东西竟然完好无缺,其他的受灾户也陆续找到经受住这场毁灭性大火考验的瓶子、瓷器等。灾后的第一个主日,一位当地的牧师带来一个完好的花瓶,那是在他家中能找到的唯一物品,他问教会的成员:‘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家里的一切都成了灰烬,而它却完好无损吗?’接着他自己回答了问题:‘因为它以前曾被火烧过一次。’受苦是试炼,严厉的试炼可能很痛苦,但是相信它以后却能成为我们的祝福。所以作者说,信心经过试验的基督徒,将要必要得到复活的主耶稣的称赞、荣耀和尊贵。
其实,有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跟正在面临困难中的人讲道理往往是会弄巧反拙的。就算是圣经的道理,也未必能说服人。但我们的用意不是要说服对方,其实我们也只是内心盼望对方能够走出哀伤。因为,我们的确相信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并没有掩面不顾那些相信和跟随他的人。只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痛苦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因此当彼得前世1:3-9告诉我们,那些是信心的试炼、考验,是我们在救恩已然完成和未然完成之间,难免要经过的阶段,或者就给我们明白到,信仰是一个旅程,我们都还在天路旅程之中的旅客,正前往目的地。而我们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回应苦难,还是要用消极的态度回应苦难,我想上帝容许我们去作出选择。只是,在这之前上帝早已经从彼得前书这段经文指出积极的态度的可贵性,就是在信心当中,经历将来生命得到更新,灵魂得救的果效。我们也许无法控制身体的朽坏,或者像我那位表哥那样遗传性精神失常,这些无可挽回的我们控制不到了,但是在可以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决定是否要保持我们内心生命的新鲜度,活泼度。
在美国的东北部捕鳕鱼成为利润庞大的生意,全美国的鳕鱼市场正欣欣向荣。开始的时候,这些生意人发现在运输上有困难,首先是,他们就像处理其他鱼类一样冰冻这些鳕鱼,并把它们运送到全国各地。但不知为何,鳕鱼冰冻之后,新鲜味就消失了。所以,这些生意人就决定把这些鳕鱼用装了新鲜海水的巨型鱼缸装着。他们认为,这可以解决问题并使鳕鱼保持新鲜,但让他们大失所望的是,这种方法只让事情更糟。因为鳕鱼在鱼缸中无法活动,他们变得软趴趴的,因此再次失去了美味。有一天,有人决定把一些鲶鱼和鳕鱼一起放在鱼缸里。鲶鱼是鳕鱼的天敌,所以鳕鱼在鱼缸里运送全国各地时,鳕鱼就必须保持警戒并保持机警,以防备鲶鱼,奇怪的是,当鱼缸送到目的地时,里面的鳕鱼就像还在原产地般那样新鲜美味。
就像鲶鱼一样,也许苦难的出现是为了挑战你,去加强你,去锻炼你,让你保持新鲜,让你保持生气蓬勃与不断成长。当然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放在鱼缸中的根本是条大白鲨而非只是只鲶鱼,但是,别放弃,别半途而废。相反地,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仗。一只老鹰若不克服空气阻力,就无法翱翔天际。一艘船若没有水的阻力,就无法浮在水面上。而你我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于地面。
或许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希望每件事情都要顺顺利利。遗憾的是,要使身心与灵命长大成熟并没有容易的方法,你只得下定决心并与上帝同工,就如同圣经所说的:做成你们得救的功夫。得救不是只有一次的祷告,那是持续与上帝同工,保持良好的态度,不断争战直到你得胜。
有些大黄蜂会被拿来做无重力空间的测试。与人相似,大黄蜂到处轻飘,甚至用不着他们的翅膀。他们看来在这种没有挣扎、没有工作与没有困境的无重力环境中,生气勃勃,但三天后,所有的大黄蜂全死了。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他们享受无重力,但他们无法存活。蜜蜂永远无法不用他们的翅膀,也无法不经任何阻碍而存活。同样地,你我也绝对不是为了只关在温室中而被造。
上帝从未应许我们会没有考验。事实上,他说的刚好相反,他说:因此,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当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困苦,要知道上帝正在炼净你,抹去你的菱角。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战,上帝呼召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赢家,而你已注定得胜,如果你与上帝同工并保持良好态度,那么无论面对什么,圣经都说万事互相效力——不只是生命中的好事,而是所有事,要叫你得益处。
一名女儿向父亲抱怨生活艰难,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又出现。已厌倦日日在生活线上挣扎和战斗的她,不知如何是好,想要放弃。做厨师的父亲,于是把女儿带到厨房,然后烧了三鍋开水,再把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各放入锅中。父亲过后要她“感觉”一下萝卜,女儿摸了,发现萝卜变软了。在父亲的指示下,她也剥开鸡蛋,还品尝香浓的咖啡,问父亲到底想说些什么。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同处在沸水翻滚的逆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反应。原本是坚硬、刚强、不妥协的萝卜,在沸水中煮了一阵后软化了下来,变得软弱。易碎的鸡蛋,却靠微薄的外壳保护内在的液体,在沸水翻滚下变硬了。但咖啡豆却是最独特的,在沸水里中煮了一阵后,它改变了水质,使水变成可口的咖啡。父亲最后问女儿:你是什么?面临逆境时,你怎样回应?
同样的,在面临迫害苦难的时候,你是什么?要怎样回应?
属灵操练:寻找自己的属灵伙伴
(传道书4:9-10)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从我们归信基督的时刻起,我们就成了天路客旅。我们在世上成了寄居的,我们开始向着我们的标杆——耶稣基督,奔跑。然而,天路艰险、困难重重,天路客旅们常面临种种试探、苦难和考验。有时,我们会软弱,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倒,这个时候,我们多么需要一双有力的手把我们扶起!神就是那双宽厚的手!他常亲自扶持我们,但也有时,他会藉着其他的同路人来帮助我们,他们,就是我们的属灵伙伴。
可是,谁是我们的属灵伙伴?属灵伙伴就是神所赐给我们,在我们身边的弟兄姐妹。神把我们放在一个属灵的大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彼此学习,相互鼓励,追求属灵的成长。寻找成熟、值得你信任、关系亲密的基督徒,一两位不用多,并且是愿意彼此虚心受教、平等相待、坦诚劝戒、互相代祷,最重要是懂得守住秘密的人,最好是自己的另一半,或是成熟的长辈,建立属灵伙伴的关系。因为,往往属灵伙伴一句劝告的话、一句温暖的鼓励、在患难中伸出援手慷慨相助,都能叫我们脱离沮丧、经过试炼,重新振奋起来。所以弟兄姐妹,这条信心的天路旅程不是一条孤独寂寞的旅程,有复活的主、天父上帝和属灵伙伴陪伴我们走过这条试炼信心的旅程,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苦难,得享天上的喜乐。
虽然,我不会将人生中愁苦的事情看成是一种宿命,但是我却没有办法不去挣扎为什么生命中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苦难的临到。打开报纸,看见刚出世的婴孩,心脏外露,不止婴孩要承受痛苦,父母的内心也有说不出的哀痛。最后,小生命还是留不住,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对小孩,对父母,这究竟是祸还是福?再看看利比亚的动荡局势,有消息流传,支持卡达菲的政府军和雇佣兵强暴反对派地区的妇女,有的甚至连8岁的女孩都不放过。为什么这些残忍的事情要发生在这些女性的身上?地震海啸,造成日本福岛许多人家破人亡,不但如此,还要面对核辐射的灾难,人们心中不免在问,为什么福岛的人要遭遇这种浩劫?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一个阶段里会面对不同程度的苦痛的事情,苦难的来临是不分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然而,不断强调所信靠的是一位复活的主得胜的王的基督教信仰,在苦难面前,又如何指引基督徒去面对生命之中的哀伤呢?基督徒面对苦难,往往有两种反应,积极或消极。然而,弟兄姐妹。圣经是否给了我们怎样的安慰和鼓励,让我们在苦难中更认识上帝以及更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在这世上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彼得前书》1:3-9。
在主后六十四年七月十九日,罗马发生大火,大火焚烧三天三夜后,才被扑灭。根据罗马史学家塔西图(Tacitus)的记述,市民都知道尼禄王是这场大火的主谋,因为他想重建罗马。当市民群情汹涌,要找尼禄算账的时候,尼禄惟有嫁祸于基督徒,以他们为代罪羔羊,因为在当时异教人士的眼里,基督教的信仰是破坏家庭关系;相信世界末日就要降临,一切要被火焚烧;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说是吃人的肉和喝人的血;加上他们对帝国的效忠不能信赖,所以把基督徒与大火牵连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从此,罗马政权就名正言顺地逼害基督教徒。在塔西图的笔下,尼罗王用酷刑对付信徒,如把他们梆在木柱上,点火燃烧,作为花园里的灯柱;将他们缝包在兽皮内,任由饿狼撕咬。逼害虽然很快的从耶路撒冷蔓延到帝国各个角落,但还没有到“血洗”的地步。有人说,彼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五个省份,他以主的榜样,安慰和坚固那里的信徒。然而,事实上,在新约时代,罗马政府很少直接逼迫基督徒,就算有,也是因为针对犹太人或犹太教徒,而牵连基督徒。无论如何,彼得前书的目的,的确是在鼓励当时的基督徒在一个新生命,旧处境的情况下继续坚忍到底。
也就是说,虽然基督徒信了主之后有了新的生命,在复活的主里面有新的生命。可是不要忘记,环境可能并没有转变,还是旧的环境,所要面对的生活问题还会出现。有时候,问题甚至比信主之前还来得大和艰苦。为什么信主后反而会遭遇更大的困难?如果上帝真的是大能的上帝,为什么他不阻止坏事的发生呢?这是许多人常常问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常常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苦难呢?往往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积极的,另一个是消极的。从彼得前书1:3-9,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以积极的角度去看逼迫和苦难,他认为那是为了锻炼和试验我们的信心。什么信心呢?就是相信在基督里有救恩的信心。彼得前书似乎要让读者明白到一件事情,苦难的发生不是要令人崩溃,却是要锻炼人生。
首先,作者指出上帝透过耶稣基督的复活使我们信靠他的人,被重生,而且有永生的盼望。什么是重生了我们?也就是,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虽然旧的身体还在,但生命的素质已经改变,心态已经改变了。是的,身体还是旧的,是会老去、败坏、衰残的。然而,作者却说出了上帝给了信靠基督的人一个极奥秘的盼望,那就是一个不需要再次经历朽坏、玷污、衰残的永活的盼望。作者用了“基业”,这个字来形容这个永活的盼望,什么是“基业”?它的原文的意思就是儿子承受父亲的产业,也就是在基督里我们成了上帝的后嗣,是上帝的儿女。如此一来,我们需要注目在上帝永恒儿女的身份和生命上,将心态扭转更新,不让困难打到我们,好叫我们的生命继续保持活泼积极。
是的,弟兄姐妹。永恒的基业,就是好像复活的主耶稣基督那样,拥有永恒不再死的身体、生命。然而,弟兄姐妹,我们要了解。这个从旧的身体、生命,转变成不会朽坏、不被玷污、不再衰残的永活生命,将要在末世的时候完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些因信靠耶稣基督而蒙受上帝能力保守的基督徒,这种转变乃是一个过程,我们目前是处在一种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状态。
怎么说是已然未然呢?不错,信耶稣是立刻得着救恩,就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10说道:“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但毕竟我们还有肉身,还有受到老我的限制;但末世基督再来的时候,一切就改观了,连我们的身体都要得救赎、改变,得着实实在在的永生。在这样的恩典下,《彼得前书》的作者呼吁读者要感恩,而且要喜乐!可是,作者没有忘记当时读这封信的基督徒的处境,他们正处在艰难的环境里面,罗马政府的搅扰、逼迫,犹太教或者其他宗教的骚扰和对抗,基督徒的生活过得并不容易,甚至是困难重重。然而,彼得前书的作者却告诉读者,这些乃是信心的考验,是暂时的。
我想也许那些正在遭遇苦难的读者,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概会不服气,什么考验,什么暂时的,给你试试看啦,看你讲得这么容易。是的,弟兄姐妹,不容易,亲身经历无法治疗的病痛,心理肉体被别人伤害,灾难人祸一一临到自己的头上,怎么可能轻松的说这只是暂时的,只是考验呢?这样说简直就是在落井下石。然而,亲爱的弟兄姐妹,彼得前书的作者并没有忽略读者的感受,因为他确实清楚这是十分难过的过程。但是,不要忘记,他在前面提醒了读者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都是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在这里“保守”是一个军事用语,意思是大能的上帝好像武装的士兵保护守卫那些信靠复活的耶稣基督的人,使他们不致于在患难中自卑自怜,失去信心,失去盼望。
所以,当我们的确遭遇患难、苦难时,我们千万不要一个人自己默默地去承担伤痛,让上帝来承担,让上帝来保守你的心。也就是说,你应当去向上帝诉说、去向上帝抱怨、去向上帝申诉,让上帝陪伴你走过这场困境。作者将经过困难的信心形容成比金子更加宝贵。最近美金的价值越来越低,黄金的价值却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信心的价值要比黄金的价值更高,你的信心是无价的,是比经过火炼过的金子更宝贵的。
“1991年10月,一场大火摧毁了加州奥克兰附近2500户住家,当撤离的屋主回来,翻动焦黑的瓦砾时,他们发现所有的财产都已变成灰烬。然而,有对父女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瓷兔,他们很惊讶,那么脆弱的小东西竟然完好无缺,其他的受灾户也陆续找到经受住这场毁灭性大火考验的瓶子、瓷器等。灾后的第一个主日,一位当地的牧师带来一个完好的花瓶,那是在他家中能找到的唯一物品,他问教会的成员:‘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家里的一切都成了灰烬,而它却完好无损吗?’接着他自己回答了问题:‘因为它以前曾被火烧过一次。’受苦是试炼,严厉的试炼可能很痛苦,但是相信它以后却能成为我们的祝福。所以作者说,信心经过试验的基督徒,将要必要得到复活的主耶稣的称赞、荣耀和尊贵。
其实,有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跟正在面临困难中的人讲道理往往是会弄巧反拙的。就算是圣经的道理,也未必能说服人。但我们的用意不是要说服对方,其实我们也只是内心盼望对方能够走出哀伤。因为,我们的确相信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并没有掩面不顾那些相信和跟随他的人。只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痛苦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因此当彼得前世1:3-9告诉我们,那些是信心的试炼、考验,是我们在救恩已然完成和未然完成之间,难免要经过的阶段,或者就给我们明白到,信仰是一个旅程,我们都还在天路旅程之中的旅客,正前往目的地。而我们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回应苦难,还是要用消极的态度回应苦难,我想上帝容许我们去作出选择。只是,在这之前上帝早已经从彼得前书这段经文指出积极的态度的可贵性,就是在信心当中,经历将来生命得到更新,灵魂得救的果效。我们也许无法控制身体的朽坏,或者像我那位表哥那样遗传性精神失常,这些无可挽回的我们控制不到了,但是在可以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决定是否要保持我们内心生命的新鲜度,活泼度。
在美国的东北部捕鳕鱼成为利润庞大的生意,全美国的鳕鱼市场正欣欣向荣。开始的时候,这些生意人发现在运输上有困难,首先是,他们就像处理其他鱼类一样冰冻这些鳕鱼,并把它们运送到全国各地。但不知为何,鳕鱼冰冻之后,新鲜味就消失了。所以,这些生意人就决定把这些鳕鱼用装了新鲜海水的巨型鱼缸装着。他们认为,这可以解决问题并使鳕鱼保持新鲜,但让他们大失所望的是,这种方法只让事情更糟。因为鳕鱼在鱼缸中无法活动,他们变得软趴趴的,因此再次失去了美味。有一天,有人决定把一些鲶鱼和鳕鱼一起放在鱼缸里。鲶鱼是鳕鱼的天敌,所以鳕鱼在鱼缸里运送全国各地时,鳕鱼就必须保持警戒并保持机警,以防备鲶鱼,奇怪的是,当鱼缸送到目的地时,里面的鳕鱼就像还在原产地般那样新鲜美味。
就像鲶鱼一样,也许苦难的出现是为了挑战你,去加强你,去锻炼你,让你保持新鲜,让你保持生气蓬勃与不断成长。当然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放在鱼缸中的根本是条大白鲨而非只是只鲶鱼,但是,别放弃,别半途而废。相反地,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仗。一只老鹰若不克服空气阻力,就无法翱翔天际。一艘船若没有水的阻力,就无法浮在水面上。而你我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于地面。
或许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希望每件事情都要顺顺利利。遗憾的是,要使身心与灵命长大成熟并没有容易的方法,你只得下定决心并与上帝同工,就如同圣经所说的:做成你们得救的功夫。得救不是只有一次的祷告,那是持续与上帝同工,保持良好的态度,不断争战直到你得胜。
有些大黄蜂会被拿来做无重力空间的测试。与人相似,大黄蜂到处轻飘,甚至用不着他们的翅膀。他们看来在这种没有挣扎、没有工作与没有困境的无重力环境中,生气勃勃,但三天后,所有的大黄蜂全死了。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他们享受无重力,但他们无法存活。蜜蜂永远无法不用他们的翅膀,也无法不经任何阻碍而存活。同样地,你我也绝对不是为了只关在温室中而被造。
上帝从未应许我们会没有考验。事实上,他说的刚好相反,他说:因此,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当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困苦,要知道上帝正在炼净你,抹去你的菱角。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战,上帝呼召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赢家,而你已注定得胜,如果你与上帝同工并保持良好态度,那么无论面对什么,圣经都说万事互相效力——不只是生命中的好事,而是所有事,要叫你得益处。
一名女儿向父亲抱怨生活艰难,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又出现。已厌倦日日在生活线上挣扎和战斗的她,不知如何是好,想要放弃。做厨师的父亲,于是把女儿带到厨房,然后烧了三鍋开水,再把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各放入锅中。父亲过后要她“感觉”一下萝卜,女儿摸了,发现萝卜变软了。在父亲的指示下,她也剥开鸡蛋,还品尝香浓的咖啡,问父亲到底想说些什么。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同处在沸水翻滚的逆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反应。原本是坚硬、刚强、不妥协的萝卜,在沸水中煮了一阵后软化了下来,变得软弱。易碎的鸡蛋,却靠微薄的外壳保护内在的液体,在沸水翻滚下变硬了。但咖啡豆却是最独特的,在沸水里中煮了一阵后,它改变了水质,使水变成可口的咖啡。父亲最后问女儿:你是什么?面临逆境时,你怎样回应?
同样的,在面临迫害苦难的时候,你是什么?要怎样回应?
属灵操练:寻找自己的属灵伙伴
(传道书4:9-10)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从我们归信基督的时刻起,我们就成了天路客旅。我们在世上成了寄居的,我们开始向着我们的标杆——耶稣基督,奔跑。然而,天路艰险、困难重重,天路客旅们常面临种种试探、苦难和考验。有时,我们会软弱,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倒,这个时候,我们多么需要一双有力的手把我们扶起!神就是那双宽厚的手!他常亲自扶持我们,但也有时,他会藉着其他的同路人来帮助我们,他们,就是我们的属灵伙伴。
可是,谁是我们的属灵伙伴?属灵伙伴就是神所赐给我们,在我们身边的弟兄姐妹。神把我们放在一个属灵的大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彼此学习,相互鼓励,追求属灵的成长。寻找成熟、值得你信任、关系亲密的基督徒,一两位不用多,并且是愿意彼此虚心受教、平等相待、坦诚劝戒、互相代祷,最重要是懂得守住秘密的人,最好是自己的另一半,或是成熟的长辈,建立属灵伙伴的关系。因为,往往属灵伙伴一句劝告的话、一句温暖的鼓励、在患难中伸出援手慷慨相助,都能叫我们脱离沮丧、经过试炼,重新振奋起来。所以弟兄姐妹,这条信心的天路旅程不是一条孤独寂寞的旅程,有复活的主、天父上帝和属灵伙伴陪伴我们走过这条试炼信心的旅程,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苦难,得享天上的喜乐。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为死人祷告,一个无谓的争议
在两个不同的教会讲了一篇关于耶稣下阴间的神学性信息。耶稣下阴间,从早期教会的教父、甚至直到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都认为,耶稣下阴间想被囚禁的灵魂传道讲福音。人生前不信主,死后依然有机会得救,为死去的人的灵魂祷告,盼望超越时间、空间的主耶稣拯救那在阴间等候审判的灵魂的观点,原来一点也不新鲜,一点也不新奇。因此持这种观点被标签为所谓的新派神学,那就是一种误会。而且所谓的新派神学也并非指持新奇观点神学立场的一派。不管是新派或旧派,我都不属于两者,我是圣经派,耶稣派。
小孩不笨(马太福音18:1-6)
8月6-10号,英国多个城市发生骚乱。有人指骚乱的根源是因一位年轻黑人被警方打死而引发的。然而从骚乱的规模和严重性,我们发现骚乱的产生不单单只因为一个黑人的死才导致的。虽然分析家指出这是英国社会在长期面对经济不振、失业年轻人面对前景不明时所积压的种种深层裂痕所造成的,甚至批评英国政府的政策等等。可是,事实上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参与掠抢的并不只是所谓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的黑人,当中却也包括白人和富有的中产阶级,他们中的一部分曾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这些原本该属于社会“主流人群”的暴徒,当中有百万富豪的女儿、正在舞蹈学院学习芭蕾的高材生、未来的音乐家和歌剧演员,甚至伦敦奥运的形象大使等等。他们从商店内抢夺商品,鞋子、电视、电脑等等名牌商品。连续四天的骚乱,大部分商店都遭殃。只有一种商店相安无事,书店,他们什么都偷抢,就是没有人偷书。
暴乱分子大多数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1至17岁少年居多。电视新闻播出这些参与暴力袭击和偷盗而被捕的青少年,在出庭受审当天他们中有些步出法庭一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毫不在乎的神情。或许英国首相所指责的更能解释这次暴乱的根源,他谴责“不负责任、自私、孩子失去父亲、学校纪律缺失、不劳而获、享有权利却不履行职责”等社会现象,认为那是因为英国社会正走向道德崩溃。他说:“我们社会中有部分人完全不负责任,他们觉得世界欠他们的。看到那些年轻人在街上砸破抢夺,还脸带笑容,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管教不周、缺乏教养、没有道德,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看看这些学业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年轻人,竟然是制造骚乱的一分子,管教不周、缺乏教养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英国法律文化及司法体制“过度”庇护未成年人,客观上造成后者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有轻微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糖果)的青少年,一般得到的“惩罚”只是警告或是为社区服务,“惯犯”或情节严重者才被投入监狱。久而久之,一些人形成了“抓住了也不一定会进入司法程序,进入司法程序也就是被关几天”的“轻松”心理,搞起破坏来有恃无恐。由于过分强调让青少年多点自由生长,过分强调尊重青少年的自我行为方式,造成学校放松管理,家长不敢管理,社会缺失管理的最后现象存在。很多青少年在生长中抗拒接受教育,强化行为自由,尤其在心智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开始对社会的群体导向盲目跟随,很多情况下,英国的青少年没有了过去那种绅士式教育,过度的放纵让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滋长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了一些随性的习惯。聚众闹事,甚至于放火,他们很多人在“快乐”中肆意放荡。他们不知道那是犯罪,他们不清楚他们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更不清楚自己这样做将成为自己一辈子难以被饶恕的遗憾。
事实上,英国社会长久以来面对传统家庭结构破裂,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英国单亲家庭比例相当高,在骚乱爆发地托特纳姆区,约4/5的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很多青少年得不到安全、温暖和稳定的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和道德感。而受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去权威化”思想影响,很多父母逃避教育和监督子女的责任,放任纵容孩子逃学辍学、酗酒吸毒。骚乱发生后,就有英国媒体拷问“(骚乱者的)父母们哪里去了?”是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耶稣基督尤其强调对小孩的教育,没有将上帝的真理和诫命教育给孩子的父母更是受到耶稣的咒诅。耶稣在那里这样说的呢?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18:1-6。
本论: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是门徒询问耶稣一个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门徒的问题隐含着门徒对权力地位的重视。然而耶稣的回答却令人出乎意料。耶稣告诉门徒要回转变成小孩那样。耶稣的回答十分无厘头,那是因为小孩子在犹太社会里是十分微小的,成人并不会重视小孩。然而,耶稣这样对门徒说的意思是什么呢?耶稣这里要求门徒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耶稣的意思是要求他们在思想方面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要再追求权力地位。事实上,这里的“回转变成像小孩一样”的意思,也包涵了指出小孩那种天真、单纯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小孩是没有地位的,小孩子必须听从大人的教导,再加上小孩的单纯和天真,所以小孩也容易吸取大人的教导,特别是来自父母亲的家庭教育。因此耶稣除了指出门徒应当放弃权力和地位的追求,更是指出门徒应该如同小孩那样顺服及遵从天上的父上帝的诫命。若不愿意如此,耶稣警告必定不能进天国。
因此这段经文其实除了是耶稣对门徒的提醒,更加是耶稣强调人们对小孩的教育所发出的提醒,并指出在孩子小的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第6节耶稣警告因为错误的教育,而导致小孩犯罪离开上帝的人将受到的惩罚。耶稣的提醒是正确的,要建立一个人对上帝的敬畏和道德价值观最好是从小孩的阶段开始。为什么我会如此说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一下人生成长阶段中,接受教导的主要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学家柯尔堡(Lawrence Kohlberg)对各民族进行泛文化的横断面及纵断面的长期研究,研究人类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提出著名的「三时期六阶段」理论:
(一) 道德成规前期 (Preconventional level)
儿童根据权威者的命令或行为后果,赏罚或苦乐的获得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好坏,只着重于对自身的影响,此时期又分为两阶段:
1. 处罚与顺从导向 (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 )
从事能避免责罚的行为,根据行为结果决定是非,不考虑动机,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2. 相对功利取向 (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 )
以条件交换及对自己的成本效益来看待人际关系与行为好坏,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能在行为后获利的就是好行为。尚无法考虑抽象的道德观念,如忠诚、感激、正义等。
第一阶段的人通常是儿童,年龄比较小的人,他们道德判断的方法与根据是害怕大人、顺从大人;行为作错了害怕大人处罚。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完全是听从大人这样的导向。进到第二阶段,他好像有进步,但还是只以功利为取向,所想的都是我有好行为,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会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报赏。所以,有好的行为就期待有报赏,不好的行为就会有得到处罚。第一个时期道德判断的依据就是这样。
(二) 道德成规期 (或称道德循规期) (Conventional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不再只企盼行为后立即能获得的物质效果,更进一步能顾及家庭、社会团体或国家的利益。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3. 人际关系与和谐导向 (或称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Inter-personal concordance orgood-boy-nice-girl orientation )
能以动机来衡量好坏并以做一个「好孩子」,得到大众的认同,做为行为的信念。
4. 法律与秩序导向 (或称顺从权威导向) (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以是否能遵守团体规则、善尽责任或义务、尊重法律、服从权威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已初具法制观念。
第二个时期儿童开始慢慢有一些自己判断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判断能力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含家人、社会团体、国家的利益等等。所以在此时期阶段三儿童最重视的是合群,作一个好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不是像第一个时期用利益取向作主导。同侪如果对我有好的看法,他就觉得很好,很多青少年就是在这个阶段。因此,此时特别需要加强孩子的宗教教育,甚至必须关注他们的社交圈子,因为误交损友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第四个阶段他会去看团体规则、尊重法律,所以说第四个阶段已经初具法治的观念,这已经算是更进一步了。
(三) 道德成规后期 (或称道德自律期、道德原则期)
(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principled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已能顾及道德的普遍性价值及原则,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非仅受团体的左右。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1. 社会契约导向 (或称法制观念取向) (Social-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
尊重人权,遵守全体社会所决定的行为标准或默认的社会规约。尊重法律,但不死守法条,认为法律是为了大众公益而制定的,应依社会的需要,而做弹性的修正。
2. 普遍原则导向 ( 或称价值观念取向 )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
此时期,经逻辑思考而订的道德原则,坚信道德的普遍性及一般性,并认为道德不只是注重具体的道德规约的,而是正义、公平与尊重个人尊严、超越法律条文的。
第三个时期的第六个阶段是最进步、最成熟的判断,道德判断的目标应该朝此迈进。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的的道德判断算是比较成熟,因为他会根据伦理原则来看事情。他当然会遵守法律,但是他也会有独立的判断,他会发现法律的规定有时候也不一定合理。他虽然知道团体的利益很重要,但是他也会发现有时候团体是被某些少数人所操控的。像过去的执政党,控制人民的言论自由等等。进到这个时期的人,他就会看出社会被某一种力量所控制,他会去分辨。因此,当社会制约的力量不合理时,他就不会去遵守,他有他自己的道德原则,这是比较成熟。阶段六的普遍原则的导向,意思就是他会坚持某些原则性的伦理原则,不会受到外在利害关系的影响或支配,而且他会非常重视公义公平、尊严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这个理论,年龄愈小的道德判断能力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年龄愈长,应该会往阶段六来进展。但事实上道德判断不一定随年龄而发展进步,很多人都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像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都只停在第一、第二个阶段而已,并没有进步。一般社会上的人,大概都在阶段四。能够进到阶段五或六的人,是属于很有伦理判断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可以说相当完全的人,但这样的人并不多。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伦理认知或实践时,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进行,至少应该脱离第一、第二阶段,而向第五、第六阶段迈进。如此的伦理教育才算成功。可见,要培育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从小开始,而且这个培育的过程是长期的工作,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犹太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圣经箴言书》开宗明义指出: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一7),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在于传授知识,也不只是教人处事之道;犹太的教育理念就是认识及敬畏耶和华,并在上帝的圣洁中生活。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就是宗教教育,并且要在孩童小的时候就要在家庭中开始,教导他们认识耶和华的律法。
圣经是犹太人的经典,因此犹太人的儿童教育就必须基于律法的原则,来教导孩子认识耶和华的法则。《申命记》六章4-9节如此说道:“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吩咐你的这些话,都要记在你的心上;你要把这些话不断地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来的时候,都要谈论。你也要把这些话系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头带。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柱上和城门上。《诗篇》第一篇2节“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篇》一百二十八篇“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等等。
犹太人非常注重孩童的教育,犹太经典《他耳目》(Talmud)说到:“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从《旧约》来说,培育下一代的宗教素质与道德情操,责任是落在父母的肩膀上。《箴言》常常提到父母管教孩子的责任:“不用杖责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爱儿子的,必对他勤加管教。”(箴言十三24)“趁着还有指望的时候,要管教你的儿子”(箴十九18)“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箴二十二6)“杖责和管教能使人有智慧,放纵的孩子使母亲蒙羞。”(箴二十九15)等等。对犹太人来说,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根据研究,古时候犹太人的孩子刚学说话时就要背诵:“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5岁就开始学旧约,10岁学《Mishnah》,13岁学十诫,15岁学《Talmud》,18岁成家,20岁立业。犹太教育的重点在于塑造孩子的个性品格,老师以他个人的品格去影响孩童的品格,生命陶塑生命。犹太人的孩子务要尊师重道。犹太人的价值观是以神为本,一方面重视道德的选择过程,令一方面亦不忽略道德的规范内容。我们强调《圣经》是神的话语,也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标准。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我制定何为道德的标准。神才是我们的准则,人只是去发现神在《圣经》中向人启示的规范。神所定下的道德守则是非常具体的,可以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圣经》记载三类有关我们道德基础的材料:(一)神的律法:十诫与旧约其它的律例典章;(二)人的典范:《圣经》记载一些人的道德规范与神的教导;(三)基督的教导与典范:耶稣基督的生平与祂对门徒的教导。
从人类道德发展过程以及上帝命令他的子民要给孩子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来看,我们发现在无论是在科学或信仰方面,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培育良好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在经文的第4节,耶稣肯定小孩子的地位,说明了如同地上的父母疼爱听话又顺从教导的孩子那样,天父也一样疼爱那些像小孩那样心甘情愿遵从他诫命和教导的人。因此他们都一样得到天父的喜悦,都一样是天父所爱。如此,就不分地位的大小,都一样是最大的了。不单如此,耶稣在第5节更挑战我们不可小看任何被培育相信独一上帝的小孩子,反而要接纳他们成为信仰群体的一分子。是的,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良好的信仰教育,在小孩子的心理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他必须要敬畏上帝。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宗教教育呢?或许你说你连圣经都没有读,怎么可能教导孩子宗教教育呢?弟兄姐妹,父母的榜样是很重要的。
在美国,数码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创始者Ken Olsen是家喻户晓的电脑设备生产商,他曾经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会提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据说,他的父亲奥斯维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奥斯维德很勤奋,拥有几项专利。后来,经济不景气,他成为一名推销员。有一次,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想从他手中购买一部他推销的机器,但是,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是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情让他的老板非常生气。不过,此后,奥斯维德的客人们总是很信任他。奥斯维德的诚实品德为三个儿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都以父亲做为自己的榜样,诚实待人。后来,他们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在为人处世方面秉承了父亲的榜样:办事讲原则,合作讲真诚。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他拥有很好的口碑。这些对他的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对于犹太人来说,教导孩子从小就认识和跟随上帝是犹太人父母亲的责任,所以几乎所有犹太小孩不可能没有受过家庭的宗教教育。这么说来,耶稣几乎是在告诉当时的犹太人,所有的小孩都不是地位微小的,因为耶稣与他们同在,信仰群体必须接纳小孩也是天国的一分子。可见耶稣并不愿意看见小孩被排斥于信仰群体之外,因为他必须在信仰群体之内被保护才不至于受到其他的错误教导而偏离上帝。所以在第6节,耶稣警告“无论谁使一个信我的小弟兄犯罪,倒不如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犯罪,也就是指离开上帝。以错误的教导而影响小孩不敬畏上帝离开上帝的人,耶稣警告倒不如以死刑来对付他们。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人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的做法是当时罗马政府的其中一项死刑。可见耶稣对错误教导小孩的人所发出警告是多么的严厉,这再次让我们看出耶稣肯定小孩的地位,但耶稣也了解小孩无法做出成熟的是非判断拒绝错误的教导,因此耶稣才会提醒我们要接纳小孩,保护他们在信仰群体中,免受错误教导的影响。小孩就如一个海绵,你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小孩就如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写什么,就决定他的脑袋里思考的是什么。因此,小孩并不是笨,小孩会观察父母的言语行为,再模仿父母。所以,不要骂小孩笨,因为真正笨的是大人。
上帝爱我们,他赐下救主耶稣给一切相信他的人。上帝也爱我们的小孩,他赐下圣经话语让我们按着真理教导他们,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可是你或许会说,你对圣经的话语还是一知半解,也不懂如何正确的教导孩子信仰教育,那怎么办呢?你应该让孩子来教会的主日学学习。教会的主日学,原来就是要帮助信徒教育他们的小孩从小认识上帝,敬畏上帝。只是或许时代的转变,教会主日学的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信徒的孩子来,也有其他非信徒的孩子在当中。正如刚才所说的,耶稣教导我们要保护小孩在信仰群体里面,但是当非信徒的小孩带着他们在家里所学的一套,来到主日学里影响其他小孩;又或者小孩的非信徒父母虽然让小孩来到主日学,在家里却没有配合去鼓励和支持小孩学习这个宗教教育,小孩自然不会认真看待它在主日学里面所学到教导。结果,我们就会看到当主日学的学生带着学习态度的问题,不单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主日学也逐渐失去了保护信徒孩子持守信仰的功能,变成了托儿所。因为当非信徒的孩子多过信徒的孩子,当孩子的父母没有配合教导孩子,孩子自然受影响。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主日学教育是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PR主日学事件)
耶稣在这段经文的提醒是严厉的,但我们发现我们面对世界的挑战太大了。我们如果不重视孩子的宗教教育,只在意他们的学校成绩的话,也许他们是会是学校里老师眼中学业优异的学生,但你不能保证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人。求主怜悯,帮助我们按着圣经真理教导孩子,以至于孩子被教育成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有上帝的道德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提醒他们,教会大人也彼此守望小孩,以至于我们不是受非信徒的影响,而是去影响他们。当你看到孩子是想一想,“孩子的父母们哪里去了? ”
暴乱分子大多数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1至17岁少年居多。电视新闻播出这些参与暴力袭击和偷盗而被捕的青少年,在出庭受审当天他们中有些步出法庭一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毫不在乎的神情。或许英国首相所指责的更能解释这次暴乱的根源,他谴责“不负责任、自私、孩子失去父亲、学校纪律缺失、不劳而获、享有权利却不履行职责”等社会现象,认为那是因为英国社会正走向道德崩溃。他说:“我们社会中有部分人完全不负责任,他们觉得世界欠他们的。看到那些年轻人在街上砸破抢夺,还脸带笑容,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管教不周、缺乏教养、没有道德,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看看这些学业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年轻人,竟然是制造骚乱的一分子,管教不周、缺乏教养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英国法律文化及司法体制“过度”庇护未成年人,客观上造成后者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有轻微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糖果)的青少年,一般得到的“惩罚”只是警告或是为社区服务,“惯犯”或情节严重者才被投入监狱。久而久之,一些人形成了“抓住了也不一定会进入司法程序,进入司法程序也就是被关几天”的“轻松”心理,搞起破坏来有恃无恐。由于过分强调让青少年多点自由生长,过分强调尊重青少年的自我行为方式,造成学校放松管理,家长不敢管理,社会缺失管理的最后现象存在。很多青少年在生长中抗拒接受教育,强化行为自由,尤其在心智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开始对社会的群体导向盲目跟随,很多情况下,英国的青少年没有了过去那种绅士式教育,过度的放纵让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滋长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了一些随性的习惯。聚众闹事,甚至于放火,他们很多人在“快乐”中肆意放荡。他们不知道那是犯罪,他们不清楚他们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更不清楚自己这样做将成为自己一辈子难以被饶恕的遗憾。
事实上,英国社会长久以来面对传统家庭结构破裂,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英国单亲家庭比例相当高,在骚乱爆发地托特纳姆区,约4/5的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很多青少年得不到安全、温暖和稳定的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和道德感。而受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去权威化”思想影响,很多父母逃避教育和监督子女的责任,放任纵容孩子逃学辍学、酗酒吸毒。骚乱发生后,就有英国媒体拷问“(骚乱者的)父母们哪里去了?”是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耶稣基督尤其强调对小孩的教育,没有将上帝的真理和诫命教育给孩子的父母更是受到耶稣的咒诅。耶稣在那里这样说的呢?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18:1-6。
本论: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是门徒询问耶稣一个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门徒的问题隐含着门徒对权力地位的重视。然而耶稣的回答却令人出乎意料。耶稣告诉门徒要回转变成小孩那样。耶稣的回答十分无厘头,那是因为小孩子在犹太社会里是十分微小的,成人并不会重视小孩。然而,耶稣这样对门徒说的意思是什么呢?耶稣这里要求门徒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耶稣的意思是要求他们在思想方面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要再追求权力地位。事实上,这里的“回转变成像小孩一样”的意思,也包涵了指出小孩那种天真、单纯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小孩是没有地位的,小孩子必须听从大人的教导,再加上小孩的单纯和天真,所以小孩也容易吸取大人的教导,特别是来自父母亲的家庭教育。因此耶稣除了指出门徒应当放弃权力和地位的追求,更是指出门徒应该如同小孩那样顺服及遵从天上的父上帝的诫命。若不愿意如此,耶稣警告必定不能进天国。
因此这段经文其实除了是耶稣对门徒的提醒,更加是耶稣强调人们对小孩的教育所发出的提醒,并指出在孩子小的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第6节耶稣警告因为错误的教育,而导致小孩犯罪离开上帝的人将受到的惩罚。耶稣的提醒是正确的,要建立一个人对上帝的敬畏和道德价值观最好是从小孩的阶段开始。为什么我会如此说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一下人生成长阶段中,接受教导的主要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学家柯尔堡(Lawrence Kohlberg)对各民族进行泛文化的横断面及纵断面的长期研究,研究人类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提出著名的「三时期六阶段」理论:
(一) 道德成规前期 (Preconventional level)
儿童根据权威者的命令或行为后果,赏罚或苦乐的获得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好坏,只着重于对自身的影响,此时期又分为两阶段:
1. 处罚与顺从导向 (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 )
从事能避免责罚的行为,根据行为结果决定是非,不考虑动机,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2. 相对功利取向 (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 )
以条件交换及对自己的成本效益来看待人际关系与行为好坏,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能在行为后获利的就是好行为。尚无法考虑抽象的道德观念,如忠诚、感激、正义等。
第一阶段的人通常是儿童,年龄比较小的人,他们道德判断的方法与根据是害怕大人、顺从大人;行为作错了害怕大人处罚。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完全是听从大人这样的导向。进到第二阶段,他好像有进步,但还是只以功利为取向,所想的都是我有好行为,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会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报赏。所以,有好的行为就期待有报赏,不好的行为就会有得到处罚。第一个时期道德判断的依据就是这样。
(二) 道德成规期 (或称道德循规期) (Conventional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不再只企盼行为后立即能获得的物质效果,更进一步能顾及家庭、社会团体或国家的利益。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3. 人际关系与和谐导向 (或称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Inter-personal concordance orgood-boy-nice-girl orientation )
能以动机来衡量好坏并以做一个「好孩子」,得到大众的认同,做为行为的信念。
4. 法律与秩序导向 (或称顺从权威导向) (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以是否能遵守团体规则、善尽责任或义务、尊重法律、服从权威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已初具法制观念。
第二个时期儿童开始慢慢有一些自己判断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判断能力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含家人、社会团体、国家的利益等等。所以在此时期阶段三儿童最重视的是合群,作一个好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不是像第一个时期用利益取向作主导。同侪如果对我有好的看法,他就觉得很好,很多青少年就是在这个阶段。因此,此时特别需要加强孩子的宗教教育,甚至必须关注他们的社交圈子,因为误交损友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第四个阶段他会去看团体规则、尊重法律,所以说第四个阶段已经初具法治的观念,这已经算是更进一步了。
(三) 道德成规后期 (或称道德自律期、道德原则期)
(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principled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已能顾及道德的普遍性价值及原则,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非仅受团体的左右。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1. 社会契约导向 (或称法制观念取向) (Social-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
尊重人权,遵守全体社会所决定的行为标准或默认的社会规约。尊重法律,但不死守法条,认为法律是为了大众公益而制定的,应依社会的需要,而做弹性的修正。
2. 普遍原则导向 ( 或称价值观念取向 )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
此时期,经逻辑思考而订的道德原则,坚信道德的普遍性及一般性,并认为道德不只是注重具体的道德规约的,而是正义、公平与尊重个人尊严、超越法律条文的。
第三个时期的第六个阶段是最进步、最成熟的判断,道德判断的目标应该朝此迈进。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的的道德判断算是比较成熟,因为他会根据伦理原则来看事情。他当然会遵守法律,但是他也会有独立的判断,他会发现法律的规定有时候也不一定合理。他虽然知道团体的利益很重要,但是他也会发现有时候团体是被某些少数人所操控的。像过去的执政党,控制人民的言论自由等等。进到这个时期的人,他就会看出社会被某一种力量所控制,他会去分辨。因此,当社会制约的力量不合理时,他就不会去遵守,他有他自己的道德原则,这是比较成熟。阶段六的普遍原则的导向,意思就是他会坚持某些原则性的伦理原则,不会受到外在利害关系的影响或支配,而且他会非常重视公义公平、尊严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这个理论,年龄愈小的道德判断能力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年龄愈长,应该会往阶段六来进展。但事实上道德判断不一定随年龄而发展进步,很多人都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像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都只停在第一、第二个阶段而已,并没有进步。一般社会上的人,大概都在阶段四。能够进到阶段五或六的人,是属于很有伦理判断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可以说相当完全的人,但这样的人并不多。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伦理认知或实践时,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进行,至少应该脱离第一、第二阶段,而向第五、第六阶段迈进。如此的伦理教育才算成功。可见,要培育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从小开始,而且这个培育的过程是长期的工作,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犹太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圣经箴言书》开宗明义指出: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一7),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在于传授知识,也不只是教人处事之道;犹太的教育理念就是认识及敬畏耶和华,并在上帝的圣洁中生活。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就是宗教教育,并且要在孩童小的时候就要在家庭中开始,教导他们认识耶和华的律法。
圣经是犹太人的经典,因此犹太人的儿童教育就必须基于律法的原则,来教导孩子认识耶和华的法则。《申命记》六章4-9节如此说道:“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吩咐你的这些话,都要记在你的心上;你要把这些话不断地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来的时候,都要谈论。你也要把这些话系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头带。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柱上和城门上。《诗篇》第一篇2节“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篇》一百二十八篇“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等等。
犹太人非常注重孩童的教育,犹太经典《他耳目》(Talmud)说到:“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从《旧约》来说,培育下一代的宗教素质与道德情操,责任是落在父母的肩膀上。《箴言》常常提到父母管教孩子的责任:“不用杖责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爱儿子的,必对他勤加管教。”(箴言十三24)“趁着还有指望的时候,要管教你的儿子”(箴十九18)“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箴二十二6)“杖责和管教能使人有智慧,放纵的孩子使母亲蒙羞。”(箴二十九15)等等。对犹太人来说,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根据研究,古时候犹太人的孩子刚学说话时就要背诵:“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5岁就开始学旧约,10岁学《Mishnah》,13岁学十诫,15岁学《Talmud》,18岁成家,20岁立业。犹太教育的重点在于塑造孩子的个性品格,老师以他个人的品格去影响孩童的品格,生命陶塑生命。犹太人的孩子务要尊师重道。犹太人的价值观是以神为本,一方面重视道德的选择过程,令一方面亦不忽略道德的规范内容。我们强调《圣经》是神的话语,也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标准。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我制定何为道德的标准。神才是我们的准则,人只是去发现神在《圣经》中向人启示的规范。神所定下的道德守则是非常具体的,可以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圣经》记载三类有关我们道德基础的材料:(一)神的律法:十诫与旧约其它的律例典章;(二)人的典范:《圣经》记载一些人的道德规范与神的教导;(三)基督的教导与典范:耶稣基督的生平与祂对门徒的教导。
从人类道德发展过程以及上帝命令他的子民要给孩子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来看,我们发现在无论是在科学或信仰方面,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培育良好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在经文的第4节,耶稣肯定小孩子的地位,说明了如同地上的父母疼爱听话又顺从教导的孩子那样,天父也一样疼爱那些像小孩那样心甘情愿遵从他诫命和教导的人。因此他们都一样得到天父的喜悦,都一样是天父所爱。如此,就不分地位的大小,都一样是最大的了。不单如此,耶稣在第5节更挑战我们不可小看任何被培育相信独一上帝的小孩子,反而要接纳他们成为信仰群体的一分子。是的,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良好的信仰教育,在小孩子的心理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他必须要敬畏上帝。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宗教教育呢?或许你说你连圣经都没有读,怎么可能教导孩子宗教教育呢?弟兄姐妹,父母的榜样是很重要的。
在美国,数码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创始者Ken Olsen是家喻户晓的电脑设备生产商,他曾经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会提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据说,他的父亲奥斯维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奥斯维德很勤奋,拥有几项专利。后来,经济不景气,他成为一名推销员。有一次,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想从他手中购买一部他推销的机器,但是,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是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情让他的老板非常生气。不过,此后,奥斯维德的客人们总是很信任他。奥斯维德的诚实品德为三个儿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都以父亲做为自己的榜样,诚实待人。后来,他们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在为人处世方面秉承了父亲的榜样:办事讲原则,合作讲真诚。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他拥有很好的口碑。这些对他的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对于犹太人来说,教导孩子从小就认识和跟随上帝是犹太人父母亲的责任,所以几乎所有犹太小孩不可能没有受过家庭的宗教教育。这么说来,耶稣几乎是在告诉当时的犹太人,所有的小孩都不是地位微小的,因为耶稣与他们同在,信仰群体必须接纳小孩也是天国的一分子。可见耶稣并不愿意看见小孩被排斥于信仰群体之外,因为他必须在信仰群体之内被保护才不至于受到其他的错误教导而偏离上帝。所以在第6节,耶稣警告“无论谁使一个信我的小弟兄犯罪,倒不如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犯罪,也就是指离开上帝。以错误的教导而影响小孩不敬畏上帝离开上帝的人,耶稣警告倒不如以死刑来对付他们。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人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的做法是当时罗马政府的其中一项死刑。可见耶稣对错误教导小孩的人所发出警告是多么的严厉,这再次让我们看出耶稣肯定小孩的地位,但耶稣也了解小孩无法做出成熟的是非判断拒绝错误的教导,因此耶稣才会提醒我们要接纳小孩,保护他们在信仰群体中,免受错误教导的影响。小孩就如一个海绵,你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小孩就如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写什么,就决定他的脑袋里思考的是什么。因此,小孩并不是笨,小孩会观察父母的言语行为,再模仿父母。所以,不要骂小孩笨,因为真正笨的是大人。
上帝爱我们,他赐下救主耶稣给一切相信他的人。上帝也爱我们的小孩,他赐下圣经话语让我们按着真理教导他们,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可是你或许会说,你对圣经的话语还是一知半解,也不懂如何正确的教导孩子信仰教育,那怎么办呢?你应该让孩子来教会的主日学学习。教会的主日学,原来就是要帮助信徒教育他们的小孩从小认识上帝,敬畏上帝。只是或许时代的转变,教会主日学的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信徒的孩子来,也有其他非信徒的孩子在当中。正如刚才所说的,耶稣教导我们要保护小孩在信仰群体里面,但是当非信徒的小孩带着他们在家里所学的一套,来到主日学里影响其他小孩;又或者小孩的非信徒父母虽然让小孩来到主日学,在家里却没有配合去鼓励和支持小孩学习这个宗教教育,小孩自然不会认真看待它在主日学里面所学到教导。结果,我们就会看到当主日学的学生带着学习态度的问题,不单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主日学也逐渐失去了保护信徒孩子持守信仰的功能,变成了托儿所。因为当非信徒的孩子多过信徒的孩子,当孩子的父母没有配合教导孩子,孩子自然受影响。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主日学教育是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PR主日学事件)
耶稣在这段经文的提醒是严厉的,但我们发现我们面对世界的挑战太大了。我们如果不重视孩子的宗教教育,只在意他们的学校成绩的话,也许他们是会是学校里老师眼中学业优异的学生,但你不能保证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人。求主怜悯,帮助我们按着圣经真理教导孩子,以至于孩子被教育成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有上帝的道德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提醒他们,教会大人也彼此守望小孩,以至于我们不是受非信徒的影响,而是去影响他们。当你看到孩子是想一想,“孩子的父母们哪里去了? ”
上帝的真理领人归正(太15:1-28)
2011年7月22日,挪威发生爆炸和冷血枪击惨案,造成至少93人丧生。警方形容凶手是保守极右翼分子,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份子、反穆斯林。凶手自称是“民族主义者”,极力反对多元文化共存,主张欧洲人的欧洲。他鼓励欧洲发动“十字军”圣战,以反穆斯林、反移民、反多元文化为目标,主张建立纯基督教的欧洲和纯挪威人的挪威。当然,持有类似极端思想的人,在欧洲不止布雷维科一人。像布雷维克所说的那种纯粹的、全部是白人的欧洲这种概念和想法,在欧洲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外来移民、以及伊斯兰教等等,都是他们极力反对的。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外来移民的欧洲,这样的观点在欧洲社会越来越流行。这种偏激的思想背后其实是在标榜欧洲人的自我优越感,认为其他民族都是次等的。至于他为什么跑去杀人,据说是因为他原本要自己组织一个政治组织,透过政治的管道宣扬这种排外的政治思想,但是因为炒股票亏了钱,没钱,只好用极端的手段去引起人的注意。
其实,这种保守、排斥外人的思想并不止是出现在欧洲而已,在世界各国,甚至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的团体。比如标榜马来人至上,自我优越感超标的大马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就是持有相同理念的组织。他们标榜马来人特权,不断地公然煽动种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奇怪的是我国警察不单没有对付他们,事实上这个组织却是得到巫统的大力支持的。不管是欧洲还是马来西亚,不管是以宗教的名义、种族的名义、还是国家的名义,自我优越感所产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排外,排斥那些和自己不同,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政治立场,甚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追根究底,不在乎别的,其实一切都关乎自己的利益。挪威的枪杀暴力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虽然说不见得人们支持极端的暴力行动,但是当主流社会所认同甚至允许这些极端保守观点的存在和蔓延时,那已经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为什么人心越来越偏离正路?原因是一部分人作出歪曲真理的教导,而另一部分人盲目跟从不愿意受真理的教训,马太福音15:1-20节指出这两者是耶稣责备的。
歧视者,引人走歪路
在这个朝向发展为全球化和世界村的世代里,处于马来西亚这样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警惕自己避免受到类似的煽动,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认同谁比谁更优越。然而,歧视其他族群的心理,存在于本地各族之间的心里其实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长期的误导以及渲染当中,许多人早已潜移默化地对某某种族,某某群体持有特定的印象,和抗拒的心态,这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群体的心理。特别是近年来,宗教之间的摩擦在我国屡见不鲜,盼望上帝给教会有智慧去处理,免得教会掉入对特定宗教群体持有偏见,产生歧视的情况,久而久之会形成教会的自我优越感,及自以为义。而那样的态度是耶稣所责备和反对的,因为这种心态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过去,犹太人一向来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排斥其他族群的人,认为其他种族是次等的,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高人一等。在马太福音第15章,耶稣与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对话里,我们发现法利赛人和经学家正是落在一种排斥他人的心态里。更糟糕的是,经文描述他们如今排斥的对象甚至是来自同一祖宗的犹太人。他们的理由是基于哪方面呢?按马太福音15章1-2节的记载,他们指责耶稣等人违背了古人的传统,饭前不洗手。我们必须留意,他们指责的重点并非因为耶稣的门徒饭前不洗手,重点是在于,他们尝试指责耶稣的门徒违背了犹太教精英阶层所强调的传统做法,偏离了犹太宗教精英分子过去建立上来的所谓纯正犹太教徒身份的教训。因此,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攻击对象不是耶稣的门徒,而是耶稣。他们拐弯抹角地要指责耶稣这位拉比的教导偏离纯正犹太教的教导的。他们的意图是明显地是要毁谤耶稣,指凡是跟随耶稣的教导的犹太人,都不是纯正上帝子民身份。
我们要知道,单单关于洗手,法利赛人就定下了许多礼仪条例,怎样洗才算洁净,怎样洗才算符合条例等等。虽然,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犹太人避免在无意之间触犯了律法。然而,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东西,后来却成了喧宾夺主的条例,遮盖了遵行律法真实的意义。法利赛等人认为,若一个人能够完全地遵行传统的规条,那表示他将能够得到主流社会人士的认可,特别是精英阶层的认可。事实上,遵守这些外加的条例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信仰的缘故,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的缘故,因为要不然将会受到歧视,被排挤出主流群体之外。这样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到犹太人之间产生了排他意识,精英阶级主导了整个犹太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因此当出现违背精英阶层教导的情况时,他们便开始歧视甚至排斥不听话的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教会里头也是不陌生的。特别是当人高举个人的属灵经历,标榜特殊的属灵现象时,便会造成教会里信徒对自身的信仰身份感到疑惑,为什么他有这样的经历我没有?是不是没有这样的属灵经历就等于属灵生命差人一等。特别是过去关于讲方言的争论,懂不懂讲方言与得不得救扯上关系,便与推崇等级观念,推举所谓“属灵”基督徒身份的心理有关。有特殊的属灵经历,会讲方言,那么你将被标签为是一位属灵的基督徒。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会讲方言?你是哪一间教会的?一定是长老会,又长又老,不属灵,人的标准盖过了上帝的标准。一时之间,身为长老会教会的会友好像是一件丢脸的事,因为我们不特别高举某类型的属灵经历。
事实上,弟兄姐妹,若上帝的恩典临到你,让你有机会经历特殊的属灵经历,要为此感谢上帝,同时也要求主启示你使你明白,上帝让你经历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千万不要以此来自我夸耀,抬高自己。同样的,我们也不需要以自己花多少时间灵修祷告,来标榜自己有多虔诚。现今的教会虽然没有过去法利赛人所推崇的各样外在条例,但是我们可能在不自觉中以别的宗教行为取代了过去法利赛人的条例。所以我们应当小心过分重视外在身份,却忽略了内心的如何遵行上帝的命令。久而久之,这只会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非基督徒或其他肢体的心理,自以为较属灵,高人一等,比其他人优越,在有意无意中便开始歧视其他人。
盲从者,自陷网罗
面对法利赛人的刁难,耶稣基督的回答凸显了耶稣对他们的自我优越,和冷漠无情而感到愤怒。首先,耶稣反问他们为什么情愿遵行人所设的传统规条,却不愿意去遵行上帝的吩咐,甚至是将上帝的命令废弃一边。耶稣提出十诫中的第五诫——孝敬父母的诫命,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教导,不单违反了上帝当初借着摩西所立下的诫命,他们那些体贴人的教,导更如同将上帝形容成自我矛盾,出尔反尔的上帝。怎么说呢?既然上帝命令我们孝敬父母,如今却教导我们既然已经献上了礼物,就不必孝敬父母,那岂不是自相矛盾,说话不算话吗?
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的严重性,就在于此,他们随意扭曲上帝的命令,更将上帝曲解成一位说话不算话的上帝。想想看,这些处于精英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教导上帝的子民,请问犹太人怎么可能正确地行在上帝的正路上呢?耶稣因此而感到恼怒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耶稣很不客气地责备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就像以赛亚先知所预言的伪君子。指他们用嘴唇尊敬上帝,其实心却远离上帝;他们把人的条例当作上帝的道理去教导人,歪曲了上帝的诫命,所以拜上帝也是徒然。
耶稣进一步地召集周围的百姓,教训他们必须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耶稣之所以如此特别提醒这些跟随他的百姓,那是因为耶稣明白人的内心都具有一种惧怕被排挤的心理。
社会里精英阶级的看法往往会被塑造成社会里的主流思想,生活在一个群体内,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众不同很容易就被其他人排挤,孤立。为了避免遭到群体的抛弃,一般来说,人们都不会去违抗主流的意见,而往往选择随波逐流。有一天,某间学校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活动,他们邀请到一位化学家来向学生展示他最近发明的化学液体。那天去了很多人,学生们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整间教室满满的都是人。戴着一副墨镜,长得满脸大胡子的化学家对同学们说:「最近,我研究出来一种强烈的化学液体,我要进行一项实验,看这种液体要用多少时间能从讲台散发到全教室,大家只要闻到一点味道,就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了,他打开瓶子,让透明的液体散发。不久,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二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结果,化学家把大胡子扯下来,拿掉墨镜,大家一看,原来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老师笑着说:「我在瓶子里面装的其实是白开水!」
这个实验,其实反映了学生之间的一种跟随主流群众的效应,当学生看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起了手,这表达人容易盲从。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过分盲从他的谎言。不要说现今的人容易受潮流的思想所影响,古时候的人更是容易受有权势、有地位的人的想法所影响。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人对律法的解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是领导犹太宗教主流思想的精英阶级,如今耶稣竟然要求百姓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这些上层精英的教导,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不单如此,耶稣还以一个比喻批判他们:进到口里的不能使人污秽,只有从口里出来的,才能使人污秽。后来门徒回来向耶稣报告,法利赛人听到耶稣对百姓说的话感到十分生气。
耶稣知道法利赛等人的反应之后,相信是十分地无奈,对于这些顽梗不肯悔改的人,耶稣无奈地再以两个比喻指出他们的悲惨结局:一、被连根拔起来;二、跌进坑里。然而门徒对耶稣先前所讲的比喻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请耶稣为他们讲解清楚。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这段经文里,耶稣针对法利赛等人说了三个比喻,而耶稣却只针对第一个比喻进行讲解。不过,如果我们留意的话,耶稣的讲解同样能够令我们明白第二和第三个比喻的意义。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看起来好像是在谈关于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的确,犹太人特别关心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更以食物的条例与其他民族划清界限,排斥他人。然而,耶稣在这里却指出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反而是来自内心的污秽才是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
我们必须留意,耶稣所列出的恶念、凶杀、奸淫、淫乱、偷盗、假见证和毁谤这些邪恶的事,根本就是恶者撒旦的属性。因此,当人甘愿跟随世人的标准,而不跟随上帝的标准,人的内心就被魔鬼利用,传播邪恶的教导。这些偏离真理的教导在人听来也许很感人,很合乎人情,但是事实上却是中了魔鬼的诡计。上个礼拜,Batu Pahat有一位苹果小姐和一位汤姆斯小姐结婚了。报纸头条全版报道,女同性恋高调结婚。婚礼以华人礼俗进行,报纸登出来的照片是两个新娘向长辈敬茶。报纸的内容还报道双方得到家长的祝福。我不晓得身为当事人父母的内心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现代父母越来越受潮流的影响,认为世代变了,身为父母的必须思想开明开通。孩子同性恋,那是他们的选择,他们高兴就好,我们祝福他们。这听起来好像充满人情味,善解人意,但是这种偏离上帝诫命的言论和教导,其实是来自恶者的谎言。
不认同上帝诫命的人,容易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他们跟随潮流的教导,没有分辨的能力,当面对整个潮流和群体的压力时,为了避免被排斥,就算是错误的价值观也会欣然地接受。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太多扭曲的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都是为了体贴人的罪和欲望,违背上帝的诫命所导致和产生的。这些顺从人却不顺从上帝的潮流思想,都是被恶者所利用,使人远离上帝的真理。所以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其实就是在指责法利赛等人坚持错误的教导,其实反而成了撒旦利用的工具,使上帝的子民远离上帝。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到,第二第三个比喻,被连根拔出来,和跌入坑里的意思,也就是表达末日审判时,顽梗不愿悔改的人最终将从上帝的恩典中完全地被拔出来,与恶者一同落入地狱里头。
属灵操练:传讲改变人心的福音真理
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强调要成为纯正的犹太人,就必须遵守许多人为的传统,不然就将受到主流犹太群体的排挤和拒绝。为了迎合社群的主流意见,避免被排斥,犹太人盲目地跟从违背上帝诫命的虚假教导。类似的现象,依然发生在现今的时代。没有上帝的诫命,不行走在上帝的真理上,我们将如同瞎子一样,行走在恶者用谎言铺成的道路,将我们引到地狱之门。跟随上帝的真理,行走在上帝的真道上,则是引领我们走向天国的门。我们必须小心,防备那些违背圣经真理的教训,这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对门徒的提醒。然而,耶稣并没有意思要求门徒歧视或排斥法利赛等人,虽然法利赛等人的种种作为的确令耶稣十分恼怒,但是若耶稣教导门徒排斥拒绝法利赛人的话,那就违背了上帝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耶稣虽然没有说过,跟随他的人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耶稣升天前所颁布的大使命却是跟随他的人不得不去做的。将福音传到地极,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这个传福音的使命,事实上是基督徒指引人们认识真理,行走在福音真理的正路上的重要使命。我们不单是自己需要顺从上帝的福音真理。我们也需要把福音真理带入人群中,帮助人们不再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心思偏左或偏右。上帝的福音真理教导我们效法耶稣的榜样谦卑,而不是自以为是歧视他人。上帝的福音真理更帮助我们避免盲从世界虚假的教导,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求主帮助我们,不再延迟,抓紧机会与人分享福音,因为福音怎里能够改变人心。
其实,这种保守、排斥外人的思想并不止是出现在欧洲而已,在世界各国,甚至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的团体。比如标榜马来人至上,自我优越感超标的大马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就是持有相同理念的组织。他们标榜马来人特权,不断地公然煽动种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奇怪的是我国警察不单没有对付他们,事实上这个组织却是得到巫统的大力支持的。不管是欧洲还是马来西亚,不管是以宗教的名义、种族的名义、还是国家的名义,自我优越感所产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排外,排斥那些和自己不同,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政治立场,甚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追根究底,不在乎别的,其实一切都关乎自己的利益。挪威的枪杀暴力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虽然说不见得人们支持极端的暴力行动,但是当主流社会所认同甚至允许这些极端保守观点的存在和蔓延时,那已经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为什么人心越来越偏离正路?原因是一部分人作出歪曲真理的教导,而另一部分人盲目跟从不愿意受真理的教训,马太福音15:1-20节指出这两者是耶稣责备的。
歧视者,引人走歪路
在这个朝向发展为全球化和世界村的世代里,处于马来西亚这样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警惕自己避免受到类似的煽动,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认同谁比谁更优越。然而,歧视其他族群的心理,存在于本地各族之间的心里其实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长期的误导以及渲染当中,许多人早已潜移默化地对某某种族,某某群体持有特定的印象,和抗拒的心态,这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群体的心理。特别是近年来,宗教之间的摩擦在我国屡见不鲜,盼望上帝给教会有智慧去处理,免得教会掉入对特定宗教群体持有偏见,产生歧视的情况,久而久之会形成教会的自我优越感,及自以为义。而那样的态度是耶稣所责备和反对的,因为这种心态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过去,犹太人一向来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排斥其他族群的人,认为其他种族是次等的,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高人一等。在马太福音第15章,耶稣与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对话里,我们发现法利赛人和经学家正是落在一种排斥他人的心态里。更糟糕的是,经文描述他们如今排斥的对象甚至是来自同一祖宗的犹太人。他们的理由是基于哪方面呢?按马太福音15章1-2节的记载,他们指责耶稣等人违背了古人的传统,饭前不洗手。我们必须留意,他们指责的重点并非因为耶稣的门徒饭前不洗手,重点是在于,他们尝试指责耶稣的门徒违背了犹太教精英阶层所强调的传统做法,偏离了犹太宗教精英分子过去建立上来的所谓纯正犹太教徒身份的教训。因此,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攻击对象不是耶稣的门徒,而是耶稣。他们拐弯抹角地要指责耶稣这位拉比的教导偏离纯正犹太教的教导的。他们的意图是明显地是要毁谤耶稣,指凡是跟随耶稣的教导的犹太人,都不是纯正上帝子民身份。
我们要知道,单单关于洗手,法利赛人就定下了许多礼仪条例,怎样洗才算洁净,怎样洗才算符合条例等等。虽然,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犹太人避免在无意之间触犯了律法。然而,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东西,后来却成了喧宾夺主的条例,遮盖了遵行律法真实的意义。法利赛等人认为,若一个人能够完全地遵行传统的规条,那表示他将能够得到主流社会人士的认可,特别是精英阶层的认可。事实上,遵守这些外加的条例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信仰的缘故,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的缘故,因为要不然将会受到歧视,被排挤出主流群体之外。这样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到犹太人之间产生了排他意识,精英阶级主导了整个犹太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因此当出现违背精英阶层教导的情况时,他们便开始歧视甚至排斥不听话的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教会里头也是不陌生的。特别是当人高举个人的属灵经历,标榜特殊的属灵现象时,便会造成教会里信徒对自身的信仰身份感到疑惑,为什么他有这样的经历我没有?是不是没有这样的属灵经历就等于属灵生命差人一等。特别是过去关于讲方言的争论,懂不懂讲方言与得不得救扯上关系,便与推崇等级观念,推举所谓“属灵”基督徒身份的心理有关。有特殊的属灵经历,会讲方言,那么你将被标签为是一位属灵的基督徒。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会讲方言?你是哪一间教会的?一定是长老会,又长又老,不属灵,人的标准盖过了上帝的标准。一时之间,身为长老会教会的会友好像是一件丢脸的事,因为我们不特别高举某类型的属灵经历。
事实上,弟兄姐妹,若上帝的恩典临到你,让你有机会经历特殊的属灵经历,要为此感谢上帝,同时也要求主启示你使你明白,上帝让你经历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千万不要以此来自我夸耀,抬高自己。同样的,我们也不需要以自己花多少时间灵修祷告,来标榜自己有多虔诚。现今的教会虽然没有过去法利赛人所推崇的各样外在条例,但是我们可能在不自觉中以别的宗教行为取代了过去法利赛人的条例。所以我们应当小心过分重视外在身份,却忽略了内心的如何遵行上帝的命令。久而久之,这只会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非基督徒或其他肢体的心理,自以为较属灵,高人一等,比其他人优越,在有意无意中便开始歧视其他人。
盲从者,自陷网罗
面对法利赛人的刁难,耶稣基督的回答凸显了耶稣对他们的自我优越,和冷漠无情而感到愤怒。首先,耶稣反问他们为什么情愿遵行人所设的传统规条,却不愿意去遵行上帝的吩咐,甚至是将上帝的命令废弃一边。耶稣提出十诫中的第五诫——孝敬父母的诫命,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教导,不单违反了上帝当初借着摩西所立下的诫命,他们那些体贴人的教,导更如同将上帝形容成自我矛盾,出尔反尔的上帝。怎么说呢?既然上帝命令我们孝敬父母,如今却教导我们既然已经献上了礼物,就不必孝敬父母,那岂不是自相矛盾,说话不算话吗?
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的严重性,就在于此,他们随意扭曲上帝的命令,更将上帝曲解成一位说话不算话的上帝。想想看,这些处于精英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教导上帝的子民,请问犹太人怎么可能正确地行在上帝的正路上呢?耶稣因此而感到恼怒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耶稣很不客气地责备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就像以赛亚先知所预言的伪君子。指他们用嘴唇尊敬上帝,其实心却远离上帝;他们把人的条例当作上帝的道理去教导人,歪曲了上帝的诫命,所以拜上帝也是徒然。
耶稣进一步地召集周围的百姓,教训他们必须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耶稣之所以如此特别提醒这些跟随他的百姓,那是因为耶稣明白人的内心都具有一种惧怕被排挤的心理。
社会里精英阶级的看法往往会被塑造成社会里的主流思想,生活在一个群体内,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众不同很容易就被其他人排挤,孤立。为了避免遭到群体的抛弃,一般来说,人们都不会去违抗主流的意见,而往往选择随波逐流。有一天,某间学校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活动,他们邀请到一位化学家来向学生展示他最近发明的化学液体。那天去了很多人,学生们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整间教室满满的都是人。戴着一副墨镜,长得满脸大胡子的化学家对同学们说:「最近,我研究出来一种强烈的化学液体,我要进行一项实验,看这种液体要用多少时间能从讲台散发到全教室,大家只要闻到一点味道,就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了,他打开瓶子,让透明的液体散发。不久,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二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结果,化学家把大胡子扯下来,拿掉墨镜,大家一看,原来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老师笑着说:「我在瓶子里面装的其实是白开水!」
这个实验,其实反映了学生之间的一种跟随主流群众的效应,当学生看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起了手,这表达人容易盲从。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过分盲从他的谎言。不要说现今的人容易受潮流的思想所影响,古时候的人更是容易受有权势、有地位的人的想法所影响。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人对律法的解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是领导犹太宗教主流思想的精英阶级,如今耶稣竟然要求百姓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这些上层精英的教导,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不单如此,耶稣还以一个比喻批判他们:进到口里的不能使人污秽,只有从口里出来的,才能使人污秽。后来门徒回来向耶稣报告,法利赛人听到耶稣对百姓说的话感到十分生气。
耶稣知道法利赛等人的反应之后,相信是十分地无奈,对于这些顽梗不肯悔改的人,耶稣无奈地再以两个比喻指出他们的悲惨结局:一、被连根拔起来;二、跌进坑里。然而门徒对耶稣先前所讲的比喻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请耶稣为他们讲解清楚。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这段经文里,耶稣针对法利赛等人说了三个比喻,而耶稣却只针对第一个比喻进行讲解。不过,如果我们留意的话,耶稣的讲解同样能够令我们明白第二和第三个比喻的意义。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看起来好像是在谈关于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的确,犹太人特别关心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更以食物的条例与其他民族划清界限,排斥他人。然而,耶稣在这里却指出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反而是来自内心的污秽才是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
我们必须留意,耶稣所列出的恶念、凶杀、奸淫、淫乱、偷盗、假见证和毁谤这些邪恶的事,根本就是恶者撒旦的属性。因此,当人甘愿跟随世人的标准,而不跟随上帝的标准,人的内心就被魔鬼利用,传播邪恶的教导。这些偏离真理的教导在人听来也许很感人,很合乎人情,但是事实上却是中了魔鬼的诡计。上个礼拜,Batu Pahat有一位苹果小姐和一位汤姆斯小姐结婚了。报纸头条全版报道,女同性恋高调结婚。婚礼以华人礼俗进行,报纸登出来的照片是两个新娘向长辈敬茶。报纸的内容还报道双方得到家长的祝福。我不晓得身为当事人父母的内心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现代父母越来越受潮流的影响,认为世代变了,身为父母的必须思想开明开通。孩子同性恋,那是他们的选择,他们高兴就好,我们祝福他们。这听起来好像充满人情味,善解人意,但是这种偏离上帝诫命的言论和教导,其实是来自恶者的谎言。
不认同上帝诫命的人,容易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他们跟随潮流的教导,没有分辨的能力,当面对整个潮流和群体的压力时,为了避免被排斥,就算是错误的价值观也会欣然地接受。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太多扭曲的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都是为了体贴人的罪和欲望,违背上帝的诫命所导致和产生的。这些顺从人却不顺从上帝的潮流思想,都是被恶者所利用,使人远离上帝的真理。所以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其实就是在指责法利赛等人坚持错误的教导,其实反而成了撒旦利用的工具,使上帝的子民远离上帝。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到,第二第三个比喻,被连根拔出来,和跌入坑里的意思,也就是表达末日审判时,顽梗不愿悔改的人最终将从上帝的恩典中完全地被拔出来,与恶者一同落入地狱里头。
属灵操练:传讲改变人心的福音真理
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强调要成为纯正的犹太人,就必须遵守许多人为的传统,不然就将受到主流犹太群体的排挤和拒绝。为了迎合社群的主流意见,避免被排斥,犹太人盲目地跟从违背上帝诫命的虚假教导。类似的现象,依然发生在现今的时代。没有上帝的诫命,不行走在上帝的真理上,我们将如同瞎子一样,行走在恶者用谎言铺成的道路,将我们引到地狱之门。跟随上帝的真理,行走在上帝的真道上,则是引领我们走向天国的门。我们必须小心,防备那些违背圣经真理的教训,这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对门徒的提醒。然而,耶稣并没有意思要求门徒歧视或排斥法利赛等人,虽然法利赛等人的种种作为的确令耶稣十分恼怒,但是若耶稣教导门徒排斥拒绝法利赛人的话,那就违背了上帝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耶稣虽然没有说过,跟随他的人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耶稣升天前所颁布的大使命却是跟随他的人不得不去做的。将福音传到地极,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这个传福音的使命,事实上是基督徒指引人们认识真理,行走在福音真理的正路上的重要使命。我们不单是自己需要顺从上帝的福音真理。我们也需要把福音真理带入人群中,帮助人们不再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心思偏左或偏右。上帝的福音真理教导我们效法耶稣的榜样谦卑,而不是自以为是歧视他人。上帝的福音真理更帮助我们避免盲从世界虚假的教导,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求主帮助我们,不再延迟,抓紧机会与人分享福音,因为福音怎里能够改变人心。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五饼二鱼」与游行(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5)
7月9号,上个星期六的中午时间,吉隆坡市中心突然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群众聚集在各主要的街道。关注新闻报道的人都知道,这些人是要步行到莫迪卡体育场出席一个由非政府组织——净选盟——召集的活动bersih v.2。组成群众的人士来自四方八面,不同的年龄层,不同的种族。他们这次打算透过步行到莫迪卡体育场,来表达他们对国阵政府检讨以及改善大马选举制度的呼吁。策划单位——净选盟提出了8点的诉求,大致上就是要求当局施行公平和透明的选举制度。这次的行动是非政党所召集的,出席的人群多数也都没有政党的色彩,许多还是市井小民。因此召集者声称这个集会并不是一项威胁国阵政府的集会,它只是一个和平表达要求公平、透明,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和平集会。虽然如此,这在当权者的眼中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当权者一早便表明不能容忍这次集会的出现,虽然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国阵政府那么反对这次bersih v2的集会,但是从全国上下各主要道路都有警方设检查站,以及吉隆坡整个城市一时间被警方封锁,形同被围城的情形,集会的人群被当作暴民遭到警方以催泪弹和水炮攻击来看,我们便起码可以发现国阵政府并不怎么喜欢干净。
在马来西亚的警察法令下,超过三个人的人数要聚集在一起就必须得到警方的批准,因此许多时候我们其实都触犯了法律。照理来说,一家五口在外散步逛街,没有申请得到警察的准证其实是犯法的。所以下次一家五口出门的时候,3个人走一边,2个人走另一边,这样就不会在无形中触犯法律了。感谢主,我和我太太加上我儿子,一家只有三口,在外逛街行走不至于需要被逼分开。事实上,无论对于哪一个执政者,他们都惧怕被挑战、被推翻。特别是中东自从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后,许多地方的执政者对人民集会都感到十分敏感,害怕自己的政权垮台。然而,这次的净选盟集会,和中东的茉莉花革命性质上却是有差别的。中东的茉莉花革命的爆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下阶层的老百姓经济能力越来越下降,没有钱,所赚取的收入没办法填饱肚子。结果一个突尼西亚在街边摆档做生意的年轻人小贩,因为不满经济不好、当地政府又不断扫荡街边小贩,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下,引火自焚,以自己烧死自己来抗议政府当局的无能霸道。哪里知道,这一烧,烧起了其他人长久以来的不满,结果突尼西亚的政府倒台。正所谓,要稳定政权,就一定要先稳定百姓的肚子吃得饱。许多中东国家执政者,只想到喂饱自己,却不理会百姓的肚子饱不饱,所以茉莉花革命爆发后,许多中东的国家政权也面对被人民推倒的威胁。有的落荒而逃,有的强硬的镇压百姓。
7月9号的集会并不是一场号召推到国阵政权的集会,但是纳吉政府却采取高姿态镇压集会的人民。为什么如此?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样的集会的背后是没有可能不存在政治意义的,处理得不好,政权随时有可能被削弱。纳吉政府的强硬手段透露出很明显的讯息,他们不容许他们的政权被挑战,这也就很明显的呈现出纳吉政府的霸道无理。回头来看召集集会的负责人,在被询问是否会在来届的大选中出来竞选,当事人却以“我对政治没胃口”来表达她的立场。这位在一夕之间家喻户晓的律师公会的前任主席,如果出来竞选你想她会不会得到支持?从这次的出席集会的人潮来看,要得到选民的支持,看来并不困难,只是她的一句“我对政治没有胃口”,公开地拒绝了人们的好意。眼看这种人民要支持,而当事人却拒绝人民好意的事情的发展,不竟让我想起耶稣在旷野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让我们先来读这四段经文。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5。
五饼二鱼的神迹是唯一四部福音书中都有记载的神迹,这个事件神迹在华人教会通常称之为五饼二鱼,强调其事件之神迹性。相比之下, 英语圣经则称之为喂饱五千人(Feeding the 5000),强调其事件之影响力。那么耶稣行这件神迹事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等下我们要来了解的。可是,我们需要先来理解群众来到耶稣那里原来的目的是什么。路加与约翰均记载聚集的人数约有五千, 但马太与马可却进一步解释“吃的人, 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所以若连同妇女与孩子在内, 总人数应有一万人以上。这样大数目的群众应当会引起不小的注意,马太和马可记载这些人比耶稣早一步抵达等耶稣的到来,究竟这些人有什么目的呢?
群众的盘算
我们从马太和路加的记载里面,看见有人来是想要得到主耶稣的医治。而约翰的记载更指出群众的来到,是要强迫耶稣作他们的王的。当我们阅读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记载的时候,五饼二鱼的事件都被编写在施洗约翰被杀之后。群众过去推崇的先知,精神领袖,如今死了,他们要寻找另一个来取代施洗约翰,主耶稣的事(有权柄医病、赶鬼)他们先前已经听说了,如今他们打算来推举耶稣出来领导他们。按照路加和约翰所写,当时耶稣等人来到加利利湖边的伯赛大,聚集的人多数是来自加利利。加利利人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随时准备改革,反抗罗马政权。在公元第6年的时候,一个被称为加利利的犹大(Judas of Galilee)的人,便曾经领导过加利利人反抗罗马的统治,不过最后失败了。过后犹太人中间便出现了 “奋锐党”的这样一个组织,“奋锐党”便是受到这个加利利的犹大的影响,提倡激进的革命运动,推翻罗马人的统治,重新建立犹太人的主权。
耶稣在加利利所面对的群众,实际上便是要推举耶稣来领导他们去革命的。然而,约翰告诉我们耶稣没有响应他们的要求,约翰福音说耶稣“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或许,耶稣当时也曾经如此对群众那样说“我对政治没有胃口”。事实上,明显地耶稣对世上的政权不感兴趣。在这成千上万的人面前,个个以期盼、着急、渴望的心情,等候耶稣的来到,带领他们脱离那剥削百姓缴纳各种各样税钱的罗马政府,他们已经受够了生活穷苦、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要一位领袖来带领他们反抗罗马政权,脱离罗马政权。耶稣是最适合的人选,有施洗约翰那样的精神领袖特质,但是却多了施洗约翰所没有的那种贴近人心的优点,换句话说耶稣的人气很高。原来,群众的目的是来寻找政治领袖的,然而他们找的这位对象却对世俗的政权一点兴趣也没有。为什么这样说呢?
五饼二鱼的象征意义——天国的粮,上帝的道
据马可和路加的记载,当时耶稣除了医治病人,同时他也教导群众关于上帝的国的事,因为他们对天国的事好像一无所知,像迷路的羊,不认识走向上帝的国的天路。耶稣看重的不是地上的政治权利,耶稣看重的是上帝的国度。记得当耶稣分饼之前,经文如此记载,他拿起饼……祝谢……掰开……递给门徒,这和主耶稣后来设立圣餐所用的句子是类同的。然而这里并不是预表主的圣餐,因为圣餐乃是指明参与者与主的关系是建立在主耶稣的受死上。而这里的吃饼和鱼的筵席可以说是一项邀请众人参与天国筵席的象征。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群众是混杂各种各样的人,也许有不洁净的人,也许有作奸犯科的人,甚至可能混杂还没有悔改的人。这样复杂的人群一同领受了食物,如此的情景与耶稣当时设立圣餐与门徒所立下的新约是有差别的。我们看见耶稣在旷野赐下饼和鱼给众人一起吃,让人联想到摩西和以色列人在旷野领受上帝赐下的吗那和鹌鹑。饼和鱼不单是肉身所吃的食物,更是象征来自天上的属灵粮食。记得耶稣曾经说过,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也靠上帝口里所说的一切话。
因此在这里的饼乃是象征上帝的道,耶稣在教导群众关于天国的事,也给群众天国的粮食,耶稣的心意似乎是要求群众转向上帝的道。为什么说这里的饼竟然扯上上帝的道呢?在耶稣行了喂饱五千人以及喂饱四千人的神迹之后,过了一段时间马太福音16章5-12节,耶稣再次提到关于五饼二鱼的事。在那里耶稣提醒门徒回想关于五饼二鱼的事,是牵涉到关于法利赛人的酵的事。耶稣提醒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的酵,耶稣所指的酵是形容法利赛人的教训。懂得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面粉团里加入酵母面粉团就会变质开始发酵膨胀起来。约翰福音记载五饼二鱼的神迹时指出群众所吃的是大麦饼,制作大麦饼是不需要发酵的。因此当耶稣提醒门徒提防法利赛人的酵的时候,重提五饼二鱼的事,可见五饼二鱼乃是与上帝纯正的道息息相关的。耶稣赐下来自天上的饼和鱼,就像赐下天国的道,耶稣的用意是要求群众注目在天国的道,更甚于注目在地上的政权,地上的国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耶稣的心意呢?事实上,五饼二鱼象征天上的粮,那是我们后来在马太福音第16章,耶稣与门徒的对话中才看出其中的端倪出来的。事实上,耶稣当下施行五饼二鱼神迹的时候,群众并不能体会出主耶稣的好意。
耶稣行五饼二鱼神迹当下的目的
既然如此,当时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的事件岂不是白忙一场?究竟耶稣当下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又有什么目的呢?难道是要向群众表现耶稣有神奇的能力吗?假若此神迹之重点为它的神奇性,难道耶稣所行的其他神迹就不够神奇吗?比如主耶稣行走于水面上,或叫拉撒路复活等等?难道这神迹的重要性是喂饱五千人所带来的广大影响力。五千人的确是很多人很大的数目,但是在马太福音8 章记载了在主耶稣赶鬼入猪群事件之后,“全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太8:34),当耶稣最后进耶路撒冷的时候,马太再次说“全城都惊动了,”(太21:10),圣经并没有明说“全城的人”究竟有多少,但一定不会是小数目,影响力也不小。约翰福音4 章描述了耶稣与撒玛行亚妇人的谈道,事后撒玛行亚妇人便向城里的人述说主耶稣的事, 于是“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约4:30),同样这里所指的一定不会是小数目。五饼二鱼的神迹,显然是一项十分大型之神迹,但即使男女老幼的总数有一万人以上,这仍然不是主耶稣传道的时候所经历到的最多人的集会。不错,这个神迹的神奇性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何偏偏只有这个神迹事件被四卷福音书同时记载?耶稣当下行这个神迹背后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前面已经说过,群众来找耶稣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这些群众的内心因为施洗约翰这位精神领袖的死去,心理不安。可是当耶稣医治好病人,教导完群众关于天国的事之后,门徒打算打发群众解散回家。群众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而且还饿着肚子,这样就要打发他们离开等于是激怒群众,是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可能会造成引发群众转而针对耶稣和门徒的骚动。门徒没有察觉到今天的集会的气氛和以往的不同,耶稣却察觉到了。施洗约翰的死,带给群众内心有种不安,不满的情绪,耶稣察觉到他必须安抚这群又饿又心情不满的群众,于是他要求门徒给群众吃的。耶稣同时测试门徒应对危机的反应。门徒个有不同的反应,腓力的反应最是消极,他说“就算有二百银钱买的饼,每人分一点,也是不够的。”彼得的反应却是积极的,却也只能在人群中找到一位孩子所奉献的五饼二鱼。
然而,在危机中,人所不能,在上帝却会为我们成就奇妙的事。就在这时耶稣行出了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经文记载,群众都吃饱,而且剩下的零碎还装满了12个篮子。可见群众是吃的十分满足,因为食物十分的多,多得难以想象。一般上当人吃饱之后,因为在进食及消化作用进行的初始阶段,人体会将供应肌肉的血液转调给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所以吃饱的人的情绪反而会比较稳定(迟钝)一些。趁着大家吃饱并且在议论和闲聊中间,耶稣独自退到山上去了。原来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是一个脱身之计。孙子兵法36计,走为上计。耶稣施行了这次的神迹,目的不是为了医治病人,不是为了赶鬼,不是为了叫死人复活,原来是要来一个金蝉脱壳之术,摆脱群众的纠缠。不单喂饱群众、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而且也转移了群众的视线,让自己能够安然地摆脱他们。
从过去到现在,许多人对五饼二鱼的神迹作出了许多的解释和教导。没错,五饼二鱼的事件所呈现的意义可说是多样性的,不论是给门徒机会学习危机管理,以及预备他们未来如何管理信徒组织,(一排一排五十人坐下,分派食物等等),或是彰显耶稣的大能神奇能力,还是体现耶稣怜悯普世的人的关爱,预表圣餐赐下天粮,教导信徒学习奉献等等。我们发现,这个神迹能够带出的教导和意义实在是丰富多样的。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四卷福音书都记载这件神迹的事件,其实是反映了耶稣在他的传道事工过程中,来到了一个分水岭。耶稣拒绝群众的盘算,拒绝属世的政权,因为耶稣不能脱离天国的救恩,不能脱离天父的旨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生了喂饱五千人和四千人的神迹之后,耶稣才开始对门徒讲说自己的受难和复活的事。所以,五饼二鱼神迹事件的背后牵扯着一个地上和天上的政治张力,耶稣施行这个神迹的原来目的,其实也许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被万人的围困下顺利脱身,避开地上的试探,避开世人双手奉上属世政治权利的脱身之计。
属灵操练:以天国的和平对应地上的政治
从五饼二鱼的事件,我们看到耶稣如何回应地上的政治权利,以及耶稣教导信徒如何在属世与属天的国度之间做出选择。不是说,跟随耶稣便不能参与地上的政治。然而,我们必须反问自己,我们关心地上的政治是不是因为我们盼望将天国的真理落实在世人当中。耶稣拒绝为了个人的权利,而参与地上的政治。耶稣的确是位和平之子,他以这个神迹化解了罗马政权另一次暴力镇压反抗者的可能。耶稣行的神迹挽回了人们因一时的血气和情绪所差点走上的暴力冲突。然而这不代表耶稣认可地上的暴力,只是天国的和平离不开上帝的爱与公义,那么我们对于地上政治的关怀是否带着上帝的爱与公义呢?还是受一时的血气和情绪所遮盖呢?没错,净选盟所提出的诉求是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因此纵然执政者如何抹黑净选盟的用意,我们的视线都不应该被模糊,而陷入争争吵吵当中。耶稣教导我们注目在天国的道,以天国的和平成为地上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使者,却不是成为火上加油造成不同立场的双方,彼此仇视的人。当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和光的时候,也就是表明我们在人群中有责任,带着天国的真理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满,去安抚人内心的不安。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公义的时候,我们或许不能行神迹改变世界,但我们能以天国的和平福音,将爱与公义带给周围的人,愿上帝帮助我们。
在马来西亚的警察法令下,超过三个人的人数要聚集在一起就必须得到警方的批准,因此许多时候我们其实都触犯了法律。照理来说,一家五口在外散步逛街,没有申请得到警察的准证其实是犯法的。所以下次一家五口出门的时候,3个人走一边,2个人走另一边,这样就不会在无形中触犯法律了。感谢主,我和我太太加上我儿子,一家只有三口,在外逛街行走不至于需要被逼分开。事实上,无论对于哪一个执政者,他们都惧怕被挑战、被推翻。特别是中东自从爆发了茉莉花革命后,许多地方的执政者对人民集会都感到十分敏感,害怕自己的政权垮台。然而,这次的净选盟集会,和中东的茉莉花革命性质上却是有差别的。中东的茉莉花革命的爆发,最主要的原因是中下阶层的老百姓经济能力越来越下降,没有钱,所赚取的收入没办法填饱肚子。结果一个突尼西亚在街边摆档做生意的年轻人小贩,因为不满经济不好、当地政府又不断扫荡街边小贩,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下,引火自焚,以自己烧死自己来抗议政府当局的无能霸道。哪里知道,这一烧,烧起了其他人长久以来的不满,结果突尼西亚的政府倒台。正所谓,要稳定政权,就一定要先稳定百姓的肚子吃得饱。许多中东国家执政者,只想到喂饱自己,却不理会百姓的肚子饱不饱,所以茉莉花革命爆发后,许多中东的国家政权也面对被人民推倒的威胁。有的落荒而逃,有的强硬的镇压百姓。
7月9号的集会并不是一场号召推到国阵政权的集会,但是纳吉政府却采取高姿态镇压集会的人民。为什么如此?这其实也不难理解,这样的集会的背后是没有可能不存在政治意义的,处理得不好,政权随时有可能被削弱。纳吉政府的强硬手段透露出很明显的讯息,他们不容许他们的政权被挑战,这也就很明显的呈现出纳吉政府的霸道无理。回头来看召集集会的负责人,在被询问是否会在来届的大选中出来竞选,当事人却以“我对政治没胃口”来表达她的立场。这位在一夕之间家喻户晓的律师公会的前任主席,如果出来竞选你想她会不会得到支持?从这次的出席集会的人潮来看,要得到选民的支持,看来并不困难,只是她的一句“我对政治没有胃口”,公开地拒绝了人们的好意。眼看这种人民要支持,而当事人却拒绝人民好意的事情的发展,不竟让我想起耶稣在旷野以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呢?让我们先来读这四段经文。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5。
五饼二鱼的神迹是唯一四部福音书中都有记载的神迹,这个事件神迹在华人教会通常称之为五饼二鱼,强调其事件之神迹性。相比之下, 英语圣经则称之为喂饱五千人(Feeding the 5000),强调其事件之影响力。那么耶稣行这件神迹事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等下我们要来了解的。可是,我们需要先来理解群众来到耶稣那里原来的目的是什么。路加与约翰均记载聚集的人数约有五千, 但马太与马可却进一步解释“吃的人, 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所以若连同妇女与孩子在内, 总人数应有一万人以上。这样大数目的群众应当会引起不小的注意,马太和马可记载这些人比耶稣早一步抵达等耶稣的到来,究竟这些人有什么目的呢?
群众的盘算
我们从马太和路加的记载里面,看见有人来是想要得到主耶稣的医治。而约翰的记载更指出群众的来到,是要强迫耶稣作他们的王的。当我们阅读马太、马可和路加的记载的时候,五饼二鱼的事件都被编写在施洗约翰被杀之后。群众过去推崇的先知,精神领袖,如今死了,他们要寻找另一个来取代施洗约翰,主耶稣的事(有权柄医病、赶鬼)他们先前已经听说了,如今他们打算来推举耶稣出来领导他们。按照路加和约翰所写,当时耶稣等人来到加利利湖边的伯赛大,聚集的人多数是来自加利利。加利利人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他们的思想比较开放,随时准备改革,反抗罗马政权。在公元第6年的时候,一个被称为加利利的犹大(Judas of Galilee)的人,便曾经领导过加利利人反抗罗马的统治,不过最后失败了。过后犹太人中间便出现了 “奋锐党”的这样一个组织,“奋锐党”便是受到这个加利利的犹大的影响,提倡激进的革命运动,推翻罗马人的统治,重新建立犹太人的主权。
耶稣在加利利所面对的群众,实际上便是要推举耶稣来领导他们去革命的。然而,约翰告诉我们耶稣没有响应他们的要求,约翰福音说耶稣“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或许,耶稣当时也曾经如此对群众那样说“我对政治没有胃口”。事实上,明显地耶稣对世上的政权不感兴趣。在这成千上万的人面前,个个以期盼、着急、渴望的心情,等候耶稣的来到,带领他们脱离那剥削百姓缴纳各种各样税钱的罗马政府,他们已经受够了生活穷苦、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要一位领袖来带领他们反抗罗马政权,脱离罗马政权。耶稣是最适合的人选,有施洗约翰那样的精神领袖特质,但是却多了施洗约翰所没有的那种贴近人心的优点,换句话说耶稣的人气很高。原来,群众的目的是来寻找政治领袖的,然而他们找的这位对象却对世俗的政权一点兴趣也没有。为什么这样说呢?
五饼二鱼的象征意义——天国的粮,上帝的道
据马可和路加的记载,当时耶稣除了医治病人,同时他也教导群众关于上帝的国的事,因为他们对天国的事好像一无所知,像迷路的羊,不认识走向上帝的国的天路。耶稣看重的不是地上的政治权利,耶稣看重的是上帝的国度。记得当耶稣分饼之前,经文如此记载,他拿起饼……祝谢……掰开……递给门徒,这和主耶稣后来设立圣餐所用的句子是类同的。然而这里并不是预表主的圣餐,因为圣餐乃是指明参与者与主的关系是建立在主耶稣的受死上。而这里的吃饼和鱼的筵席可以说是一项邀请众人参与天国筵席的象征。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里的群众是混杂各种各样的人,也许有不洁净的人,也许有作奸犯科的人,甚至可能混杂还没有悔改的人。这样复杂的人群一同领受了食物,如此的情景与耶稣当时设立圣餐与门徒所立下的新约是有差别的。我们看见耶稣在旷野赐下饼和鱼给众人一起吃,让人联想到摩西和以色列人在旷野领受上帝赐下的吗那和鹌鹑。饼和鱼不单是肉身所吃的食物,更是象征来自天上的属灵粮食。记得耶稣曾经说过,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也靠上帝口里所说的一切话。
因此在这里的饼乃是象征上帝的道,耶稣在教导群众关于天国的事,也给群众天国的粮食,耶稣的心意似乎是要求群众转向上帝的道。为什么说这里的饼竟然扯上上帝的道呢?在耶稣行了喂饱五千人以及喂饱四千人的神迹之后,过了一段时间马太福音16章5-12节,耶稣再次提到关于五饼二鱼的事。在那里耶稣提醒门徒回想关于五饼二鱼的事,是牵涉到关于法利赛人的酵的事。耶稣提醒门徒要提防法利赛人的酵,耶稣所指的酵是形容法利赛人的教训。懂得烹饪常识的人都知道,在面粉团里加入酵母面粉团就会变质开始发酵膨胀起来。约翰福音记载五饼二鱼的神迹时指出群众所吃的是大麦饼,制作大麦饼是不需要发酵的。因此当耶稣提醒门徒提防法利赛人的酵的时候,重提五饼二鱼的事,可见五饼二鱼乃是与上帝纯正的道息息相关的。耶稣赐下来自天上的饼和鱼,就像赐下天国的道,耶稣的用意是要求群众注目在天国的道,更甚于注目在地上的政权,地上的国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耶稣的心意呢?事实上,五饼二鱼象征天上的粮,那是我们后来在马太福音第16章,耶稣与门徒的对话中才看出其中的端倪出来的。事实上,耶稣当下施行五饼二鱼神迹的时候,群众并不能体会出主耶稣的好意。
耶稣行五饼二鱼神迹当下的目的
既然如此,当时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喂饱五千人的事件岂不是白忙一场?究竟耶稣当下行五饼二鱼的神迹又有什么目的呢?难道是要向群众表现耶稣有神奇的能力吗?假若此神迹之重点为它的神奇性,难道耶稣所行的其他神迹就不够神奇吗?比如主耶稣行走于水面上,或叫拉撒路复活等等?难道这神迹的重要性是喂饱五千人所带来的广大影响力。五千人的确是很多人很大的数目,但是在马太福音8 章记载了在主耶稣赶鬼入猪群事件之后,“全城的人,都出来迎见耶稣”(太8:34),当耶稣最后进耶路撒冷的时候,马太再次说“全城都惊动了,”(太21:10),圣经并没有明说“全城的人”究竟有多少,但一定不会是小数目,影响力也不小。约翰福音4 章描述了耶稣与撒玛行亚妇人的谈道,事后撒玛行亚妇人便向城里的人述说主耶稣的事, 于是“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约4:30),同样这里所指的一定不会是小数目。五饼二鱼的神迹,显然是一项十分大型之神迹,但即使男女老幼的总数有一万人以上,这仍然不是主耶稣传道的时候所经历到的最多人的集会。不错,这个神迹的神奇性和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为何偏偏只有这个神迹事件被四卷福音书同时记载?耶稣当下行这个神迹背后究竟是什么目的呢?
前面已经说过,群众来找耶稣主要是为了政治目的。这些群众的内心因为施洗约翰这位精神领袖的死去,心理不安。可是当耶稣医治好病人,教导完群众关于天国的事之后,门徒打算打发群众解散回家。群众的目的还没有达到,而且还饿着肚子,这样就要打发他们离开等于是激怒群众,是会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可能会造成引发群众转而针对耶稣和门徒的骚动。门徒没有察觉到今天的集会的气氛和以往的不同,耶稣却察觉到了。施洗约翰的死,带给群众内心有种不安,不满的情绪,耶稣察觉到他必须安抚这群又饿又心情不满的群众,于是他要求门徒给群众吃的。耶稣同时测试门徒应对危机的反应。门徒个有不同的反应,腓力的反应最是消极,他说“就算有二百银钱买的饼,每人分一点,也是不够的。”彼得的反应却是积极的,却也只能在人群中找到一位孩子所奉献的五饼二鱼。
然而,在危机中,人所不能,在上帝却会为我们成就奇妙的事。就在这时耶稣行出了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经文记载,群众都吃饱,而且剩下的零碎还装满了12个篮子。可见群众是吃的十分满足,因为食物十分的多,多得难以想象。一般上当人吃饱之后,因为在进食及消化作用进行的初始阶段,人体会将供应肌肉的血液转调给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所以吃饱的人的情绪反而会比较稳定(迟钝)一些。趁着大家吃饱并且在议论和闲聊中间,耶稣独自退到山上去了。原来耶稣行五饼二鱼的神迹,是一个脱身之计。孙子兵法36计,走为上计。耶稣施行了这次的神迹,目的不是为了医治病人,不是为了赶鬼,不是为了叫死人复活,原来是要来一个金蝉脱壳之术,摆脱群众的纠缠。不单喂饱群众、安抚了他们的情绪,而且也转移了群众的视线,让自己能够安然地摆脱他们。
从过去到现在,许多人对五饼二鱼的神迹作出了许多的解释和教导。没错,五饼二鱼的事件所呈现的意义可说是多样性的,不论是给门徒机会学习危机管理,以及预备他们未来如何管理信徒组织,(一排一排五十人坐下,分派食物等等),或是彰显耶稣的大能神奇能力,还是体现耶稣怜悯普世的人的关爱,预表圣餐赐下天粮,教导信徒学习奉献等等。我们发现,这个神迹能够带出的教导和意义实在是丰富多样的。可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四卷福音书都记载这件神迹的事件,其实是反映了耶稣在他的传道事工过程中,来到了一个分水岭。耶稣拒绝群众的盘算,拒绝属世的政权,因为耶稣不能脱离天国的救恩,不能脱离天父的旨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发生了喂饱五千人和四千人的神迹之后,耶稣才开始对门徒讲说自己的受难和复活的事。所以,五饼二鱼神迹事件的背后牵扯着一个地上和天上的政治张力,耶稣施行这个神迹的原来目的,其实也许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在被万人的围困下顺利脱身,避开地上的试探,避开世人双手奉上属世政治权利的脱身之计。
属灵操练:以天国的和平对应地上的政治
从五饼二鱼的事件,我们看到耶稣如何回应地上的政治权利,以及耶稣教导信徒如何在属世与属天的国度之间做出选择。不是说,跟随耶稣便不能参与地上的政治。然而,我们必须反问自己,我们关心地上的政治是不是因为我们盼望将天国的真理落实在世人当中。耶稣拒绝为了个人的权利,而参与地上的政治。耶稣的确是位和平之子,他以这个神迹化解了罗马政权另一次暴力镇压反抗者的可能。耶稣行的神迹挽回了人们因一时的血气和情绪所差点走上的暴力冲突。然而这不代表耶稣认可地上的暴力,只是天国的和平离不开上帝的爱与公义,那么我们对于地上政治的关怀是否带着上帝的爱与公义呢?还是受一时的血气和情绪所遮盖呢?没错,净选盟所提出的诉求是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因此纵然执政者如何抹黑净选盟的用意,我们的视线都不应该被模糊,而陷入争争吵吵当中。耶稣教导我们注目在天国的道,以天国的和平成为地上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和平使者,却不是成为火上加油造成不同立场的双方,彼此仇视的人。当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盐和光的时候,也就是表明我们在人群中有责任,带着天国的真理去化解人与人之间的不满,去安抚人内心的不安。因此当我们面对不公义的时候,我们或许不能行神迹改变世界,但我们能以天国的和平福音,将爱与公义带给周围的人,愿上帝帮助我们。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前言:
史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曾经记载了关于一位机智勇敢齐国人的故事,那人是齐国的外交官,他的名字叫做晏婴。有一次,晏婴被差派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婴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的高兴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南边就是结出橘子,而长在淮河北边就结出枳子,虽然两种植物的叶子一样,但他的果实的味道截然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反而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弟兄姐妹,从这两次的经历我们发现到,晏子实在是一个头脑机灵,能言善辩的人。不但如此,他还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懂得自嘲,放下身段的人。晏子不是一介匹夫,或者草莽的鲁夫,他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齐国高官。虽然如此,他却愿意在适当时机放下自己的身段,他这样的举动不但没有因此名声受辱,反而得到后世人的推崇和称赞他有智慧。在圣经里头有一个人和晏子很相似,同样个子矮小、头脑机智,而且有身份地位;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这个人后来遇见了耶稣,在这一次的相遇中,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他学习放下自己,耶稣却帮助他拿起了最宝贵的救恩。他的名字叫撒该,他的故事就记载在路加福音19章1-10节。
本论:
“撒该”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中是有“纯洁”或“清白无罪”的意思。然而在这里,撒该却被人看作是一个罪人。为什么呢?原来撒该当时是一位税吏长,可以说是当官的、在社会中有地位;但是在当时他却被人视为罪人。因为当时一般的税吏都是贫穷的人,这些税吏替当时的掌权者向贫苦的百姓收税,因此百姓都是税吏为罪人。而税吏都需要付给他们的主管也就是税吏长佣金,撒该也就是靠这个成为一个财主,因此税吏长在百姓的眼中,更加是罪上加罪的大罪人。
经文形容撒该是一个“矮小”的人,在当时希腊的文学表达里面,形容一个人身量矮小可能是表示那个人心胸狭窄。但是这里也可能是指撒该在一般人的眼中低微,是一个被人藐视的罪人。事实上撒该其实也应该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只不过他可以说是一个机智的小矮人。经文第4节记载,撒该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他知道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这不但让我们看见撒该身材的特征,也让我们看到他另一个特征,他很聪明机灵,懂得争取机会、抓住机会。虽然人多,身材又矮小,但是他懂得计算,懂得采取行动,很机灵的得到他所要的。终于,他看到了耶稣。
但是奇妙的是,经文记载撒该原来是要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在人拥挤人的情况下,撒该怎样认出谁是耶稣呢?事实上撒该并没有认出耶稣来,而是耶稣看见了撒该。不单如此,主耶稣还奇妙的知道撒该的名字,以及呼召他下来,还表示要那日要住在撒该的家里。路加福音里面“今天”这两个字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那就是指末世的时候上帝救恩成全的日子,这似乎表示其实耶稣早已经为撒该预备的救恩,因为上帝的救恩临到撒该这个众人视为罪人的人。
耶稣呼召撒该从树上下来,撒该急忙立刻地回应了耶稣,这表示撒该听从耶稣的呼召。而且撒该欢欢喜喜的接待耶稣,也表明了他对耶稣福音的接纳。我想在前面我们看见撒该是一个有聪明机智的人,他会自己争取他所要的东西。然而对于救恩和福音,若没有愿意听从耶稣的呼召,是没有办法自己去得到的。撒该过去成为税吏长,也因此而成为了财主,他凭自己的努力和机灵得到金钱财富,但是面对救恩和福音,这个过去力争上游的税吏长,却从自己的高处下来,听从了耶稣的呼召。
众人看见耶稣进去撒该的家,都私下议论耶稣竟然到罪人的家里。显然的,跟随耶稣的群众对耶稣的做法有所不满,因为耶稣与他们眼中所认为的罪人来往。特别是当时的宗教领袖藐视税吏,认为税吏是罪人而自己是义人。可见撒该虽然是一个财主,但是他其实却是和瞎子、瘸腿的、长大麻疯的一样,是被当时的社会藐视和排斥的人。可是这个撒该却得到了耶稣的怜悯,为什么了呢?从接下来撒该与主耶稣的对话,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为什么撒该这个人竟然能够得到耶稣的怜悯慈爱。
在第8节,撒该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这个原来不认识耶稣的撒该,如今竟然称耶稣为主,可见撒该在跟耶稣的接触后内心已经有了改变。从他所立志要行的事来看,我们看见撒该内心产生了悔改。撒该在这里所立志的行动是将所有的一半给穷人,这已经是超过了当时犹太人奉献所规定的数目。而且另外一半的用途是拿来还给那些曾经被他讹诈的人。因为还四倍是来自旧约的律法,出埃及记22章1节,四羊赔1羊。可见撒该其实是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出来了。
路加福音在这里记载撒该的这个举动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第18章的财主与天国的事件中,财主不愿意回应耶稣的呼召变卖一切所有的给穷人,而撒该却回应了耶稣的呼召。有一个特别的名词,来形容这种把一切所有全部都捐出的行为,他们叫这个做——裸捐,赤裸裸的捐出一切。这种所谓的裸捐,是指一个富豪死后将他的全部财产都捐作慈善用途,最近几年主要是由股票大亨华伦巴菲特鼓吹,以及比尔盖兹也响应这个运动。前些时候巴菲特特别跑到中国大陆去,邀请大陆的富豪加入这种裸捐的行动,而中国大陆一些富豪也趁机自我宣传一番,然而其实很多都是空口说白话的。
撒该的裸捐不像巴菲特或比尔盖兹那样,把财产拿去设立基金,反而是直接的回应耶稣的呼召,拿去直接给穷人。撒该的这个改变证明了他的悔改不是虚假的,因为主耶稣特别的称赞他。这个原来不认识耶稣的撒该,却蒙耶稣的呼召,而且立刻回应耶稣对财主的呼吁,可见这个人们眼中的罪人并没有因为受到人们的判断而与救恩隔绝。这个过去在人们眼中没有地位的财主,被视为罪人的税吏长,竟然被耶稣称赞,而且得到主耶稣的救恩的应许,同时也得到了主耶稣对于他是亚伯拉罕子孙地位的肯定。
在路加福音这短短的一个关于撒该的记载,其实那种蕴含着一个十分强烈的信仰生命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三点来思想当中的意义。
1. 人不可貌相
撒该被召的故事是与18章的财主与天国的故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八章的财主因为有丰厚的财富而不肯跟随耶稣,但是撒该这个财主却愿意回应耶稣的呼召,他也因此而得蒙拯救。十八章的财主虽然熟读摩西律法,但是他却不明白耶稣的身份;可是撒该虽然被众人称为罪人,但他接待耶稣,并且蒙耶稣的接纳。最后十八章的财主忧忧愁愁的走了,撒该却欢欢喜喜的接待耶稣。耶稣在第10节说到,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就表明了耶稣所看得,不像是我们所看的,我们喜欢看的是外表美丽英俊的。但是主耶稣看得却是人的内心。救恩不会因为人外在过去的行为,而被阻拦对那人的拯救。只要人愿意悔改,哪怕他在人前过去是怎样的令人看不顺眼,但是在上帝的时间里,依然为他预备了得救的时刻。
因此,弟兄姐妹,也许你身边正有些人是你所看不顺眼的,并且是你十分看不起的,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不要因此而拒绝向他传讲福音,因为我们不可单从那人的外在来判断他会不会回应耶稣的呼召,也许你在无意间的一个邀请他来出席一个布道会,或是主日崇拜,他也许就在那个时刻里面认识了耶稣,并回应了耶稣的呼召。我们要确信耶稣的救恩和福音能够改变人心,因此我们要记住人的过去和外在或许是拦阻我们对他们传福音的一个阻碍,但是在上帝的计划里,若我们愿意跟随上帝的带领,也许我们就因此而成为了参与天国服事的其中一分子。所以我们要小心,人的自我感觉不能够代替上帝的心意,因为人的自我感觉往往是一个绊倒我们信仰生命的一个危机。
2. 真理教导我们放下自我
耶稣对我们的呼召是怎样的呼召?从撒该的故事我们看见,耶稣的呼召不是随便简单轻松的呼召,而是关系到会影响我们内在最深处,甚至会使到我们经历切身之痛的一种生命委身。圣经里记载“亞伯拉罕的子孫”这句话只出现在四个地方。来自福音书出自主耶稣口的只有两处经文,一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的耶稣指撒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另一处是在约翰福音8章37节。约翰福音的那段经文记载,法利赛人与耶稣争辩谁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讽刺他们若真的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他们就应该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亚伯拉罕向上帝行什么是呢?我想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甘愿听从上帝的命令,献上他的独生子以撒为祭。上帝的命令是一个难行的事,是一个对信心极具挑战的事。亚伯拉罕的回应是需要经过深层的痛苦,反复的挣扎,痛心疾首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的顺服。这样一个命令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以撒是亚伯拉罕与撒莱的唯一儿子,是心肝宝贝。就算亚伯拉罕能够顺服上帝的命令,但是当他带走以撒的时候,他也顾及到他妻子撒莱的感受,不敢对撒莱透露一点详情。亚伯拉罕的信心,是在经历切身之痛的试炼中,甘愿顺服而展现出来的。他能够成为后来的人信心的榜样,正是因为他对上帝的顺服,他的顺服不是出于他谨守宗教的条例,而是他甘愿听命于上帝,放下自己心头的最爱。
路加福音描述这个又是税吏长又是财主的撒该,竟然愿意将一切所有的钱财都丢下,献给穷人,以及赔偿给过去他所讹诈的人,这样的献出是需要多大的挣扎。过去如何力争上游成为税吏长,成为财主,现在竟然愿意抛弃一切,当中的要克服的挣扎,并不是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就能交代清楚的。福音书的记载或许简单,但是当耶稣指出撒该正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耶稣也正是指出撒该确实行出亚伯拉罕所行的,甘愿顺服上帝放下他心头所爱的一切,为主献上。
今天我们在信仰的旅程中,是否真的能够被称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呢?要想承受这样的名分,就得看我们是否预备好愿意为主放下我们心头所爱的,为主的国度而献上。你心头所爱的是什么?事业?家庭?孩子?爱人?财富?你是否预备好,当主说来,为放下这些来加入我的国度,参与服事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放下呢?
3. 放得下,才能够拿得起!
信仰原来是十分吊诡的。当你越在意,越想抓住某些东西,你就离上帝越远。而当你越愿意将一切放下的时候,你却发现上帝正靠近你。然而,当你以为你越靠近上帝,其实你可能是离开上帝的,正像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他们并没有被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反而是他们眼中所视为罪人的撒该,却得到了称赞。当你甘愿谦卑自己,无视自己有多重要的时候,你可能却是靠近上帝的。
在撒该的身上,我们看见救恩的吊诡。救恩不一定出现在那些我们评价良好的人的身上,救恩不一定出现在我们自以为非常属灵的生命里头,救恩却会出现在那些甘愿为主放下心爱的人、事、物,的人的生命里头。今天,你心里最在意什么?你手里紧握着的是什么?是你的自由、你的生活、你的权力还是你的自尊?主耶稣要你放下这一切,来跟随他走这天路旅程。若你怀疑放下这一切的后果是失去所有,那么我要重新回到亚伯拉罕的经历中,去看上帝对那些甘愿顺服的人的回应。上帝最后并没有取走以撒的生命,而亚伯拉罕最后也得到上帝厚厚的赐福。为主献上并不会导致我们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困窘;上帝要赐福我们,只要我们都愿意向亚伯拉罕,甚至像撒该那样甘愿顺服放下一切,那是信心的考验,但却是通往领受上帝赐福的唯一途径。耶稣不单只应许救恩给撒该,也应许救恩临到撒该的家,这样看来惟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结论:
撒该过去是一个人们眼中贪爱钱财的罪人,但是他遇见了耶稣,他经历了耶稣,他的生命产生了改变,也得到了上帝最美好的赐福。今天上帝邀请你来经历信靠他的生命旅程,他要赐福给你,若你在面对生命的困难,和恐惧,上帝要会为你开一条新路。就像撒该,别人认为他的生命是一条死路,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却早已经为他预备了一条新路,为他预备了救恩。你是否要经历和领受上帝为你所预备的恩典与福分?主耶稣邀请你把你最关心的,最在乎的交托给他,奉献给他。你看见教会需要有人服事,你愿意献上你的时间和才干吗?你看见弟兄姐妹有经济的困难,你愿意献上经济的援助吗?或者,你发现你面对经济的困难,你看见服事的需要却面对时间的困难,你愿意在这困境挣扎中,甘愿顺服献出时间金钱和才干来事奉上帝吗?你愿意放手,让上帝来为你做最好,最宝贵的安排吗?惟有放开那紧握凭着自己过去努力得到的成果的手,才能去接住上帝为你预备的恩典。
亲爱的弟兄姐妹,财主撒该的故事不单只是一个故事,他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看见耶稣对跟随他的人的呼召和要求。让我们用信心来回应和顺服上帝对我们的邀请,并以信心去领受上帝的恩典与赐福。撒该立刻回应了耶稣的邀请,而你呢?你准备好回应上帝的邀请了吗?你准备好让上帝的心意来带领你吗?救恩的恩典要临到你的生命里头,你预备好了吗?因此弟兄姐妹,快快从树上下来,再不要只是躲在树上观看,主呼召我们下来,参与教会的服事,加入天国的服事,并在这过程中去领受和享受上帝的恩典。
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一名财主,虽然可能不是钱财方面的财主,但是也许你有丰富的美好歌喉,下来一起参加诗歌赞美小组;也许你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下来一起教导主日学;也许你有丰富的人脉,下来一起去传福音;也许你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下来一起参与社会关怀的活动;也许你有丰富的时间,下来一起到外地去宣教;还有好多,只要你愿意从树上下来,你也可以像撒该那样招待耶稣,服事穷人。也许你已经在树上观望太久了,树上有风,吹得你很舒服不甘愿下来了。亲爱的弟兄姐妹,千万不要因此而错过了主对你的呼召,主耶稣要你拿起他赐给你的宝贵恩典,但首先你需要懂得放下。撒该放下了,他不但没有因此受亏损,反而得到耶稣的称赞和救恩的应许。弟兄姐妹,你放得下吗?
史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曾经记载了关于一位机智勇敢齐国人的故事,那人是齐国的外交官,他的名字叫做晏婴。有一次,晏婴被差派出使到楚国去,楚国国王知道晏婴的个子很矮,就想捉弄他。楚王命人在城墙的大门旁边又开了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进去。晏子知道楚王要戏弄他,严词加以拒绝。他说,“到了狗国,才走狗洞,我现在是出使楚国,不应该走狗门。”招待晏子的官员听他这么一说,只好请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进去以后,就拜见楚王。楚王故意问:“是因为齐国再没有别人,才派你来的吗?”晏子回答说:“齐国的人多极了,仅都城就有上百条街道,人们把衣袖举起来,就可以遮住太阳;人们甩掉汗水就象下雨一样。楚王接着问:“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派你出访呢?”晏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们齐国派使节出访很有讲究,对那些精明能干的的人,就派遣他们出使那些道德高尚的国家;对那些愚蠢无能的使臣,就派他们出使那些不成器的国家。我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无能的人,所以就派我出使楚国来了。”晏子的话使本打算要戏弄他的楚国君臣们面面相觑,半天说不出话来。
在这次出访之后,晏子又有一次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要来,就向他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最有才能,最善于辩论的人。现在他又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一下,你们有什么好主意吗?”有一个官员建议说:“等晏子来的时候,我叫两个士兵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绑的是什么人?士兵就回答说:齐国人。大王再问:为什么要绑他?士兵就说:因为他偷了东西。”楚王觉得这是一个羞辱晏子的好主意,就按此布置妥当。晏子来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喝酒正喝的高兴的时候,两名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你们绑的是什么人,为什么绑他?”士兵回答说:“是齐国人,因为他犯了盗窃罪。”楚王故意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天生就喜欢盗窃吗?”晏子从席上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听说,橘子长在淮河南边就是结出橘子,而长在淮河北边就结出枳子,虽然两种植物的叶子一样,但他的果实的味道截然不同。之所以会这样,是水土不同的缘故。现在,这个人在齐国时不偷盗,到了楚国反而学会了偷盗,是不是楚国的水土会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啊?”
弟兄姐妹,从这两次的经历我们发现到,晏子实在是一个头脑机灵,能言善辩的人。不但如此,他还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懂得自嘲,放下身段的人。晏子不是一介匹夫,或者草莽的鲁夫,他是一个有身份地位的齐国高官。虽然如此,他却愿意在适当时机放下自己的身段,他这样的举动不但没有因此名声受辱,反而得到后世人的推崇和称赞他有智慧。在圣经里头有一个人和晏子很相似,同样个子矮小、头脑机智,而且有身份地位;然而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是,这个人后来遇见了耶稣,在这一次的相遇中,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他学习放下自己,耶稣却帮助他拿起了最宝贵的救恩。他的名字叫撒该,他的故事就记载在路加福音19章1-10节。
本论:
“撒该”这个名字在希伯来文中是有“纯洁”或“清白无罪”的意思。然而在这里,撒该却被人看作是一个罪人。为什么呢?原来撒该当时是一位税吏长,可以说是当官的、在社会中有地位;但是在当时他却被人视为罪人。因为当时一般的税吏都是贫穷的人,这些税吏替当时的掌权者向贫苦的百姓收税,因此百姓都是税吏为罪人。而税吏都需要付给他们的主管也就是税吏长佣金,撒该也就是靠这个成为一个财主,因此税吏长在百姓的眼中,更加是罪上加罪的大罪人。
经文形容撒该是一个“矮小”的人,在当时希腊的文学表达里面,形容一个人身量矮小可能是表示那个人心胸狭窄。但是这里也可能是指撒该在一般人的眼中低微,是一个被人藐视的罪人。事实上撒该其实也应该是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只不过他可以说是一个机智的小矮人。经文第4节记载,撒该跑到前头,爬上桑树,要看耶稣,因为他知道耶稣必从那里经过。这不但让我们看见撒该身材的特征,也让我们看到他另一个特征,他很聪明机灵,懂得争取机会、抓住机会。虽然人多,身材又矮小,但是他懂得计算,懂得采取行动,很机灵的得到他所要的。终于,他看到了耶稣。
但是奇妙的是,经文记载撒该原来是要看耶稣是怎样的人,在人拥挤人的情况下,撒该怎样认出谁是耶稣呢?事实上撒该并没有认出耶稣来,而是耶稣看见了撒该。不单如此,主耶稣还奇妙的知道撒该的名字,以及呼召他下来,还表示要那日要住在撒该的家里。路加福音里面“今天”这两个字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那就是指末世的时候上帝救恩成全的日子,这似乎表示其实耶稣早已经为撒该预备的救恩,因为上帝的救恩临到撒该这个众人视为罪人的人。
耶稣呼召撒该从树上下来,撒该急忙立刻地回应了耶稣,这表示撒该听从耶稣的呼召。而且撒该欢欢喜喜的接待耶稣,也表明了他对耶稣福音的接纳。我想在前面我们看见撒该是一个有聪明机智的人,他会自己争取他所要的东西。然而对于救恩和福音,若没有愿意听从耶稣的呼召,是没有办法自己去得到的。撒该过去成为税吏长,也因此而成为了财主,他凭自己的努力和机灵得到金钱财富,但是面对救恩和福音,这个过去力争上游的税吏长,却从自己的高处下来,听从了耶稣的呼召。
众人看见耶稣进去撒该的家,都私下议论耶稣竟然到罪人的家里。显然的,跟随耶稣的群众对耶稣的做法有所不满,因为耶稣与他们眼中所认为的罪人来往。特别是当时的宗教领袖藐视税吏,认为税吏是罪人而自己是义人。可见撒该虽然是一个财主,但是他其实却是和瞎子、瘸腿的、长大麻疯的一样,是被当时的社会藐视和排斥的人。可是这个撒该却得到了耶稣的怜悯,为什么了呢?从接下来撒该与主耶稣的对话,我们大概可以看出为什么撒该这个人竟然能够得到耶稣的怜悯慈爱。
在第8节,撒该对主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这个原来不认识耶稣的撒该,如今竟然称耶稣为主,可见撒该在跟耶稣的接触后内心已经有了改变。从他所立志要行的事来看,我们看见撒该内心产生了悔改。撒该在这里所立志的行动是将所有的一半给穷人,这已经是超过了当时犹太人奉献所规定的数目。而且另外一半的用途是拿来还给那些曾经被他讹诈的人。因为还四倍是来自旧约的律法,出埃及记22章1节,四羊赔1羊。可见撒该其实是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出来了。
路加福音在这里记载撒该的这个举动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第18章的财主与天国的事件中,财主不愿意回应耶稣的呼召变卖一切所有的给穷人,而撒该却回应了耶稣的呼召。有一个特别的名词,来形容这种把一切所有全部都捐出的行为,他们叫这个做——裸捐,赤裸裸的捐出一切。这种所谓的裸捐,是指一个富豪死后将他的全部财产都捐作慈善用途,最近几年主要是由股票大亨华伦巴菲特鼓吹,以及比尔盖兹也响应这个运动。前些时候巴菲特特别跑到中国大陆去,邀请大陆的富豪加入这种裸捐的行动,而中国大陆一些富豪也趁机自我宣传一番,然而其实很多都是空口说白话的。
撒该的裸捐不像巴菲特或比尔盖兹那样,把财产拿去设立基金,反而是直接的回应耶稣的呼召,拿去直接给穷人。撒该的这个改变证明了他的悔改不是虚假的,因为主耶稣特别的称赞他。这个原来不认识耶稣的撒该,却蒙耶稣的呼召,而且立刻回应耶稣对财主的呼吁,可见这个人们眼中的罪人并没有因为受到人们的判断而与救恩隔绝。这个过去在人们眼中没有地位的财主,被视为罪人的税吏长,竟然被耶稣称赞,而且得到主耶稣的救恩的应许,同时也得到了主耶稣对于他是亚伯拉罕子孙地位的肯定。
在路加福音这短短的一个关于撒该的记载,其实那种蕴含着一个十分强烈的信仰生命的表达。我们可以从三点来思想当中的意义。
1. 人不可貌相
撒该被召的故事是与18章的财主与天国的故事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八章的财主因为有丰厚的财富而不肯跟随耶稣,但是撒该这个财主却愿意回应耶稣的呼召,他也因此而得蒙拯救。十八章的财主虽然熟读摩西律法,但是他却不明白耶稣的身份;可是撒该虽然被众人称为罪人,但他接待耶稣,并且蒙耶稣的接纳。最后十八章的财主忧忧愁愁的走了,撒该却欢欢喜喜的接待耶稣。耶稣在第10节说到,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就表明了耶稣所看得,不像是我们所看的,我们喜欢看的是外表美丽英俊的。但是主耶稣看得却是人的内心。救恩不会因为人外在过去的行为,而被阻拦对那人的拯救。只要人愿意悔改,哪怕他在人前过去是怎样的令人看不顺眼,但是在上帝的时间里,依然为他预备了得救的时刻。
因此,弟兄姐妹,也许你身边正有些人是你所看不顺眼的,并且是你十分看不起的,有没有这样的人?但是不要因此而拒绝向他传讲福音,因为我们不可单从那人的外在来判断他会不会回应耶稣的呼召,也许你在无意间的一个邀请他来出席一个布道会,或是主日崇拜,他也许就在那个时刻里面认识了耶稣,并回应了耶稣的呼召。我们要确信耶稣的救恩和福音能够改变人心,因此我们要记住人的过去和外在或许是拦阻我们对他们传福音的一个阻碍,但是在上帝的计划里,若我们愿意跟随上帝的带领,也许我们就因此而成为了参与天国服事的其中一分子。所以我们要小心,人的自我感觉不能够代替上帝的心意,因为人的自我感觉往往是一个绊倒我们信仰生命的一个危机。
2. 真理教导我们放下自我
耶稣对我们的呼召是怎样的呼召?从撒该的故事我们看见,耶稣的呼召不是随便简单轻松的呼召,而是关系到会影响我们内在最深处,甚至会使到我们经历切身之痛的一种生命委身。圣经里记载“亞伯拉罕的子孫”这句话只出现在四个地方。来自福音书出自主耶稣口的只有两处经文,一处就是我们今天所看的耶稣指撒该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另一处是在约翰福音8章37节。约翰福音的那段经文记载,法利赛人与耶稣争辩谁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讽刺他们若真的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他们就应该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亚伯拉罕向上帝行什么是呢?我想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甘愿听从上帝的命令,献上他的独生子以撒为祭。上帝的命令是一个难行的事,是一个对信心极具挑战的事。亚伯拉罕的回应是需要经过深层的痛苦,反复的挣扎,痛心疾首的情况下才能做出的顺服。这样一个命令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以撒是亚伯拉罕与撒莱的唯一儿子,是心肝宝贝。就算亚伯拉罕能够顺服上帝的命令,但是当他带走以撒的时候,他也顾及到他妻子撒莱的感受,不敢对撒莱透露一点详情。亚伯拉罕的信心,是在经历切身之痛的试炼中,甘愿顺服而展现出来的。他能够成为后来的人信心的榜样,正是因为他对上帝的顺服,他的顺服不是出于他谨守宗教的条例,而是他甘愿听命于上帝,放下自己心头的最爱。
路加福音描述这个又是税吏长又是财主的撒该,竟然愿意将一切所有的钱财都丢下,献给穷人,以及赔偿给过去他所讹诈的人,这样的献出是需要多大的挣扎。过去如何力争上游成为税吏长,成为财主,现在竟然愿意抛弃一切,当中的要克服的挣扎,并不是一句话,或三言两语就能交代清楚的。福音书的记载或许简单,但是当耶稣指出撒该正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耶稣也正是指出撒该确实行出亚伯拉罕所行的,甘愿顺服上帝放下他心头所爱的一切,为主献上。
今天我们在信仰的旅程中,是否真的能够被称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呢?要想承受这样的名分,就得看我们是否预备好愿意为主放下我们心头所爱的,为主的国度而献上。你心头所爱的是什么?事业?家庭?孩子?爱人?财富?你是否预备好,当主说来,为放下这些来加入我的国度,参与服事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放下呢?
3. 放得下,才能够拿得起!
信仰原来是十分吊诡的。当你越在意,越想抓住某些东西,你就离上帝越远。而当你越愿意将一切放下的时候,你却发现上帝正靠近你。然而,当你以为你越靠近上帝,其实你可能是离开上帝的,正像那些跟随耶稣的人,他们并没有被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反而是他们眼中所视为罪人的撒该,却得到了称赞。当你甘愿谦卑自己,无视自己有多重要的时候,你可能却是靠近上帝的。
在撒该的身上,我们看见救恩的吊诡。救恩不一定出现在那些我们评价良好的人的身上,救恩不一定出现在我们自以为非常属灵的生命里头,救恩却会出现在那些甘愿为主放下心爱的人、事、物,的人的生命里头。今天,你心里最在意什么?你手里紧握着的是什么?是你的自由、你的生活、你的权力还是你的自尊?主耶稣要你放下这一切,来跟随他走这天路旅程。若你怀疑放下这一切的后果是失去所有,那么我要重新回到亚伯拉罕的经历中,去看上帝对那些甘愿顺服的人的回应。上帝最后并没有取走以撒的生命,而亚伯拉罕最后也得到上帝厚厚的赐福。为主献上并不会导致我们越来越贫乏,越来越困窘;上帝要赐福我们,只要我们都愿意向亚伯拉罕,甚至像撒该那样甘愿顺服放下一切,那是信心的考验,但却是通往领受上帝赐福的唯一途径。耶稣不单只应许救恩给撒该,也应许救恩临到撒该的家,这样看来惟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结论:
撒该过去是一个人们眼中贪爱钱财的罪人,但是他遇见了耶稣,他经历了耶稣,他的生命产生了改变,也得到了上帝最美好的赐福。今天上帝邀请你来经历信靠他的生命旅程,他要赐福给你,若你在面对生命的困难,和恐惧,上帝要会为你开一条新路。就像撒该,别人认为他的生命是一条死路,但是在上帝的眼中却早已经为他预备了一条新路,为他预备了救恩。你是否要经历和领受上帝为你所预备的恩典与福分?主耶稣邀请你把你最关心的,最在乎的交托给他,奉献给他。你看见教会需要有人服事,你愿意献上你的时间和才干吗?你看见弟兄姐妹有经济的困难,你愿意献上经济的援助吗?或者,你发现你面对经济的困难,你看见服事的需要却面对时间的困难,你愿意在这困境挣扎中,甘愿顺服献出时间金钱和才干来事奉上帝吗?你愿意放手,让上帝来为你做最好,最宝贵的安排吗?惟有放开那紧握凭着自己过去努力得到的成果的手,才能去接住上帝为你预备的恩典。
亲爱的弟兄姐妹,财主撒该的故事不单只是一个故事,他实实在在地让我们看见耶稣对跟随他的人的呼召和要求。让我们用信心来回应和顺服上帝对我们的邀请,并以信心去领受上帝的恩典与赐福。撒该立刻回应了耶稣的邀请,而你呢?你准备好回应上帝的邀请了吗?你准备好让上帝的心意来带领你吗?救恩的恩典要临到你的生命里头,你预备好了吗?因此弟兄姐妹,快快从树上下来,再不要只是躲在树上观看,主呼召我们下来,参与教会的服事,加入天国的服事,并在这过程中去领受和享受上帝的恩典。
其实我们大家都是一名财主,虽然可能不是钱财方面的财主,但是也许你有丰富的美好歌喉,下来一起参加诗歌赞美小组;也许你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下来一起教导主日学;也许你有丰富的人脉,下来一起去传福音;也许你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下来一起参与社会关怀的活动;也许你有丰富的时间,下来一起到外地去宣教;还有好多,只要你愿意从树上下来,你也可以像撒该那样招待耶稣,服事穷人。也许你已经在树上观望太久了,树上有风,吹得你很舒服不甘愿下来了。亲爱的弟兄姐妹,千万不要因此而错过了主对你的呼召,主耶稣要你拿起他赐给你的宝贵恩典,但首先你需要懂得放下。撒该放下了,他不但没有因此受亏损,反而得到耶稣的称赞和救恩的应许。弟兄姐妹,你放得下吗?
2011年6月29日星期三
2011大选年
大选在即,国阵频频出招打压异己,市民不敢穿黄色的衣服上街因为怕被抓;法庭播放黄片却无事,还加插解码黄片主角身份的说明会;社会主义政党宣传其政治立场遭指控叛君,国阵却对社会主义经济体中国大陆频送秋波;查禁巴生自贸区丑闻主角财产营造反贪形象,却遮掩不住因贪污腐败致使国库告急的窘状。内安法令大逮捕箭在弦上,大选将在经过恶法一轮的肆虐后,受到国阵笑容可掬地迎接它的来到。
2011年6月25日星期六
2011年6月24日:默哀马来西亚司法的堕落
2011年6月24日,法庭对拿督T三人的轻判,程序乖离常理的胡来,简直把人民当白痴,把司法当作政治打手的用具;司法沦落成政客劫夺利益,打压异己的无赖手段,如斯堕落,默哀...........
拿督三人帮庭案
拿督三人帮庭案
2011年6月22日星期三
成为超越施洗约翰的宣教士(马太福音11:1-19)
前个星期一到星期三,我和四位少年人到彭亨州靠近关丹的一个原住民地区短宣。我们不是自己进去原住民的地区,而是跟随关丹荣恩长老教会的短宣队禁区的,也就是说我们其实是参与关丹荣恩长老教会的短宣服事。除了我们亚依淡堂之外,新山圣光堂也有一行12人的队伍参与这次的短宣;和我们一样,圣光堂的弟兄姐妹也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原住民短宣服事。加上关丹荣恩堂的20多位弟兄姐妹,这次的短宣队的总人数差不多有40-50人。虽然说当时是学校假期,但是当中有些关丹荣恩堂的弟兄姐妹却是工作人士,有的是自己开店做生意的,为了这次进入原住民村落的服事,他们向公司请假3-4天,有的甚至关店3-4天不做生意。这些弟兄姐妹他们甘愿这样的为传福音的缘故作出这样付出,在我看来实在是与众不同。
而且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那样请假、关店来参与短宣,而是第三次了,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之所以愿意那样付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他们认同教会的宣教目标,照顾软弱贫困的人,传福音给他们。当然,过去他们也没有这样的看见,但是,当他们愿意接触短宣的服事过后,他们发现到宣教服事的价值和重要,因此他们回到教会分享他们的看见和感动,许多弟兄姐妹也因此被鼓励,参与了我们这一次的短宣。所以这次好多aunty也来,她们家里有舒服的床不睡,甘愿来睡在闷热的帐篷里面,躺在又硬又有许多树根突出来顶住背的地上,还有蚊子、昆虫爬来爬去,厕所又是简陋肮脏、几十个人只有三间厕所可用,不管是刷牙洗脸,还是冲凉等都要排队,好多不方便,但是这些50多岁,甚至有60多岁的Aunty们却甘愿来一起参与服事。在我看来她们实在是与众不同。
竟然这些人都有热诚来对原住民做宣教的服事,那么这3天2夜的短宣里,我们究竟是在做什么呢?这次的短宣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聚餐布道会:这主要是透过聚餐,邀请三个村落的原住民朋友来出席一同用餐,并且在聚会中用话剧表演和传讲信息来分享福音。我们的少年人便以一个话剧来呈现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而且还找来圣光堂的少年人一起配搭,效果不错。那么聚餐吃的食物谁来负责煮呢?就是那些Aunty啦,他们几乎是从早忙到晚,就是要预备我们短宣队三餐,还有招待原住民的聚餐所要吃的食物,要在森林里煮超过100人的食物,不简单,而且不是在自己家的厨房,那些用具、材料等等,进来森林之前的预备和在森林里煮炒,煤气、水源等等,有多么麻烦,你能想象吗?感谢主,大家吃得很满足,而且还有烧烤山猪肉,对于平常没有机会吃好的、喝好的,长得瘦瘦的原住民来说,聚餐会是一个能够吸引他们来出席布道晚会的方式。
二)儿童教育:
我们这次去的原住民村落,他们的地方基本上离外面的公路很远,要走出去外面需要走蛮常的道路。而且所谓的道路其实是由木材公司为了运送木材所开的红泥路,满地都是沙尘,车子走过会掀起滚滚的红尘,飞沙走石,基本上大路小路都不容易走。我们的福音车出来后,已经是满车的红泥,从关丹回来到教堂,这些红泥都还一层厚厚地铺在车身上,可见那边的道路、交通和环境有多么不方便。感谢主,那几天没有下雨,如果下雨的话,我看车子很难行走,更何况人呢。交通的局限,要接触外面已经很困难了。而就算走到森林外面,外面也没有什么城镇,更不用说要找一间学校了。所以那个村落的原住民,基本上是没有上学的,都是文盲。不要说小朋友连A这个字母都不认识,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多少岁都不知道。所以,当短宣队在做儿童教育的时候,他们要记录小朋友的名字时,他们没有办法记录,只好找村长帮忙,因为村长知道哪一个小孩是谁家的孩子,只要找到他们的父母来问,才能知道名字。由于原住民不认识字,所以关丹荣恩教会便希望能够在教育上帮助他们,免得他们被欺骗。因此教育这一个层面,将会是往后关丹荣恩教会对这几个原住民村落的重点服事。
三)个人布道。
在个人布道方面,短宣队主要是采用《福音桥》作为分享福音的工具。我们原来是计划用分发日用品的方式进入三个村落作为我们和他们接触的方式,但是有一个村落大约有半数的家庭不答应让短宣队进入他们的村落,结果我们只能到两个村落的十多户家庭分派日用品,和做逐家布道。所以,弟兄姐妹,不要以为原住民稀罕我们拿东西给他们,虽然他们也许在物资方面很缺乏,但是我们依然有面对被拒绝的情况。不但如此,这次我们还碰到有人办喜事,因此许多成年的男子去出席婚宴了,结果逐家布道的对象就很有限。而且我们所采用的《福音桥》内容或许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许多原住民在听的时候,是没有兴趣听完的。如果我们当中有谁曾经采用过《福音桥》这个传福音的工具,就大概知道里面的内容其实是蛮适合华人的。实际上,如果对华人用《福音桥》传福音,我想华人应该不难明白我们在说什么。可惜的是,我们将我们的理解套用在原住民的身上,也难怪他们对我们所要传达的一点兴趣也没有。或许我们这次的个人布道方面,还需要多加的检讨。
事实上,对基督徒而言《福音桥》的内容并不难明白,因为他主要就是先指出这个世界是上帝所创造,人有欲望、犯罪离开了上帝,罪的结局就是灭亡,人不能用科学、其它信仰和做善事来得救,上帝预备了耶稣基督为我们死和复活,只要我们愿意悔改相信耶稣就能得救。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但是这对原住民来说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原来就生活在与世无争的森林里,所谓的欲望、名利等等,他们大概一生人都没有去想过。他们大概也不会去想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哲学问题。这样告诉他们有罪需要悔改,他们不明白。虽然《福音桥》内容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切合他们生命的需要。针对原住民,传福音不能只是一种传递思想、责备、或者辩论的方式。针对原住民传福音,我想其实是需要进到他们的生活里面,给他们实际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对单纯的原住民来说,你对他好,他自然会愿意听你的。
在这次的短宣过程,让我重新的思想到传福音的服事,的确是需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传福音。这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做的事,不管我们带领人信主成功或是失败。所以在短宣的最后一天早晨,当我在带领灵修分享时,我便用这段经文勉励当时弟兄姐妹的付出,不论成功或失败,我们总要努力的传福音。自从那天早晨分享这段经文之后,我总是觉得需要再深入研读一次,去更明白这段经文的意思。因此,今早我想和大家重新的再来看这段经文,《马太福音》11章1-19节。
这是一段耶稣谈论施洗约翰的经文,事实上施洗约翰可说是一位宣教士,而圣经记载他对犹太人的宣教服事中,他主要是传讲悔改的信息,呼吁当时的犹太人接受悔改的洗礼。有关施洗约翰的记事在四本福音书都有记载,而马太福音书则是在第三章整章的篇幅在介绍施洗约翰,算是四本福音书中比较完整的。当中描述施洗约翰如何责备人,特别是斥责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毒蛇的种类」,以及描述施洗约翰对犹太人不悔改就会灭亡的警告。事实上我们见到圣经中所描述的施洗约翰,可算是一个性情相当激烈的人。马太福音开始描述施洗约翰时,介绍他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蜜。这样的形容,其实令当时的读者马上就能够想起,那是当时那些离开人群到旷野生活,想要过敬虔和圣洁的宗教生活的人士的样子。
这位追求敬虔和圣洁,在旷野呼唤和责备犹太人悔改的宣教士,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比后来的救主还要微小,但是自己比世俗的人还算是更圣洁的,所以他有权利为当时的人施行悔改的洗礼,主耶稣也来受他的洗。过后,马太福音第四章却记载施洗约翰被捕了。直到第11章,马太福音再次提到施洗约翰时,他是在监狱里听到了耶稣的事,就打发门徒去询问耶稣「你就是那位要来的吗?」。耶稣的回答很奇怪,他不回答是或不是,他反而叫约翰的门徒把听到看到的回去再告诉约翰一遍。
施洗约翰不是早已经听闻了耶稣所做的吗?为什么耶稣还要让约翰的门徒重新讲一次呢?我们留意耶稣的回答,他说「就是瞎的可以看见,瘸的可以走路,患痲风的得到洁净,聋的可以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听。那不被我绊倒的,就有福了」耶稣的回答很妙,他叫约翰的门徒告诉约翰,耶稣为那些有缺乏的人提供了他们所要的。瞎子缺乏视力,现在看见了;瘸腿的不能行走,现在可以走路了;长麻疯的不能住在人群中因为不洁净,现在洁净了可以回到人群中了;耳聋的缺乏听的能力,现在听见了;死了的人没有生命力,现在成了有生命力的活人;穷人缺乏钱,现在有钱了。等等,耶稣最后不是这样讲的。穷人缺乏的是什么呢?应该是钱嘛。为什么却是有福音呢?原来耶稣所指的是心灵贫穷的,缺乏人生的盼望,现在有福音,有盼望了。耶稣没有叫约翰的门徒回去说有多少人悔改了。在这里我们看见耶稣的宣教手法,和施洗约翰当初的宣教方式十分不同。施洗约翰当初的宣教手法差不多就像高高在上带有恐吓的手段,而耶稣的宣教手法却是道成肉身贴近人的生命的。这与约翰的做法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耶稣在11章第6节突然讲的一句话,「那不被我绊倒的,就有福了」相信是指着施洗约翰说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在7-19节中,耶稣开始评论施洗约翰。在耶稣的评论里,耶稣首先认同当时的人对施洗约翰的评价,当时的一般犹太人都认为施洗约翰是为先知。耶稣同意他是一位先知,不但如此,耶稣还指出施洗约翰的身份比先知重要多了。有多重要呢?他是《玛拉基书》第三章1节,上帝所差遣要在基督之前预备基督进入犹太人中间的宣教道路的使者。这样的身份是过去任何一位先知都不曾享有的,更不用说是其他人了。所以耶稣告诉当时的人,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比施洗约翰更大,这是指这施洗约翰所享有的身份的重要性。耶稣指出了事实,施洗约翰的特殊身份,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比如王子生来的身份就是高贵的,是与普通人不同的。但是,这并没有告诉我们耶稣是怎样评价施洗约翰这个人的。
耶稣真正评价施洗约翰是从第11节下半节开始,「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怎么说呢?什么意思呢?施洗约翰不是具有特殊的身份的吗?为什么在天国的时候,最小的比他还大呢?难道说世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得了天国吗?我们怎么能够和施洗约翰相比呢?耶稣的说法是不是表示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天国呢?要理解耶稣所说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第12节。《马太福音》11章12节是公认难解的一节经文,因为当中原文的两个希腊字的意义令人感到混乱。那两个字呢?就是新译本所翻译的「猛烈的攻击」和「强暴的人」,而一般上英文本圣经也是如此翻译,是直接按着原文的字面来翻译的,看起来是相当负面、暴力的。当你在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读到第12节时你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节经文好像跟上文,下文没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的翻译本如何翻译?我们过去所用的和合本如何翻译这节经文?「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和合本的翻译把它变得比较正面的意思,不同与看起来比较负面的原文的意思。我当是在灵修分享时也是采用了和合本的翻译,鼓励大家努力的传福音。可是,当我回来看到这节经文的原来的意思的时候,我感到纳闷了。究竟是什么意思来的?另外一个中文圣经翻译,《吕振中译本》这么翻译到「从施洗者约翰到现在,天国连用着权力,用力的人(或译∶天国是被强取的,强取的人)攫取了它。」吕振中的翻译把正面和负面的描述都放了进来,可见这节的翻译很难取舍。天主教的中文圣经《思高译本》有是怎样翻译这节经文的呢?「由洗者若翰的日子直到如今,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以猛力夺取的人,就攫取了它」因此我们发现到,除了和合本的翻译比较温和正面之外,其他的翻译都把原文的强烈意思表达了出来。
耶稣到底要表达什么?是不是说要进入天国就必须使用暴力呢?是不是说要进入天国就必须霸王硬上弓呢?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像塔利班分子那样用暴力威胁人民来信耶稣?拿刀拿枪去威胁、强迫别人来信耶稣?或者打电话告诉他们的孩子被绑架了,不信耶稣就不放人?还是在人家的家门前挂猪头,用红色的油漆写信耶稣得永生?或者发动圣战?这样我们就能够进天国?耶稣在评论施洗约翰的时候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呢?事实上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这两个关键的字的解释里,除了形容暴力、攻击之外,它还有表达性情浮躁、急躁以及鲁莽的意思。因此,当我们尝试从这方面切入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耶稣在这里其实依然是在评论施洗约翰。那就是,在施洗约翰这位性情急躁和刚烈的先知对于天国的传讲中,天国仿佛是那么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施洗约翰固然责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假冒伪善,但是他对百姓有严厉的要求和教训之外却忘记了对人的关怀,天国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
这也就解释了耶稣要施洗约翰的门徒回去告诉施洗约翰,缺乏的人得到供应和关怀的事。耶稣似乎有意无意间责备了施洗约翰的属灵骄傲。所以,虽然施洗约翰有特殊的身份,但是在天国中最小最温柔的都比他大。然而施洗约翰是否能够接受和明白这位基督在人群中的做法呢?基督在人群中的形象,也许和施洗约翰过去一直以为的救主的形象差距很远,可能是至高无上,满有威严的。然而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不是如此,所以耶稣才会对施洗约翰有如此的感叹「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虽然耶稣批评施洗约翰的属灵骄傲,但是耶稣继续在第13节,肯定施洗约翰的先知角色。耶稣指出施洗约翰忠心完成了他的工作,就是和所有先知和律法那样,直到他为止,都说了预言。什么预言?就是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而基督已经来到,以后不再需要有人预言关于基督的事了。这也就帮助了我们去理解第14节的意思了。约翰是那要来的以利亚。不晓得大家还记得我们的受难节是怎样度过的吗?我们用逾越节的晚餐来纪念对吗?如果你还记得,在我的身边有一张空位,那张空位是犹太人迎接先知以利亚而摆设的。因为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说法,在弥赛亚来到之前,先知以利亚要先来到。所以耶稣基督指施洗约翰就是犹太人等候的以利亚,也就是表明弥赛亚已经来到了,而那位弥赛亚就是耶稣本身。只是有多少人明白耶稣的话呢?所以耶稣才加上一句,有耳的,就应当听。要听到的人好好的去思考耶稣刚刚所讲的话。
对于施洗约翰这位先知、这位宣教士,耶稣给他的评价是有弹也有赞。对于天国的印象,无需理解得过于僵硬刻板,免得绊倒了愿意悔改的信徒。无论如何,耶稣还是责备当时的世代的人对福音的冷漠。耶稣用一个party的画面,来形容人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加入信仰群体彼此关怀的邀请,对属灵的事无动于衷。耶稣无奈的表示,他们不但冷漠对待福音,连传福音给他们的人他们也看不顺眼,甚至诽谤和侮辱宣教士。他们侮辱追求虔诚、圣洁的施洗约翰是被鬼附的;他们却又批评耶稣不够虔诚、圣洁。耶稣指出这些拒绝福音的人,乃是缺乏智慧的,因为有智慧的将会认得宣教士所作的乃是出于真心诚意。所以耶稣虽然对施洗约翰有所批判,但是耶稣还是肯定施洗约翰的服事。
弟兄姐妹,在这次的短宣里,原住民无法和我们所分享的有所共鸣,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出现了一种属灵的骄傲,就是以为他们不如我们,必须要提高教育层度,加强思考的能力。我们盼望用我们的方式去改变他们,却没有想到应该让福音自由地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上帝要他们所成为的新生命。由于我们不是他们的一分子,我们无法体会到他们真正的缺乏和需要是什么。我们可以像施洗约翰那样,不断向他们传讲悔改的信息,要求他们悔改信主;虽然我们所讲的合乎我们所信的,但是对于不信的人听到这样的命令,不但可能会令人感到反感,可能会更加的抗拒福音。记得上次提到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耶稣吩咐门徒进到那些人的家中,可见耶稣是吩咐门徒要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认识和了解,按着合适的情况分享福音。
今天,我们对于宣教、传福音是否也带着这样的信念呢?还是我们以为我们掌握了天国的钥匙,我们掌管天国信息的人,我们对于不信的人是带着轻看他们,带着一种属灵骄傲的态度?我想,在这次的短宣中,我们难免犯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原住民的错误,那是一种属灵的骄傲。无论如何,在这次的短宣中,提供一些他们缺乏的日常用品,为他们剪头发,和他们一起聚餐建立关系等等,都是一个传福音的桥梁,是值得继续做的。然而,要将福音带给他们,首先的一定是要考虑到,我们带给他们福音的方法,是否切合他们的生活,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只有长期和他们生活,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以适当地方式将福音带给他们。
施洗约翰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为主预备道路,呼吁犹太人悔改。事实上,施洗约翰的出现正好填补当时犹太人因感觉上帝离开他们,而出现对未来充满彷徨、不安的恐惧,因此施洗约翰的呼吁引起了许多犹太人的共鸣,愿意来接受悔改的洗礼。施洗约翰做了他的应该做的,他的服事受到肯定。然而他远离人群,不食人间烟火,他那僵硬刻板的为人,是他在天国中最小的都比他大。这样说来,施洗约翰号线成了我们需要超越的一个目标,只有超越他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天国。因此,弟兄姐妹,我们应当效法施洗约翰那样尽上我们传福音的本分,但是我们必须谨慎不要让属灵的骄傲叫我们失去了进天国的福分。耶稣赐给门徒权柄医治、赶鬼,关怀人的缺乏和需要,耶稣看重的是我们爱人如己的心。因此弟兄姐妹,让我们把今天所听到的牢记在心,做一位尽上传福音本分的宣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愿意爱人如己,关怀他人的宣教士。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超越施洗约翰的宣教士,得享进入天国的福分。然而,耶稣已经提醒,这个世代的人是冷漠对待宣教士,传福音的人的,所以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在宣教的工作上努力再努力。
说起来,我们教会在亚依淡和parit raja这两个地方,我们了解我们的社区多少呢?我们的社区对我们教会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要将福音广传,我们需要和社区建立关系。盼望我们教会能够和耶稣基督一样,道成肉身,在社区中有参与,认识了解社区的情况,针对社区的需要给予福音的帮助和关怀,我想,这正是我从这次短宣,和这段经文中所得到的反省和提醒。盼望,这也是对你的提醒和鼓励,让我们的教会能够和社区连接起来,成为社区的守望者,为社区居民的救恩守望。你是否也愿意效法耶稣基督如此贴近社区?关怀社区?让教会成为亚依淡和parit raja天国的临在?我们一同努力。
而且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那样请假、关店来参与短宣,而是第三次了,在和他们的交谈中,我发现他们之所以愿意那样付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中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且他们认同教会的宣教目标,照顾软弱贫困的人,传福音给他们。当然,过去他们也没有这样的看见,但是,当他们愿意接触短宣的服事过后,他们发现到宣教服事的价值和重要,因此他们回到教会分享他们的看见和感动,许多弟兄姐妹也因此被鼓励,参与了我们这一次的短宣。所以这次好多aunty也来,她们家里有舒服的床不睡,甘愿来睡在闷热的帐篷里面,躺在又硬又有许多树根突出来顶住背的地上,还有蚊子、昆虫爬来爬去,厕所又是简陋肮脏、几十个人只有三间厕所可用,不管是刷牙洗脸,还是冲凉等都要排队,好多不方便,但是这些50多岁,甚至有60多岁的Aunty们却甘愿来一起参与服事。在我看来她们实在是与众不同。
竟然这些人都有热诚来对原住民做宣教的服事,那么这3天2夜的短宣里,我们究竟是在做什么呢?这次的短宣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聚餐布道会:这主要是透过聚餐,邀请三个村落的原住民朋友来出席一同用餐,并且在聚会中用话剧表演和传讲信息来分享福音。我们的少年人便以一个话剧来呈现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而且还找来圣光堂的少年人一起配搭,效果不错。那么聚餐吃的食物谁来负责煮呢?就是那些Aunty啦,他们几乎是从早忙到晚,就是要预备我们短宣队三餐,还有招待原住民的聚餐所要吃的食物,要在森林里煮超过100人的食物,不简单,而且不是在自己家的厨房,那些用具、材料等等,进来森林之前的预备和在森林里煮炒,煤气、水源等等,有多么麻烦,你能想象吗?感谢主,大家吃得很满足,而且还有烧烤山猪肉,对于平常没有机会吃好的、喝好的,长得瘦瘦的原住民来说,聚餐会是一个能够吸引他们来出席布道晚会的方式。
二)儿童教育:
我们这次去的原住民村落,他们的地方基本上离外面的公路很远,要走出去外面需要走蛮常的道路。而且所谓的道路其实是由木材公司为了运送木材所开的红泥路,满地都是沙尘,车子走过会掀起滚滚的红尘,飞沙走石,基本上大路小路都不容易走。我们的福音车出来后,已经是满车的红泥,从关丹回来到教堂,这些红泥都还一层厚厚地铺在车身上,可见那边的道路、交通和环境有多么不方便。感谢主,那几天没有下雨,如果下雨的话,我看车子很难行走,更何况人呢。交通的局限,要接触外面已经很困难了。而就算走到森林外面,外面也没有什么城镇,更不用说要找一间学校了。所以那个村落的原住民,基本上是没有上学的,都是文盲。不要说小朋友连A这个字母都不认识,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和自己多少岁都不知道。所以,当短宣队在做儿童教育的时候,他们要记录小朋友的名字时,他们没有办法记录,只好找村长帮忙,因为村长知道哪一个小孩是谁家的孩子,只要找到他们的父母来问,才能知道名字。由于原住民不认识字,所以关丹荣恩教会便希望能够在教育上帮助他们,免得他们被欺骗。因此教育这一个层面,将会是往后关丹荣恩教会对这几个原住民村落的重点服事。
三)个人布道。
在个人布道方面,短宣队主要是采用《福音桥》作为分享福音的工具。我们原来是计划用分发日用品的方式进入三个村落作为我们和他们接触的方式,但是有一个村落大约有半数的家庭不答应让短宣队进入他们的村落,结果我们只能到两个村落的十多户家庭分派日用品,和做逐家布道。所以,弟兄姐妹,不要以为原住民稀罕我们拿东西给他们,虽然他们也许在物资方面很缺乏,但是我们依然有面对被拒绝的情况。不但如此,这次我们还碰到有人办喜事,因此许多成年的男子去出席婚宴了,结果逐家布道的对象就很有限。而且我们所采用的《福音桥》内容或许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许多原住民在听的时候,是没有兴趣听完的。如果我们当中有谁曾经采用过《福音桥》这个传福音的工具,就大概知道里面的内容其实是蛮适合华人的。实际上,如果对华人用《福音桥》传福音,我想华人应该不难明白我们在说什么。可惜的是,我们将我们的理解套用在原住民的身上,也难怪他们对我们所要传达的一点兴趣也没有。或许我们这次的个人布道方面,还需要多加的检讨。
事实上,对基督徒而言《福音桥》的内容并不难明白,因为他主要就是先指出这个世界是上帝所创造,人有欲望、犯罪离开了上帝,罪的结局就是灭亡,人不能用科学、其它信仰和做善事来得救,上帝预备了耶稣基督为我们死和复活,只要我们愿意悔改相信耶稣就能得救。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但是这对原住民来说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原来就生活在与世无争的森林里,所谓的欲望、名利等等,他们大概一生人都没有去想过。他们大概也不会去想关于人生的意义的哲学问题。这样告诉他们有罪需要悔改,他们不明白。虽然《福音桥》内容没有问题,但是不能切合他们生命的需要。针对原住民,传福音不能只是一种传递思想、责备、或者辩论的方式。针对原住民传福音,我想其实是需要进到他们的生活里面,给他们实际的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对单纯的原住民来说,你对他好,他自然会愿意听你的。
在这次的短宣过程,让我重新的思想到传福音的服事,的确是需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式传福音。这是不容易的事,但是却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做的事,不管我们带领人信主成功或是失败。所以在短宣的最后一天早晨,当我在带领灵修分享时,我便用这段经文勉励当时弟兄姐妹的付出,不论成功或失败,我们总要努力的传福音。自从那天早晨分享这段经文之后,我总是觉得需要再深入研读一次,去更明白这段经文的意思。因此,今早我想和大家重新的再来看这段经文,《马太福音》11章1-19节。
这是一段耶稣谈论施洗约翰的经文,事实上施洗约翰可说是一位宣教士,而圣经记载他对犹太人的宣教服事中,他主要是传讲悔改的信息,呼吁当时的犹太人接受悔改的洗礼。有关施洗约翰的记事在四本福音书都有记载,而马太福音书则是在第三章整章的篇幅在介绍施洗约翰,算是四本福音书中比较完整的。当中描述施洗约翰如何责备人,特别是斥责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毒蛇的种类」,以及描述施洗约翰对犹太人不悔改就会灭亡的警告。事实上我们见到圣经中所描述的施洗约翰,可算是一个性情相当激烈的人。马太福音开始描述施洗约翰时,介绍他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和野蜜。这样的形容,其实令当时的读者马上就能够想起,那是当时那些离开人群到旷野生活,想要过敬虔和圣洁的宗教生活的人士的样子。
这位追求敬虔和圣洁,在旷野呼唤和责备犹太人悔改的宣教士,在他看来自己虽然比后来的救主还要微小,但是自己比世俗的人还算是更圣洁的,所以他有权利为当时的人施行悔改的洗礼,主耶稣也来受他的洗。过后,马太福音第四章却记载施洗约翰被捕了。直到第11章,马太福音再次提到施洗约翰时,他是在监狱里听到了耶稣的事,就打发门徒去询问耶稣「你就是那位要来的吗?」。耶稣的回答很奇怪,他不回答是或不是,他反而叫约翰的门徒把听到看到的回去再告诉约翰一遍。
施洗约翰不是早已经听闻了耶稣所做的吗?为什么耶稣还要让约翰的门徒重新讲一次呢?我们留意耶稣的回答,他说「就是瞎的可以看见,瘸的可以走路,患痲风的得到洁净,聋的可以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听。那不被我绊倒的,就有福了」耶稣的回答很妙,他叫约翰的门徒告诉约翰,耶稣为那些有缺乏的人提供了他们所要的。瞎子缺乏视力,现在看见了;瘸腿的不能行走,现在可以走路了;长麻疯的不能住在人群中因为不洁净,现在洁净了可以回到人群中了;耳聋的缺乏听的能力,现在听见了;死了的人没有生命力,现在成了有生命力的活人;穷人缺乏钱,现在有钱了。等等,耶稣最后不是这样讲的。穷人缺乏的是什么呢?应该是钱嘛。为什么却是有福音呢?原来耶稣所指的是心灵贫穷的,缺乏人生的盼望,现在有福音,有盼望了。耶稣没有叫约翰的门徒回去说有多少人悔改了。在这里我们看见耶稣的宣教手法,和施洗约翰当初的宣教方式十分不同。施洗约翰当初的宣教手法差不多就像高高在上带有恐吓的手段,而耶稣的宣教手法却是道成肉身贴近人的生命的。这与约翰的做法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耶稣在11章第6节突然讲的一句话,「那不被我绊倒的,就有福了」相信是指着施洗约翰说的。
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在7-19节中,耶稣开始评论施洗约翰。在耶稣的评论里,耶稣首先认同当时的人对施洗约翰的评价,当时的一般犹太人都认为施洗约翰是为先知。耶稣同意他是一位先知,不但如此,耶稣还指出施洗约翰的身份比先知重要多了。有多重要呢?他是《玛拉基书》第三章1节,上帝所差遣要在基督之前预备基督进入犹太人中间的宣教道路的使者。这样的身份是过去任何一位先知都不曾享有的,更不用说是其他人了。所以耶稣告诉当时的人,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比施洗约翰更大,这是指这施洗约翰所享有的身份的重要性。耶稣指出了事实,施洗约翰的特殊身份,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比如王子生来的身份就是高贵的,是与普通人不同的。但是,这并没有告诉我们耶稣是怎样评价施洗约翰这个人的。
耶稣真正评价施洗约翰是从第11节下半节开始,「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这怎么说呢?什么意思呢?施洗约翰不是具有特殊的身份的吗?为什么在天国的时候,最小的比他还大呢?难道说世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得了天国吗?我们怎么能够和施洗约翰相比呢?耶稣的说法是不是表示没有一个人能够进入天国呢?要理解耶稣所说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第12节。《马太福音》11章12节是公认难解的一节经文,因为当中原文的两个希腊字的意义令人感到混乱。那两个字呢?就是新译本所翻译的「猛烈的攻击」和「强暴的人」,而一般上英文本圣经也是如此翻译,是直接按着原文的字面来翻译的,看起来是相当负面、暴力的。当你在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读到第12节时你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这节经文好像跟上文,下文没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的翻译本如何翻译?我们过去所用的和合本如何翻译这节经文?「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和合本的翻译把它变得比较正面的意思,不同与看起来比较负面的原文的意思。我当是在灵修分享时也是采用了和合本的翻译,鼓励大家努力的传福音。可是,当我回来看到这节经文的原来的意思的时候,我感到纳闷了。究竟是什么意思来的?另外一个中文圣经翻译,《吕振中译本》这么翻译到「从施洗者约翰到现在,天国连用着权力,用力的人(或译∶天国是被强取的,强取的人)攫取了它。」吕振中的翻译把正面和负面的描述都放了进来,可见这节的翻译很难取舍。天主教的中文圣经《思高译本》有是怎样翻译这节经文的呢?「由洗者若翰的日子直到如今,天国是以猛力夺取的,以猛力夺取的人,就攫取了它」因此我们发现到,除了和合本的翻译比较温和正面之外,其他的翻译都把原文的强烈意思表达了出来。
耶稣到底要表达什么?是不是说要进入天国就必须使用暴力呢?是不是说要进入天国就必须霸王硬上弓呢?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像塔利班分子那样用暴力威胁人民来信耶稣?拿刀拿枪去威胁、强迫别人来信耶稣?或者打电话告诉他们的孩子被绑架了,不信耶稣就不放人?还是在人家的家门前挂猪头,用红色的油漆写信耶稣得永生?或者发动圣战?这样我们就能够进天国?耶稣在评论施洗约翰的时候为什么突然说出这样的话呢?事实上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这两个关键的字的解释里,除了形容暴力、攻击之外,它还有表达性情浮躁、急躁以及鲁莽的意思。因此,当我们尝试从这方面切入来理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耶稣在这里其实依然是在评论施洗约翰。那就是,在施洗约翰这位性情急躁和刚烈的先知对于天国的传讲中,天国仿佛是那么的拒人于千里之外。施洗约翰固然责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假冒伪善,但是他对百姓有严厉的要求和教训之外却忘记了对人的关怀,天国变成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
这也就解释了耶稣要施洗约翰的门徒回去告诉施洗约翰,缺乏的人得到供应和关怀的事。耶稣似乎有意无意间责备了施洗约翰的属灵骄傲。所以,虽然施洗约翰有特殊的身份,但是在天国中最小最温柔的都比他大。然而施洗约翰是否能够接受和明白这位基督在人群中的做法呢?基督在人群中的形象,也许和施洗约翰过去一直以为的救主的形象差距很远,可能是至高无上,满有威严的。然而道成肉身的基督却不是如此,所以耶稣才会对施洗约翰有如此的感叹「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虽然耶稣批评施洗约翰的属灵骄傲,但是耶稣继续在第13节,肯定施洗约翰的先知角色。耶稣指出施洗约翰忠心完成了他的工作,就是和所有先知和律法那样,直到他为止,都说了预言。什么预言?就是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而基督已经来到,以后不再需要有人预言关于基督的事了。这也就帮助了我们去理解第14节的意思了。约翰是那要来的以利亚。不晓得大家还记得我们的受难节是怎样度过的吗?我们用逾越节的晚餐来纪念对吗?如果你还记得,在我的身边有一张空位,那张空位是犹太人迎接先知以利亚而摆设的。因为犹太人有这样一个传统的说法,在弥赛亚来到之前,先知以利亚要先来到。所以耶稣基督指施洗约翰就是犹太人等候的以利亚,也就是表明弥赛亚已经来到了,而那位弥赛亚就是耶稣本身。只是有多少人明白耶稣的话呢?所以耶稣才加上一句,有耳的,就应当听。要听到的人好好的去思考耶稣刚刚所讲的话。
对于施洗约翰这位先知、这位宣教士,耶稣给他的评价是有弹也有赞。对于天国的印象,无需理解得过于僵硬刻板,免得绊倒了愿意悔改的信徒。无论如何,耶稣还是责备当时的世代的人对福音的冷漠。耶稣用一个party的画面,来形容人们不愿意接受任何加入信仰群体彼此关怀的邀请,对属灵的事无动于衷。耶稣无奈的表示,他们不但冷漠对待福音,连传福音给他们的人他们也看不顺眼,甚至诽谤和侮辱宣教士。他们侮辱追求虔诚、圣洁的施洗约翰是被鬼附的;他们却又批评耶稣不够虔诚、圣洁。耶稣指出这些拒绝福音的人,乃是缺乏智慧的,因为有智慧的将会认得宣教士所作的乃是出于真心诚意。所以耶稣虽然对施洗约翰有所批判,但是耶稣还是肯定施洗约翰的服事。
弟兄姐妹,在这次的短宣里,原住民无法和我们所分享的有所共鸣,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出现了一种属灵的骄傲,就是以为他们不如我们,必须要提高教育层度,加强思考的能力。我们盼望用我们的方式去改变他们,却没有想到应该让福音自由地去影响他们,使他们成为上帝要他们所成为的新生命。由于我们不是他们的一分子,我们无法体会到他们真正的缺乏和需要是什么。我们可以像施洗约翰那样,不断向他们传讲悔改的信息,要求他们悔改信主;虽然我们所讲的合乎我们所信的,但是对于不信的人听到这样的命令,不但可能会令人感到反感,可能会更加的抗拒福音。记得上次提到耶稣差派门徒出去传福音,耶稣吩咐门徒进到那些人的家中,可见耶稣是吩咐门徒要对他们的生活有所认识和了解,按着合适的情况分享福音。
今天,我们对于宣教、传福音是否也带着这样的信念呢?还是我们以为我们掌握了天国的钥匙,我们掌管天国信息的人,我们对于不信的人是带着轻看他们,带着一种属灵骄傲的态度?我想,在这次的短宣中,我们难免犯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原住民的错误,那是一种属灵的骄傲。无论如何,在这次的短宣中,提供一些他们缺乏的日常用品,为他们剪头发,和他们一起聚餐建立关系等等,都是一个传福音的桥梁,是值得继续做的。然而,要将福音带给他们,首先的一定是要考虑到,我们带给他们福音的方法,是否切合他们的生活,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因此,只有长期和他们生活,才能真正的了解他们,才能以适当地方式将福音带给他们。
施洗约翰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为主预备道路,呼吁犹太人悔改。事实上,施洗约翰的出现正好填补当时犹太人因感觉上帝离开他们,而出现对未来充满彷徨、不安的恐惧,因此施洗约翰的呼吁引起了许多犹太人的共鸣,愿意来接受悔改的洗礼。施洗约翰做了他的应该做的,他的服事受到肯定。然而他远离人群,不食人间烟火,他那僵硬刻板的为人,是他在天国中最小的都比他大。这样说来,施洗约翰号线成了我们需要超越的一个目标,只有超越他我们才有可能进入天国。因此,弟兄姐妹,我们应当效法施洗约翰那样尽上我们传福音的本分,但是我们必须谨慎不要让属灵的骄傲叫我们失去了进天国的福分。耶稣赐给门徒权柄医治、赶鬼,关怀人的缺乏和需要,耶稣看重的是我们爱人如己的心。因此弟兄姐妹,让我们把今天所听到的牢记在心,做一位尽上传福音本分的宣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愿意爱人如己,关怀他人的宣教士。如此我们才能成为超越施洗约翰的宣教士,得享进入天国的福分。然而,耶稣已经提醒,这个世代的人是冷漠对待宣教士,传福音的人的,所以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在宣教的工作上努力再努力。
说起来,我们教会在亚依淡和parit raja这两个地方,我们了解我们的社区多少呢?我们的社区对我们教会的认识又是怎样的呢?要将福音广传,我们需要和社区建立关系。盼望我们教会能够和耶稣基督一样,道成肉身,在社区中有参与,认识了解社区的情况,针对社区的需要给予福音的帮助和关怀,我想,这正是我从这次短宣,和这段经文中所得到的反省和提醒。盼望,这也是对你的提醒和鼓励,让我们的教会能够和社区连接起来,成为社区的守望者,为社区居民的救恩守望。你是否也愿意效法耶稣基督如此贴近社区?关怀社区?让教会成为亚依淡和parit raja天国的临在?我们一同努力。
耶稣的目标与计划(马太福音9:35-10:15)
2009年,登嘉楼州的贡巴达(Gong Badak)体育馆在今早7点半发生顶盖坍塌事件,这个耗资3亿令吉的新颖州体育馆方刚在去年11月,由国家元首苏丹米占再阿比丁正式开幕。不过它早在去年5或6月间,被用作马来西亚运动会的比赛场地。截至倒塌为止,这间体育馆仅使用了1年。它内部包含一个足球场、钩球场、橄榄球场、草地滚球、壁球和保龄球场,平时用作登嘉楼足球队训练的场所。
2010年,马来西亚的第一艘潜水艇“KD东姑阿都拉曼”号还未正式服役就面对无法潜水的问题。该技术性问题导致这艘由法国制造、耗资逾10亿令吉的蝎子型潜水艇被迫延迟进行潜水测试,本次测试原本计划在1月底完成,但因潜艇技术故障被迫推迟。 因此,制造商DCNS延长了潜水艇的保证期,从原来1月25日延至5月,以便保证“KD东姑阿都拉曼”号顺利完成下水测试。
人们往往把这种花了大钱建造或购买,到头来却没有效益,甚至亏损的项目成为白象工程。白象词源自英语“White Elephant”,指一项很贵重,需要很高昂费用维持,但却难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资产。如果你留意我国的情况,你就会认同马来西亚拥有不少的白象工程。你看过那些建得高高大大的建筑物,建好之后没几年竟然被人荒废,形成浪费的工程吗?那就是所谓的白象工程了。没有错,当初有关当局建造例如登嘉楼的体育馆,或者购买潜水艇等等,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提升本地人的运动能力,提升我国海军的实力。可惜的是,虽然起初的心意是好的,理想的,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情况,那就是本地官员的办事能力,经常策划欠佳、延迟峻工、管理不当等,都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因此,有远大的目标,却忽略了现实的情况,就算最后建上来了,买回来了,但是往往最后还是变成一个浪费的情况。
弟兄姐妹,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那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在这同时我们依然要考虑到现实的环境是否有能够承担我们去实现目标的资源,例如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圣经中,有一处提到了主耶稣把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告诉了他的门徒。而在怀抱这个远大理想、目标的同时,主耶稣是否没有考虑当时他所面对的现实情况呢?主耶稣是否做事没有周详的计划,或者说一意孤行呢?让我们来看这段经文,马太福音9:35-10:15。
一)领受目标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12个门徒最后有没有出去做耶稣所吩咐的事。而事实上,马太10章-11章也没有明确地表明究竟他们有没有去做,而且马太11:1表达的究竟是耶稣还是门徒呢?其实看上来好像是将耶稣出去治病、赶鬼、传福音。那么门徒呢?如果我们参靠路加9:6的说法,显然的是门徒后来的确去做了。这群门徒愿意出去做耶稣吩咐他们的事,我想离不开耶稣在9:35-38所描述的,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他就对门徒说:“庄稼多,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耶稣让门徒看见他所看见的,耶稣将他所怀抱的目标和理想与他的门徒分享,挑旺了这些门徒的心,使到他们甘心愿意投入在这个令人感动的目标和理想中。
原来,耶稣先令这些门徒同样的看见和感受到那份远大目标的意义,就是那些人需要被牧养,需要被拯救,耶稣先让这些门徒看到了他们的目标。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州洛杉矶海面弥漫着浓浓的雾。佛罗伦兹•查德威克小姐从圣卡林納岛下水,游向洛杉矶,全长21英里。查德威克小姐是勇渡英法之间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这项壮举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所以,此次挑战更远的加州长泳各方瞩目。海水很冷,冻得她身体有些发麻,但她意志坚定,在护送船只的陪伴下,勇往直前。时间一分一刻地过去,透过电视的报道,千万观众关注着她的进展。15个小时了,另一世界纪录即将缔造。但她非常疲劳,觉得游不动了,要人拉她上船。船上的教练和她的母亲一再鼓励打气,说海岸已经很近了,就快到了,不要放弃!查德威克抬眼一看,浪急雾浓,前途茫茫,哪看得到岸边?她喊道:「我游不到了!」教练只好拉她上船,回到岸上一看,不过半英里之遥而已。查德威克小姐后悔不已,她说:「令我中途而废的其实不是体力,而是看不到目标。」几个礼拜之后,一个晴朗的日子,她重回圣卡达林納岛,重新出发。结果不但顺利创造了新纪录,而且比男子的记录还快了2小时。
想想看,没有目标,这些门徒出去外面治病、赶鬼服事这些人,他们会坚持多就呢?他们若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便不可能会全力以赴。试问,耶稣能够把任务交给不认同目标,不能体会理想的门徒吗?如果耶稣那样做,不就等于让其他人以为耶稣只是一个差劲,不会教学生的老师吗?耶稣显然并没有随便让不明白,和看不见那远大目标的人来承担他的事业。也只有耶稣认可的人,耶稣才授权他们去承担他的使命,完成他的远大目标。
在第10章开始,圣经描述耶稣给门徒权柄,能赶逐污鬼、医治各样病症。这里原来称呼他们门徒,后来却称他们使徒。什么是门徒?意即学习者。基督所要的是乐意学习的人。不愿意变通的人不能事奉基督,基督的仆人必须乐意在每日生活中不断学习。什么是使徒?也就是蒙差遣的人,是一位使者或大使。基督徒是耶稣基督的大使,基督徒来到耶稣基督的面前,为要把耶稣基督的话语和荣美带给人们。基督徒是一位报信者,要把耶稣基督的宣告带给人,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要先到耶稣基督面前的原因。基督徒并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带给人,他是从耶稣基督那里把上帝确实的信息带给人,若不是先以从基督那里领受,他就无信息可传。
这里是第一次用使徒这个称呼,表明门徒这是的身份在外要成为一个代表,使者。他们要代表主发言,以主的权柄说话。因为他们奉差遣,被授权是主的大使。今天我们也是主所要拣选的代表。虽然我们没有行神迹,赶逐污鬼,医治各样的病症,但是上帝交给我们个人不同的恩赐,在个岗位上以好行为代表他。是人与人之间的破裂关系被符合,以圣经的话语医治和安慰心灵受伤的人。原来圣经中所写病人(asthenein)的这个希腊文,主要的意思是软弱,标准形容词,意志的软弱。
重点是我们是否看见了主耶稣要我们看见的目标。当我们以上帝的眼光看,或者说当我们以主的关怀出发,主将此权柄,这权柄是以主的关怀为基础,不是以我们的感受,面子或自尊为基础。只在乎自己的尊严、面子,往往会失败,因不团结。十二使徒不是每个人各自单独的领受主不同的目标,他们不是单独的行动,应战。事实上,他们一同按着主耶稣的吩咐,和计划去行动。
二)面对现实,按部就班
主耶稣命令他们去传福音,却同时也命令他们不可去外族人或撒玛利亚人的地方。命令或吩咐的圣经原文希腊文有四种特殊的用法:
1. 军队发号施令,好像差遣军官出发争战。
2. 人呼唤朋友帮助,好像召唤朋友一同去完成理想。
3. 教师把规则和条例给学生或门徒是所用的字,好像差遣学生带着他的教训和信息进入世界。
4. 君王发号施令的常用语,君王差遣大使进入世界实行他的命令,为他发言。
为什么耶稣要禁止门徒到犹太人以外的地方呢?难道耶稣不关系外族人和撒玛利亚人里面那些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的人吗?事实上,我们都笑得耶稣并没有把非犹太人排除在救恩外,那么为什么耶稣禁止门徒到外邦人那里去,限制他们的行程呢?或许以下的几个理由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1. 犹太人特殊的地位,在上帝的计划中和公义里,他们必须先得到福音。虽然他们后来拒绝。
2. 十二门徒对外邦人传道的工作,并没有丝毫准备。无论在背景方面,知识方面,技巧方面都不够应付。在福音有效地传入外邦以前,必须要产生一位具有保罗生活与背景的任务,如果传信息的人未作充分准备,他所传的信息就少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传道人或教师是聪明的,他一定会了解他的限度,和他所能够做的是什么。
3. 最大的原因乃是,任何老练的将军都知道应该限制他的目标。他必须选择一个据点作为他攻击的目标。他要是把他的力量分散在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他是浪费力量,而且招致失败。他的力量越小,他的目标也要越有限制,若想要攻击过于广大的阵线,等于就是自掏苦吃。
耶稣很知道这个道理,他的攻击目标,集中在加利利。加利利是一个当时巴勒斯坦一带思想最开明,最能接受新福音与新信息的地区。因此,耶稣的命令是一个暂时性的命令,他是一位有智慧的将领,不愿分散与浪费力量,他很有技巧地把攻击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有限制的目标上,为要达到至终的全面胜利。是的,也可以说在现实中,考虑到门徒有限的能力和情况之下,耶稣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建立门徒,慢慢地达成远大的目标。
1984年日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大爆冷门,名不见经传,个子矮小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冠。记者访问他:「很少人认识你,你能获得世界冠军,凭藉的是什么?」个性木纳,拙于言辞的山田本一平静地答道:「我凭智慧取胜。」「故弄玄虚把!」很多人这样想。有的人更挖苦他:「马拉松赛考验的是体力和耐力,甚至速度和爆发力等短跑的要求都在其次呢!说是凭智慧,太夸张了吧!恐怕他不过偶尔跑在人家前面罢了!」2年之后的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优势山田本一。记者访问时,他还是说:「我凭智慧取胜。」再没有人挖苦他了。不过,疑惑不解。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道:「以前我和许多选手一样,以终点的那条横线为目标,激励自己向前。可是,常常跑到十几公里的地方就疲惫不堪了,终点线变得遥不可及。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方法。每次比赛之前,我会乘坐汽车,拿着比赛的路线图,沿比赛路线仔细地观察,每隔一段路程,就找一个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说一棵什么大树啊!一家什么银行啊!一座红砖红瓦的房子啊!在心中默记。比赛枪声响起,我就以最佳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然后第二个目标……每到达一个目标,就越接近终点。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好几个小目标,一一完成,轻松地到达终点冲线。」
是的,弟兄姐妹不愿意按部就班,伟大的目标最后其实是无法达成的。先从小目标开始,例如教会儿童主日学的事工,导师们都看见这个事工的目标就是把福音传给更多小朋友,以及在品格和心灵方面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虽然,有这样的目标,但是要怎样达成呢?因此老师先去上课,先建立老师的素质,学会如何在儿童主日学中服事,再来选购合适的课本材料、和其他器材等,一步一步地做到我们对儿童主日学所设下的目标。当然,在这过程里面,老师们或团队成员们的团结,对目标都有一致的想法,那是极为重要的。
三)团队必须保持目标一致
8-15节让我们看见,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带钱袋、不要多带衣服、行囊等,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这里表达出耶稣教导门徒,这次的任务不是为了让门徒赚取名利的机会,耶稣给他们权柄能力,不是要让他们荣耀他们自己。他们所作的,乃是为了荣耀差遣他们出去的主的名。所以,不要存着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目的,因为这次的任务的目标是让那些被医治的人,从这群使徒,这群代表主耶稣的人身上,认识到耶稣才是真正的救主。门徒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造成他们代表耶稣的代表性被打乱。因此,耶稣才会如此吩咐他们,若有某家人不愿意接待门徒,也就代表那家人不愿意接待门徒所代表的主。如此一来,那家人轻看的不是门徒,反而是赐给门徒权柄的主。所以在这次的任务中,门徒必须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关系到差遣他们出去的主耶稣的名声,不容许门徒为了自己的利益,造成主的名声受损,也造成他们服事的目标产生了模糊。
世界篮球迷的超级偶像魔术•强生,带领洛杉矶湖人队赢得1980年NBA总冠军,他和湖人对的声望如日中天。1981年球季一开赛,各媒体纷纷预言湖人将蝉联冠军。不幸的是,才几个礼拜,魔术•强生即因膝盖骨裂伤被逼离开球场,医疗修养三个月后才能回来。这对湖人队的打击太大了。一阵失望之后,在名教练派特•瑞利的领导下,湖人重振士气,决心撑过难关。上下同心奋力向前的结果,成绩非常可观,在魔术•强生归队之前,他们已经胜利在望。魔术•强生回到球场的日子越近,有关他的报道越多,受到的关注越大,甚至常常在比赛中短短的暂停时间里,扩音器就会传出:「别忘了在月历上二月二十七日那天作个记号,因为那天魔术•强森就要回来了!」一听到这样的广播,湖人对就齐声痛骂:「我们一直在赢球,去他妈的二月二十七日!」
媒体都把焦点放在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人身上,越来越冷落其他正在奋力赢的比赛的球员。二月二十七日,魔术•强生回到球场,但只是候补,没有排在出赛名单上。可是,在介绍出赛球员时,镁光灯还是在他身上闪个不停,三千宠爱竟是集中在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人。就在那个晚上,三个月来拼死拼活维护球赛于不坠的球员被难堪地忽视了。一时之间,不满、愤怒、失望、羡慕、嫉妒的情绪全部爆发,几乎输给成绩掉车尾的对手。湖人队原本高昂的士气一下子瓦解了,球员之间的团结被互不信任、相互攻击所取代,教练无力回天而被革职了。最后,他们缔造了有史以来最差的战绩。后来派特•瑞利回忆道:「这是集唯我独尊、小气、愤怒而失败的最佳典范。」
是的,当团队成员想到的知识个人自我的名誉或成就时,团队原来所追求完成的最终目标就被个人的小目标分散了,远大的目标不但不能完成,而是在过程中早已淹没在不同的个人目的里。所以,教会的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和必要。我们基督徒的身份不但是耶稣的代表,我们不但要明白耶稣对我们教会的远大目标,我们也需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能力和限制,按部就班的计划去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散了我们的合一性。教会必须保持合一的看见,才能达成美好的事,见证荣耀我们的主。
弟兄姐妹,我们是否看见了主对教会的计划,是否我们也同样的愿意为主的目标摆上我们的能力、时间、才干?主耶稣不是把我们不能承担的事交个我们去做,就算有看起来难以实现的远大目标,但是主耶稣教导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学习,一步一步地去达成小目标,逐步逐步地完成大目标。正如福音自传会他们邀请我们教会去做尼泊尔外劳事工那样,我们教会人都能够那是主要我们完成的大目标的过程中的其中一步呢?又或者上帝给了我们不同的目标呢?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其实先呢?我想我们应当像圣经中的12门徒,愿意领受主的目标、吩咐和计划,按着能力去实现,并且这都只为我们的主而做。
2010年,马来西亚的第一艘潜水艇“KD东姑阿都拉曼”号还未正式服役就面对无法潜水的问题。该技术性问题导致这艘由法国制造、耗资逾10亿令吉的蝎子型潜水艇被迫延迟进行潜水测试,本次测试原本计划在1月底完成,但因潜艇技术故障被迫推迟。 因此,制造商DCNS延长了潜水艇的保证期,从原来1月25日延至5月,以便保证“KD东姑阿都拉曼”号顺利完成下水测试。
人们往往把这种花了大钱建造或购买,到头来却没有效益,甚至亏损的项目成为白象工程。白象词源自英语“White Elephant”,指一项很贵重,需要很高昂费用维持,但却难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资产。如果你留意我国的情况,你就会认同马来西亚拥有不少的白象工程。你看过那些建得高高大大的建筑物,建好之后没几年竟然被人荒废,形成浪费的工程吗?那就是所谓的白象工程了。没有错,当初有关当局建造例如登嘉楼的体育馆,或者购买潜水艇等等,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就是提升本地人的运动能力,提升我国海军的实力。可惜的是,虽然起初的心意是好的,理想的,但是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情况,那就是本地官员的办事能力,经常策划欠佳、延迟峻工、管理不当等,都是我们经常犯的毛病。因此,有远大的目标,却忽略了现实的情况,就算最后建上来了,买回来了,但是往往最后还是变成一个浪费的情况。
弟兄姐妹,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那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支持的。但是,在这同时我们依然要考虑到现实的环境是否有能够承担我们去实现目标的资源,例如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圣经中,有一处提到了主耶稣把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告诉了他的门徒。而在怀抱这个远大理想、目标的同时,主耶稣是否没有考虑当时他所面对的现实情况呢?主耶稣是否做事没有周详的计划,或者说一意孤行呢?让我们来看这段经文,马太福音9:35-10:15。
一)领受目标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12个门徒最后有没有出去做耶稣所吩咐的事。而事实上,马太10章-11章也没有明确地表明究竟他们有没有去做,而且马太11:1表达的究竟是耶稣还是门徒呢?其实看上来好像是将耶稣出去治病、赶鬼、传福音。那么门徒呢?如果我们参靠路加9:6的说法,显然的是门徒后来的确去做了。这群门徒愿意出去做耶稣吩咐他们的事,我想离不开耶稣在9:35-38所描述的,耶稣走遍各城各乡,他看见群众,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他就对门徒说:“庄稼多,工人少;所以你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工人去收割。”耶稣让门徒看见他所看见的,耶稣将他所怀抱的目标和理想与他的门徒分享,挑旺了这些门徒的心,使到他们甘心愿意投入在这个令人感动的目标和理想中。
原来,耶稣先令这些门徒同样的看见和感受到那份远大目标的意义,就是那些人需要被牧养,需要被拯救,耶稣先让这些门徒看到了他们的目标。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加州洛杉矶海面弥漫着浓浓的雾。佛罗伦兹•查德威克小姐从圣卡林納岛下水,游向洛杉矶,全长21英里。查德威克小姐是勇渡英法之间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位女性。这项壮举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所以,此次挑战更远的加州长泳各方瞩目。海水很冷,冻得她身体有些发麻,但她意志坚定,在护送船只的陪伴下,勇往直前。时间一分一刻地过去,透过电视的报道,千万观众关注着她的进展。15个小时了,另一世界纪录即将缔造。但她非常疲劳,觉得游不动了,要人拉她上船。船上的教练和她的母亲一再鼓励打气,说海岸已经很近了,就快到了,不要放弃!查德威克抬眼一看,浪急雾浓,前途茫茫,哪看得到岸边?她喊道:「我游不到了!」教练只好拉她上船,回到岸上一看,不过半英里之遥而已。查德威克小姐后悔不已,她说:「令我中途而废的其实不是体力,而是看不到目标。」几个礼拜之后,一个晴朗的日子,她重回圣卡达林納岛,重新出发。结果不但顺利创造了新纪录,而且比男子的记录还快了2小时。
想想看,没有目标,这些门徒出去外面治病、赶鬼服事这些人,他们会坚持多就呢?他们若不明白其中的意义,便不可能会全力以赴。试问,耶稣能够把任务交给不认同目标,不能体会理想的门徒吗?如果耶稣那样做,不就等于让其他人以为耶稣只是一个差劲,不会教学生的老师吗?耶稣显然并没有随便让不明白,和看不见那远大目标的人来承担他的事业。也只有耶稣认可的人,耶稣才授权他们去承担他的使命,完成他的远大目标。
在第10章开始,圣经描述耶稣给门徒权柄,能赶逐污鬼、医治各样病症。这里原来称呼他们门徒,后来却称他们使徒。什么是门徒?意即学习者。基督所要的是乐意学习的人。不愿意变通的人不能事奉基督,基督的仆人必须乐意在每日生活中不断学习。什么是使徒?也就是蒙差遣的人,是一位使者或大使。基督徒是耶稣基督的大使,基督徒来到耶稣基督的面前,为要把耶稣基督的话语和荣美带给人们。基督徒是一位报信者,要把耶稣基督的宣告带给人,这就是为什么基督徒要先到耶稣基督面前的原因。基督徒并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带给人,他是从耶稣基督那里把上帝确实的信息带给人,若不是先以从基督那里领受,他就无信息可传。
这里是第一次用使徒这个称呼,表明门徒这是的身份在外要成为一个代表,使者。他们要代表主发言,以主的权柄说话。因为他们奉差遣,被授权是主的大使。今天我们也是主所要拣选的代表。虽然我们没有行神迹,赶逐污鬼,医治各样的病症,但是上帝交给我们个人不同的恩赐,在个岗位上以好行为代表他。是人与人之间的破裂关系被符合,以圣经的话语医治和安慰心灵受伤的人。原来圣经中所写病人(asthenein)的这个希腊文,主要的意思是软弱,标准形容词,意志的软弱。
重点是我们是否看见了主耶稣要我们看见的目标。当我们以上帝的眼光看,或者说当我们以主的关怀出发,主将此权柄,这权柄是以主的关怀为基础,不是以我们的感受,面子或自尊为基础。只在乎自己的尊严、面子,往往会失败,因不团结。十二使徒不是每个人各自单独的领受主不同的目标,他们不是单独的行动,应战。事实上,他们一同按着主耶稣的吩咐,和计划去行动。
二)面对现实,按部就班
主耶稣命令他们去传福音,却同时也命令他们不可去外族人或撒玛利亚人的地方。命令或吩咐的圣经原文希腊文有四种特殊的用法:
1. 军队发号施令,好像差遣军官出发争战。
2. 人呼唤朋友帮助,好像召唤朋友一同去完成理想。
3. 教师把规则和条例给学生或门徒是所用的字,好像差遣学生带着他的教训和信息进入世界。
4. 君王发号施令的常用语,君王差遣大使进入世界实行他的命令,为他发言。
为什么耶稣要禁止门徒到犹太人以外的地方呢?难道耶稣不关系外族人和撒玛利亚人里面那些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的人吗?事实上,我们都笑得耶稣并没有把非犹太人排除在救恩外,那么为什么耶稣禁止门徒到外邦人那里去,限制他们的行程呢?或许以下的几个理由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个问题:
1. 犹太人特殊的地位,在上帝的计划中和公义里,他们必须先得到福音。虽然他们后来拒绝。
2. 十二门徒对外邦人传道的工作,并没有丝毫准备。无论在背景方面,知识方面,技巧方面都不够应付。在福音有效地传入外邦以前,必须要产生一位具有保罗生活与背景的任务,如果传信息的人未作充分准备,他所传的信息就少有成功的机会。如果传道人或教师是聪明的,他一定会了解他的限度,和他所能够做的是什么。
3. 最大的原因乃是,任何老练的将军都知道应该限制他的目标。他必须选择一个据点作为他攻击的目标。他要是把他的力量分散在这里一点,那里一点,他是浪费力量,而且招致失败。他的力量越小,他的目标也要越有限制,若想要攻击过于广大的阵线,等于就是自掏苦吃。
耶稣很知道这个道理,他的攻击目标,集中在加利利。加利利是一个当时巴勒斯坦一带思想最开明,最能接受新福音与新信息的地区。因此,耶稣的命令是一个暂时性的命令,他是一位有智慧的将领,不愿分散与浪费力量,他很有技巧地把攻击的力量集中在一个有限制的目标上,为要达到至终的全面胜利。是的,也可以说在现实中,考虑到门徒有限的能力和情况之下,耶稣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建立门徒,慢慢地达成远大的目标。
1984年日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大爆冷门,名不见经传,个子矮小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夺冠。记者访问他:「很少人认识你,你能获得世界冠军,凭藉的是什么?」个性木纳,拙于言辞的山田本一平静地答道:「我凭智慧取胜。」「故弄玄虚把!」很多人这样想。有的人更挖苦他:「马拉松赛考验的是体力和耐力,甚至速度和爆发力等短跑的要求都在其次呢!说是凭智慧,太夸张了吧!恐怕他不过偶尔跑在人家前面罢了!」2年之后的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冠军优势山田本一。记者访问时,他还是说:「我凭智慧取胜。」再没有人挖苦他了。不过,疑惑不解。10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写道:「以前我和许多选手一样,以终点的那条横线为目标,激励自己向前。可是,常常跑到十几公里的地方就疲惫不堪了,终点线变得遥不可及。后来我找到了一个方法。每次比赛之前,我会乘坐汽车,拿着比赛的路线图,沿比赛路线仔细地观察,每隔一段路程,就找一个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说一棵什么大树啊!一家什么银行啊!一座红砖红瓦的房子啊!在心中默记。比赛枪声响起,我就以最佳速度冲向第一个目标,然后第二个目标……每到达一个目标,就越接近终点。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好几个小目标,一一完成,轻松地到达终点冲线。」
是的,弟兄姐妹不愿意按部就班,伟大的目标最后其实是无法达成的。先从小目标开始,例如教会儿童主日学的事工,导师们都看见这个事工的目标就是把福音传给更多小朋友,以及在品格和心灵方面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虽然,有这样的目标,但是要怎样达成呢?因此老师先去上课,先建立老师的素质,学会如何在儿童主日学中服事,再来选购合适的课本材料、和其他器材等,一步一步地做到我们对儿童主日学所设下的目标。当然,在这过程里面,老师们或团队成员们的团结,对目标都有一致的想法,那是极为重要的。
三)团队必须保持目标一致
8-15节让我们看见,耶稣吩咐门徒不要带钱袋、不要多带衣服、行囊等,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这里表达出耶稣教导门徒,这次的任务不是为了让门徒赚取名利的机会,耶稣给他们权柄能力,不是要让他们荣耀他们自己。他们所作的,乃是为了荣耀差遣他们出去的主的名。所以,不要存着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的目的,因为这次的任务的目标是让那些被医治的人,从这群使徒,这群代表主耶稣的人身上,认识到耶稣才是真正的救主。门徒们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造成他们代表耶稣的代表性被打乱。因此,耶稣才会如此吩咐他们,若有某家人不愿意接待门徒,也就代表那家人不愿意接待门徒所代表的主。如此一来,那家人轻看的不是门徒,反而是赐给门徒权柄的主。所以在这次的任务中,门徒必须清楚,他们的所作所为其实关系到差遣他们出去的主耶稣的名声,不容许门徒为了自己的利益,造成主的名声受损,也造成他们服事的目标产生了模糊。
世界篮球迷的超级偶像魔术•强生,带领洛杉矶湖人队赢得1980年NBA总冠军,他和湖人对的声望如日中天。1981年球季一开赛,各媒体纷纷预言湖人将蝉联冠军。不幸的是,才几个礼拜,魔术•强生即因膝盖骨裂伤被逼离开球场,医疗修养三个月后才能回来。这对湖人队的打击太大了。一阵失望之后,在名教练派特•瑞利的领导下,湖人重振士气,决心撑过难关。上下同心奋力向前的结果,成绩非常可观,在魔术•强生归队之前,他们已经胜利在望。魔术•强生回到球场的日子越近,有关他的报道越多,受到的关注越大,甚至常常在比赛中短短的暂停时间里,扩音器就会传出:「别忘了在月历上二月二十七日那天作个记号,因为那天魔术•强森就要回来了!」一听到这样的广播,湖人对就齐声痛骂:「我们一直在赢球,去他妈的二月二十七日!」
媒体都把焦点放在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人身上,越来越冷落其他正在奋力赢的比赛的球员。二月二十七日,魔术•强生回到球场,但只是候补,没有排在出赛名单上。可是,在介绍出赛球员时,镁光灯还是在他身上闪个不停,三千宠爱竟是集中在那个「什么也没做」的人。就在那个晚上,三个月来拼死拼活维护球赛于不坠的球员被难堪地忽视了。一时之间,不满、愤怒、失望、羡慕、嫉妒的情绪全部爆发,几乎输给成绩掉车尾的对手。湖人队原本高昂的士气一下子瓦解了,球员之间的团结被互不信任、相互攻击所取代,教练无力回天而被革职了。最后,他们缔造了有史以来最差的战绩。后来派特•瑞利回忆道:「这是集唯我独尊、小气、愤怒而失败的最佳典范。」
是的,当团队成员想到的知识个人自我的名誉或成就时,团队原来所追求完成的最终目标就被个人的小目标分散了,远大的目标不但不能完成,而是在过程中早已淹没在不同的个人目的里。所以,教会的团队精神十分重要和必要。我们基督徒的身份不但是耶稣的代表,我们不但要明白耶稣对我们教会的远大目标,我们也需要了解我们现实中的能力和限制,按部就班的计划去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不会被其他的事情分散了我们的合一性。教会必须保持合一的看见,才能达成美好的事,见证荣耀我们的主。
弟兄姐妹,我们是否看见了主对教会的计划,是否我们也同样的愿意为主的目标摆上我们的能力、时间、才干?主耶稣不是把我们不能承担的事交个我们去做,就算有看起来难以实现的远大目标,但是主耶稣教导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学习,一步一步地去达成小目标,逐步逐步地完成大目标。正如福音自传会他们邀请我们教会去做尼泊尔外劳事工那样,我们教会人都能够那是主要我们完成的大目标的过程中的其中一步呢?又或者上帝给了我们不同的目标呢?需要我们按部就班的其实先呢?我想我们应当像圣经中的12门徒,愿意领受主的目标、吩咐和计划,按着能力去实现,并且这都只为我们的主而做。
2011年5月23日星期一
说故事的教会(使徒行传2:42-47)
最近英国许多年轻男女都心碎了,因为他们仰慕暗恋的帅哥美女结婚了。威廉王子和凯特结婚了,许多人称这个英国王室的婚礼为童话一般的婚礼。通常,在童话故事里面当王子与公主结婚,就表示通话故事有了美好的结束。而童话故事都会这么说:「他们就快乐的生活着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作为故事美满结束。多么幸福美好的画面,是不是这样美好的情景,只有在童话故事里才会出现呢?好像真是如此,威廉和凯特会不会重复戴安娜和查尔斯的故事,我们不晓得,因为威廉和凯特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们的故事还在进行中。但是弟兄姐妹,「他们就快乐的生活着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是不是只属于王子与公主才能享有的故事结局呢?我想应该不是的,因为我发现,在圣经里似乎也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美好结局的画面,那是在新约时期,初期教会开始逐渐形成的时候。
在《使徒行传》我们看见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门徒在五旬节领受圣灵后,彼得大胆开口讲道见证传福音后,一时之间信主的人暴增。使徒行传对初期教会的描述,尤其是《使徒行传》第二章的结束,让我们读了后不免就产生一幅美好的图画的想象,就像看到基督的教会兴旺起来,信主的人每天不断地涌进教会。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这样的兴旺的景象,难道不正是许多教会梦寐以求,希望发生在自己教会中的情形吗?为什么初期教会能够产生这样的情景呢?圣经的描述,告诉了我们初期教会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我们教会,期待着复兴临到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使徒行传》对初期教会的描述中,找到什么关键的原则吗?让我们一同来看《使徒行传》2:42-47。
弟兄姐妹,在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彼得讲完道之后,听众们都觉得扎心,他们就问彼得他们应当作什么呢?彼得劝勉他们悔改,接受洗礼,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将领受圣灵。这些人听了彼得的劝勉,悔改受洗,圣经记载当天这样行的人共有三千人。在这之后,圣经开始描述这三千人和原来的门徒怎样组成初期的教会,以及这个信仰群体当时怎样过团契生活。圣经的记载和描述告诉我们,当时初期教会的信徒是那样的有美好的团契生活,以至于不断有人加入教会,圣经还说那是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初期的教会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我想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大家去留意的。
一)有素质的领袖
42 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相通、擘饼和祈祷。
43 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众人就都惧怕。
在这里我们看见,信徒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使徒们将旧约先知关于耶稣基督的预言,教导信徒是他们的信心稳固。因为耶稣并不是来设立一个新的宗教,主耶稣的教导实际上也是延续了上帝在旧约的教导,所以信徒所领受的教训并不会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旧约信仰的教训有冲突,是能够清楚遵守的。除此之外,信徒们都从使徒们的身上学习彼此之间应当如何相处。想想看使徒们若是没有先树立起彼此相通,掰饼和祈祷的生活样式,信徒们又怎么可能会知道怎样行呢?特别是掰饼,也就是圣餐。若使徒没有和信徒们分享主所设立的圣餐,信徒怎么会明白主所设立的新约的意义呢?
所以,弟兄姐妹,就像使徒的榜样,教会的领袖需要是与耶稣基督同行,在圣经的话语上有所装备,如此才能够去帮助信徒在生活面对信仰挣扎的时候明白上帝的心意,安慰和鼓励信徒使到他们的信心不至于软弱跌倒。所以身为领袖,必须常常追求灵命成长,愿意去装备自己,不论是在阅读圣经、属灵书籍和听道中去反省圣经的教导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领袖也应当分配时间去上课,参加一些讲座,提升自己在服事信徒的牧养工作上的知识和技巧。当然这是对教牧长执的提醒,特别是与牧者在牧养方面一起同工的长老更要时时装备自己;除此之外,这也是对弟兄姐妹的提醒,因为迟早一天你们也要起来成为上帝使用去牧养教会的未来领袖。
除了牧养上的知识和技巧,这些关系领袖的能力的层面。这两节经文也让我们看见,领袖之间有和睦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要不然,领袖如何在信徒中间树立起好榜样,让信徒在被牧养的时候心服口服呢?所以,领袖除了在属灵知识和管理方面的能力(Competence)之外,领袖具有良好的品格(Character)更加是显得重要和必要。弟兄姐妹,无论能力有多强,学历有多高,生意有多大,但是领袖的若没有诚实、受教的心、缺乏谦卑、可靠、健康的工作态度和怜悯的品格;纵然有能力处理办理大小事务,但是领袖一旦因为品行有错失,他所引起的伤害绝对是会比他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和麻烦更大。团队可能因此破裂,教会的活力和关系也被削弱;如此一来,教会的信徒彼此相通、掰饼和祈祷,便变得不可能。
第43节提到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众人就都惧怕。这是不是表示有素质的领袖的另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行神迹的能力呢?如果这样说,那么教会领袖是不是要去学变魔术呢?不是的。这里的重点不是行神迹的能力。我们必须去问使徒行神迹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不正是为了医治的目的吗?当我们接下去读《使徒行传》3章,就可以看见圣经记载彼得和约翰来到圣殿,一个瘸腿的向彼得和约翰讨钱,但是彼得有没有给他钱呢?没有,彼得反而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彼得行神迹医治了那瘸腿的。
在5章15-16,众人将病人抬到街上,希望彼得医治他们,而且还有很多从耶路撒冷四围地方的人带着有病的,和被鬼附的人来,希望得到彼得行神迹的医治。可见医治、关怀和激励才是这里的重点。教会领袖有怜悯的心,愿意用同理心去关怀缺乏的人才是这里的重点。事实上,或许并非任何领袖都能像彼得那样行神迹,你看约翰在彼得身边,圣经却没有记载当时约翰也行神迹,但是他们却愿意花时间去做社会关怀的工作。但是为什么信徒会惧怕呢?大概是使徒们的品格端正,具有威严的气势,信徒们自然就惧怕三分。
现今,教会正是需要肯在教会也在社会关怀上付出的领袖,不单在教会里按着圣经真理作教导和督责的工作,更在社会上以基督信仰的见证去鼓励人、影响人。这样做不是要在社会上得到名声抬举自己,更不是要因此得到利益。彼得行神迹不单医治归信主的人,也医治那些教会以外,四周围还未信主的人。这告诉我们,上帝不希望我们的领袖只是关心教会里面的基督徒而已,却与社会隔绝。他反而让我们看见教会和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的,基督徒领袖应当在社会上不单只是循规蹈矩有好见证,更是愿意去行善,愿意去指出社会里的败坏,做社会的良心,做信徒的榜样。
二)愿意彼此分担的信徒
44 所有信的人都在一起,凡物公用,
45 并且变卖产业和财物,按照各人的需要分给他们。
除了领袖的素质,初期教会的信徒之间的彼此分担和委身是令人感动的。特别是信徒竟然愿意变卖产业和财物,按照个人的需要去分配资源。我想每当读圣经督导这里大家心里大概就叫起来了。「哇那么夸张!?难道圣经是要我们卖掉产业和财物?」不过,我想变卖产业和财物,分给各人的做法,并非是教会兴旺的唯一原则或者说必杀技。反而是这样的做法让我们看见,信徒的大胆、勇敢,以及冒险精神。耶稣叫年轻的财主变卖财产跟从他,财主忧忧愁愁地走了。不是多少人敢冒险变卖财产的,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的。我想,这上帝就是喜欢教会做事情带着勇敢的精神去行。
事实上,为了教会而变卖财产不只是发生在初期教会的信徒身上,现代有好多教会的基督徒也曾经经历过为福音的缘故,变卖或抵押房子,筹钱建立教会。比如,美国柳溪社区教会(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70年代创办教会的时候,人数不多,当中有些信徒曾经将房子抵押,去维持柳溪社区教会经济的运作。因为开始的时候柳溪社区教会根本没有钱。我不晓得,当初如果没有这几位信徒用那么疯狂的方式来为建立教会筹钱的话,现在这间教会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我只知道,30多年来他们秉持具有大胆、冒险精神去承担和委身教会的建立,对社区的关怀,结果柳溪教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每个星期有2万人聚会的教会,而且信徒的人数还在增长中。这些人都是认同柳溪教会的精神的弟兄姐妹,他们委身在教会服事社区的各样事工,他们彼此分担,一同承担。可见,他们不单被溪流教会为主甘愿勇敢冒险的精神吸引,他们也认同溪流教会的目标和异象,愿意去彼此分担,一同承担。
所以,弟兄姐妹。其实上帝喜悦我们以有创意,大胆冒险的方式去承担建立教会的需要,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弟兄姐妹那份彼此分担的心,而能够激发起弟兄姐妹彼此分担,是因为大家有同一个目标和异象。《使徒行传》描述这些经历五旬节圣灵降临和听了彼得的讲道回转归信耶稣基督的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凡物公用。想想看,这些信徒经常在一起,那么弟兄姐妹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建立起来。而事实上,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在圣灵的引导,以及彼得和其他使徒领袖的榜样和带领之下,这些初期教会的信徒都保持同样一个盼望,什么盼望呢?就是耶稣基督的再来。这个大家共同的异象,促使信徒们团结合一,彼此分担各人的需要。原来,共同拥有同一样的异象和目标能够在信徒中间产生合一的动力。纳吉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才出现了satu malaysia这个政治口号,但是没有多久就给巫统的自己人搞砸了,说穿了satu malaysia只不过是纳吉的美丽谎言。
是的,当时的信徒的确以为他们可以亲眼看见主耶稣回来,所以能够向这位主表达他们的真诚,最有诚意的做法就是弟兄姐妹彼此接纳,彼此分担,彼此分享。而他们的真诚,使到他们能够实行出具有胆量,具有勇气和具有创意的方式,来彼此分担弟兄姐妹的需要,尽管是卖掉产业和财物。因为对他们而言,以真诚的表现去迎接主耶稣的再来,以真诚的心去接纳那些与自己持守同样一个信念,同样一个盼望,同样一个目标的弟兄姐妹,比起将所有精力花在自己的产业和财物上更加值得。这些信徒,他们的心态改变了,他们不单归信了耶稣基督,承认耶稣可以救他们脱离这个弯曲的世代,他们也体会到了真诚对待信徒群体中的喜乐,以及和平。
亲爱的弟兄姐妹,那么我们教会呢?我们是否有哪一个目标和异象是你所认同的?教会是否有值得让你来一同承担,彼此分担的地方?我想,或许我们在经过漫长的建堂事工后,我们需要重新寻求上帝对我们教会的带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个让我们愿意去冒险、勇敢承担的目标和异象。当然,教会目前正在推动宣教奉献,去支持缅甸的神学生和助养缅甸孩童的工作。目前我们所支持的是缅甸的两个神学生,和四个孩童。每个月一个神学生的费用是RM50,一个孩童的费用是RM25。并不多吧,你也可以参与在这个奉献的工作上,你也可以一同来承担这个福音的工作,我们都可以在这工作上彼此分担。当然,我们还会再物色需要支持的对象,求主赐给我们更大以及和祂心意的异象和目标。请问你又是否认同目前教会的宣教和差传工作呢?愿上帝帮助我们都能够有合一的心,彼此分担的心。
三)值得流传的故事
46 他们天天同心在殿里恒切地聚集,一家一家地擘饼,存着欢乐和诚恳的心用饭,
47 又赞美 神,并且得到全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
对于这些信徒们的关系,《使徒行传》第二章以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做结束。就好象童话故事里,「他们就幸福快乐地生活着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46-47节差不多就是这样表达,当时初期教会的情况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多少年来,许多教牧领袖都向往自己的教会的情况,也能像初期教会的情形一样,大家和睦高兴,愉快相处。不仅如此,教会也能够同样蒙受主的祝福,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入教会。要是《使徒行传》到此就结束,这不就像是童话故事一样有完美的结局吗?在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里,有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些信徒的合一,不单蒙受上帝的祝福,而且在这之前,教会活泼和睦而且合一的生命,吸引了其他人,并且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羡慕。
你可以想象得到吗?这些基督徒天天回到圣殿里,敬拜上帝;他们的诚恳敬拜,吸引到了其他犹太人的注意。不单如此,这些基督徒的关系是那么的亲密,互相扶持,彼此分担,这对其他犹太人来说,先是感到惊奇和不解,最后却变成欣赏和羡慕。这些基督徒的生活及相处,与众不同,其他犹太人见证了这些基督徒与众不同的生命故事。不错,在圣灵的引导、使徒领袖的榜样,信徒的合一中,初期教会流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其他犹太人听到、看到,甚至加入这个故事中,成为写下美好故事的一分子。初期教会有着这一个美好的故事,是全民都喜爱的,欣赏的。
他们听到别人诉说着这间教会的故事,「喂,他们很虔诚敬拜上帝叻;喂,他们很会彼此照顾的喔;喂,他们吃饭时有说有笑的叻;喂,他们每次都很开心的赞美上帝的喔。」弟兄姐妹,如果你听到别人跟你讲有这样的一间教会,你会不会好奇啊?你大概会讲「那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教会?教会都是有问题的啦,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的啦!」不是叻,真的有喔,你要不要一起去看?OK啦,一起去看看。当你发现真的有这样的教会喔。请问你会不会跟人家宣传啊?是啦,你大概就会去跟人家讲那间教会的事情了啦,告诉人家那间教会的故事。对吗?没有错,弟兄姐妹。教会有没有好名声?教会有没有好故事值得人家去传扬,去见证,不能没有刚刚所提的那两个重点。1. 有素质、有榜样的领袖。2. 愿意彼此分担、同心合一的信徒。只要这两样都符合了,教会自然就能产生美好的故事。
我们亚依淡教会有没有我们值得骄傲与人分享的故事呢?除了我们用了20年筹建的这座礼拜堂之外,我们有没有什么美丽的故事值得让人家去流传?今年是教会在亚依淡设教的第57年,比马来亚独立还早了3年,亚依淡教会有没有什么美丽的故事是你和我都很乐意去跟别人分享的呢?我们经常在主日崇拜时,会看到有外地的一些新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敬拜上帝,但是他们除了来使用这个教堂,坐在这长凳椅子上,跟随我们的程序敬拜之外,我们能够令他们对我们教会的故事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从宋姑娘这位宣教士,经过57年,不同时代,不同人事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值得令人称许、流传的美好故事?
我想,我们其实可以在教堂的某个地方,拿来作为诉说教会故事的角落。把过去的旧照片,摆出来,加上一些文字诉说我们教会的历史。我想这样不但能够让外来的朋友对这个教会有深一层的认识之外,我们也能常常记得我们亚依淡教会的历史,年轻人也能够将教会的故事流传下去,让亚依淡教会成为一个有美丽故事的教会。
《使徒行传》第二章的完结,不代表《使徒行传》这卷书的结束。初期教会得到人的喜爱,也蒙受上帝的祝福,上帝将人数天天加给教会后,教会并没有就此变成完美无缺。而事实上,他们等待耶稣再来的盼望还没有实现,教会随后也出现许多问题,这些我们在《使徒行传》后面的记载,以及保罗书信、其他书信中都略知一二,后来教会出现许多人事、伦理、神学等等的问题,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或许《使徒行传》第二章所描述的情景,并不是要让我们以为基督徒的生活从此来到了happy ending 有完美的结局。或许《使徒行传》第二章的记载,却是圣灵要引导那些在往后看到教会的不足、问题,甚至败坏的时候,而为教会感到伤心、悲痛、向上帝发出“为什么!”的基督徒,在重新看回《使徒行传》第二章的时候,重新燃起希望,不因此而灰心失望。也因此当上帝不断将人数加入教会的时候,不是代表教会已经兴旺,是成功完美的教会,那却是上帝将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服事交给了教会。
是的,弟兄姐妹。《使徒行传》第二章结尾所记载初期教会的美好故事,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地继续流传下来,乃是要鼓励我们效法当年的信徒那样,委身、努力地去建立一个有美好的故事,值得让信徒流传下去的教会。我们亚依淡教会是否准备好要去成为这样一间教会呢?你是否愿意在成为美好故事中的一份子呢?
属灵操练:
1. 领袖接受装备,提升素质
领袖预备心上课接受栽培。
弟兄姐妹,不要拒绝传道邀请出来担任领袖。
2. 建立信徒的合一
寻求上帝对亚依淡教会的异象和目标
盼望我们的教会也能够留下美丽的故事
在《使徒行传》我们看见耶稣基督复活升天后,门徒在五旬节领受圣灵后,彼得大胆开口讲道见证传福音后,一时之间信主的人暴增。使徒行传对初期教会的描述,尤其是《使徒行传》第二章的结束,让我们读了后不免就产生一幅美好的图画的想象,就像看到基督的教会兴旺起来,信主的人每天不断地涌进教会。那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这样的兴旺的景象,难道不正是许多教会梦寐以求,希望发生在自己教会中的情形吗?为什么初期教会能够产生这样的情景呢?圣经的描述,告诉了我们初期教会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当我们教会,期待着复兴临到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使徒行传》对初期教会的描述中,找到什么关键的原则吗?让我们一同来看《使徒行传》2:42-47。
弟兄姐妹,在这段经文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彼得讲完道之后,听众们都觉得扎心,他们就问彼得他们应当作什么呢?彼得劝勉他们悔改,接受洗礼,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将领受圣灵。这些人听了彼得的劝勉,悔改受洗,圣经记载当天这样行的人共有三千人。在这之后,圣经开始描述这三千人和原来的门徒怎样组成初期的教会,以及这个信仰群体当时怎样过团契生活。圣经的记载和描述告诉我们,当时初期教会的信徒是那样的有美好的团契生活,以至于不断有人加入教会,圣经还说那是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初期的教会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我想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大家去留意的。
一)有素质的领袖
42 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相通、擘饼和祈祷。
43 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众人就都惧怕。
在这里我们看见,信徒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使徒们将旧约先知关于耶稣基督的预言,教导信徒是他们的信心稳固。因为耶稣并不是来设立一个新的宗教,主耶稣的教导实际上也是延续了上帝在旧约的教导,所以信徒所领受的教训并不会与他们从小所受的旧约信仰的教训有冲突,是能够清楚遵守的。除此之外,信徒们都从使徒们的身上学习彼此之间应当如何相处。想想看使徒们若是没有先树立起彼此相通,掰饼和祈祷的生活样式,信徒们又怎么可能会知道怎样行呢?特别是掰饼,也就是圣餐。若使徒没有和信徒们分享主所设立的圣餐,信徒怎么会明白主所设立的新约的意义呢?
所以,弟兄姐妹,就像使徒的榜样,教会的领袖需要是与耶稣基督同行,在圣经的话语上有所装备,如此才能够去帮助信徒在生活面对信仰挣扎的时候明白上帝的心意,安慰和鼓励信徒使到他们的信心不至于软弱跌倒。所以身为领袖,必须常常追求灵命成长,愿意去装备自己,不论是在阅读圣经、属灵书籍和听道中去反省圣经的教导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领袖也应当分配时间去上课,参加一些讲座,提升自己在服事信徒的牧养工作上的知识和技巧。当然这是对教牧长执的提醒,特别是与牧者在牧养方面一起同工的长老更要时时装备自己;除此之外,这也是对弟兄姐妹的提醒,因为迟早一天你们也要起来成为上帝使用去牧养教会的未来领袖。
除了牧养上的知识和技巧,这些关系领袖的能力的层面。这两节经文也让我们看见,领袖之间有和睦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要不然,领袖如何在信徒中间树立起好榜样,让信徒在被牧养的时候心服口服呢?所以,领袖除了在属灵知识和管理方面的能力(Competence)之外,领袖具有良好的品格(Character)更加是显得重要和必要。弟兄姐妹,无论能力有多强,学历有多高,生意有多大,但是领袖的若没有诚实、受教的心、缺乏谦卑、可靠、健康的工作态度和怜悯的品格;纵然有能力处理办理大小事务,但是领袖一旦因为品行有错失,他所引起的伤害绝对是会比他能力不足所带来的问题和麻烦更大。团队可能因此破裂,教会的活力和关系也被削弱;如此一来,教会的信徒彼此相通、掰饼和祈祷,便变得不可能。
第43节提到使徒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众人就都惧怕。这是不是表示有素质的领袖的另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是有行神迹的能力呢?如果这样说,那么教会领袖是不是要去学变魔术呢?不是的。这里的重点不是行神迹的能力。我们必须去问使徒行神迹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不正是为了医治的目的吗?当我们接下去读《使徒行传》3章,就可以看见圣经记载彼得和约翰来到圣殿,一个瘸腿的向彼得和约翰讨钱,但是彼得有没有给他钱呢?没有,彼得反而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彼得行神迹医治了那瘸腿的。
在5章15-16,众人将病人抬到街上,希望彼得医治他们,而且还有很多从耶路撒冷四围地方的人带着有病的,和被鬼附的人来,希望得到彼得行神迹的医治。可见医治、关怀和激励才是这里的重点。教会领袖有怜悯的心,愿意用同理心去关怀缺乏的人才是这里的重点。事实上,或许并非任何领袖都能像彼得那样行神迹,你看约翰在彼得身边,圣经却没有记载当时约翰也行神迹,但是他们却愿意花时间去做社会关怀的工作。但是为什么信徒会惧怕呢?大概是使徒们的品格端正,具有威严的气势,信徒们自然就惧怕三分。
现今,教会正是需要肯在教会也在社会关怀上付出的领袖,不单在教会里按着圣经真理作教导和督责的工作,更在社会上以基督信仰的见证去鼓励人、影响人。这样做不是要在社会上得到名声抬举自己,更不是要因此得到利益。彼得行神迹不单医治归信主的人,也医治那些教会以外,四周围还未信主的人。这告诉我们,上帝不希望我们的领袖只是关心教会里面的基督徒而已,却与社会隔绝。他反而让我们看见教会和社会的关系是紧密的,基督徒领袖应当在社会上不单只是循规蹈矩有好见证,更是愿意去行善,愿意去指出社会里的败坏,做社会的良心,做信徒的榜样。
二)愿意彼此分担的信徒
44 所有信的人都在一起,凡物公用,
45 并且变卖产业和财物,按照各人的需要分给他们。
除了领袖的素质,初期教会的信徒之间的彼此分担和委身是令人感动的。特别是信徒竟然愿意变卖产业和财物,按照个人的需要去分配资源。我想每当读圣经督导这里大家心里大概就叫起来了。「哇那么夸张!?难道圣经是要我们卖掉产业和财物?」不过,我想变卖产业和财物,分给各人的做法,并非是教会兴旺的唯一原则或者说必杀技。反而是这样的做法让我们看见,信徒的大胆、勇敢,以及冒险精神。耶稣叫年轻的财主变卖财产跟从他,财主忧忧愁愁地走了。不是多少人敢冒险变卖财产的,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冒险精神的。我想,这上帝就是喜欢教会做事情带着勇敢的精神去行。
事实上,为了教会而变卖财产不只是发生在初期教会的信徒身上,现代有好多教会的基督徒也曾经经历过为福音的缘故,变卖或抵押房子,筹钱建立教会。比如,美国柳溪社区教会(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70年代创办教会的时候,人数不多,当中有些信徒曾经将房子抵押,去维持柳溪社区教会经济的运作。因为开始的时候柳溪社区教会根本没有钱。我不晓得,当初如果没有这几位信徒用那么疯狂的方式来为建立教会筹钱的话,现在这间教会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但是我只知道,30多年来他们秉持具有大胆、冒险精神去承担和委身教会的建立,对社区的关怀,结果柳溪教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每个星期有2万人聚会的教会,而且信徒的人数还在增长中。这些人都是认同柳溪教会的精神的弟兄姐妹,他们委身在教会服事社区的各样事工,他们彼此分担,一同承担。可见,他们不单被溪流教会为主甘愿勇敢冒险的精神吸引,他们也认同溪流教会的目标和异象,愿意去彼此分担,一同承担。
所以,弟兄姐妹。其实上帝喜悦我们以有创意,大胆冒险的方式去承担建立教会的需要,而这当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弟兄姐妹那份彼此分担的心,而能够激发起弟兄姐妹彼此分担,是因为大家有同一个目标和异象。《使徒行传》描述这些经历五旬节圣灵降临和听了彼得的讲道回转归信耶稣基督的人,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凡物公用。想想看,这些信徒经常在一起,那么弟兄姐妹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建立起来。而事实上,他们在一起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在圣灵的引导,以及彼得和其他使徒领袖的榜样和带领之下,这些初期教会的信徒都保持同样一个盼望,什么盼望呢?就是耶稣基督的再来。这个大家共同的异象,促使信徒们团结合一,彼此分担各人的需要。原来,共同拥有同一样的异象和目标能够在信徒中间产生合一的动力。纳吉懂得其中的道理,所以才出现了satu malaysia这个政治口号,但是没有多久就给巫统的自己人搞砸了,说穿了satu malaysia只不过是纳吉的美丽谎言。
是的,当时的信徒的确以为他们可以亲眼看见主耶稣回来,所以能够向这位主表达他们的真诚,最有诚意的做法就是弟兄姐妹彼此接纳,彼此分担,彼此分享。而他们的真诚,使到他们能够实行出具有胆量,具有勇气和具有创意的方式,来彼此分担弟兄姐妹的需要,尽管是卖掉产业和财物。因为对他们而言,以真诚的表现去迎接主耶稣的再来,以真诚的心去接纳那些与自己持守同样一个信念,同样一个盼望,同样一个目标的弟兄姐妹,比起将所有精力花在自己的产业和财物上更加值得。这些信徒,他们的心态改变了,他们不单归信了耶稣基督,承认耶稣可以救他们脱离这个弯曲的世代,他们也体会到了真诚对待信徒群体中的喜乐,以及和平。
亲爱的弟兄姐妹,那么我们教会呢?我们是否有哪一个目标和异象是你所认同的?教会是否有值得让你来一同承担,彼此分担的地方?我想,或许我们在经过漫长的建堂事工后,我们需要重新寻求上帝对我们教会的带领的方向和目标,是一个让我们愿意去冒险、勇敢承担的目标和异象。当然,教会目前正在推动宣教奉献,去支持缅甸的神学生和助养缅甸孩童的工作。目前我们所支持的是缅甸的两个神学生,和四个孩童。每个月一个神学生的费用是RM50,一个孩童的费用是RM25。并不多吧,你也可以参与在这个奉献的工作上,你也可以一同来承担这个福音的工作,我们都可以在这工作上彼此分担。当然,我们还会再物色需要支持的对象,求主赐给我们更大以及和祂心意的异象和目标。请问你又是否认同目前教会的宣教和差传工作呢?愿上帝帮助我们都能够有合一的心,彼此分担的心。
三)值得流传的故事
46 他们天天同心在殿里恒切地聚集,一家一家地擘饼,存着欢乐和诚恳的心用饭,
47 又赞美 神,并且得到全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
对于这些信徒们的关系,《使徒行传》第二章以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做结束。就好象童话故事里,「他们就幸福快乐地生活着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46-47节差不多就是这样表达,当时初期教会的情况是多么的和谐美好,多少年来,许多教牧领袖都向往自己的教会的情况,也能像初期教会的情形一样,大家和睦高兴,愉快相处。不仅如此,教会也能够同样蒙受主的祝福,得救的人数,天天加入教会。要是《使徒行传》到此就结束,这不就像是童话故事一样有完美的结局吗?在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里,有一点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些信徒的合一,不单蒙受上帝的祝福,而且在这之前,教会活泼和睦而且合一的生命,吸引了其他人,并且受到其他人的认可和羡慕。
你可以想象得到吗?这些基督徒天天回到圣殿里,敬拜上帝;他们的诚恳敬拜,吸引到了其他犹太人的注意。不单如此,这些基督徒的关系是那么的亲密,互相扶持,彼此分担,这对其他犹太人来说,先是感到惊奇和不解,最后却变成欣赏和羡慕。这些基督徒的生活及相处,与众不同,其他犹太人见证了这些基督徒与众不同的生命故事。不错,在圣灵的引导、使徒领袖的榜样,信徒的合一中,初期教会流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其他犹太人听到、看到,甚至加入这个故事中,成为写下美好故事的一分子。初期教会有着这一个美好的故事,是全民都喜爱的,欣赏的。
他们听到别人诉说着这间教会的故事,「喂,他们很虔诚敬拜上帝叻;喂,他们很会彼此照顾的喔;喂,他们吃饭时有说有笑的叻;喂,他们每次都很开心的赞美上帝的喔。」弟兄姐妹,如果你听到别人跟你讲有这样的一间教会,你会不会好奇啊?你大概会讲「那里可能会有这样的教会?教会都是有问题的啦,有人的地方就有问题的啦!」不是叻,真的有喔,你要不要一起去看?OK啦,一起去看看。当你发现真的有这样的教会喔。请问你会不会跟人家宣传啊?是啦,你大概就会去跟人家讲那间教会的事情了啦,告诉人家那间教会的故事。对吗?没有错,弟兄姐妹。教会有没有好名声?教会有没有好故事值得人家去传扬,去见证,不能没有刚刚所提的那两个重点。1. 有素质、有榜样的领袖。2. 愿意彼此分担、同心合一的信徒。只要这两样都符合了,教会自然就能产生美好的故事。
我们亚依淡教会有没有我们值得骄傲与人分享的故事呢?除了我们用了20年筹建的这座礼拜堂之外,我们有没有什么美丽的故事值得让人家去流传?今年是教会在亚依淡设教的第57年,比马来亚独立还早了3年,亚依淡教会有没有什么美丽的故事是你和我都很乐意去跟别人分享的呢?我们经常在主日崇拜时,会看到有外地的一些新朋友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敬拜上帝,但是他们除了来使用这个教堂,坐在这长凳椅子上,跟随我们的程序敬拜之外,我们能够令他们对我们教会的故事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从宋姑娘这位宣教士,经过57年,不同时代,不同人事的过程里,我们有没有值得令人称许、流传的美好故事?
我想,我们其实可以在教堂的某个地方,拿来作为诉说教会故事的角落。把过去的旧照片,摆出来,加上一些文字诉说我们教会的历史。我想这样不但能够让外来的朋友对这个教会有深一层的认识之外,我们也能常常记得我们亚依淡教会的历史,年轻人也能够将教会的故事流传下去,让亚依淡教会成为一个有美丽故事的教会。
《使徒行传》第二章的完结,不代表《使徒行传》这卷书的结束。初期教会得到人的喜爱,也蒙受上帝的祝福,上帝将人数天天加给教会后,教会并没有就此变成完美无缺。而事实上,他们等待耶稣再来的盼望还没有实现,教会随后也出现许多问题,这些我们在《使徒行传》后面的记载,以及保罗书信、其他书信中都略知一二,后来教会出现许多人事、伦理、神学等等的问题,教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或许《使徒行传》第二章所描述的情景,并不是要让我们以为基督徒的生活从此来到了happy ending 有完美的结局。或许《使徒行传》第二章的记载,却是圣灵要引导那些在往后看到教会的不足、问题,甚至败坏的时候,而为教会感到伤心、悲痛、向上帝发出“为什么!”的基督徒,在重新看回《使徒行传》第二章的时候,重新燃起希望,不因此而灰心失望。也因此当上帝不断将人数加入教会的时候,不是代表教会已经兴旺,是成功完美的教会,那却是上帝将更多的责任,更大的服事交给了教会。
是的,弟兄姐妹。《使徒行传》第二章结尾所记载初期教会的美好故事,一个世代一个世代地继续流传下来,乃是要鼓励我们效法当年的信徒那样,委身、努力地去建立一个有美好的故事,值得让信徒流传下去的教会。我们亚依淡教会是否准备好要去成为这样一间教会呢?你是否愿意在成为美好故事中的一份子呢?
属灵操练:
1. 领袖接受装备,提升素质
领袖预备心上课接受栽培。
弟兄姐妹,不要拒绝传道邀请出来担任领袖。
2. 建立信徒的合一
寻求上帝对亚依淡教会的异象和目标
盼望我们的教会也能够留下美丽的故事
2011年5月10日星期二
属灵生命的更新(约15:1-8)
引言
我相信连续几个星期我所讲的道,已经激励了一些信徒更加热心事奉主,而且怀着正确的态度和动机事奉主。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都有责任为上帝的事业付出以及想尽办法发展事业。上帝的事业就是拯救灵魂。当教会的事工越来越多或当信主的人数越来越多,上帝的事业就越来越大。当上帝的事业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当然也会越来越忙。今天我们的生活很忙碌吗?不不管我们是为自己的事业或家庭忙或者为上帝而忙,我们都该停下来,在上帝面前安息安息,让祂更新我们的生命。
有些人忙着赚钱,但我们知道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事业也可以无限量地发展;我不是说赚钱或拓展事业不好,而是说我们需要节制。人心若不加以克制,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且会带来灾祸。Malinda dee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据说,她每个月的薪水是七千万,加上每三个月的格外工资奖金两千五百万。但这数目对她来讲还是不足够的,导致她犯了盗窃客户资金的罪名。我们的政府也是一样,不满于自己的薪水和福利金,结果实践受贿赂和贪污的行为。这真的让我们看到人心需要加以克制,不然,人人都在造恶,恶上加恶,这起能叫上帝不忧伤呢! 各位基督徒,我们要觉悟,不要重复世人的罪恶,以免增加天父的忧伤。我们应该停下来,花更多的时间亲近上帝,求祂更新我们的生命。
今天我们的教会在忙什么?我们是不是忙到没时间亲近上帝、灵修以及祷告呢?让我们提醒自己,教会的事奉是永远作不完的:为了走更远的路,我们必须停下来;为了成就更大的事,我们也要停下来;为了灵命的健康,我们更要停下来。
调整观念:
1.忙不等与属灵 ,属灵人愿意忙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属灵生命的更新』一个属灵的人未必是一个忙于教会事工的人。我们忙不等于我们爱主,也不等于属灵;但一个属灵爱主的人自然愿意为主而忙。有些人为教会忙,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生活太无聊了,所以多参与教会的活动,会增加生活的乐趣。有些人为教会忙是出于责任感,但却不是出于爱心。这等人就好像马利亚的姐姐马大,开始埋怨自己很忙,别人不忙。耶稣对她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41-42)耶稣的意思不是说忙碌不好,而是说不要忙到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安静在上帝面前,听上帝的话。对我们来说,意义就是不可忙到连灵修、读经、祷告的时间都没有。亲近上帝是我们生命更新的秘诀,所以耶稣说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福分。
2.属灵生命更新是事奉的力量
属灵生命更新也是我们事奉的力量。有些基督徒,包括牧师,传道日夜工作不休,导致自己累到不能再有纪律地亲近上帝,生命没有得到更新,久而久之,生命枯干,结果事奉越来越没有活力,失去起初的热心,也没有能力抵抗试探引诱,结果跌到犯罪成为别人的绊脚石。我开始同情一些软弱跌到的同工。使他们跌到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太忙,没有停下来,生命得不到更新。我最近也是不断调整我个人的灵修生活。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枯干,没有喜乐,这提醒我一件事情,我与上帝关系出问题了。上帝似乎跟我说:『光耀,不要只忙于每天的工作,而忽略亲近上帝的纪律』。为此,我今天与弟兄姐妹共勉:我们要谨慎自己,如果今天我们忙到没有时间灵修祷告读经亲近主,我们正在危险地带。如果用红绿灯来说,我们应该是在红灯的位置。所以哪,我说我们可以忙,但绝对不可忽略属灵生命的更新,它乃是事奉的力量。
如何更新灵命?
我们如何更新属灵生命呢?让我们仔细来看耶稣在约翰福音15:1-8所说有关葡萄树的比喻,其中会告诉我们灵命更新的秘诀。
1.我是真葡萄树(1上)
为什么耶稣要强调自己是真的呢?有『真』当然也是有『假』。如果耶稣是真的,那么假的就是历史中的以色列。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在圣经里面,很多地方都指出葡萄树的比喻是指向以色列民,例如:
1. 以赛亚书5:1-7:葡萄园比喻上帝所爱的以色列人(7),葡萄树比喻犹大(7),不管是葡萄园或葡萄树都是比喻上帝的子民。按照以赛亚的描述,上帝的子民是失败的,上帝期盼他们结出好果子,他们却悖逆了上帝结出了野葡萄,这使上帝非常失望,最终葡萄园和所有的葡萄树都要被践踏(5)。这里说明了以色列人失败了,不能够完成上帝旨意。
2. 诗篇80:8形容以色列是上帝“从埃及挪出『的』一颗葡萄树”。这葡萄树起初长得非常茂盛,但后来也是因为悖逆上帝而被糟蹋(8-13)这里同样让我们看到上帝所保护的葡萄树,即以色列人又是失败的。
3. 在符类福音书里面(可12:1-9;太21:33-41;路20:9-16)形容宗教领袖是『凶恶的园户』,然后以色列人是葡萄园里的葡萄树。但这些园户或宗教领袖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了上帝所派来要收获葡萄果子的仆人,包括耶稣本身也被杀了。这里让我们看到以色列真的不可救药,连宗教领袖都败坏了。所以,上帝要把这葡萄园转交给另一位园户,那就是耶稣基督。
那么耶稣在约翰福音,似乎是要说明,祂是真以色列。历史中以色列不能够结出上帝所期待的果子,因此,耶稣来了,好叫信靠祂的人能够结出好的果子。
2.我父是栽培的人(1下)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以色列民,包括宗教领袖不能结出上帝所期望的果子。以色列人失败的原因,往往都是因为远离了上帝。耶稣在这里教导,我们若要结好果子必须联系于这真葡萄树。祂说,祂是真葡萄树,而天父是栽培的人。但很奇怪的是,耶稣又说属于真葡萄树的枝子,也会不结果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基督徒都有可能不结好果子,何况是非信徒。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不能结出好果子来。请不要急,慢慢来,以下的经文将让我们看到,基督徒不能结好果子的原因。
3.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2上)
原来在上帝的子民里面,不结果子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我们不知道上帝在什么时候要剪除那些没有结果子的枝子。这完全是在乎祂的主权,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问祂。我们尽管看看自己,但愿我们自己不是属于那不结果子的枝子,而是结果子的枝子。
4.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2下)
一个对栽树有经验的人,应该会明白,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刚才祂说没有结果的枝子要被剪除,现在说结果的枝子则被修理干净。许多的讲员每次讲到这里时,都会说,我们被上帝修理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而这痛可能是来自别人的伤害、逼迫等。当然我也没有反对这种说法,的确有时候上帝会使用比较硬的方法来管教我们。但我觉得,这里所说的修理干净是内在的,上帝要洁净的是我们的心灵,好让我们能够心清手洁。为什么上帝要洁净我们的心灵呢?箴言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一生的果效是由心里发出』(4:23)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会故意制造伤害,一个圣洁的人不会故意造孽。圣洁的善人,所喜欢的是发出悲悯,忍受痛苦,爱护公义,乐于造福,建立美善的人格,散发爱心。这样的人这就是多结果子的枝子了。上帝修理干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多结出爱的果子。虽然本段经文没有提到爱这个字,但上文和下文都有提到爱,耶稣教导门徒要常在祂的爱里面,正如祂常在父里面(14:21-24;15:9-17)
5.属灵生命更新的秘诀:
1.主道:净化人心(3)
上帝洁净人心的方法不是用水、药物、钱,而是用道。耶稣说:『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3)所以弟兄姐妹,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必须是一个爱慕上帝话语的人,因为他知道主道能净化人心。耶稣为门徒祷告,祈求天父以真理净化门徒,而道就是真理(17:17)。因此,弟兄姐妹,从今开始,我们不只是要读道和听道,我们更要与道联合,以至于人与道不再分你我,因为在我们里面有道,而道也存在我们里面。但愿我们都愿意让主道净化我们,我们的生命成为道的影子,让道活生生从我们的生命流露出来。
2.依赖主:与主联合(4)
耶稣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4)这里耶稣讲得很清楚,我们若没有在祂里面就不能结果子。在第五节再重复强调『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5)
现在要不要结果子,就要看我们愿意让主在我们的生命中占多大的位置,10%,20%,50%,70%。总之,让主占越大,我们越能结出爱的果子。祂是爱的泉源,也是一切善的本源,祂在我们的生命中越大,我们的爱和善也越大;当祂在我们的生命越小,我们的爱和善也越小。『自我』越小『基督』就越大,『自我』越大『基督』就越小。时常会与人产生冲突的人就是那些『自我』太大的人。求主怜悯,『自我』太大的人,自然而然『主道』太小,而且主耶稣本身在他里面也是很小。让我们学习谦卑,常在主面前,追求主道,与道联合,与主共活,这样我们的生命将成为结果的生命,如此我们的属灵生命将日渐高潮。如果我们真的常在主和主道里面,那么主宰生命的不再是『自我』,而是主和主的道。耶稣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7上)当我们达到这一个地步,主说:『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7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既然主宰我们生命的不再自己而是主和主的道,那么我们所求的一定合乎上帝的心意。既然是合乎上帝的心意,祂就必然成就。
最后主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8)意思是说主的门徒必须透过散发爱心荣耀天父。如果我们要做到这个,就要常在主和主道里面,也让主和主道常在我们里面。我们应该时常共勉,离了主我们真的不能做什么,就算能做什么也只不过是『自我』想做的,而不是主要我们做的。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若要开花结果,第一、别让自己过于操劳,记得耶稣对马大所说的话,马利亚已经选择上好的福分。第二、要倚靠主,常在主里面,让主也常在我们里面:别让自己的忙碌夺取我们亲近上帝:灵修、读经祷告的宝贵时间。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能天天被主更新日渐高潮。
我相信连续几个星期我所讲的道,已经激励了一些信徒更加热心事奉主,而且怀着正确的态度和动机事奉主。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都有责任为上帝的事业付出以及想尽办法发展事业。上帝的事业就是拯救灵魂。当教会的事工越来越多或当信主的人数越来越多,上帝的事业就越来越大。当上帝的事业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当然也会越来越忙。今天我们的生活很忙碌吗?不不管我们是为自己的事业或家庭忙或者为上帝而忙,我们都该停下来,在上帝面前安息安息,让祂更新我们的生命。
有些人忙着赚钱,但我们知道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事业也可以无限量地发展;我不是说赚钱或拓展事业不好,而是说我们需要节制。人心若不加以克制,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而且会带来灾祸。Malinda dee就是其中一个例子。据说,她每个月的薪水是七千万,加上每三个月的格外工资奖金两千五百万。但这数目对她来讲还是不足够的,导致她犯了盗窃客户资金的罪名。我们的政府也是一样,不满于自己的薪水和福利金,结果实践受贿赂和贪污的行为。这真的让我们看到人心需要加以克制,不然,人人都在造恶,恶上加恶,这起能叫上帝不忧伤呢! 各位基督徒,我们要觉悟,不要重复世人的罪恶,以免增加天父的忧伤。我们应该停下来,花更多的时间亲近上帝,求祂更新我们的生命。
今天我们的教会在忙什么?我们是不是忙到没时间亲近上帝、灵修以及祷告呢?让我们提醒自己,教会的事奉是永远作不完的:为了走更远的路,我们必须停下来;为了成就更大的事,我们也要停下来;为了灵命的健康,我们更要停下来。
调整观念:
1.忙不等与属灵 ,属灵人愿意忙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属灵生命的更新』一个属灵的人未必是一个忙于教会事工的人。我们忙不等于我们爱主,也不等于属灵;但一个属灵爱主的人自然愿意为主而忙。有些人为教会忙,只不过是为了自己,生活太无聊了,所以多参与教会的活动,会增加生活的乐趣。有些人为教会忙是出于责任感,但却不是出于爱心。这等人就好像马利亚的姐姐马大,开始埋怨自己很忙,别人不忙。耶稣对她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路10:41-42)耶稣的意思不是说忙碌不好,而是说不要忙到忽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安静在上帝面前,听上帝的话。对我们来说,意义就是不可忙到连灵修、读经、祷告的时间都没有。亲近上帝是我们生命更新的秘诀,所以耶稣说马利亚选择了上好的福分。
2.属灵生命更新是事奉的力量
属灵生命更新也是我们事奉的力量。有些基督徒,包括牧师,传道日夜工作不休,导致自己累到不能再有纪律地亲近上帝,生命没有得到更新,久而久之,生命枯干,结果事奉越来越没有活力,失去起初的热心,也没有能力抵抗试探引诱,结果跌到犯罪成为别人的绊脚石。我开始同情一些软弱跌到的同工。使他们跌到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太忙,没有停下来,生命得不到更新。我最近也是不断调整我个人的灵修生活。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枯干,没有喜乐,这提醒我一件事情,我与上帝关系出问题了。上帝似乎跟我说:『光耀,不要只忙于每天的工作,而忽略亲近上帝的纪律』。为此,我今天与弟兄姐妹共勉:我们要谨慎自己,如果今天我们忙到没有时间灵修祷告读经亲近主,我们正在危险地带。如果用红绿灯来说,我们应该是在红灯的位置。所以哪,我说我们可以忙,但绝对不可忽略属灵生命的更新,它乃是事奉的力量。
如何更新灵命?
我们如何更新属灵生命呢?让我们仔细来看耶稣在约翰福音15:1-8所说有关葡萄树的比喻,其中会告诉我们灵命更新的秘诀。
1.我是真葡萄树(1上)
为什么耶稣要强调自己是真的呢?有『真』当然也是有『假』。如果耶稣是真的,那么假的就是历史中的以色列。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在圣经里面,很多地方都指出葡萄树的比喻是指向以色列民,例如:
1. 以赛亚书5:1-7:葡萄园比喻上帝所爱的以色列人(7),葡萄树比喻犹大(7),不管是葡萄园或葡萄树都是比喻上帝的子民。按照以赛亚的描述,上帝的子民是失败的,上帝期盼他们结出好果子,他们却悖逆了上帝结出了野葡萄,这使上帝非常失望,最终葡萄园和所有的葡萄树都要被践踏(5)。这里说明了以色列人失败了,不能够完成上帝旨意。
2. 诗篇80:8形容以色列是上帝“从埃及挪出『的』一颗葡萄树”。这葡萄树起初长得非常茂盛,但后来也是因为悖逆上帝而被糟蹋(8-13)这里同样让我们看到上帝所保护的葡萄树,即以色列人又是失败的。
3. 在符类福音书里面(可12:1-9;太21:33-41;路20:9-16)形容宗教领袖是『凶恶的园户』,然后以色列人是葡萄园里的葡萄树。但这些园户或宗教领袖却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了上帝所派来要收获葡萄果子的仆人,包括耶稣本身也被杀了。这里让我们看到以色列真的不可救药,连宗教领袖都败坏了。所以,上帝要把这葡萄园转交给另一位园户,那就是耶稣基督。
那么耶稣在约翰福音,似乎是要说明,祂是真以色列。历史中以色列不能够结出上帝所期待的果子,因此,耶稣来了,好叫信靠祂的人能够结出好的果子。
2.我父是栽培的人(1下)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以色列民,包括宗教领袖不能结出上帝所期望的果子。以色列人失败的原因,往往都是因为远离了上帝。耶稣在这里教导,我们若要结好果子必须联系于这真葡萄树。祂说,祂是真葡萄树,而天父是栽培的人。但很奇怪的是,耶稣又说属于真葡萄树的枝子,也会不结果子。这似乎告诉我们,基督徒都有可能不结好果子,何况是非信徒。我知道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有些基督徒不能结出好果子来。请不要急,慢慢来,以下的经文将让我们看到,基督徒不能结好果子的原因。
3.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祂就剪去(2上)
原来在上帝的子民里面,不结果子的可能性非常大的。我们不知道上帝在什么时候要剪除那些没有结果子的枝子。这完全是在乎祂的主权,我们也没有必要去问祂。我们尽管看看自己,但愿我们自己不是属于那不结果子的枝子,而是结果子的枝子。
4.凡结果子的,祂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2下)
一个对栽树有经验的人,应该会明白,耶稣所说的这句话。刚才祂说没有结果的枝子要被剪除,现在说结果的枝子则被修理干净。许多的讲员每次讲到这里时,都会说,我们被上帝修理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而这痛可能是来自别人的伤害、逼迫等。当然我也没有反对这种说法,的确有时候上帝会使用比较硬的方法来管教我们。但我觉得,这里所说的修理干净是内在的,上帝要洁净的是我们的心灵,好让我们能够心清手洁。为什么上帝要洁净我们的心灵呢?箴言告诉我们:『因为我们一生的果效是由心里发出』(4:23)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会故意制造伤害,一个圣洁的人不会故意造孽。圣洁的善人,所喜欢的是发出悲悯,忍受痛苦,爱护公义,乐于造福,建立美善的人格,散发爱心。这样的人这就是多结果子的枝子了。上帝修理干净的目的就是要我们多结出爱的果子。虽然本段经文没有提到爱这个字,但上文和下文都有提到爱,耶稣教导门徒要常在祂的爱里面,正如祂常在父里面(14:21-24;15:9-17)
5.属灵生命更新的秘诀:
1.主道:净化人心(3)
上帝洁净人心的方法不是用水、药物、钱,而是用道。耶稣说:『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3)所以弟兄姐妹,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必须是一个爱慕上帝话语的人,因为他知道主道能净化人心。耶稣为门徒祷告,祈求天父以真理净化门徒,而道就是真理(17:17)。因此,弟兄姐妹,从今开始,我们不只是要读道和听道,我们更要与道联合,以至于人与道不再分你我,因为在我们里面有道,而道也存在我们里面。但愿我们都愿意让主道净化我们,我们的生命成为道的影子,让道活生生从我们的生命流露出来。
2.依赖主:与主联合(4)
耶稣说:『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4)这里耶稣讲得很清楚,我们若没有在祂里面就不能结果子。在第五节再重复强调『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作什么』(5)
现在要不要结果子,就要看我们愿意让主在我们的生命中占多大的位置,10%,20%,50%,70%。总之,让主占越大,我们越能结出爱的果子。祂是爱的泉源,也是一切善的本源,祂在我们的生命中越大,我们的爱和善也越大;当祂在我们的生命越小,我们的爱和善也越小。『自我』越小『基督』就越大,『自我』越大『基督』就越小。时常会与人产生冲突的人就是那些『自我』太大的人。求主怜悯,『自我』太大的人,自然而然『主道』太小,而且主耶稣本身在他里面也是很小。让我们学习谦卑,常在主面前,追求主道,与道联合,与主共活,这样我们的生命将成为结果的生命,如此我们的属灵生命将日渐高潮。如果我们真的常在主和主道里面,那么主宰生命的不再是『自我』,而是主和主的道。耶稣说:『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7上)当我们达到这一个地步,主说:『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7下)这是可以理解的,既然主宰我们生命的不再自己而是主和主的道,那么我们所求的一定合乎上帝的心意。既然是合乎上帝的心意,祂就必然成就。
最后主说:『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8)意思是说主的门徒必须透过散发爱心荣耀天父。如果我们要做到这个,就要常在主和主道里面,也让主和主道常在我们里面。我们应该时常共勉,离了主我们真的不能做什么,就算能做什么也只不过是『自我』想做的,而不是主要我们做的。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若要开花结果,第一、别让自己过于操劳,记得耶稣对马大所说的话,马利亚已经选择上好的福分。第二、要倚靠主,常在主里面,让主也常在我们里面:别让自己的忙碌夺取我们亲近上帝:灵修、读经祷告的宝贵时间。这样我们的生命就能天天被主更新日渐高潮。
2011年4月18日星期一
经得起考验《马太福音》21:1-11
(一)圣经经得起科学鉴证
真假鸡蛋的例子。抢盐的例子。结论:没有经过验证而发生的尴尬事件。
当你们看到这段耶稣叫门徒去牵驴子来的事情会有什么想法吗?会不会有的人认为门徒可以很顺利的将驴子牵回来,是因为耶稣在运用超自然的能力,有千里眼可以看见那只驴子在哪里,而且也预知驴子的主人心理在想什么吗?我想,我们并不需要对这段有过于神奇的理解,因为实际上耶稣可以在这之前就吩咐好驴子的主人,在某一天安排驴子等候,因为耶稣那一天将需要用到驴子。我们不需要凡是都以为耶稣做事情都是要运用神奇的力量,不要忘记耶稣也是一位真实的人。因此,在这里我们发现,圣经记载的耶稣的面貌是丰富的,不只记载耶稣是神而已,也把在人类历史上活生生的耶稣的行为记载下来,是很科学性的。
曾经有许多人对圣经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因此这些人不断的想办法要推翻圣经,推翻基督教信仰。然而,这些人不但没有办法将圣经的真实推翻,到最后他们反而成了忠实跟随耶稣基督的人,因为在他们尝试要找出圣经的漏洞的过程里,他们却发现圣经的记载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可靠的,结果他们从不信的人,怀疑的人,变成紧紧跟随基督的人。
例如《铁证待判》的作者麦道卫曾是反对基督信仰的人,他为了推翻基督信仰而奔走世界各处搜集资料及作研究。正所谓,真金不怕洪炉火。面对基督信仰不容推翻之证据,最后,麦道卫反过来归顺真神,而且撰写基督信仰护教学巨著《铁证待判》。Ok,你说西方人的见证背后有西方人的阴谋,就是要让我们东方人被西方人同化,被西方的文化控制。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一个曾经被共产当无神论思想影响,认为科学与信仰是对立的大陆知识分子,向来推崇小心求证、逻辑推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一位华人博士,最后归信主耶稣,而且还写下了一本见证《游子吟——永恒的召唤》,告诉许许多多的读者,他在信主过程中是经历重重客观理性的障碍,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挣扎才作出信主的决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推翻圣经的真实性。不但如此,在这漫长的9年时间里,不断经历到耶稣在他生命里的神迹奇事更是令他将生命交给这位又真又活的主。
是的,弟兄姐妹。这些人不但在客观理性上认识主,他们在主观感受上也经历主。其实,圣经的记载是存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刚才我所指出的在科学上是能够成立的。例如耶稣的死和复活,德国神学家Wolfhart Pannenberg便强调空坟墓和主的复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性。而圣经的主观性呢?也就是当时许多的人与耶稣的接触,以及亲身体验耶稣神迹奇事的发生,这可以说是超越科学的。所以我们发现,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些福音书的内容除了记录了客观的历史事实之外,也包含了门徒本身在与耶稣接触、交往的过程里,他们本身的经验和体会如何形成他们对耶稣的信心,所以虽然有四卷福音书,但是除了客观的事实,比如地方、人物、发生什么事件外,不同福音书里面还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耶稣不同的面貌。
因此,圣经的真实性,包括了客观的,可以考察的真实性;也包括了主观的,作者亲身经验到超自然体验的真实性。所以,弟兄姐妹,我们信耶稣,不只是因为客观上,有许多人见证圣经关于耶稣的记载是无法推翻的,而耶稣是真的复活的主之外;在主观上,在亲身的超自然经验里,我们也能够亲身体验到主耶稣在我们生命中的神迹奇事,祷告如何被垂听,生命如何被改变,病痛如何被医治,关系如何被修补,缺乏的如何得到供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主观的亲身经验。所以,我们如果只选择主观的相信耶稣,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信错了。所以,我们信主是需要在客观和主观双方面都平衡的。
这也就是说,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你可以承认耶稣是真的神,但是你却不愿意去经历耶稣在你生命中的神迹奇事。或者,你不断去寻找与耶稣有超自然的接触,但是却不愿意在圣经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方面去认识这位拿撒勒人耶稣。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的信仰生命,我们可能会像民间宗教信仰者,那样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来祷告求主耶稣行神迹奇事,平时却不读也不查考圣经。再不然,可能觉得圣经的故事很有趣,读读看而已,也不祷告。最惨的是,又不读圣经,又不祷告,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不就是把又真又活的主给我们的宝当作草吗?
为什么要读经,简单来说就是免得我们被虚假的宗教迷惑,就像我们看报纸知道多一点社会新闻,免得我们就被刮刮乐的推销员蒙骗了;许多时候,我们就像心灵瞎眼的人,看不见我们的生命其实正走向灭亡,然而圣经的话语打开我们的心门,医治我们灵性的瞎眼。因此,诗篇119的诗人说道:「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读圣经让我们更加看得清楚这个世界的谎言。至于为什么要祷告,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去亲身经历上帝的神迹奇事,就像你是容许上帝来照顾你的一切,如果你不愿意放手交托给上帝,我可以向你保证你不可能会体验到上帝如何为你的生活、事业、家庭、关系、灵性所遇到的困难开路。你愿不愿意在你生命中各方面的境界,都被上帝的大能扩张呢?还是你依然甘愿被留在没有办法突破的困境里面呢?你需要在祷告中去经历,经历这位真实的主在你生命中所要行的神迹奇事。我跟你讲,如果信主信到一个地步,连神迹奇事都不渴望去经历的话,那真的是信主信得很可悲。弟兄姐妹,你所信的对象究竟是谁呢?
(二)生命如何展现死里复活的主
回去看圣经的描述,我们发现这群迎接耶稣的人,也对耶稣进行了调查,最起码我们看见这群人对耶稣的认识有两个主要的重点。一)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二)耶稣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这群迎接耶稣的人,他们在客观理性的知识上知道耶稣是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这个地方的人,是一个历史上活生生存在的人。同时,他们也在主观亲身经历上也感受和体验到,这位耶稣就是《旧约》撒迦利亞先知所指出的那位:大卫的子孙,将要来作王的。撒迦利亚先知的这句预言就记载在旧约《撒迦利亞书》第9章9节。然而,为什么圣经中的人群称耶稣为先知呢?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曾经三次上耶路撒冷,这些迎接耶稣的耶路撒冷人,肯定早已认识他们称为先知的耶稣在各地医病赶鬼的事,有些可能也亲身经历过主耶稣的能力,因此当耶稣再次来到耶路撒冷时,这些人高喊“和撒那”!称颂他。可见他们把耶稣的到来看作是上帝差派来的,而不单单是因为耶稣来自犹大族,大卫的后代而已。
他们高声欢呼,双手拿着棕树枝挥舞,迎接耶稣。想象一下这个场面,这也许并不是一小撮人在迎接而已。看看砂劳越的选举,政治人物到哪里,一大堆人夹道欢迎。不管是纳吉,林冠英,许多人知道他们要来之前,就先站好位子等待,要看他们的风采,要听他们的演讲。不过砂劳越的人不是拿着棕树枝迎接这些政治人物,等待林冠英的大概是拿着“乌巴”,那个小鸟的洋娃娃来给林冠英签名。那些等待纳吉的人呢?他们大概就拿着钱袋等纳吉来派糖果。在州选的时候,国阵强调转型,民联高喊改变,许多人就在问,究竟砂劳越的选民是要转型还是改变呢?我想昨晚的成绩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那么圣经里的这些人呢?他们究竟是盼望着转型还是改变呢?我想他们应该是盼望该改变的。因为,经文告诉我们,这些人好像是在迎接他们的王。看清楚啊,他们不是要迎接某某部长或者某某校长而已哦,他们是在罗马帝国统治的殖民地,迎接他们心里要拥戴他作王的人啊。这根本就是公开在挑战当时的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的政权,是一种造反,是革命!记得不管是茉莉花革命,还是大红花革命,都会被当权者用暴力镇压的,会爆发战争,会死人的,好像利比亚的卡达菲那样。可是这些人竟然对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有这样的期待,有这样的渴望,甘愿为耶稣冒死,你就可以明白到耶稣当时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是非常热烈的。当然,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你看不管是林冠英还是纳吉,还是有反对他们,不喜欢他们的人,所以在砂劳越州选的时候才会大家吵来吵去,很多口水飞来飞去。所以这里我们看见有人出来迎接耶稣,可是到后面我们却看见人们却要杀害耶稣,将耶稣推向十字架的道路。
是的,弟兄姐妹。我们发现这些人并不晓得耶稣这次的来到,并不像他们所以为的,是来领导他们建立以色列王国,成为他们的国王。他们哪里会想到,耶稣这次进耶路撒冷其实是预备牺牲自己,成为救赎众人的羔羊的?他们哪里知道,原来,耶稣是来送死的。不要误会,耶稣不是来自杀的,但是耶稣是来将自己没有罪的生命献出来,成为赎罪祭的羔羊,为众人的罪而死。在旧约《利未记》第十六章,关于赎罪祭的条例里面提到,亚伦要宰杀那为人民作赎罪祭的公山羊的血洁净圣所、洁净祭坛,使圣所分别为圣,脱离以色列人的不洁。因此,我们就看见耶稣进耶路撒冷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洁净圣殿,马太福音21:12-13
12 耶稣进了圣殿,把殿里所有作买卖的人赶走,并推倒找换银钱的人的桌子, 和卖鸽子的人的凳子;
13 又对他们说:“经上记着:‘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 了。”
想想看,之前那些迎接耶稣的犹太人,满心期待耶稣来推翻罗马政权,哪里知道耶稣竟然是进去圣殿里面推翻桌子和凳子。如果是你,你大概就会大声叫出来,哇!有没有搞错啊!太离谱了吧!有些人大概就从当初对耶稣的好感,急转直下变成反感。特别是一早就对耶稣看不过眼的祭司长和经学家等人,这简直就是给他们留下杀害耶稣的把柄。是的,弟兄姐妹。这位当时曾经是万人拥戴的拿撒勒人耶稣,最后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几天前还是最高的姿态进城,几天后却是沦落到必须接受人们看为是最羞辱、最低贱的方式死去。几天前还是万人称颂“和撒那、和撒那”的拿撒勒人耶稣,几天后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受人折磨、被人嘲笑的情况下而死。代替众人的罪而死的羔羊,拿撒勒人耶稣啊,你为什么竟沦落到如此下场?
拿撒勒人耶稣,你原来可以在犹太人中间成为他们的王,就像当年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一样,耶稣你原来可以带领和解放这群犹太人,你为何竟然放弃这些,选择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你为何竟然选择为那些不配的罪恶之人,不值得你为他们牺牲的人而死呢?耶稣啊,耶稣,你不是一个傻子,就是一个疯子,你真是太可悲了。莫名其妙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生前还告诉自己的门徒你这样做是为了别人?笑话,简直就是在讲谎话不用花钱。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在这里继续谈论什么,讨论些什么跟他有关的话题。所以,我们可以结束我们的聚会了,我们可以就此停止我们的崇拜了。(收拾准备离开讲台)
等一等。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个人们看来超出我们所理解,所明白的傻人的行动,其实却表达出了耶稣的死,绝对不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谎言吗?是的,弟兄姐妹。在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眼中看来,拿撒勒人耶稣的确是太傻了。傻得没有理由,不可理喻。没有人那么傻,在最高峰的时刻,竟然选择为了那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人,被人用最低贱的方式将他杀死。而这些与他不相干的人,竟然就包括了你和我。但是,这却也证明了是白白的为罪人而死,为了代替我们的罪。不但如此,事实也证明,耶稣并没有撒谎,他真真实实的复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那些要反对基督教信仰的人,不管是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知识渊博的人,最后却反而成为见证耶稣是从死里复活的主,是上帝的儿子。
既然耶稣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亲爱的弟兄姐妹,为什么我们依然把读圣经和祷告当作是一个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事呢?难道我们也和那些迎接耶稣的犹太人一样,曾经欢喜快乐的迎接耶稣进入我们的生命,进入我们的心中;可是,如今却将他重新高挂在十字架上吗?难道对你来说,你所信的那位耶稣只是一位死了的拿撒勒人耶稣而已呢?难道你所信,为你而死的主竟然只是停留在十字架上,从来都没有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吗?难道你所信的竟然是一位没有复活大能的主耶稣?我们多少人早已经将这位耶稣抛弃在一边,甚至将他重新钉在十字架上,完全不再渴望去经历这位主的复活大能,完全不再渴望主在我们生命中行神迹奇事。多少人把这位又真又活的主,当作是傻子、疯子、骗子,还以为耶稣是多么的可悲。
然而,真正可悲的究竟是谁?主耶稣的复活早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是真实的,这位复活的主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信,也不会因我们对他的放弃,而有任何的亏损。原来真正可悲的人,其实是我们这些过去迎接耶稣,现在却又放弃他,重新将他钉在十字架上的罪人。
你说,不!我的确相信,我所信靠的主耶稣是复活的主。如果真是这样,我为你感谢上帝。同时,我也要挑战你,用你的生命经历这位救主的复活大能,向他发出祷告,求主耶稣改变你的生命,你的态度,你的生活,去见证他,去服事他,去将他从死里复活的福音告诉人。若你真诚相信主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真的,求他给你力量,用你的生命去经历他要向你所行的神迹奇事。你愿不愿意将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学业,你的健康,你的财富都委身给这位又真又活的主耶稣呢?去经历上帝要如何回应你的信心呢?弟兄姐妹,我们应当悔改,应当重新回到复活主的面前承认自己需要他的救恩,承认我们渴望再次经历他又真又活的大能,渴望看见神迹奇事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所信的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真理,然而我们的信心经得起考验吗?
属灵操练:
“受难日” 禁食祷告 ——在受难日当天,特别出分别一段时间,以禁食祷告安静等候在上帝面前。
反省我们所信的对象——反省耶稣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要如何更深入的认识这位主?我要如何在阅读圣经中更明白圣经的话?也许我们要参加圣经班,也许我们要更多看属灵书籍,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更多阅读圣经。
立志在祷告中经历神迹奇事——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目标,交托给主,求主为我们开路,成就我们所渴望的。例如,教会渴望在人数上能够增长,但是增长多少呢?我们有没有设下一个目标呢?期望2011年增长10个人,20个人,还是100个人呢?我们要设定目标,不管是我们说的家庭,事业,学业,婚姻,交托在上帝的手中。然后藉着祷告和行动,去经历上帝所成就的神迹奇事。
真假鸡蛋的例子。抢盐的例子。结论:没有经过验证而发生的尴尬事件。
当你们看到这段耶稣叫门徒去牵驴子来的事情会有什么想法吗?会不会有的人认为门徒可以很顺利的将驴子牵回来,是因为耶稣在运用超自然的能力,有千里眼可以看见那只驴子在哪里,而且也预知驴子的主人心理在想什么吗?我想,我们并不需要对这段有过于神奇的理解,因为实际上耶稣可以在这之前就吩咐好驴子的主人,在某一天安排驴子等候,因为耶稣那一天将需要用到驴子。我们不需要凡是都以为耶稣做事情都是要运用神奇的力量,不要忘记耶稣也是一位真实的人。因此,在这里我们发现,圣经记载的耶稣的面貌是丰富的,不只记载耶稣是神而已,也把在人类历史上活生生的耶稣的行为记载下来,是很科学性的。
曾经有许多人对圣经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因此这些人不断的想办法要推翻圣经,推翻基督教信仰。然而,这些人不但没有办法将圣经的真实推翻,到最后他们反而成了忠实跟随耶稣基督的人,因为在他们尝试要找出圣经的漏洞的过程里,他们却发现圣经的记载不但是真实的,而且是可靠的,结果他们从不信的人,怀疑的人,变成紧紧跟随基督的人。
例如《铁证待判》的作者麦道卫曾是反对基督信仰的人,他为了推翻基督信仰而奔走世界各处搜集资料及作研究。正所谓,真金不怕洪炉火。面对基督信仰不容推翻之证据,最后,麦道卫反过来归顺真神,而且撰写基督信仰护教学巨著《铁证待判》。Ok,你说西方人的见证背后有西方人的阴谋,就是要让我们东方人被西方人同化,被西方的文化控制。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一个曾经被共产当无神论思想影响,认为科学与信仰是对立的大陆知识分子,向来推崇小心求证、逻辑推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一位华人博士,最后归信主耶稣,而且还写下了一本见证《游子吟——永恒的召唤》,告诉许许多多的读者,他在信主过程中是经历重重客观理性的障碍,经过长期的思考与挣扎才作出信主的决定的,因为他没有办法推翻圣经的真实性。不但如此,在这漫长的9年时间里,不断经历到耶稣在他生命里的神迹奇事更是令他将生命交给这位又真又活的主。
是的,弟兄姐妹。这些人不但在客观理性上认识主,他们在主观感受上也经历主。其实,圣经的记载是存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性,就是刚才我所指出的在科学上是能够成立的。例如耶稣的死和复活,德国神学家Wolfhart Pannenberg便强调空坟墓和主的复活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性。而圣经的主观性呢?也就是当时许多的人与耶稣的接触,以及亲身体验耶稣神迹奇事的发生,这可以说是超越科学的。所以我们发现,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这些福音书的内容除了记录了客观的历史事实之外,也包含了门徒本身在与耶稣接触、交往的过程里,他们本身的经验和体会如何形成他们对耶稣的信心,所以虽然有四卷福音书,但是除了客观的事实,比如地方、人物、发生什么事件外,不同福音书里面还有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耶稣不同的面貌。
因此,圣经的真实性,包括了客观的,可以考察的真实性;也包括了主观的,作者亲身经验到超自然体验的真实性。所以,弟兄姐妹,我们信耶稣,不只是因为客观上,有许多人见证圣经关于耶稣的记载是无法推翻的,而耶稣是真的复活的主之外;在主观上,在亲身的超自然经验里,我们也能够亲身体验到主耶稣在我们生命中的神迹奇事,祷告如何被垂听,生命如何被改变,病痛如何被医治,关系如何被修补,缺乏的如何得到供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主观的亲身经验。所以,我们如果只选择主观的相信耶稣,我们没有办法逃避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没有可能信错了。所以,我们信主是需要在客观和主观双方面都平衡的。
这也就是说,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发生。你可以承认耶稣是真的神,但是你却不愿意去经历耶稣在你生命中的神迹奇事。或者,你不断去寻找与耶稣有超自然的接触,但是却不愿意在圣经知识和理性的知识方面去认识这位拿撒勒人耶稣。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正常的信仰生命,我们可能会像民间宗教信仰者,那样只在有需要的时候才来祷告求主耶稣行神迹奇事,平时却不读也不查考圣经。再不然,可能觉得圣经的故事很有趣,读读看而已,也不祷告。最惨的是,又不读圣经,又不祷告,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不就是把又真又活的主给我们的宝当作草吗?
为什么要读经,简单来说就是免得我们被虚假的宗教迷惑,就像我们看报纸知道多一点社会新闻,免得我们就被刮刮乐的推销员蒙骗了;许多时候,我们就像心灵瞎眼的人,看不见我们的生命其实正走向灭亡,然而圣经的话语打开我们的心门,医治我们灵性的瞎眼。因此,诗篇119的诗人说道:「你的言语一解开,就发出亮光。」读圣经让我们更加看得清楚这个世界的谎言。至于为什么要祷告,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去亲身经历上帝的神迹奇事,就像你是容许上帝来照顾你的一切,如果你不愿意放手交托给上帝,我可以向你保证你不可能会体验到上帝如何为你的生活、事业、家庭、关系、灵性所遇到的困难开路。你愿不愿意在你生命中各方面的境界,都被上帝的大能扩张呢?还是你依然甘愿被留在没有办法突破的困境里面呢?你需要在祷告中去经历,经历这位真实的主在你生命中所要行的神迹奇事。我跟你讲,如果信主信到一个地步,连神迹奇事都不渴望去经历的话,那真的是信主信得很可悲。弟兄姐妹,你所信的对象究竟是谁呢?
(二)生命如何展现死里复活的主
回去看圣经的描述,我们发现这群迎接耶稣的人,也对耶稣进行了调查,最起码我们看见这群人对耶稣的认识有两个主要的重点。一)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二)耶稣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这群迎接耶稣的人,他们在客观理性的知识上知道耶稣是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这个地方的人,是一个历史上活生生存在的人。同时,他们也在主观亲身经历上也感受和体验到,这位耶稣就是《旧约》撒迦利亞先知所指出的那位:大卫的子孙,将要来作王的。撒迦利亚先知的这句预言就记载在旧约《撒迦利亞书》第9章9节。然而,为什么圣经中的人群称耶稣为先知呢?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曾经三次上耶路撒冷,这些迎接耶稣的耶路撒冷人,肯定早已认识他们称为先知的耶稣在各地医病赶鬼的事,有些可能也亲身经历过主耶稣的能力,因此当耶稣再次来到耶路撒冷时,这些人高喊“和撒那”!称颂他。可见他们把耶稣的到来看作是上帝差派来的,而不单单是因为耶稣来自犹大族,大卫的后代而已。
他们高声欢呼,双手拿着棕树枝挥舞,迎接耶稣。想象一下这个场面,这也许并不是一小撮人在迎接而已。看看砂劳越的选举,政治人物到哪里,一大堆人夹道欢迎。不管是纳吉,林冠英,许多人知道他们要来之前,就先站好位子等待,要看他们的风采,要听他们的演讲。不过砂劳越的人不是拿着棕树枝迎接这些政治人物,等待林冠英的大概是拿着“乌巴”,那个小鸟的洋娃娃来给林冠英签名。那些等待纳吉的人呢?他们大概就拿着钱袋等纳吉来派糖果。在州选的时候,国阵强调转型,民联高喊改变,许多人就在问,究竟砂劳越的选民是要转型还是改变呢?我想昨晚的成绩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那么圣经里的这些人呢?他们究竟是盼望着转型还是改变呢?我想他们应该是盼望该改变的。因为,经文告诉我们,这些人好像是在迎接他们的王。看清楚啊,他们不是要迎接某某部长或者某某校长而已哦,他们是在罗马帝国统治的殖民地,迎接他们心里要拥戴他作王的人啊。这根本就是公开在挑战当时的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的政权,是一种造反,是革命!记得不管是茉莉花革命,还是大红花革命,都会被当权者用暴力镇压的,会爆发战争,会死人的,好像利比亚的卡达菲那样。可是这些人竟然对来自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有这样的期待,有这样的渴望,甘愿为耶稣冒死,你就可以明白到耶稣当时受到人们欢迎的程度是非常热烈的。当然,有支持者就有反对者。你看不管是林冠英还是纳吉,还是有反对他们,不喜欢他们的人,所以在砂劳越州选的时候才会大家吵来吵去,很多口水飞来飞去。所以这里我们看见有人出来迎接耶稣,可是到后面我们却看见人们却要杀害耶稣,将耶稣推向十字架的道路。
是的,弟兄姐妹。我们发现这些人并不晓得耶稣这次的来到,并不像他们所以为的,是来领导他们建立以色列王国,成为他们的国王。他们哪里会想到,耶稣这次进耶路撒冷其实是预备牺牲自己,成为救赎众人的羔羊的?他们哪里知道,原来,耶稣是来送死的。不要误会,耶稣不是来自杀的,但是耶稣是来将自己没有罪的生命献出来,成为赎罪祭的羔羊,为众人的罪而死。在旧约《利未记》第十六章,关于赎罪祭的条例里面提到,亚伦要宰杀那为人民作赎罪祭的公山羊的血洁净圣所、洁净祭坛,使圣所分别为圣,脱离以色列人的不洁。因此,我们就看见耶稣进耶路撒冷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洁净圣殿,马太福音21:12-13
12 耶稣进了圣殿,把殿里所有作买卖的人赶走,并推倒找换银钱的人的桌子, 和卖鸽子的人的凳子;
13 又对他们说:“经上记着:‘我的殿要称为祷告的殿。’你们竟把它弄成贼窝 了。”
想想看,之前那些迎接耶稣的犹太人,满心期待耶稣来推翻罗马政权,哪里知道耶稣竟然是进去圣殿里面推翻桌子和凳子。如果是你,你大概就会大声叫出来,哇!有没有搞错啊!太离谱了吧!有些人大概就从当初对耶稣的好感,急转直下变成反感。特别是一早就对耶稣看不过眼的祭司长和经学家等人,这简直就是给他们留下杀害耶稣的把柄。是的,弟兄姐妹。这位当时曾经是万人拥戴的拿撒勒人耶稣,最后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从几天前还是最高的姿态进城,几天后却是沦落到必须接受人们看为是最羞辱、最低贱的方式死去。几天前还是万人称颂“和撒那、和撒那”的拿撒勒人耶稣,几天后却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受人折磨、被人嘲笑的情况下而死。代替众人的罪而死的羔羊,拿撒勒人耶稣啊,你为什么竟沦落到如此下场?
拿撒勒人耶稣,你原来可以在犹太人中间成为他们的王,就像当年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一样,耶稣你原来可以带领和解放这群犹太人,你为何竟然放弃这些,选择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你为何竟然选择为那些不配的罪恶之人,不值得你为他们牺牲的人而死呢?耶稣啊,耶稣,你不是一个傻子,就是一个疯子,你真是太可悲了。莫名其妙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生前还告诉自己的门徒你这样做是为了别人?笑话,简直就是在讲谎话不用花钱。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在这里继续谈论什么,讨论些什么跟他有关的话题。所以,我们可以结束我们的聚会了,我们可以就此停止我们的崇拜了。(收拾准备离开讲台)
等一等。难道你没有发现这个人们看来超出我们所理解,所明白的傻人的行动,其实却表达出了耶稣的死,绝对不可能是一个虚构的谎言吗?是的,弟兄姐妹。在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眼中看来,拿撒勒人耶稣的确是太傻了。傻得没有理由,不可理喻。没有人那么傻,在最高峰的时刻,竟然选择为了那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人,被人用最低贱的方式将他杀死。而这些与他不相干的人,竟然就包括了你和我。但是,这却也证明了是白白的为罪人而死,为了代替我们的罪。不但如此,事实也证明,耶稣并没有撒谎,他真真实实的复活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那些要反对基督教信仰的人,不管是律师、科学家、医生等等知识渊博的人,最后却反而成为见证耶稣是从死里复活的主,是上帝的儿子。
既然耶稣的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亲爱的弟兄姐妹,为什么我们依然把读圣经和祷告当作是一个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事呢?难道我们也和那些迎接耶稣的犹太人一样,曾经欢喜快乐的迎接耶稣进入我们的生命,进入我们的心中;可是,如今却将他重新高挂在十字架上吗?难道对你来说,你所信的那位耶稣只是一位死了的拿撒勒人耶稣而已呢?难道你所信,为你而死的主竟然只是停留在十字架上,从来都没有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吗?难道你所信的竟然是一位没有复活大能的主耶稣?我们多少人早已经将这位耶稣抛弃在一边,甚至将他重新钉在十字架上,完全不再渴望去经历这位主的复活大能,完全不再渴望主在我们生命中行神迹奇事。多少人把这位又真又活的主,当作是傻子、疯子、骗子,还以为耶稣是多么的可悲。
然而,真正可悲的究竟是谁?主耶稣的复活早已经是一个没有办法否认的事实,是真实的,这位复活的主并不会因为我们的不信,也不会因我们对他的放弃,而有任何的亏损。原来真正可悲的人,其实是我们这些过去迎接耶稣,现在却又放弃他,重新将他钉在十字架上的罪人。
你说,不!我的确相信,我所信靠的主耶稣是复活的主。如果真是这样,我为你感谢上帝。同时,我也要挑战你,用你的生命经历这位救主的复活大能,向他发出祷告,求主耶稣改变你的生命,你的态度,你的生活,去见证他,去服事他,去将他从死里复活的福音告诉人。若你真诚相信主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真的,求他给你力量,用你的生命去经历他要向你所行的神迹奇事。你愿不愿意将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学业,你的健康,你的财富都委身给这位又真又活的主耶稣呢?去经历上帝要如何回应你的信心呢?弟兄姐妹,我们应当悔改,应当重新回到复活主的面前承认自己需要他的救恩,承认我们渴望再次经历他又真又活的大能,渴望看见神迹奇事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所信的是绝对经得起考验的真理,然而我们的信心经得起考验吗?
属灵操练:
“受难日” 禁食祷告 ——在受难日当天,特别出分别一段时间,以禁食祷告安静等候在上帝面前。
反省我们所信的对象——反省耶稣与我有什么关系,我要如何更深入的认识这位主?我要如何在阅读圣经中更明白圣经的话?也许我们要参加圣经班,也许我们要更多看属灵书籍,更重要的我们需要更多阅读圣经。
立志在祷告中经历神迹奇事——我们生活中有什么目标,交托给主,求主为我们开路,成就我们所渴望的。例如,教会渴望在人数上能够增长,但是增长多少呢?我们有没有设下一个目标呢?期望2011年增长10个人,20个人,还是100个人呢?我们要设定目标,不管是我们说的家庭,事业,学业,婚姻,交托在上帝的手中。然后藉着祷告和行动,去经历上帝所成就的神迹奇事。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日本危机启示录《马太福音》7:15-29
前言
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随后海啸、核泄漏危机、大面积火灾……日本的复合式灾难,让世界同陷于危机之中。中国人抢盐、欧美人抢碘,可是最该慌乱、最该悲哀的日本人,却悄悄无声息地在屋内饮泣。安静地排队购买必需品,他们自动地排队,在一道楼梯间自动分成两列,当中留一道通道。大灾大难面前,日本人为何能如此镇静?反观中国大陆发生什么事?一堆人跑去抢盐,而且还高价抢购碘盐,因为害怕核辐射。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家里存放了一大堆的盐,不懂应该怎么处理。有的人买的分量足足可以一家人吃百年,可能还没有被核辐射射死,就已经先被盐咸死。
我不禁在想什么时候,为什么在危机里头,日本灾民不会有发狂的举动,反而不是灾民的中国人的行为却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不可思议。过去只是一个海岛国家的日本,竟然不单在科学技术超越中国,甚至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礼仪上都比中国人更优秀,日本何时开始竟然超越了自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呢?突然我想到一个很关键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在1867-1877年日本所经历的社会与政治改革,而那个历史事件就被称为“明治维新”。之所以会称为明治维新,是因为这个以学习效法西方的社会改革运动,是在日本把年号该为“明治”11年里进行的。明治维新不单将日本从封闭的国家变成对外开放的国家,而且整个国家的实力也在11年之中就被提升到强国的地位。在这个历史事件里,我发现明治维新之所以会成功,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因为日本懂得学习和效法正确的对象。而学习和效法正确的对象,也正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15-29所教导的焦点。我们一同度这段经文。
本论:一)跟随正确的学习对象
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提醒他的听众要提防假先知。谁是假先知?要理解谁是假先知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先知?先知就是旧约时期被上帝差派责备、监督上帝在子民、传讲上帝话语的人,或者我们可以说先知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是位属灵领袖。那么现在还有所谓的先知吗?我们不能够说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够被称为先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帝透过先知去监督、劝戒、责备、安慰的功能,依然还是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所以现在的世代,虽然没有先知,但是我们依然有看见上帝拣选一些基督徒、,发挥先知监督社会、责备社会的腐败、劝戒社会悔改等的功能。
既然如此,就有可能会有假冒先知名义的人,假冒做上帝的代言人。然而,主耶稣却提醒我们,纵然假先知很懂得说话,或者说很会吹水,很会仙家,但是我们只要从他的生活、态度、为人来观擦他,就可以发现假先知常常就是会讲不会做。无论如何懂得吹水或者车大炮,但是生命没有真正行出上帝所看重的行为态度,那么一切都只是停留在仙家的层面。比如说彼此相爱,但是自己却经常和人争吵、妒忌,那么我们大概就看出假先知的狐狸尾巴了。假先知懂得运用上帝的话语,却不愿意真实的活出上帝的话,因此这样的领袖是迟早被人看穿的。
当然,当我们现在谈到属灵领袖的时候,我们常常第一个念头就想到牧师传道,没有错,牧师传道的确理当是属灵领袖,然而事实上基督徒都理当是属灵领袖,只要上帝愿意使用我们在不同的人的生命里、或不同的地方去见证和分享上帝的爱和福音,我们都能够成为某些人的属灵领袖。然而,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虚假,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不能真。主耶稣看重的是我们生命的更新,主耶稣重视我们的内心愿不愿意去学习和效法真理,成为有好行为好见证的基督徒,结出好的属灵果实。
主耶稣用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的比喻,警戒我们关于假先知的危险。如果什么是坏果子?是不是长得难看、丑陋味道很臭的果子?如果是的话,我看我们不用小心就马上可以辨认出坏果子了,但是耶稣的提醒显然是要我们注意,免得我们要摘葡萄,却走进了很多刺的荆棘里面,免得我们要摘无花果却跑到蒺藜里寻找。因此我们要留意,坏的果子必有一些的特征。比如在路旁和在果园里面的树所结出来水果,往往是有差别的。有些路旁的果树,你看到很美丽,又结有很多果实,每个果子新鲜饱满,你以为一定很好吃的话,你要小心。你要先注意看看树上的果子有没有被小鸟吃过,如果连小鸟都不去吃那些果子,这表示那些树所生的果子可能是有毒的,吃了会食物中毒拉肚子,那些路边的蘑菇也是这样。
假如我们把耶稣比喻坏树结坏果子,与日本核辐射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更明白坏树结出坏果子的意思了。就像在核辐射污染的环境里,在没有受到严格精密保护的情况下,树木吸收了周围的核辐射,被污染了,结果所结的果子也成了有毒的果子。想想看,被核辐射污染的果子、蔬菜、牛奶,外表上没什么特别,但是里面存留的污染却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消失,可见坏果子的影响,不单是食物中毒,更可能会伤害人的生命。因此被假先知误导的话,我们的生命也会有危险。
只有受到严密的保护,果树才能免除被核辐射污染。所以也就是说,好树结出好的果实,又吸引人、又大、又饱满,背后必定是因为有一位栽种者在细心的照料这棵树,保护水果不被虫咬、不被鸟吃、不被核辐射污染。主耶稣便是细心照料我们的生命的栽种者,他的教训便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保护网。只要遵行他的教导,甘愿让真理来约束自己、顺服真理,我们的生命必定能够祝福身边的人,也能够让身边的人得到支持和鼓励。而不愿意顺从真理的人,就像路旁的树在败坏的世界里面,被情欲、物质、权力等辐射的污染,不只败坏自己,更使到周围的人被他的坏行为而受伤。
亲爱的弟兄姐妹,亚当堕落后,人类事实上就已经成了被罪污染的坏树,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去学习说谎、争斗、破坏等等行为,就自然而然会犯下这些错了。我们要如何能够变化成为好树,就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顺从主耶稣的真理教导,让上帝的真理来引导我们照料我们,去学习主耶稣所教导的和效法主耶稣的生命。上次我讲道提到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应当如何作呢?就是分享。人类堕落的本性,是要夺取、要占为己有,但是主耶稣却要求我们信靠顺服他的教导,让他来更新我们的生命,成为能够分享,能够奉献,能够支持别人的好树,因为好树结出好果子是给人吃的,去丰富别人的生命。假先知只在意丰富自己的生命,我们是否也是一个只想到丰富自己生命的人呢?我们需要突破和更新,改变我们的生命。
日本人当初也是因为发现他们的社会落后了,不能有好的发展,需要更新,需要改革,结果他们看见西方更加发达,因此他们学习西方,他们效法西方。结果明治维新的时期,日本的确改变了,更新了,成为东方世界的强国。他们当时甚至有人提出要加入欧洲脱离亚洲。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脱胎换骨了,比其他亚洲人更优越了。在中国大陆清朝末年的时候,日本早已经比中国更加强盛了。原因就是因为有他们所醒悟,他们必须改革,他们必须更新。他们看见西方的强盛,所以他们效法西方,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精神,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把当时日本社会的文化水准一下提升了上来,所以你会看到日本人在音乐、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水准是比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高的,甚至可以和欧美相比。为什么,他们达到这样的成功,因为他们承认他们需要改变,他们也学习和效法那些成功的对象。
同样的,主耶稣也要求我们基督徒的生命要更新变化,遵行和吸收圣经所教导的。因为,生命没有改变、作恶欺骗的人的结局是严重的,他们将会被入丢如火中。不单如此,主耶稣在21-23节也很清楚、很严厉的告诉我们,就算过去曾经奉他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的人,若没有遵行上帝的旨意,生命没有改变,也就表示那样的人从来都不是上帝的子民。你现在正在疑问了,怎么可能呢?既然曾经奉主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的人,为什么到头来却原来不是上帝的子民,不是主所认识的人呢?甚至是作恶的人呢?难道传道人也有可能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吗?
哪,你大概就直接把这段指责指向传道人了。弟兄姐妹,这段经文所警戒的不单是对传道人而说,也包括了任何一个人。怎么说呢?因为这里让我们重新看到假先知的败坏,假先知称他们是按上帝的吩咐讲道、赶鬼、行神迹,然而事实上上帝却没有如此吩咐他们。正如旧约里许多假先知就为了个人的利益,妄称耶和华的名,去欺骗百姓,讨好他们的王。所以我们看见弥迦书2:11说道:「若有人心存虚假,用谎言说:我要向你们预言得清酒和浓酒。那人就必作这民的先知。」因为人喜爱听花言巧语,结果就被上了假先知的当。弟兄姐妹,可见假先知所谓的讲道、赶鬼、行神迹,背后其实欺骗,和谎言,是假冒的,也难怪主耶稣指责这样的人是作恶的人。作恶几乎就等同于撒旦的作恶了。所以这样的事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不单在传道人的身上。然而,为什么基督徒也会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若要理解耶稣的这个责备,我们必须继续来看主耶稣在24-27节的比喻和教导。
二)拒绝只学习效法表面
在24-27节,主耶稣用了房子、建造的地方、和风吹雨打水冲的自然灾害来比喻和教导一件事。那就是基督徒是否有将生命建造在上帝的真理上,牢牢的信靠上帝以抵挡试探、诱惑、逼迫、挑战的攻击,不被罪恶胜过。主耶稣指出,听见并遵行他的话的人,就是正确的将所有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转化成为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命经历改变,能够坚持不再重复以前的错误、改过自新。而那些听见却不遵行他的话的人,就是虽然学到了知识和道理,却不当作一回事,虽然懂得模仿老师怎么讲道、赶鬼、行神迹的方式,但都只是表面而已,没有真正的能力。因为内心没有改变,所作的也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只要遇到困难,很快就放弃了。
所以,甘心愿意顺服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树种在好土上,结出好果实,甘心愿意信靠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上帝的磐石上,风吹雨打、海啸水冲都不会被影响。什么是磐石?磐石就是一整块的大岩石,非常的大,人们可以在上面打稳固的地基建房子,不要说风吹雨打水冲,就是地震也不怕。美国的曼哈顿整个城市,就是建立在一整块的磐石上。然而,不愿意顺服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树种在自己的情欲上,结出罪的果实来,不愿意信靠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沙土上,灾难、怀疑、挑战、诱惑、困难等来到时,信仰就被击垮,不会甘心去事奉和服事他人、反而想到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因此虽然外表的行为举止上好像是跟随主耶稣的基督徒,知道要祷告、唱诗歌赞美,参加主日崇拜等,然而内心却不把这些当作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就表示我们与上帝没有任何关系。
就如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虽然当初学习了西方的文明,日本人的文化和科学等水准都提升了,但是日本人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内心那份武士精神。明治维新当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他们推翻旧的政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虽然日本学习了西方的文明,却没有吸收西方人对人权和对民主的向往。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西方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流血斗争,为的就是要争取民主和人权。然而日本没有将这两个塑造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带进他们的生命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日本后来发动战争,侵略许多国家,而且也展开大屠杀,杀害了许多人。
不单如此,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日本天皇的思想,结果禁止基督教,甚至逼迫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及其家人被逮捕关在监狱里,被逼迫放弃他们的信仰。有的甚至将青年男女一对一对的关起来,暗中监视他们是否发生性关系。可是没有一个基督徒掉进这个卑鄙的陷阱之中。也有的监狱将幼小的孩子和母亲分开,故意让母亲听孩子饥饿哀号的哭声,企图强迫他们放弃信仰。所以,日本吸收了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艺术,却没有吸收真正影响西方人思想价值的基督教信仰。所以,才会二战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是日本在模仿西方表面的技术之外,却没有真正理解推动西方人成功的精神。
因此,明治维新虽然为日本人带来技术和社会文明秩序的改变,但是日本人的骨头里的那种看重面子的武士精神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依然是封闭的,排外的,唯我独尊的。现代的日本人依然那么注重礼仪细节,背后的原因仍然带着武士那种面子的精神。所以,谁讲灾难后日本就没有发生罪案、强粮食、瓶装水,还是有的,只是比起来,中国人的行为更加夸张而已。其实在许多人的眼中,日本社会的确是改革成功了,我们发现只要愿意去改变,的确能够成功。可惜的是他们在信仰上却算是相对的封闭。无论如何,二战后的日本有再进一步的改革,和二战前也有很大的不同了。如今基督教在日本也是十分自由的。
弟兄姐妹,我们跟随主正是要让主的真理,深入到我们骨头里去,改变我们的生命、扭转我们看世界的观点、更新我们的对人的关系,更新我们对上帝的关系,更新我们对自己的关系。这段经文虽然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里登山宝训的最后两个比喻,但是主耶稣都在传达一个教训,那就是信徒遵行上帝的教导的重要性,听道要行道的重要性。耶稣已经指出,那些遵行上帝话语的人,是结出好果子能够见证他的人,他们在困难、逼迫中坚固持守信仰,在好像狂风暴雨的撒旦的诱惑里也屹立不倒。然而,不遵行上帝话语的人,他们所结出的是朽坏的果子,不但不能有见证,而且也被情欲的享受、物质的享受、权力的享受给淹没。耶稣在《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中的教训,正是在教导我们在遵行当中,去亲身经历上帝的同在、去亲身体验改变、去亲身感受真正的自由和喜乐。
属灵操练:读《马太福音》5,6,7章登山宝训,反思主要你如何改变
所以,你说登山宝训究竟教导了我们什么?传道你都没有全部讲解给我们听,我们有怎样知道应该怎样去遵行耶稣这些比喻的教导呢?若你真得这样想,我要感谢上帝,因为也许你正渴望经历生命的改变,或是渴望亲身经历上帝在你身上的工作。因此我鼓励你,回家重新的把《马太福音》第5,6,7章读完,重新看主耶稣到底讲了什么,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写在周刊的信仰疑问的表格,下个礼拜带来。我会尝试帮助你。当然,回答信仰疑问的时间不是吹水或仙家的时间,若弟兄姐妹有什么信仰上的疑问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因为你越愿意让真理来影响你,建立你、塑造你,那么你将会越发现你正行在一条奇妙的路上,而那条路不是一条宽敞的路,而是一条通往天国的窄路。
日本的危机启示了我们,依靠人的方法也许能够在某层度帮助我们的社会或生活改善。但是没有上帝的真理,不让上帝的真理来影响、改变和塑造我们,那么我们其实并没有经历真正的改变。我们的品格依然被容易被罪恶的海啸冲毁、我们的思想依然容易被罪恶的核辐射污染。遵行上帝的话,成为上帝所使用的盐和光,去保护我们亲爱的人,去照亮我们关心的人。你是否愿意生命得到改变,成为别人的帮助?你是否察觉生命需要改变?就让我们透过这次日本的危机,让我们回想到当年的“明治维新”这个历史事件,发现到在信仰上,我们需要(一)跟随正确的学习对象,(二)拒绝只学习效法表面。
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随后海啸、核泄漏危机、大面积火灾……日本的复合式灾难,让世界同陷于危机之中。中国人抢盐、欧美人抢碘,可是最该慌乱、最该悲哀的日本人,却悄悄无声息地在屋内饮泣。安静地排队购买必需品,他们自动地排队,在一道楼梯间自动分成两列,当中留一道通道。大灾大难面前,日本人为何能如此镇静?反观中国大陆发生什么事?一堆人跑去抢盐,而且还高价抢购碘盐,因为害怕核辐射。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家里存放了一大堆的盐,不懂应该怎么处理。有的人买的分量足足可以一家人吃百年,可能还没有被核辐射射死,就已经先被盐咸死。
我不禁在想什么时候,为什么在危机里头,日本灾民不会有发狂的举动,反而不是灾民的中国人的行为却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不可思议。过去只是一个海岛国家的日本,竟然不单在科学技术超越中国,甚至在文化、艺术和社会礼仪上都比中国人更优秀,日本何时开始竟然超越了自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呢?突然我想到一个很关键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在1867-1877年日本所经历的社会与政治改革,而那个历史事件就被称为“明治维新”。之所以会称为明治维新,是因为这个以学习效法西方的社会改革运动,是在日本把年号该为“明治”11年里进行的。明治维新不单将日本从封闭的国家变成对外开放的国家,而且整个国家的实力也在11年之中就被提升到强国的地位。在这个历史事件里,我发现明治维新之所以会成功,有一个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因为日本懂得学习和效法正确的对象。而学习和效法正确的对象,也正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7:15-29所教导的焦点。我们一同度这段经文。
本论:一)跟随正确的学习对象
经文告诉我们,耶稣提醒他的听众要提防假先知。谁是假先知?要理解谁是假先知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先知?先知就是旧约时期被上帝差派责备、监督上帝在子民、传讲上帝话语的人,或者我们可以说先知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是位属灵领袖。那么现在还有所谓的先知吗?我们不能够说在这个时代还有谁能够被称为先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帝透过先知去监督、劝戒、责备、安慰的功能,依然还是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所以现在的世代,虽然没有先知,但是我们依然有看见上帝拣选一些基督徒、,发挥先知监督社会、责备社会的腐败、劝戒社会悔改等的功能。
既然如此,就有可能会有假冒先知名义的人,假冒做上帝的代言人。然而,主耶稣却提醒我们,纵然假先知很懂得说话,或者说很会吹水,很会仙家,但是我们只要从他的生活、态度、为人来观擦他,就可以发现假先知常常就是会讲不会做。无论如何懂得吹水或者车大炮,但是生命没有真正行出上帝所看重的行为态度,那么一切都只是停留在仙家的层面。比如说彼此相爱,但是自己却经常和人争吵、妒忌,那么我们大概就看出假先知的狐狸尾巴了。假先知懂得运用上帝的话语,却不愿意真实的活出上帝的话,因此这样的领袖是迟早被人看穿的。
当然,当我们现在谈到属灵领袖的时候,我们常常第一个念头就想到牧师传道,没有错,牧师传道的确理当是属灵领袖,然而事实上基督徒都理当是属灵领袖,只要上帝愿意使用我们在不同的人的生命里、或不同的地方去见证和分享上帝的爱和福音,我们都能够成为某些人的属灵领袖。然而,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虚假,因为真的假不了,假的不能真。主耶稣看重的是我们生命的更新,主耶稣重视我们的内心愿不愿意去学习和效法真理,成为有好行为好见证的基督徒,结出好的属灵果实。
主耶稣用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的比喻,警戒我们关于假先知的危险。如果什么是坏果子?是不是长得难看、丑陋味道很臭的果子?如果是的话,我看我们不用小心就马上可以辨认出坏果子了,但是耶稣的提醒显然是要我们注意,免得我们要摘葡萄,却走进了很多刺的荆棘里面,免得我们要摘无花果却跑到蒺藜里寻找。因此我们要留意,坏的果子必有一些的特征。比如在路旁和在果园里面的树所结出来水果,往往是有差别的。有些路旁的果树,你看到很美丽,又结有很多果实,每个果子新鲜饱满,你以为一定很好吃的话,你要小心。你要先注意看看树上的果子有没有被小鸟吃过,如果连小鸟都不去吃那些果子,这表示那些树所生的果子可能是有毒的,吃了会食物中毒拉肚子,那些路边的蘑菇也是这样。
假如我们把耶稣比喻坏树结坏果子,与日本核辐射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更明白坏树结出坏果子的意思了。就像在核辐射污染的环境里,在没有受到严格精密保护的情况下,树木吸收了周围的核辐射,被污染了,结果所结的果子也成了有毒的果子。想想看,被核辐射污染的果子、蔬菜、牛奶,外表上没什么特别,但是里面存留的污染却可能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不会消失,可见坏果子的影响,不单是食物中毒,更可能会伤害人的生命。因此被假先知误导的话,我们的生命也会有危险。
只有受到严密的保护,果树才能免除被核辐射污染。所以也就是说,好树结出好的果实,又吸引人、又大、又饱满,背后必定是因为有一位栽种者在细心的照料这棵树,保护水果不被虫咬、不被鸟吃、不被核辐射污染。主耶稣便是细心照料我们的生命的栽种者,他的教训便是保护我们生命的保护网。只要遵行他的教导,甘愿让真理来约束自己、顺服真理,我们的生命必定能够祝福身边的人,也能够让身边的人得到支持和鼓励。而不愿意顺从真理的人,就像路旁的树在败坏的世界里面,被情欲、物质、权力等辐射的污染,不只败坏自己,更使到周围的人被他的坏行为而受伤。
亲爱的弟兄姐妹,亚当堕落后,人类事实上就已经成了被罪污染的坏树,所以我们不需要特别去学习说谎、争斗、破坏等等行为,就自然而然会犯下这些错了。我们要如何能够变化成为好树,就在于我们是否愿意顺从主耶稣的真理教导,让上帝的真理来引导我们照料我们,去学习主耶稣所教导的和效法主耶稣的生命。上次我讲道提到主耶稣教导我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应当如何作呢?就是分享。人类堕落的本性,是要夺取、要占为己有,但是主耶稣却要求我们信靠顺服他的教导,让他来更新我们的生命,成为能够分享,能够奉献,能够支持别人的好树,因为好树结出好果子是给人吃的,去丰富别人的生命。假先知只在意丰富自己的生命,我们是否也是一个只想到丰富自己生命的人呢?我们需要突破和更新,改变我们的生命。
日本人当初也是因为发现他们的社会落后了,不能有好的发展,需要更新,需要改革,结果他们看见西方更加发达,因此他们学习西方,他们效法西方。结果明治维新的时期,日本的确改变了,更新了,成为东方世界的强国。他们当时甚至有人提出要加入欧洲脱离亚洲。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已经脱胎换骨了,比其他亚洲人更优越了。在中国大陆清朝末年的时候,日本早已经比中国更加强盛了。原因就是因为有他们所醒悟,他们必须改革,他们必须更新。他们看见西方的强盛,所以他们效法西方,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文化精神,只用了十年的时间就把当时日本社会的文化水准一下提升了上来,所以你会看到日本人在音乐、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水准是比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高的,甚至可以和欧美相比。为什么,他们达到这样的成功,因为他们承认他们需要改变,他们也学习和效法那些成功的对象。
同样的,主耶稣也要求我们基督徒的生命要更新变化,遵行和吸收圣经所教导的。因为,生命没有改变、作恶欺骗的人的结局是严重的,他们将会被入丢如火中。不单如此,主耶稣在21-23节也很清楚、很严厉的告诉我们,就算过去曾经奉他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的人,若没有遵行上帝的旨意,生命没有改变,也就表示那样的人从来都不是上帝的子民。你现在正在疑问了,怎么可能呢?既然曾经奉主的名讲道、赶鬼、行神迹的人,为什么到头来却原来不是上帝的子民,不是主所认识的人呢?甚至是作恶的人呢?难道传道人也有可能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吗?
哪,你大概就直接把这段指责指向传道人了。弟兄姐妹,这段经文所警戒的不单是对传道人而说,也包括了任何一个人。怎么说呢?因为这里让我们重新看到假先知的败坏,假先知称他们是按上帝的吩咐讲道、赶鬼、行神迹,然而事实上上帝却没有如此吩咐他们。正如旧约里许多假先知就为了个人的利益,妄称耶和华的名,去欺骗百姓,讨好他们的王。所以我们看见弥迦书2:11说道:「若有人心存虚假,用谎言说:我要向你们预言得清酒和浓酒。那人就必作这民的先知。」因为人喜爱听花言巧语,结果就被上了假先知的当。弟兄姐妹,可见假先知所谓的讲道、赶鬼、行神迹,背后其实欺骗,和谎言,是假冒的,也难怪主耶稣指责这样的人是作恶的人。作恶几乎就等同于撒旦的作恶了。所以这样的事有可能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不单在传道人的身上。然而,为什么基督徒也会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呢?若要理解耶稣的这个责备,我们必须继续来看主耶稣在24-27节的比喻和教导。
二)拒绝只学习效法表面
在24-27节,主耶稣用了房子、建造的地方、和风吹雨打水冲的自然灾害来比喻和教导一件事。那就是基督徒是否有将生命建造在上帝的真理上,牢牢的信靠上帝以抵挡试探、诱惑、逼迫、挑战的攻击,不被罪恶胜过。主耶稣指出,听见并遵行他的话的人,就是正确的将所有所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转化成为自己的生活态度,生命经历改变,能够坚持不再重复以前的错误、改过自新。而那些听见却不遵行他的话的人,就是虽然学到了知识和道理,却不当作一回事,虽然懂得模仿老师怎么讲道、赶鬼、行神迹的方式,但都只是表面而已,没有真正的能力。因为内心没有改变,所作的也只是表面功夫而已,只要遇到困难,很快就放弃了。
所以,甘心愿意顺服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树种在好土上,结出好果实,甘心愿意信靠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上帝的磐石上,风吹雨打、海啸水冲都不会被影响。什么是磐石?磐石就是一整块的大岩石,非常的大,人们可以在上面打稳固的地基建房子,不要说风吹雨打水冲,就是地震也不怕。美国的曼哈顿整个城市,就是建立在一整块的磐石上。然而,不愿意顺服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树种在自己的情欲上,结出罪的果实来,不愿意信靠上帝的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沙土上,灾难、怀疑、挑战、诱惑、困难等来到时,信仰就被击垮,不会甘心去事奉和服事他人、反而想到的一切都是为自己。因此虽然外表的行为举止上好像是跟随主耶稣的基督徒,知道要祷告、唱诗歌赞美,参加主日崇拜等,然而内心却不把这些当作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那就表示我们与上帝没有任何关系。
就如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虽然当初学习了西方的文明,日本人的文化和科学等水准都提升了,但是日本人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内心那份武士精神。明治维新当时主要的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他们推翻旧的政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虽然日本学习了西方的文明,却没有吸收西方人对人权和对民主的向往。法国经历了大革命,美国经历了独立战争,西方经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流血斗争,为的就是要争取民主和人权。然而日本没有将这两个塑造现代西方社会的精神带进他们的生命里,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日本后来发动战争,侵略许多国家,而且也展开大屠杀,杀害了许多人。
不单如此,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日本天皇的思想,结果禁止基督教,甚至逼迫基督徒。许多基督徒及其家人被逮捕关在监狱里,被逼迫放弃他们的信仰。有的甚至将青年男女一对一对的关起来,暗中监视他们是否发生性关系。可是没有一个基督徒掉进这个卑鄙的陷阱之中。也有的监狱将幼小的孩子和母亲分开,故意让母亲听孩子饥饿哀号的哭声,企图强迫他们放弃信仰。所以,日本吸收了西方的技术和文化艺术,却没有吸收真正影响西方人思想价值的基督教信仰。所以,才会二战悲剧的发生,可以说是日本在模仿西方表面的技术之外,却没有真正理解推动西方人成功的精神。
因此,明治维新虽然为日本人带来技术和社会文明秩序的改变,但是日本人的骨头里的那种看重面子的武士精神却从来没有改变过,依然是封闭的,排外的,唯我独尊的。现代的日本人依然那么注重礼仪细节,背后的原因仍然带着武士那种面子的精神。所以,谁讲灾难后日本就没有发生罪案、强粮食、瓶装水,还是有的,只是比起来,中国人的行为更加夸张而已。其实在许多人的眼中,日本社会的确是改革成功了,我们发现只要愿意去改变,的确能够成功。可惜的是他们在信仰上却算是相对的封闭。无论如何,二战后的日本有再进一步的改革,和二战前也有很大的不同了。如今基督教在日本也是十分自由的。
弟兄姐妹,我们跟随主正是要让主的真理,深入到我们骨头里去,改变我们的生命、扭转我们看世界的观点、更新我们的对人的关系,更新我们对上帝的关系,更新我们对自己的关系。这段经文虽然是主耶稣在《马太福音》里登山宝训的最后两个比喻,但是主耶稣都在传达一个教训,那就是信徒遵行上帝的教导的重要性,听道要行道的重要性。耶稣已经指出,那些遵行上帝话语的人,是结出好果子能够见证他的人,他们在困难、逼迫中坚固持守信仰,在好像狂风暴雨的撒旦的诱惑里也屹立不倒。然而,不遵行上帝话语的人,他们所结出的是朽坏的果子,不但不能有见证,而且也被情欲的享受、物质的享受、权力的享受给淹没。耶稣在《马太福音》的登山宝训中的教训,正是在教导我们在遵行当中,去亲身经历上帝的同在、去亲身体验改变、去亲身感受真正的自由和喜乐。
属灵操练:读《马太福音》5,6,7章登山宝训,反思主要你如何改变
所以,你说登山宝训究竟教导了我们什么?传道你都没有全部讲解给我们听,我们有怎样知道应该怎样去遵行耶稣这些比喻的教导呢?若你真得这样想,我要感谢上帝,因为也许你正渴望经历生命的改变,或是渴望亲身经历上帝在你身上的工作。因此我鼓励你,回家重新的把《马太福音》第5,6,7章读完,重新看主耶稣到底讲了什么,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写在周刊的信仰疑问的表格,下个礼拜带来。我会尝试帮助你。当然,回答信仰疑问的时间不是吹水或仙家的时间,若弟兄姐妹有什么信仰上的疑问不要把它不当一回事,因为你越愿意让真理来影响你,建立你、塑造你,那么你将会越发现你正行在一条奇妙的路上,而那条路不是一条宽敞的路,而是一条通往天国的窄路。
日本的危机启示了我们,依靠人的方法也许能够在某层度帮助我们的社会或生活改善。但是没有上帝的真理,不让上帝的真理来影响、改变和塑造我们,那么我们其实并没有经历真正的改变。我们的品格依然被容易被罪恶的海啸冲毁、我们的思想依然容易被罪恶的核辐射污染。遵行上帝的话,成为上帝所使用的盐和光,去保护我们亲爱的人,去照亮我们关心的人。你是否愿意生命得到改变,成为别人的帮助?你是否察觉生命需要改变?就让我们透过这次日本的危机,让我们回想到当年的“明治维新”这个历史事件,发现到在信仰上,我们需要(一)跟随正确的学习对象,(二)拒绝只学习效法表面。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与你分享」的快乐胜过「独自拥有」马太6:24-34
上个礼拜我帮朋友拿车子去维修,顺便也要换车子的后车等灯。因为他的后车灯的外壳被我不小心撞破了。于是我问修理车的朋友,换一个外壳有多少钱。他看看那个外壳,是原装的,牌子是bosch。他告诉我这个牌子的会比较贵大概百多块钱,他建议我可以考虑用台湾牌的,因为品质接近原装牌子的品质,但是价格却只是bosch的一半,差不多4-50块钱。如果是你,你会用哪一个?我心想,既然我撞破的是bosch牌子的外壳,还是换回原装的回去好了。于是我就跟那位车厂的朋友说,就换回bosch的外壳吧。
你现在心里也许在想了,那么笨的,有4-50块钱的不用,做么要用百多块钱的?浪费钱。不止你这样想,车厂的工人也是这样不断劝我,那位工人说:倒不如把钱剩下来用在别的地方不是更好。那位工人一直劝我,其实台湾货跟原装货也是一样的,只是少了一个b•o•s•c•h这几个字在上面而已嘛。我心想,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反正两个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对我来说它的价值其实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多花钱呢?无论如何,最后我还是用原装的后车灯外壳。
当然,我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笨,有便宜的不用却用贵的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不过这也许要放在下一次,因为我对另一件事更加感到好奇的,什么事呢?
就是为什么人会那么计较一件物品的价格呢?却对物品的价值往往却表现得不在乎呢?为什么说到钱我们就那么看不开呢?或者说,我们对财富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联想,使我不禁然地想问问主耶稣他的看法如何,因此圣灵提醒我继续来查考《马太福音》,上帝是奇妙的,就在紧接着前几个星期我们所看的《马太福音》所记载关于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主耶稣继续的开始谈论到我们与财富的问题。
如果你记得上次所看的经文是在《马太福音》5:21-37的话,那么你今天应该很容易就可以翻到今天所看的经文,因为我们今天要看的是《马太福音》6:24-34。
第24节是这段经文最重要的经文,因为这节经文引发了25-34节耶稣的解释,也就是说,24节是主耶稣要我们注意的焦点。耶稣没有说,你不能有钱又事奉上帝。相反的,他说你不能事奉上帝与玛门。也就是说,上帝与玛门是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个人或投资在地上,或投资在天上,正好显示他所事奉的对象是玛门或上帝。主耶稣明显的表达,我们忠诚的对象应该永远是主或上帝。忠诚乃是表示爱,不忠诚则是恨。这里耶稣表达,没有一种中间的立场。
为了向听众们说明这个教导,耶稣在25-34节解释这些教导的含义。主耶稣在他的解释里面谈到许多次“不要忧虑”。不要忧虑什么呢?是不要忧虑没有得吃,没有得喝,没有衣服穿吗?事实上,对于当时耶稣的某些听众来说,他们的生命的确就是食物、水、和衣服。他们的生命仰赖这三项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说,没有食物或水,他们将会死亡。没有衣服,他们将赤身露体而无法得到保暖。因此香港新约教授曾思涵认为,主耶稣所提到“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吗?身体不比衣服重要吗?”这句话是其实是在教导天国的子民,不需要去忧虑生命的基本需要。
然而,我认为曾思涵的解释却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现代的印度、菲律宾或阿富汗等国家的贫民区的人来说,这句话究竟能够带给他们什么福音。试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些在战争、战乱中挣扎求存、三餐不得温饱、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人,你听到这句话,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大概会想,跟你讲这句话的人应该是痴线的,shot的,神经病。所以有很多人觉得基督教的传道人是shot的,傻的,只会讲耶稣。是的,如果我们以为主耶稣讲这句话的对象只是对那些低层阶级的穷人来说的话,也许我们就会像曾思涵教授一样,没有办法清楚的去理解主耶稣的教导。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显然的,主耶稣在说道“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不需要去烦恼应该选什么吃,选什么喝,选什么穿。能够选择就表明没有缺乏。那么25-34节的解释又在表达什么呢?
如果你注意的话,耶稣以大自然中的鸟和花的比喻,其实是拿来讽刺人在选择饮食和选择衣服装饰上面所表现出的担忧挂虑。有的人在解释这个比喻的时候常常认为那是在表达那是上帝会供应足够的饮食,因此不必为饮食挂虑。人需要劳动耕种,鸟却不需要,人需要将收成储藏起来,鸟却不需要;但是事实上依然还是有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死去的。那么耶稣为什么说“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难道你们不比它们更宝贵吗?”难道耶稣是叫我们不需要工作,等榴莲跌吗?
耶稣其实是在表达,我们因为劳碌工作,因此我们其实都拥有这些基本的需要,并不需要去挂虑烦恼吃喝什么的。因此耶稣拿小鸟来比喻其实是指,小鸟看到什么可以吃的就吃,小鸟还是被养活的下来,而且还长得很可爱,根本不需要为选择什么来吃喝而烦恼。你们为选择什么吃的喝的而烦恼,难道吃好的喝好的就能够使你们的寿命延长吗?所以我们烦恼,是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呢?哪一个好吃呢?各位吃鱼丸都有可能梗死,生命的长短岂不是上帝掌管吗?主耶稣提醒,我们从工作得到的,有得吃就吃吧,有得喝就喝吧,既然最基本的吃喝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去烦恼要选择吃什么喝什么呢?
同样的,比起穿戴华丽高贵的所罗门王,大自然中的花朵却更显得美丽有气质。这怎么说呢?为什么是所罗门王,而不是大卫,或者亚伯拉罕呢?我们知道所罗门王做王的那段期间,是以色列国最辉煌、势力最强盛的黄金时期。当然这样一位全国最尊贵的首领,他的衣服装饰肯定是最华丽贵重的。大卫的一生总的来说只是一位战士,大卫一生不停的在打战,战士并不需要华丽的衣服装饰,战士需要的是保护身体的战袍盔甲。亚伯拉罕更只是一个游牧民族,他甚至连国王都不是?
所罗门王从小就是一个太子爷,娇生惯养,细皮嫩肉,一生没有打过任何一场战。所罗门可说是超越他的列祖列宗,拥有最好最高贵的衣服装饰。但是为什么耶稣竟然说他比不上野花一朵呢?因为耶稣不是要我们去注意所罗门外在的荣美,而是他内在对上帝的信靠。《列王纪上》11:1-9记载所罗门王因为恋慕外邦女子,所罗门有妃七百,都是公主;还有嫔三百。这些妃嫔诱惑他的心。所罗门年老的时候,他的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不效法他父亲大卫诚诚实实地顺服耶和华─他的神。所以我们明白到,耶稣为什么提所罗门,却不提大卫或亚伯拉罕这些信靠上帝的人。
在主的眼中,一朵野花所绽放的气质,高过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远离上帝的人的气质。做多美的打扮,穿多高贵的服装,内心没有信靠真理的人所流露的气质连野花都比不上。比所罗门还有气质的野花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进火炉里面了,上帝还给它们这样的气质,你们虽然只是小信的人,但是你们的信心岂不比所罗门的还大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烦恼应该如何打扮呢?这里耶稣可能少说一句,自然就是美。所以不需要去烦恼到底要不要隆胸,割双眼皮,戴牙套,漂白,减肥。
不要忧虑,说:“我们该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是的,你们要知道,以色列是一个有丰富蔬菜、水果、海鲜、牲畜的地方,穷人也可以有野生水果可吃的,圣经记载施洗约翰经常吃的就是野生的蜂蜜。若是要填饱肚子,看来并不困难。什么叫做美,也许你很努力的打扮到美美,但是小心,也许一朵野花都比你美。
耶稣在这边讽刺的重点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注意的话,也许你已经发现耶稣重复了许多次“忧虑”这两个字。正是“忧虑”影响了我们对上帝的忠诚,这也就回应了第24节,不能事奉两个主的提醒。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出现烦恼该选择吃什么好的、喝什么好的、穿什么好的呢?在我们有得选的情况下不是吗?为什么有得选还会感到忧虑呢?因为不知足,不知足就让人感到不幸福。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现代的经济模式就是建立在“忧虑”之上。怎么说呢?因为忧虑拥有的不够多,所以积极的赚钱储蓄;因为忧虑财富不够支持自己享受的花费,因此产生犯罪的念头;不丹曾经是全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可是当新国王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回来上位之后,他决定引进卫星电视提供民众收看,这个时候不丹的国民幸福感指数开始直线下降。电视荧幕里面的生活方式、身体曲线与衣着服饰,都让不丹民众望梅止渴,于是不仅引发怨恨愤怒,也导致犯罪率一发不可收拾,年轻人为了要买购物频道所贩卖的东西不惜走上偷窃的道路。
不但如此,因为忧虑顾客买别人的产品不买自己的产品,因此许多企业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以低廉的价钱吸引顾客,来达到增加销售赚取利润。然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照顾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往往并不理会他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与环境污染和剥削工人等社会问题的关系,也不愿意负上责任。因此许多产品的价格其实并不能反映这个产品实际上究竟耗费了多少社会成本。举两个例子,例如汉堡包和手提电话。
麦当劳的汉堡包在生产过程里会对环境带来许多冲击。麦当劳一年所卖出的五亿五千万个Big Mac,生产过程里所使用的能源成本约两亿九千七百万美元,制造的温室气体约一百二十万吨二氧化碳。除此之外,Big Mac(当然还有其他汉堡包)还会造成水资源耗竭、土壤劣化等环境冲击,以及看不见的医疗公共卫生成本,比如来自糖尿病、心脏病等于饮食有关的疾病。这些成本完全不会反映在麦当劳的汉堡包的价格上,然而这些隐性的成本还是有人要支付。
之不过掏钱的不是麦当劳公司,而是整个社会:我们必须支付环境灾难、气候变迁导致人口迁移、医疗成本升高的成本。根据一份科学报告指出,一个售价四美元的汉堡包,如果当中的牛肉是来自由砍伐森林而开发的农场所牧养的牛只,那么所生产的汉堡包实际的成本应该是每一个二百美元。或许事实上可能超过二百美元,因为麦当劳这些公司。除了不需要支付那些隐性成本,而且他们也接受政府的津贴,若这些都包含进去,恐怕一个汉堡包的成本不止二百美元。
2009年,手机品牌Nokia公司收入一百二十七亿欧元,净利四亿九千万欧元,股票成长20%。和全球的电子公司一样(包括苹果公司),Nokia制造手机的过程使用来自非洲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矿物钶钽铁矿Coltan。刚果是长期陷入血腥冲突的非洲国家,但是他拥有全世界70%的钶钽铁矿,钶钽铁矿所提炼出来的铌(niobium)和钽(tantalum)是制造大部分手提电子装置的电容器的核心元件。
刚果的军队一边保护珍贵的钶钽铁矿资源,一边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如果你有印象,前些时候有报道关于刚果发生军人集体强奸妇女的事件,然而当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却无能为力去阻止的新闻。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养育儿女的刚果妇女,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七岁,生活在大规模强奸罪行的阴影下,收入只有男性的一半多一点,平均一年一百九十一美元。就算钶钽铁矿价格上涨,刚果人民的处境也不会有多大改善,而且当钶钽且狂价格下跌时,他们还必须在矿坑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够维持和价格上涨是同样水平的收入。钶钽铁矿现象是电子业血淋淋的成本,所以你以为你购买手机所付的价钱就能反映手机真是的价钱吗?不见得,背后同样也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性成本和血淋淋的代价。
因此各位,当你以为每个礼拜到麦当劳吃东西,手机换了一架又一架,是你在使用你选择的权利的话,请再想想看。你的享受消费其实正在助长不公不义的事继续发生。哇,有没有酱严重啊?每个人不都是一样咩?难道要我们不吃,不喝,不穿衣服咩。耶稣指出上帝其实十分愿意给我们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但是这些却不是信靠上帝的人应该注意的事,他们应当注意的是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只有这两项都成就了,这些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上帝自然会赐给那些信靠他的人。
什么是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如何成就?简单的来说上帝的子民彼此和睦,互相供应彼此的需要,这就是落实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了。因此,当信靠上帝的人愿意彼此分享,而不是只在意、和忧虑如何来满足自己的享受时,缺乏吃的喝的人得到供应,在分享之中也流露出上帝正义的气质,展现出属上帝国的子民的同心合意。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医治内心的忧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分享;改革经济压迫的情况,就是分享。
所以这正是回应了《马太福音》6:19-21节的教训,如何把财宝积蓄在天上呢?帮助有需要的人,与人分享。因为天国的工作乃是以基督的名来帮助他人,我们内心的意念将影响我们处理财富的行动,也因此我们都需要经历更新与变化。
这是否是说,耶稣不允许我们有财富?不是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教会里就不应该出现有钱人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就是耶稣最讨厌的人了。不是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是在于愿不愿意为上帝分享财富。我们不排除有最富有的人愿意捐出许多钱,例如bill gates,warren buffet,还有最近到处去派红包的大陆慈善家陈光标。但我也不排除有连一个掌声都不愿意分享的人的存在。
不要为明天忧虑,耶稣的教训是超越性的。正是因为没有人真正听他的教训,因为对自己利益的忧虑,而以利益为目标的经济模式早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他不受到以利益为目标的价值观影响。结果石油的价格被炒高,黄金的价格,甚至粮食的价格都在利益的因素下,价格不断攀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是否正走向自我灭亡的道路?是的。这样的局面是否没有扭转的可能?是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究竟耶稣的教导对跟随他的人、天国的子民、教会的一分子,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既然活在以利益,以利润,以消费为主导的世代,我们能够独善其身吗?
是的,我们几乎不可能真正做到成就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要与他人分享财富简直就是要人命。的确,也难怪主耶稣继续在《马太福音》7:13-14 说道:“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所以不要以为第七章的教训跟第六章没有关系,我们读经必须上下文一起看,才能看出当中的关系。分享的关键就在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弟兄姐妹,从《马太福音》6:24-34里我们看见,主耶稣关于财富的教训里,他并没有看轻富有,他也没有强调基督徒要贫穷;但是他指出分享的重要性,因为这乃是帮助我们离开为财富忧虑,来到上帝面前得到满足的秘诀。分享也是帮助我们认定供应我们一切的乃是上帝,而不是利益不是玛门。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不要为明天烦恼,以信心在上帝面前经历那分享的满足和喜乐。你必须踏出这一步,这不是容易的,因为这是一条窄路。
属灵操练:十一奉献
弟兄姐妹,诚如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先求上帝的过和上帝的义,意思也就是我们应当先以这个标准在世上活着。因此,彼此分享、互相帮助,看顾有需要的,正是跟随主的人的生命模式。主耶稣不在乎跟随他的人的财富所或者少,但是他在乎的是跟随他的人的生命是否是忠诚的相信上帝的供应,而愿意行出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品格。
十一奉献,并不是一个教会的条规。十一奉献乃是操练信徒去经验施比受更为有福的行动。一个人愿意在钱财上去管理,去分配出归于上帝、奉献上帝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因为在这当中,不但是要求自己去经历上帝的供应,去体验上帝真实的看顾,更是表现出他愿意将忧虑交给上帝。因为主所看重的是我们将生命中最在乎的较给他掌管,操练十一奉献,不但是一个实行上帝在旧约的命令,操练十一奉献更加是实践主耶稣要求我们彼此分享,互相帮助、彼此看顾的教导。
教会目前除了接受信徒的十一奉献,也有感恩奉献,慈善捐和宣教捐等。当教会看见有人面对需要,而教会之作所以能够去拨款帮助或者给予及时的经济协助,这都是因为弟兄姐妹愿意分享,因为弟兄姐妹愿意去操练主耶稣的教训,施比受更为有福。教会今年的宣教奉献的目标是RM4000,其实是比去年的弟兄姐妹支持缅甸福音工作的奉献数目RM7000多来得少了。因此,每2个月只收一次宣教捐,其实是十分难达成RM4000的目标的,因为这便需要一年收取六次的宣教捐,每次至少需要RM700。但是按照过去的记录,每次的慈善捐或宣教捐平均值不过是200-300的数目。
现今教会除了十一奉献,还有其他的奉献,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弟兄姐妹都愿意作出十一奉献的属灵操练。当然,忧虑是一个最主要的拦阻,因此教会看见有一些额外的需要就必须从其他的奉献来支持那些的需要。其实我是十分的盼望教会以后不需要去接受其他名称的奉献,我十分盼望以后教会只需要单单收取十一奉献就足以供应教会的财务、对外的宣教、慈善、和其他的需要。
弟兄姐妹,如果我们都愿意操练十一奉献,愿意分享去帮助那些需要的,这些穷困的人不但不再需要愁烦有没有得吃,有没有得喝,有没有得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钱财的态度也将被更新,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忧虑吃什么,喝什么,和穿什么。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就是一种事奉上帝的操练,主耶稣应许这样做的人不再忧虑。因为上帝必定赐下他们所需要的,你愿意去经历上帝的供应吗?
你现在心里也许在想了,那么笨的,有4-50块钱的不用,做么要用百多块钱的?浪费钱。不止你这样想,车厂的工人也是这样不断劝我,那位工人说:倒不如把钱剩下来用在别的地方不是更好。那位工人一直劝我,其实台湾货跟原装货也是一样的,只是少了一个b•o•s•c•h这几个字在上面而已嘛。我心想,这也不是没有道理,反正两个其实都是一样的东西,对我来说它的价值其实是一样的,为什么要多花钱呢?无论如何,最后我还是用原装的后车灯外壳。
当然,我到底需不需要这样笨,有便宜的不用却用贵的呢?这个问题其实是值得我们讨论的,不过这也许要放在下一次,因为我对另一件事更加感到好奇的,什么事呢?
就是为什么人会那么计较一件物品的价格呢?却对物品的价值往往却表现得不在乎呢?为什么说到钱我们就那么看不开呢?或者说,我们对财富的观点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样的联想,使我不禁然地想问问主耶稣他的看法如何,因此圣灵提醒我继续来查考《马太福音》,上帝是奇妙的,就在紧接着前几个星期我们所看的《马太福音》所记载关于主耶稣的登山宝训,主耶稣继续的开始谈论到我们与财富的问题。
如果你记得上次所看的经文是在《马太福音》5:21-37的话,那么你今天应该很容易就可以翻到今天所看的经文,因为我们今天要看的是《马太福音》6:24-34。
第24节是这段经文最重要的经文,因为这节经文引发了25-34节耶稣的解释,也就是说,24节是主耶稣要我们注意的焦点。耶稣没有说,你不能有钱又事奉上帝。相反的,他说你不能事奉上帝与玛门。也就是说,上帝与玛门是两个不同的目标。一个人或投资在地上,或投资在天上,正好显示他所事奉的对象是玛门或上帝。主耶稣明显的表达,我们忠诚的对象应该永远是主或上帝。忠诚乃是表示爱,不忠诚则是恨。这里耶稣表达,没有一种中间的立场。
为了向听众们说明这个教导,耶稣在25-34节解释这些教导的含义。主耶稣在他的解释里面谈到许多次“不要忧虑”。不要忧虑什么呢?是不要忧虑没有得吃,没有得喝,没有衣服穿吗?事实上,对于当时耶稣的某些听众来说,他们的生命的确就是食物、水、和衣服。他们的生命仰赖这三项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说,没有食物或水,他们将会死亡。没有衣服,他们将赤身露体而无法得到保暖。因此香港新约教授曾思涵认为,主耶稣所提到“生命不比食物重要吗?身体不比衣服重要吗?”这句话是其实是在教导天国的子民,不需要去忧虑生命的基本需要。
然而,我认为曾思涵的解释却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现代的印度、菲律宾或阿富汗等国家的贫民区的人来说,这句话究竟能够带给他们什么福音。试想想看,如果你是那些在战争、战乱中挣扎求存、三餐不得温饱、无家可归、一无所有的人,你听到这句话,你的反应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大概会想,跟你讲这句话的人应该是痴线的,shot的,神经病。所以有很多人觉得基督教的传道人是shot的,傻的,只会讲耶稣。是的,如果我们以为主耶稣讲这句话的对象只是对那些低层阶级的穷人来说的话,也许我们就会像曾思涵教授一样,没有办法清楚的去理解主耶稣的教导。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显然的,主耶稣在说道“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也不要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不需要去烦恼应该选什么吃,选什么喝,选什么穿。能够选择就表明没有缺乏。那么25-34节的解释又在表达什么呢?
如果你注意的话,耶稣以大自然中的鸟和花的比喻,其实是拿来讽刺人在选择饮食和选择衣服装饰上面所表现出的担忧挂虑。有的人在解释这个比喻的时候常常认为那是在表达那是上帝会供应足够的饮食,因此不必为饮食挂虑。人需要劳动耕种,鸟却不需要,人需要将收成储藏起来,鸟却不需要;但是事实上依然还是有鸟会因为找不到食物而死去的。那么耶稣为什么说“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们;难道你们不比它们更宝贵吗?”难道耶稣是叫我们不需要工作,等榴莲跌吗?
耶稣其实是在表达,我们因为劳碌工作,因此我们其实都拥有这些基本的需要,并不需要去挂虑烦恼吃喝什么的。因此耶稣拿小鸟来比喻其实是指,小鸟看到什么可以吃的就吃,小鸟还是被养活的下来,而且还长得很可爱,根本不需要为选择什么来吃喝而烦恼。你们为选择什么吃的喝的而烦恼,难道吃好的喝好的就能够使你们的寿命延长吗?所以我们烦恼,是麦当劳,还是肯德基呢?哪一个好吃呢?各位吃鱼丸都有可能梗死,生命的长短岂不是上帝掌管吗?主耶稣提醒,我们从工作得到的,有得吃就吃吧,有得喝就喝吧,既然最基本的吃喝都有了,为什么还要去烦恼要选择吃什么喝什么呢?
同样的,比起穿戴华丽高贵的所罗门王,大自然中的花朵却更显得美丽有气质。这怎么说呢?为什么是所罗门王,而不是大卫,或者亚伯拉罕呢?我们知道所罗门王做王的那段期间,是以色列国最辉煌、势力最强盛的黄金时期。当然这样一位全国最尊贵的首领,他的衣服装饰肯定是最华丽贵重的。大卫的一生总的来说只是一位战士,大卫一生不停的在打战,战士并不需要华丽的衣服装饰,战士需要的是保护身体的战袍盔甲。亚伯拉罕更只是一个游牧民族,他甚至连国王都不是?
所罗门王从小就是一个太子爷,娇生惯养,细皮嫩肉,一生没有打过任何一场战。所罗门可说是超越他的列祖列宗,拥有最好最高贵的衣服装饰。但是为什么耶稣竟然说他比不上野花一朵呢?因为耶稣不是要我们去注意所罗门外在的荣美,而是他内在对上帝的信靠。《列王纪上》11:1-9记载所罗门王因为恋慕外邦女子,所罗门有妃七百,都是公主;还有嫔三百。这些妃嫔诱惑他的心。所罗门年老的时候,他的妃嫔诱惑他的心去随从别神,不效法他父亲大卫诚诚实实地顺服耶和华─他的神。所以我们明白到,耶稣为什么提所罗门,却不提大卫或亚伯拉罕这些信靠上帝的人。
在主的眼中,一朵野花所绽放的气质,高过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远离上帝的人的气质。做多美的打扮,穿多高贵的服装,内心没有信靠真理的人所流露的气质连野花都比不上。比所罗门还有气质的野花野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进火炉里面了,上帝还给它们这样的气质,你们虽然只是小信的人,但是你们的信心岂不比所罗门的还大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需要烦恼应该如何打扮呢?这里耶稣可能少说一句,自然就是美。所以不需要去烦恼到底要不要隆胸,割双眼皮,戴牙套,漂白,减肥。
不要忧虑,说:“我们该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是的,你们要知道,以色列是一个有丰富蔬菜、水果、海鲜、牲畜的地方,穷人也可以有野生水果可吃的,圣经记载施洗约翰经常吃的就是野生的蜂蜜。若是要填饱肚子,看来并不困难。什么叫做美,也许你很努力的打扮到美美,但是小心,也许一朵野花都比你美。
耶稣在这边讽刺的重点究竟是什么呢?如果你注意的话,也许你已经发现耶稣重复了许多次“忧虑”这两个字。正是“忧虑”影响了我们对上帝的忠诚,这也就回应了第24节,不能事奉两个主的提醒。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出现烦恼该选择吃什么好的、喝什么好的、穿什么好的呢?在我们有得选的情况下不是吗?为什么有得选还会感到忧虑呢?因为不知足,不知足就让人感到不幸福。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现代的经济模式就是建立在“忧虑”之上。怎么说呢?因为忧虑拥有的不够多,所以积极的赚钱储蓄;因为忧虑财富不够支持自己享受的花费,因此产生犯罪的念头;不丹曾经是全世界幸福感最高的国家,可是当新国王从英国牛津大学毕业回来上位之后,他决定引进卫星电视提供民众收看,这个时候不丹的国民幸福感指数开始直线下降。电视荧幕里面的生活方式、身体曲线与衣着服饰,都让不丹民众望梅止渴,于是不仅引发怨恨愤怒,也导致犯罪率一发不可收拾,年轻人为了要买购物频道所贩卖的东西不惜走上偷窃的道路。
不但如此,因为忧虑顾客买别人的产品不买自己的产品,因此许多企业用各种方法降低成本,以低廉的价钱吸引顾客,来达到增加销售赚取利润。然而实际上,许多企业在照顾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往往并不理会他们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与环境污染和剥削工人等社会问题的关系,也不愿意负上责任。因此许多产品的价格其实并不能反映这个产品实际上究竟耗费了多少社会成本。举两个例子,例如汉堡包和手提电话。
麦当劳的汉堡包在生产过程里会对环境带来许多冲击。麦当劳一年所卖出的五亿五千万个Big Mac,生产过程里所使用的能源成本约两亿九千七百万美元,制造的温室气体约一百二十万吨二氧化碳。除此之外,Big Mac(当然还有其他汉堡包)还会造成水资源耗竭、土壤劣化等环境冲击,以及看不见的医疗公共卫生成本,比如来自糖尿病、心脏病等于饮食有关的疾病。这些成本完全不会反映在麦当劳的汉堡包的价格上,然而这些隐性的成本还是有人要支付。
之不过掏钱的不是麦当劳公司,而是整个社会:我们必须支付环境灾难、气候变迁导致人口迁移、医疗成本升高的成本。根据一份科学报告指出,一个售价四美元的汉堡包,如果当中的牛肉是来自由砍伐森林而开发的农场所牧养的牛只,那么所生产的汉堡包实际的成本应该是每一个二百美元。或许事实上可能超过二百美元,因为麦当劳这些公司。除了不需要支付那些隐性成本,而且他们也接受政府的津贴,若这些都包含进去,恐怕一个汉堡包的成本不止二百美元。
2009年,手机品牌Nokia公司收入一百二十七亿欧元,净利四亿九千万欧元,股票成长20%。和全球的电子公司一样(包括苹果公司),Nokia制造手机的过程使用来自非洲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矿物钶钽铁矿Coltan。刚果是长期陷入血腥冲突的非洲国家,但是他拥有全世界70%的钶钽铁矿,钶钽铁矿所提炼出来的铌(niobium)和钽(tantalum)是制造大部分手提电子装置的电容器的核心元件。
刚果的军队一边保护珍贵的钶钽铁矿资源,一边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如果你有印象,前些时候有报道关于刚果发生军人集体强奸妇女的事件,然而当地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却无能为力去阻止的新闻。在艰苦环境中努力养育儿女的刚果妇女,平均寿命只有四十七岁,生活在大规模强奸罪行的阴影下,收入只有男性的一半多一点,平均一年一百九十一美元。就算钶钽铁矿价格上涨,刚果人民的处境也不会有多大改善,而且当钶钽且狂价格下跌时,他们还必须在矿坑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够维持和价格上涨是同样水平的收入。钶钽铁矿现象是电子业血淋淋的成本,所以你以为你购买手机所付的价钱就能反映手机真是的价钱吗?不见得,背后同样也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隐性成本和血淋淋的代价。
因此各位,当你以为每个礼拜到麦当劳吃东西,手机换了一架又一架,是你在使用你选择的权利的话,请再想想看。你的享受消费其实正在助长不公不义的事继续发生。哇,有没有酱严重啊?每个人不都是一样咩?难道要我们不吃,不喝,不穿衣服咩。耶稣指出上帝其实十分愿意给我们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但是这些却不是信靠上帝的人应该注意的事,他们应当注意的是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只有这两项都成就了,这些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上帝自然会赐给那些信靠他的人。
什么是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如何成就?简单的来说上帝的子民彼此和睦,互相供应彼此的需要,这就是落实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了。因此,当信靠上帝的人愿意彼此分享,而不是只在意、和忧虑如何来满足自己的享受时,缺乏吃的喝的人得到供应,在分享之中也流露出上帝正义的气质,展现出属上帝国的子民的同心合意。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医治内心的忧虑的最佳方法,就是分享;改革经济压迫的情况,就是分享。
所以这正是回应了《马太福音》6:19-21节的教训,如何把财宝积蓄在天上呢?帮助有需要的人,与人分享。因为天国的工作乃是以基督的名来帮助他人,我们内心的意念将影响我们处理财富的行动,也因此我们都需要经历更新与变化。
这是否是说,耶稣不允许我们有财富?不是的,如果是那样的话教会里就不应该出现有钱人了。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就是耶稣最讨厌的人了。不是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钱,而是在于愿不愿意为上帝分享财富。我们不排除有最富有的人愿意捐出许多钱,例如bill gates,warren buffet,还有最近到处去派红包的大陆慈善家陈光标。但我也不排除有连一个掌声都不愿意分享的人的存在。
不要为明天忧虑,耶稣的教训是超越性的。正是因为没有人真正听他的教训,因为对自己利益的忧虑,而以利益为目标的经济模式早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说他不受到以利益为目标的价值观影响。结果石油的价格被炒高,黄金的价格,甚至粮食的价格都在利益的因素下,价格不断攀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是否正走向自我灭亡的道路?是的。这样的局面是否没有扭转的可能?是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究竟耶稣的教导对跟随他的人、天国的子民、教会的一分子,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既然活在以利益,以利润,以消费为主导的世代,我们能够独善其身吗?
是的,我们几乎不可能真正做到成就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要与他人分享财富简直就是要人命。的确,也难怪主耶稣继续在《马太福音》7:13-14 说道:“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所以不要以为第七章的教训跟第六章没有关系,我们读经必须上下文一起看,才能看出当中的关系。分享的关键就在于,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弟兄姐妹,从《马太福音》6:24-34里我们看见,主耶稣关于财富的教训里,他并没有看轻富有,他也没有强调基督徒要贫穷;但是他指出分享的重要性,因为这乃是帮助我们离开为财富忧虑,来到上帝面前得到满足的秘诀。分享也是帮助我们认定供应我们一切的乃是上帝,而不是利益不是玛门。每一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发生,不要为明天烦恼,以信心在上帝面前经历那分享的满足和喜乐。你必须踏出这一步,这不是容易的,因为这是一条窄路。
属灵操练:十一奉献
弟兄姐妹,诚如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先求上帝的过和上帝的义,意思也就是我们应当先以这个标准在世上活着。因此,彼此分享、互相帮助,看顾有需要的,正是跟随主的人的生命模式。主耶稣不在乎跟随他的人的财富所或者少,但是他在乎的是跟随他的人的生命是否是忠诚的相信上帝的供应,而愿意行出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品格。
十一奉献,并不是一个教会的条规。十一奉献乃是操练信徒去经验施比受更为有福的行动。一个人愿意在钱财上去管理,去分配出归于上帝、奉献上帝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因为在这当中,不但是要求自己去经历上帝的供应,去体验上帝真实的看顾,更是表现出他愿意将忧虑交给上帝。因为主所看重的是我们将生命中最在乎的较给他掌管,操练十一奉献,不但是一个实行上帝在旧约的命令,操练十一奉献更加是实践主耶稣要求我们彼此分享,互相帮助、彼此看顾的教导。
教会目前除了接受信徒的十一奉献,也有感恩奉献,慈善捐和宣教捐等。当教会看见有人面对需要,而教会之作所以能够去拨款帮助或者给予及时的经济协助,这都是因为弟兄姐妹愿意分享,因为弟兄姐妹愿意去操练主耶稣的教训,施比受更为有福。教会今年的宣教奉献的目标是RM4000,其实是比去年的弟兄姐妹支持缅甸福音工作的奉献数目RM7000多来得少了。因此,每2个月只收一次宣教捐,其实是十分难达成RM4000的目标的,因为这便需要一年收取六次的宣教捐,每次至少需要RM700。但是按照过去的记录,每次的慈善捐或宣教捐平均值不过是200-300的数目。
现今教会除了十一奉献,还有其他的奉献,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弟兄姐妹都愿意作出十一奉献的属灵操练。当然,忧虑是一个最主要的拦阻,因此教会看见有一些额外的需要就必须从其他的奉献来支持那些的需要。其实我是十分的盼望教会以后不需要去接受其他名称的奉献,我十分盼望以后教会只需要单单收取十一奉献就足以供应教会的财务、对外的宣教、慈善、和其他的需要。
弟兄姐妹,如果我们都愿意操练十一奉献,愿意分享去帮助那些需要的,这些穷困的人不但不再需要愁烦有没有得吃,有没有得喝,有没有得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钱财的态度也将被更新,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再需要忧虑吃什么,喝什么,和穿什么。与有需要的人分享就是一种事奉上帝的操练,主耶稣应许这样做的人不再忧虑。因为上帝必定赐下他们所需要的,你愿意去经历上帝的供应吗?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