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耶稣天国比喻的呼召(太19:16 - 20:16)

引言 有一只小骆驼抬很好奇的问骆驼妈妈:“妈咪,我们的眼睫毛为什么那么长呢?”骆驼妈咪说:“长长的睫毛可以挡住风沙,使我们在风暴中还能分辨出正确的方向。”小骆驼接着问:“我们的背那么驼,又是为什么呢?我觉得好难看喔!”骆驼妈咪回答:“这叫驼峰,可别嫌它长得丑。这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藏,可以帮助我们储存大量的水和养分,让我们在沙漠里可以忍受十几天没有水没有食物的处境。”小骆驼又问:“那我们的脚掌为什么那么厚呢?”骆驼妈咪回答:“这可以让我们重重的身体不至于陷在软软的沙子里,使我们可以长途跋涉。”小骆驼高兴地说道:“妈咪,原来我们这么有用啊!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呆在动物园里,不在沙漠呢?” 骆驼,对于中东一带地方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从古代到现今,骆驼可说是中东沙漠地带主要的交通工具,载运人以及货物穿越沙漠。在圣经中,耶稣曾经在比喻里面提及骆驼这种动物。但是耶稣的比喻不是要向我们介绍骆驼为什么有长长的眼睫毛、高高的驼峰以及厚厚的脚掌等等。耶稣的那个比喻——“有钱人今天过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相信是大家很熟悉的,因为这个比喻同时记载在三卷福音书里。《马太福音》第十九章16-30,《马可福音》第十章17-31,以及《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30。今早我们要一同来看《马太福音》的记载,然而我们会看比较长的经文,也就是从《马太福音》19:16-20:16。在这段经文里,我们将看见一位有钱人来询问耶稣关于如何得到永生的问题,以及门徒对耶稣询问谁才能够进天国的问题。从问题所引发关于天国的讨论,耶稣给了我们两个比喻的教导,而这都引导我们去认识天国与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今早我们要来理解,在这段经文中耶稣所要带给我们三个层面的教导: 1,有钱的人是很难进天国的比喻,表达什么意思? 2,天国的主人如何接待为主名而付出的人? 3,耶稣透过这个天国的比喻对我们有怎样的呼召? 摆脱安逸,迎向挑战 在这段经文中描述有一位年轻的有钱人来问耶稣,他应该做什么善事,才可以得到永生。首先,耶稣没有正面的回答他,耶稣反而是先反问他,为什么来问耶稣关于善的事?然后指出只有独一的上帝是善的,因此要得永生就应当遵守独一上帝所吩咐的诫命。耶稣的反问和回答很妙,他兜了一个圈子表明他自己就是那唯一能够被称为善的,也就是他间接宣告自己的身份。而青年有钱人似乎也认同这点,因此他继续问下去当守的诫命有哪些?耶稣回答:‘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供;当孝敬父母,当爱人如己’。 耶稣的回答是取自上帝颁布的十条诫命中的五条诫命,你能指出这些诫命分别是十诫中的第几诫吗?6,7,8,9,5(当爱人如己不是诫命中的一条,但却是这5条诫命的总纲。)有钱的青年人回答,这些他都遵守了,他的生活实践爱人的诫命,看来这位有钱人应该是品行良好的人。 那么十诫中的另外五条诫命的总纲又是什么呢?你大概想到了——爱神。(所以十诫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教会的主题就是十诫的总纲,但是为什么我们没有把十诫摆放出来,提醒我们大家呢?你问第十条:“不可贪婪”和爱上帝有什么关系呢?你没听过,贪婪等于拜偶像吗?你没听过不可事奉地又事奉玛门吗?)事实上要遵守上帝的十条诫命中爱人的五条诫命,对于一个处在物质生活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不需要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的有钱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可是这位有钱的年轻人偏偏不能够满足于作一个品行良好的好人而已,他希望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为上帝而活的信仰生命”究竟是怎样一回事,他希望认识怎样才算是真正的爱上帝?怎样才能真正的享有永生。 耶稣看出这个人有追求的心,因此在马可福音的记载中,耶稣听了他的回答后,「耶稣看着他,就爱他。」这表示耶稣欣赏他不满足于宗教要求他做好人而已,耶稣欣赏他对真正的永生的渴慕和追求,耶稣欣赏他是懂得不断反省自己的生命希望能够成为完全的人的那份心,当然耶稣应该也欣赏他来找对了对象人问对的问题。然而,从经文后来的发展,你或许会说这个有钱人真是吃饱得空没事做,如果他不来问,那还好,他还可以开开心心地过着无忧无虑的有钱人生活。偏偏他跑来问耶稣关于永生的事。结果,有钱人对耶稣的回答难以接受,反而忧忧愁愁不开心地走开了。 耶稣怎样回答他的问题,耶稣说「如果你想要完全,就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你就必定有财宝在天上,而且你要来跟从我。」耶稣挑战有钱人离开安稳的地带,进入一个充满挑战的状态。耶稣挑战这位在物质生活无忧无虑的有钱人为生命寻找一个新的目标,不是赚更多钱,不是建更大的房子,而是将所有的拿去照顾穷人、孤儿、寡妇。耶稣看出这年轻人的物质生活富足安逸,但是在属灵生命及爱上帝方面是十分贫乏。因此,耶稣挑战他,需要踏出安逸的生活圈子,重新在实践爱上帝方面去寻找人生的新目标和价值。经文记载有钱的人听了过后忧忧愁愁地走了,他不愿意改变他的生活方式,他不愿意从安逸的生活里踏出来,他不愿意接受永生上帝给他人生的挑战,他情愿流连在一层不变,安稳、无忧无虑的生活里面。金钱以及安稳的生活成了他的上帝。他可以是一个爱人的好人,但他却无法以上帝作为生命的主,接受改变的挑战。这个本来得到耶稣欣赏的年轻又有钱的青年人,后来却成了耶稣眼中可悲的人。就在这时,耶稣说出了这样一个比喻:“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 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的眼还要难。那是什么意思?如何解释骆驼穿过针的眼的意思呢?香港新约学者,鲍维均博士指出在过去的传统中,解经家怎样从三个角度来理解这个比喻: (一) 有解经家认为,有抄本以“绳索(kamilon)”取代“骆驼(kamelon)”。这样的话,耶稣只是在描述一件困难,但并非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是,这读文缺乏重要抄本的支持。 (二) 有学者认为“针的眼(trematos belones)”指的是一间房屋的小门,骆驼如果不卸下它背上的货物,就不能经过这门进入屋内。但是,古代文献却没有以“针的眼”去描述房子的小门。 (三) 也有学者将“针的眼”解释为耶路撒冷的城门,可是,这解释也没有任何历史根据。 我们或者可以这么说无论是采用那一个解释,都能将这个难以理解的比喻解释通顺,但是,它们问题却在于它减轻了耶稣这教训的严格程度。我们姑且不论究竟哪一个解释更加合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耶稣以一个不可能发生的景象去说明,要求一个生活在安逸日子中的人,从富足安稳的生活状态,转变成一个不明朗、前途充满未知挑战的生活状态简直是难如登天。这也就提醒了我们一点,事实上经文中有钱人的忧虑,也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忧虑,如何保持三餐温饱、如何确保物质生活不缺乏的安稳生活持续下去,那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第一考量。因此,我们害怕金融风暴的来临,我们害怕失业的浪潮冲击我们,我们害怕稳定的饭碗一夕之间没有了,我们害怕因为经济损失而导致生活方式要改变。其实,最根本来看,我们害怕面对挑战。是的,耶稣指的是要求我们不要只想过安逸的生活,反而是要为上帝的缘故,勇敢的从舒适的角落里踏出来,加入富有挑战性的福音工作里头。你愿意为主的名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吗?从只为自己而活,转变成为主而活呢?将金钱财富的运用,从只为自己的享受,转变为奉献金钱当作帮助别人的工具吗?你愿意从安稳舒适的生活里,踏出来,为上帝而接受挑战吗? 面对上帝的挑战,有钱的年轻人忧忧愁愁地走开了,他的忧虑阻挡了他对耶稣的应许有任何的好奇和热情。耶稣应许他“顺服上帝的诫命,将有财报积存在天上。”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个应许听进去,因为他感受不到上帝的权能,他那个唯我独尊的心态使他无法体会到,我们需要用信心完全的信靠顺服上帝的主权。因此,不要误会,“有钱人难以进天国”这句话并不是在宣扬一种宿命论。指凡是有钱人都不可能进天国,只有穷人才有资格进天国。不是的,天国并不是以钱财的多少来衡量谁才有资格进入。耶稣提醒,我们要改变生命态度,愿意尊主为大,走出自己的堡垒,信靠上帝的带领,接受天国的挑战。 当然,耶稣这个“有钱人进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比喻,难免会造成人有所误会。事实上,不只是我们误会了,甚至连耶稣的门徒也误解了。因此,他们听了耶稣的比喻之后,他们有很大的反应。什么!连这个有钱的好人都不能进天国,那么我们这些一文不值的小人物,还有可能吗?那么似乎没有什么人有资格进天国,得救了。耶稣的回答很奇特,他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却凡事都能。”耶稣提醒我们,人的功劳不能决定我们是否得救,这些全在乎上帝的主权。是的,在人的理解来看,有付出,有回报,那是很合理的事情。门徒同样也这样看待,他们认为他们的付出应该要有所回报。但那是一种因果论的想法,有因必有果。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是这却形成上帝必须听命于这种因果循环的规定,上帝不能拒绝有付出的人所要求的回报,上帝变成一个与民间偶像没有两样的神明,我拿烧猪水果拜你,我付出了,你就要给我回报。这是很危险的想法。因此,马太福音在第二十章,提到耶稣所说的另一个关于葡萄园工人的比喻,正是回应门徒将信徒与上帝的关系,当作一种雇主与工人之间,用劳力换酬劳的交易性关系的那种错误想法。这样的错误想法将导致我们不再敬畏上帝的主权,也导致我们不再对这个信仰保持热情。因为,你以为做多少就得多少,奉献多少就得回多少。这种想法将拦阻我们为主做大事,拦阻我们为天国的奖赏而努力不懈。因此,当你愿意为主而改变时,千万记得,虽然你付出了,但是依然要顺服上帝的主权,以及保持对天国奖赏的热情心志。 顺服上主,热情不懈 在马太福音耶稣讲了骆驼穿过针眼的比喻之后,门徒询问耶稣那么谁能进天国呢?耶稣回答,决定谁能进天国是上帝的权柄。当时,耶稣的回答事实上并没有谁听得明白,所以彼得才会继续问以下的问题:“我们已经舍弃一切跟从了你,我们会得到什么呢?”门徒的心理和一般人的想法是一样的,我既然付出了,就应当得到回报。没错,耶稣并没有说为主名付出的人将白费一切的付出,事实上耶稣也应许他们将得到百倍的奖赏,不单如此还外加“永生”这个bonus。能为主的名放下一些钱财的人,其实说起来算是相当不错的了。更何况为主舍去一切的人,更加是难能可贵的。百倍的奖赏,你为我撇下一间房屋,将来你必得着一百间房屋作回报。这听起来,很划算。再接下来,兄弟,姐妹,父母,儿女等等,你就要开始抓头了。我撇下的是经常欺负我的兄弟姐妹,我撇下的是经常在家里使用暴力的父母,我撇下的是不停话惹是生非的儿女,难道上帝要给我百倍这样的兄弟姐妹,父母儿女吗?一个我都吃不消了,何况百倍呢?所以你发现,耶稣说为主的名而撇下这些的必得着百倍,不是数量上的百倍。耶稣乃是指出上帝给与的奖赏所包含的喜悦是百倍的。 我们只知道奖赏是肯定有的,但是是什么奖赏,那是一个谜。圣诞节,小朋友最喜欢的是拆礼物,不但是因为有礼物,更是因为能够有期待。他看到那边有礼物,他明明知道那将会是属于他的,他很高兴开心,但是他不知道里面的是什么,那更加强了他对礼物的喜爱,很期待,很想快点揭开谜底。所以还没有到拆开礼物的时候,你会看见小朋友手里拿着礼物,对着礼物傻笑,你知道他当时的心情很喜悦。因此当耶稣说“凡为我的名撇下房屋、兄弟、姊妹、父母、儿女或田地的,他必得着百倍,并且承受永生。”所以耶稣说的奖赏,并不是东西在数量上百倍的回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奖赏是什么呢?不知道。但是肯定那将是带给我们百倍的喜悦。奖赏的目的就是要鼓励和肯定得奖的人,因此,上帝给予的百倍奖赏,肯定的也就带来百倍的喜悦。所以,一个为主的名,而愿意摆上时间、才干、金钱的人,上帝应许他将得到百倍的回报。什么回报?不知道,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物,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喜悦的程度将是比原来所付出的百倍以上。 你这时心里在想了,不知道什么奖赏,好像很说不过去叻。但是当我说所有的人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你就在想,都一样的,不用太努力付出的啦,反正都一样的。这种想法正好跟《马太福音》第20章,耶稣的另一个比喻中的工人所想的一样。比喻中的工人,原来是失业的一群人,但是雇主可怜他们,安排工作给他们做,并且有酬劳。这原来是很好的一件美事,但是做在搞不清楚状况的人的身上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的争议辩论的。就像比喻中的四批工人,分别是早上9点开始做工的,中午、下午三点及下午五点开始做工的。当家主给工钱的时候,最早开工的埋怨家主不公平。事实上,我们发现工人的埋怨是很合理的,如果是你,你大概也一样不服气。但是,家主的回答也不得不让你心服口服,因为这个交易是之前大家讲好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这样看待那些在教会服事多,和服事少的人呢?你可能就在祷告了,我多么希望我就是那下午五点才开工的人。做少少,但是得到的跟做多多的一样。这样的想法可能都是一般人对这个比喻的误解,事实上,这个比喻并不是在谈论得多少的事情,而是在指明只有天国的主人拥有决定给谁奖赏,给多少奖赏的权柄。 是的,上帝拥有最高的权柄,我们理当顺服。但是耶稣同时却也应许,愿意为主的名改变自己,放下自己而跟随主的人,将来必得到百倍的奖赏。因此,我们在顺服的上帝的主权的同时,却依然能够继续为那不知是什么的百倍奖赏而保持对服事的热情。然而,在顺服当中同时又勇于挑战服事的极限,这样的高超境界却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为什么呢?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我们和经文中的有钱人以及门徒一样,我们缺乏想象力,以及缺乏保持对生命的热情,对信仰的热情。缺乏想象力,我们不再期待将来的奖赏,因此我们不打算委身顺服。缺乏热情,我们将不会为人生奋斗,为信仰真理奋斗,为主的名奋斗。现代有太多这样的人,搞不清楚状况,不明白为什么而活,因此许多人愤世嫉俗,挑战权威,为什么?为的是自己想要自由放任,这种心态不单出现在进入叛逆期的年轻人身上,这在成年人的身上也很普遍。不顺服,但同时却又对生命,对服事上帝失去热情,那实在是很可悲的事。或许我们应该向贝多芬学习,在顺服中,却又对服事上帝以及生命保持热情。 在一八二二年,贝多芬正在指挥一部歌剧《费德里奥》演出到一半的时候,观众发现乐队和歌手根本不协调,可是贝多芬竟然没有发现,仍然继续指挥。结果本来应该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歌剧,逐渐变成了噪音。观众开始在台下窃窃私语。后来,贝多芬发现情况不对,他让乐队和歌手重来,但情况反而更糟。最后,人们忍无可忍,在台下开始大骂起来。可是贝多芬根本听不到观众在说什么,但是从观众的神情来看,他明白了。这一天,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完全耳聋了,他的耳朵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听不见也就代表他的艺术生涯已经完了。从此以后,所有的人都不再认为贝多芬在音乐上会有什么作为了。 二十年后,1842年5月7日,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的音乐大厅上演了。这首曲子是他在完全耳聋的情况下写成的。《第九交响曲》的第四章《欢乐颂》,可说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交响乐章。当时他坐在乐队中,他已经无法担任指挥,演出结束时,掌声雷动,他都没有听到。《欢乐颂》乃是歌颂上帝的一首乐曲,歌词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席勒所写,歌颂上帝的慈爱。事实上,基督徒对《欢乐颂》的音乐应该不会感到陌生,那时我们在崇拜是常常会唱的。(音乐是这样哼的……)经过种种苦难的磨砺,贝多芬完成了世界音乐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什么影响贝多芬能够如此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和奋斗呢?贝多芬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服侍人的机会,我们是否能效法耶稣,不顾别人的嘲笑,真心诚意地去服侍人,学会在服侍人的过程中体验主的大爱;并在服侍人的事上,学会服侍主。”贝多芬没有在失去听觉的情况下丧失对生命、对音乐的热情,贝多芬没有在失去听力的情况下丧失对服事主的热情。失去听觉,那是难以接受的事实,贝多芬顺服了。但是他保持热情的心态,帮助他完成了最辉煌的交响乐乐章。几百年后的今天,贝多芬的音乐依然是古典交响乐中的经典,他有得到奖赏吗?或许当年他因为这《第九交响曲》得到了丰富的酬劳,但是后代的人却将因为这位既顺服上帝,却又保持对服事上帝保持热情的音乐家的贡献而纪念他。他的奖赏有百倍吗?我想已经超过百倍了。是的,天国的主人将以超出我们意料以外的奖赏,来接待凡为主名为而付出的人。 承先启后,信仰传承 既然这段经文已经表达出,跟随主的人应当准备好愿意为主而改变自己去付出的心志,同时在付出中顺服上帝的主权,却保持服事上帝的热情,这两大重点,那么为什么耶稣在讲完这两段比喻后都要加上这一句谜语呢?第一个谜语“然而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以及第二个谜语“因此,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耶稣究竟在卖什么关子?事实上,你留心的话你会发现这是在进一步提醒我们关于信徒与天国服事之间的关系。你发现,首先耶稣指出“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然后耶稣再指出“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这好像是两个人一直在对换位置,形成一个无聊愚蠢的画面。然而,这样的理解却有误会了耶稣的教训,事实上,耶稣的这个提醒乃是在指明服事天国的人是源源不绝的,之前摆上的,将要退下,后面的将要上来,这样一直不断地迈进。这让我们明白到,耶稣不愿意门徒以为自己的付出最终将换来最大的地位。因为后来的将接替前者的工作,没有一个服事主的人是不能被取代的。这就让我们发现,上帝国的服事,教会的服事,是不断有人在做信仰传承的工作。人无法,也绝对不能拦阻领袖的兴起,因为上帝将为自己的事工兴起新一代的领袖。 然而,许多人的心里总是或多或少存着一种螃蟹心态,什么是螃蟹心态?人们在河边捕抓螃蟹,背后会背一个箩,当抓到螃蟹以后,他们就把螃蟹丢进去。不过,很奇怪的是,很少人会在抓了螃蟹以后给箩盖上盖子。岸边的人看了,就好心地提醒他们说:赶快给箩盖上盖子吧!你们难道不怕抓来的螃蟹跑掉吗?那些捕抓螃蟹的人听了人们的问话,全都笑了,说:“没关系,箩可以不盖。要是有螃蟹想要爬出来,别的螃蟹也会把它钳住,结果谁都跑不了。”是的,人们心里或多或少都会认为自己不行的别人也不行。因此,你很少会听到人说鼓励的话。然而那时能够改变的,鼓励人能够被操练的。当耶稣提出这个“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的谜语时,谜底不单是指出人才是源源不绝的,而且之前退下的不应拉住那要迈进一步的,反而是要帮助他,推他一把,让他向前迈进。可见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表明在上帝的国里,前人应当辅助后人,以至于天国乃是出在一个动态的状态,而不是死静且聊无生气的境地。 因此,亲爱的弟兄姐妹,耶稣透过这两个关于天国的比喻,隐含这对我们这样的呼召,那就是: 1,预备改变自己,踏出安稳舒适的生活圈,为主付出。 2,在付出当中顺服主的权柄,但却保持热情的心志。 3,传承使命,栽培新人,发展圣工。 当教会即将进行长执改选,当教会即将迈向一个新的里程前进的时候,弟兄姐妹,你预备好了吗?你愿意接受耶稣透过天国比喻对你的呼召吗?你敢接受挑战吗?你效法的对象是忧忧愁愁的有钱人,或幼稚的门徒,还是舍弃天上荣华、降卑为人的主耶稣基督?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