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彼得前书1:3-9)

最近我母亲跟我提起关于她的侄儿,我舅舅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表哥的一些事。我母亲的这个侄儿最近因为精神有问题闯祸,被警察抓走,过后被送去医院检查精神状况,证实精神的确是有问题。最后被家人送进batu pahat的收容所去了。在分享关于我这个表哥的事情中,我母亲提到她这个侄儿小的时候是正常活泼可爱,他小的时候我母亲也看着他长大。一般人来说,成年的阶段是成家立业,并且为未来美好生活去打拼的阶段,可是我母亲这个侄儿却变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的人。想起他小时那个正常活泼的样子,现在竟然变成如此的地步,老人家讲到这里,难免心里哀伤流泪哭泣。母亲无奈地说,这也许是人生难以避开的苦难,是她这个侄儿的命。

虽然,我不会将人生中愁苦的事情看成是一种宿命,但是我却没有办法不去挣扎为什么生命中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苦难的临到。打开报纸,看见刚出世的婴孩,心脏外露,不止婴孩要承受痛苦,父母的内心也有说不出的哀痛。最后,小生命还是留不住,结束了短暂的人生,对小孩,对父母,这究竟是祸还是福?再看看利比亚的动荡局势,有消息流传,支持卡达菲的政府军和雇佣兵强暴反对派地区的妇女,有的甚至连8岁的女孩都不放过。为什么这些残忍的事情要发生在这些女性的身上?地震海啸,造成日本福岛许多人家破人亡,不但如此,还要面对核辐射的灾难,人们心中不免在问,为什么福岛的人要遭遇这种浩劫?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在人生的一个阶段里会面对不同程度的苦痛的事情,苦难的来临是不分基督徒或非基督徒的。然而,不断强调所信靠的是一位复活的主得胜的王的基督教信仰,在苦难面前,又如何指引基督徒去面对生命之中的哀伤呢?基督徒面对苦难,往往有两种反应,积极或消极。然而,弟兄姐妹。圣经是否给了我们怎样的安慰和鼓励,让我们在苦难中更认识上帝以及更清楚我们应当如何在这世上生活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彼得前书》1:3-9。
在主后六十四年七月十九日,罗马发生大火,大火焚烧三天三夜后,才被扑灭。根据罗马史学家塔西图(Tacitus)的记述,市民都知道尼禄王是这场大火的主谋,因为他想重建罗马。当市民群情汹涌,要找尼禄算账的时候,尼禄惟有嫁祸于基督徒,以他们为代罪羔羊,因为在当时异教人士的眼里,基督教的信仰是破坏家庭关系;相信世界末日就要降临,一切要被火焚烧;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说是吃人的肉和喝人的血;加上他们对帝国的效忠不能信赖,所以把基督徒与大火牵连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从此,罗马政权就名正言顺地逼害基督教徒。在塔西图的笔下,尼罗王用酷刑对付信徒,如把他们梆在木柱上,点火燃烧,作为花园里的灯柱;将他们缝包在兽皮内,任由饿狼撕咬。逼害虽然很快的从耶路撒冷蔓延到帝国各个角落,但还没有到“血洗”的地步。有人说,彼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信给小亚细亚的五个省份,他以主的榜样,安慰和坚固那里的信徒。然而,事实上,在新约时代,罗马政府很少直接逼迫基督徒,就算有,也是因为针对犹太人或犹太教徒,而牵连基督徒。无论如何,彼得前书的目的,的确是在鼓励当时的基督徒在一个新生命,旧处境的情况下继续坚忍到底。

也就是说,虽然基督徒信了主之后有了新的生命,在复活的主里面有新的生命。可是不要忘记,环境可能并没有转变,还是旧的环境,所要面对的生活问题还会出现。有时候,问题甚至比信主之前还来得大和艰苦。为什么信主后反而会遭遇更大的困难?如果上帝真的是大能的上帝,为什么他不阻止坏事的发生呢?这是许多人常常问的问题,也是许多人常常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苦难呢?往往我们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积极的,另一个是消极的。从彼得前书1:3-9,这段经文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以积极的角度去看逼迫和苦难,他认为那是为了锻炼和试验我们的信心。什么信心呢?就是相信在基督里有救恩的信心。彼得前书似乎要让读者明白到一件事情,苦难的发生不是要令人崩溃,却是要锻炼人生。
首先,作者指出上帝透过耶稣基督的复活使我们信靠他的人,被重生,而且有永生的盼望。什么是重生了我们?也就是,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虽然旧的身体还在,但生命的素质已经改变,心态已经改变了。是的,身体还是旧的,是会老去、败坏、衰残的。然而,作者却说出了上帝给了信靠基督的人一个极奥秘的盼望,那就是一个不需要再次经历朽坏、玷污、衰残的永活的盼望。作者用了“基业”,这个字来形容这个永活的盼望,什么是“基业”?它的原文的意思就是儿子承受父亲的产业,也就是在基督里我们成了上帝的后嗣,是上帝的儿女。如此一来,我们需要注目在上帝永恒儿女的身份和生命上,将心态扭转更新,不让困难打到我们,好叫我们的生命继续保持活泼积极。

是的,弟兄姐妹。永恒的基业,就是好像复活的主耶稣基督那样,拥有永恒不再死的身体、生命。然而,弟兄姐妹,我们要了解。这个从旧的身体、生命,转变成不会朽坏、不被玷污、不再衰残的永活生命,将要在末世的时候完成。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到,那些因信靠耶稣基督而蒙受上帝能力保守的基督徒,这种转变乃是一个过程,我们目前是处在一种已然未然(already but not yet)的状态。

怎么说是已然未然呢?不错,信耶稣是立刻得着救恩,就如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10说道:“我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但毕竟我们还有肉身,还有受到老我的限制;但末世基督再来的时候,一切就改观了,连我们的身体都要得救赎、改变,得着实实在在的永生。在这样的恩典下,《彼得前书》的作者呼吁读者要感恩,而且要喜乐!可是,作者没有忘记当时读这封信的基督徒的处境,他们正处在艰难的环境里面,罗马政府的搅扰、逼迫,犹太教或者其他宗教的骚扰和对抗,基督徒的生活过得并不容易,甚至是困难重重。然而,彼得前书的作者却告诉读者,这些乃是信心的考验,是暂时的。
我想也许那些正在遭遇苦难的读者,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大概会不服气,什么考验,什么暂时的,给你试试看啦,看你讲得这么容易。是的,弟兄姐妹,不容易,亲身经历无法治疗的病痛,心理肉体被别人伤害,灾难人祸一一临到自己的头上,怎么可能轻松的说这只是暂时的,只是考验呢?这样说简直就是在落井下石。然而,亲爱的弟兄姐妹,彼得前书的作者并没有忽略读者的感受,因为他确实清楚这是十分难过的过程。但是,不要忘记,他在前面提醒了读者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我们都是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在这里“保守”是一个军事用语,意思是大能的上帝好像武装的士兵保护守卫那些信靠复活的耶稣基督的人,使他们不致于在患难中自卑自怜,失去信心,失去盼望。

所以,当我们的确遭遇患难、苦难时,我们千万不要一个人自己默默地去承担伤痛,让上帝来承担,让上帝来保守你的心。也就是说,你应当去向上帝诉说、去向上帝抱怨、去向上帝申诉,让上帝陪伴你走过这场困境。作者将经过困难的信心形容成比金子更加宝贵。最近美金的价值越来越低,黄金的价值却越来越高,但是你的信心的价值要比黄金的价值更高,你的信心是无价的,是比经过火炼过的金子更宝贵的。

“1991年10月,一场大火摧毁了加州奥克兰附近2500户住家,当撤离的屋主回来,翻动焦黑的瓦砾时,他们发现所有的财产都已变成灰烬。然而,有对父女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瓷兔,他们很惊讶,那么脆弱的小东西竟然完好无缺,其他的受灾户也陆续找到经受住这场毁灭性大火考验的瓶子、瓷器等。灾后的第一个主日,一位当地的牧师带来一个完好的花瓶,那是在他家中能找到的唯一物品,他问教会的成员:‘你们知道为什么我家里的一切都成了灰烬,而它却完好无损吗?’接着他自己回答了问题:‘因为它以前曾被火烧过一次。’受苦是试炼,严厉的试炼可能很痛苦,但是相信它以后却能成为我们的祝福。所以作者说,信心经过试验的基督徒,将要必要得到复活的主耶稣的称赞、荣耀和尊贵。

其实,有时我们必须承认一点,跟正在面临困难中的人讲道理往往是会弄巧反拙的。就算是圣经的道理,也未必能说服人。但我们的用意不是要说服对方,其实我们也只是内心盼望对方能够走出哀伤。因为,我们的确相信复活的主耶稣基督并没有掩面不顾那些相信和跟随他的人。只是我们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痛苦的事情竟然会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因此当彼得前世1:3-9告诉我们,那些是信心的试炼、考验,是我们在救恩已然完成和未然完成之间,难免要经过的阶段,或者就给我们明白到,信仰是一个旅程,我们都还在天路旅程之中的旅客,正前往目的地。而我们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回应苦难,还是要用消极的态度回应苦难,我想上帝容许我们去作出选择。只是,在这之前上帝早已经从彼得前书这段经文指出积极的态度的可贵性,就是在信心当中,经历将来生命得到更新,灵魂得救的果效。我们也许无法控制身体的朽坏,或者像我那位表哥那样遗传性精神失常,这些无可挽回的我们控制不到了,但是在可以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够决定是否要保持我们内心生命的新鲜度,活泼度。

在美国的东北部捕鳕鱼成为利润庞大的生意,全美国的鳕鱼市场正欣欣向荣。开始的时候,这些生意人发现在运输上有困难,首先是,他们就像处理其他鱼类一样冰冻这些鳕鱼,并把它们运送到全国各地。但不知为何,鳕鱼冰冻之后,新鲜味就消失了。所以,这些生意人就决定把这些鳕鱼用装了新鲜海水的巨型鱼缸装着。他们认为,这可以解决问题并使鳕鱼保持新鲜,但让他们大失所望的是,这种方法只让事情更糟。因为鳕鱼在鱼缸中无法活动,他们变得软趴趴的,因此再次失去了美味。有一天,有人决定把一些鲶鱼和鳕鱼一起放在鱼缸里。鲶鱼是鳕鱼的天敌,所以鳕鱼在鱼缸里运送全国各地时,鳕鱼就必须保持警戒并保持机警,以防备鲶鱼,奇怪的是,当鱼缸送到目的地时,里面的鳕鱼就像还在原产地般那样新鲜美味。
就像鲶鱼一样,也许苦难的出现是为了挑战你,去加强你,去锻炼你,让你保持新鲜,让你保持生气蓬勃与不断成长。当然有时候,你也许会觉得,放在鱼缸中的根本是条大白鲨而非只是只鲶鱼,但是,别放弃,别半途而废。相反地,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仗。一只老鹰若不克服空气阻力,就无法翱翔天际。一艘船若没有水的阻力,就无法浮在水面上。而你我如果没有地心引力,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于地面。
或许我们人类的天性就是希望每件事情都要顺顺利利。遗憾的是,要使身心与灵命长大成熟并没有容易的方法,你只得下定决心并与上帝同工,就如同圣经所说的:做成你们得救的功夫。得救不是只有一次的祷告,那是持续与上帝同工,保持良好的态度,不断争战直到你得胜。

有些大黄蜂会被拿来做无重力空间的测试。与人相似,大黄蜂到处轻飘,甚至用不着他们的翅膀。他们看来在这种没有挣扎、没有工作与没有困境的无重力环境中,生气勃勃,但三天后,所有的大黄蜂全死了。这个实验的结论就是:他们享受无重力,但他们无法存活。蜜蜂永远无法不用他们的翅膀,也无法不经任何阻碍而存活。同样地,你我也绝对不是为了只关在温室中而被造。

上帝从未应许我们会没有考验。事实上,他说的刚好相反,他说:因此,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当你正在经历生命中的困苦,要知道上帝正在炼净你,抹去你的菱角。要坚固站立并打这场美好的信心之战,上帝呼召我们每一个人成为赢家,而你已注定得胜,如果你与上帝同工并保持良好态度,那么无论面对什么,圣经都说万事互相效力——不只是生命中的好事,而是所有事,要叫你得益处。

一名女儿向父亲抱怨生活艰难,解决了一个问题另一个又出现。已厌倦日日在生活线上挣扎和战斗的她,不知如何是好,想要放弃。做厨师的父亲,于是把女儿带到厨房,然后烧了三鍋开水,再把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各放入锅中。父亲过后要她“感觉”一下萝卜,女儿摸了,发现萝卜变软了。在父亲的指示下,她也剥开鸡蛋,还品尝香浓的咖啡,问父亲到底想说些什么。父亲解释,这三样东西同处在沸水翻滚的逆境中,却有着不同的反应。原本是坚硬、刚强、不妥协的萝卜,在沸水中煮了一阵后软化了下来,变得软弱。易碎的鸡蛋,却靠微薄的外壳保护内在的液体,在沸水翻滚下变硬了。但咖啡豆却是最独特的,在沸水里中煮了一阵后,它改变了水质,使水变成可口的咖啡。父亲最后问女儿:你是什么?面临逆境时,你怎样回应?
同样的,在面临迫害苦难的时候,你是什么?要怎样回应?

属灵操练:寻找自己的属灵伙伴
(传道书4:9-10)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因为二人劳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没有人扶起他来,这人就有祸了!
从我们归信基督的时刻起,我们就成了天路客旅。我们在世上成了寄居的,我们开始向着我们的标杆——耶稣基督,奔跑。然而,天路艰险、困难重重,天路客旅们常面临种种试探、苦难和考验。有时,我们会软弱,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跌倒,这个时候,我们多么需要一双有力的手把我们扶起!神就是那双宽厚的手!他常亲自扶持我们,但也有时,他会藉着其他的同路人来帮助我们,他们,就是我们的属灵伙伴。
可是,谁是我们的属灵伙伴?属灵伙伴就是神所赐给我们,在我们身边的弟兄姐妹。神把我们放在一个属灵的大家庭中,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能彼此学习,相互鼓励,追求属灵的成长。寻找成熟、值得你信任、关系亲密的基督徒,一两位不用多,并且是愿意彼此虚心受教、平等相待、坦诚劝戒、互相代祷,最重要是懂得守住秘密的人,最好是自己的另一半,或是成熟的长辈,建立属灵伙伴的关系。因为,往往属灵伙伴一句劝告的话、一句温暖的鼓励、在患难中伸出援手慷慨相助,都能叫我们脱离沮丧、经过试炼,重新振奋起来。所以弟兄姐妹,这条信心的天路旅程不是一条孤独寂寞的旅程,有复活的主、天父上帝和属灵伙伴陪伴我们走过这条试炼信心的旅程,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苦难,得享天上的喜乐。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为死人祷告,一个无谓的争议

在两个不同的教会讲了一篇关于耶稣下阴间的神学性信息。耶稣下阴间,从早期教会的教父、甚至直到宗教改革时期的马丁路德都认为,耶稣下阴间想被囚禁的灵魂传道讲福音。人生前不信主,死后依然有机会得救,为死去的人的灵魂祷告,盼望超越时间、空间的主耶稣拯救那在阴间等候审判的灵魂的观点,原来一点也不新鲜,一点也不新奇。因此持这种观点被标签为所谓的新派神学,那就是一种误会。而且所谓的新派神学也并非指持新奇观点神学立场的一派。不管是新派或旧派,我都不属于两者,我是圣经派,耶稣派。

小孩不笨(马太福音18:1-6)

8月6-10号,英国多个城市发生骚乱。有人指骚乱的根源是因一位年轻黑人被警方打死而引发的。然而从骚乱的规模和严重性,我们发现骚乱的产生不单单只因为一个黑人的死才导致的。虽然分析家指出这是英国社会在长期面对经济不振、失业年轻人面对前景不明时所积压的种种深层裂痕所造成的,甚至批评英国政府的政策等等。可是,事实上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参与掠抢的并不只是所谓被边缘化的社会底层的黑人,当中却也包括白人和富有的中产阶级,他们中的一部分曾被认为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这些原本该属于社会“主流人群”的暴徒,当中有百万富豪的女儿、正在舞蹈学院学习芭蕾的高材生、未来的音乐家和歌剧演员,甚至伦敦奥运的形象大使等等。他们从商店内抢夺商品,鞋子、电视、电脑等等名牌商品。连续四天的骚乱,大部分商店都遭殃。只有一种商店相安无事,书店,他们什么都偷抢,就是没有人偷书。
暴乱分子大多数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11至17岁少年居多。电视新闻播出这些参与暴力袭击和偷盗而被捕的青少年,在出庭受审当天他们中有些步出法庭一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毫不在乎的神情。或许英国首相所指责的更能解释这次暴乱的根源,他谴责“不负责任、自私、孩子失去父亲、学校纪律缺失、不劳而获、享有权利却不履行职责”等社会现象,认为那是因为英国社会正走向道德崩溃。他说:“我们社会中有部分人完全不负责任,他们觉得世界欠他们的。看到那些年轻人在街上砸破抢夺,还脸带笑容,这完全是不负责任、管教不周、缺乏教养、没有道德,这是我们需要改变的。”看看这些学业成绩优秀,家庭经济情况良好的年轻人,竟然是制造骚乱的一分子,管教不周、缺乏教养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英国法律文化及司法体制“过度”庇护未成年人,客观上造成后者缺乏对法律的尊重和敬畏。有轻微犯罪行为(如打架斗殴,偷窃糖果)的青少年,一般得到的“惩罚”只是警告或是为社区服务,“惯犯”或情节严重者才被投入监狱。久而久之,一些人形成了“抓住了也不一定会进入司法程序,进入司法程序也就是被关几天”的“轻松”心理,搞起破坏来有恃无恐。由于过分强调让青少年多点自由生长,过分强调尊重青少年的自我行为方式,造成学校放松管理,家长不敢管理,社会缺失管理的最后现象存在。很多青少年在生长中抗拒接受教育,强化行为自由,尤其在心智不成熟的年龄阶段,他们开始对社会的群体导向盲目跟随,很多情况下,英国的青少年没有了过去那种绅士式教育,过度的放纵让青少年中的一部分人开始滋长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形成了一些随性的习惯。聚众闹事,甚至于放火,他们很多人在“快乐”中肆意放荡。他们不知道那是犯罪,他们不清楚他们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更不清楚自己这样做将成为自己一辈子难以被饶恕的遗憾。
事实上,英国社会长久以来面对传统家庭结构破裂,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的问题。英国单亲家庭比例相当高,在骚乱爆发地托特纳姆区,约4/5的孩子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单亲家庭。很多青少年得不到安全、温暖和稳定的家庭教育,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和道德感。而受个人主义、享受主义和“去权威化”思想影响,很多父母逃避教育和监督子女的责任,放任纵容孩子逃学辍学、酗酒吸毒。骚乱发生后,就有英国媒体拷问“(骚乱者的)父母们哪里去了?”是的,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耶稣基督尤其强调对小孩的教育,没有将上帝的真理和诫命教育给孩子的父母更是受到耶稣的咒诅。耶稣在那里这样说的呢?让我们打开马太福音18:1-6。

本论:
在这段经文的开始,是门徒询问耶稣一个问题,“天国里谁是最大的?”。门徒的问题隐含着门徒对权力地位的重视。然而耶稣的回答却令人出乎意料。耶稣告诉门徒要回转变成小孩那样。耶稣的回答十分无厘头,那是因为小孩子在犹太社会里是十分微小的,成人并不会重视小孩。然而,耶稣这样对门徒说的意思是什么呢?耶稣这里要求门徒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耶稣的意思是要求他们在思想方面来一个根本的转变,不要再追求权力地位。事实上,这里的“回转变成像小孩一样”的意思,也包涵了指出小孩那种天真、单纯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小孩是没有地位的,小孩子必须听从大人的教导,再加上小孩的单纯和天真,所以小孩也容易吸取大人的教导,特别是来自父母亲的家庭教育。因此耶稣除了指出门徒应当放弃权力和地位的追求,更是指出门徒应该如同小孩那样顺服及遵从天上的父上帝的诫命。若不愿意如此,耶稣警告必定不能进天国。

因此这段经文其实除了是耶稣对门徒的提醒,更加是耶稣强调人们对小孩的教育所发出的提醒,并指出在孩子小的阶段给予他们正确的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第6节耶稣警告因为错误的教育,而导致小孩犯罪离开上帝的人将受到的惩罚。耶稣的提醒是正确的,要建立一个人对上帝的敬畏和道德价值观最好是从小孩的阶段开始。为什么我会如此说呢?首先,我们需要先来认识一下人生成长阶段中,接受教导的主要心理特征。

根据心理学家柯尔堡(Lawrence Kohlberg)对各民族进行泛文化的横断面及纵断面的长期研究,研究人类道德心理的发展过程,他提出著名的「三时期六阶段」理论:
(一) 道德成规前期 (Preconventional level)
  儿童根据权威者的命令或行为后果,赏罚或苦乐的获得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好坏,只着重于对自身的影响,此时期又分为两阶段:
1. 处罚与顺从导向 (Punishment and obedience orientation )
从事能避免责罚的行为,根据行为结果决定是非,不考虑动机,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2. 相对功利取向 (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 )
以条件交换及对自己的成本效益来看待人际关系与行为好坏,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能在行为后获利的就是好行为。尚无法考虑抽象的道德观念,如忠诚、感激、正义等。
第一阶段的人通常是儿童,年龄比较小的人,他们道德判断的方法与根据是害怕大人、顺从大人;行为作错了害怕大人处罚。那时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完全是听从大人这样的导向。进到第二阶段,他好像有进步,但还是只以功利为取向,所想的都是我有好行为,我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会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报赏。所以,有好的行为就期待有报赏,不好的行为就会有得到处罚。第一个时期道德判断的依据就是这样。

(二) 道德成规期 (或称道德循规期) (Conventional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不再只企盼行为后立即能获得的物质效果,更进一步能顾及家庭、社会团体或国家的利益。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3. 人际关系与和谐导向 (或称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 (Inter-personal concordance orgood-boy-nice-girl orientation )
能以动机来衡量好坏并以做一个「好孩子」,得到大众的认同,做为行为的信念。
4. 法律与秩序导向 (或称顺从权威导向) (Law and order orientation)
以是否能遵守团体规则、善尽责任或义务、尊重法律、服从权威来判断行为的是非,已初具法制观念。
第二个时期儿童开始慢慢有一些自己判断的能力,但是这样的判断能力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含家人、社会团体、国家的利益等等。所以在此时期阶段三儿童最重视的是合群,作一个好孩子得到大家的认同,而不是像第一个时期用利益取向作主导。同侪如果对我有好的看法,他就觉得很好,很多青少年就是在这个阶段。因此,此时特别需要加强孩子的宗教教育,甚至必须关注他们的社交圈子,因为误交损友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第四个阶段他会去看团体规则、尊重法律,所以说第四个阶段已经初具法治的观念,这已经算是更进一步了。


(三) 道德成规后期 (或称道德自律期、道德原则期)
  (Post-conventional; autonomous; principled level)
此时期之行为判断已能顾及道德的普遍性价值及原则,建立起自己的价值体系,而非仅受团体的左右。此时期可分为两阶段:
1. 社会契约导向 (或称法制观念取向) (Social-contract legalistic orientation)
尊重人权,遵守全体社会所决定的行为标准或默认的社会规约。尊重法律,但不死守法条,认为法律是为了大众公益而制定的,应依社会的需要,而做弹性的修正。
2. 普遍原则导向 ( 或称价值观念取向 )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
此时期,经逻辑思考而订的道德原则,坚信道德的普遍性及一般性,并认为道德不只是注重具体的道德规约的,而是正义、公平与尊重个人尊严、超越法律条文的。
第三个时期的第六个阶段是最进步、最成熟的判断,道德判断的目标应该朝此迈进。一个人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他的的道德判断算是比较成熟,因为他会根据伦理原则来看事情。他当然会遵守法律,但是他也会有独立的判断,他会发现法律的规定有时候也不一定合理。他虽然知道团体的利益很重要,但是他也会发现有时候团体是被某些少数人所操控的。像过去的执政党,控制人民的言论自由等等。进到这个时期的人,他就会看出社会被某一种力量所控制,他会去分辨。因此,当社会制约的力量不合理时,他就不会去遵守,他有他自己的道德原则,这是比较成熟。阶段六的普遍原则的导向,意思就是他会坚持某些原则性的伦理原则,不会受到外在利害关系的影响或支配,而且他会非常重视公义公平、尊严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这个理论,年龄愈小的道德判断能力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年龄愈长,应该会往阶段六来进展。但事实上道德判断不一定随年龄而发展进步,很多人都停留在前面的阶段,像那些为非作歹的人,他们的道德发展都只停在第一、第二个阶段而已,并没有进步。一般社会上的人,大概都在阶段四。能够进到阶段五或六的人,是属于很有伦理判断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可以说相当完全的人,但这样的人并不多。我们在训练学生的伦理认知或实践时,应该朝着这样的目标进行,至少应该脱离第一、第二阶段,而向第五、第六阶段迈进。如此的伦理教育才算成功。可见,要培育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就必须从小开始,而且这个培育的过程是长期的工作,因此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亲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

犹太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圣经箴言书》开宗明义指出: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箴言一7),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不只是在于传授知识,也不只是教人处事之道;犹太的教育理念就是认识及敬畏耶和华,并在上帝的圣洁中生活。犹太人的教育理念就是宗教教育,并且要在孩童小的时候就要在家庭中开始,教导他们认识耶和华的律法。
圣经是犹太人的经典,因此犹太人的儿童教育就必须基于律法的原则,来教导孩子认识耶和华的法则。《申命记》六章4-9节如此说道:“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的 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全心、全性、全力爱耶和华你的 神。我今日吩咐你的这些话,都要记在你的心上;你要把这些话不断地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来的时候,都要谈论。你也要把这些话系在手上作记号,戴在额上作头带。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柱上和城门上。《诗篇》第一篇2节“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诗篇》一百二十八篇“凡敬畏耶和华,遵行他道的人便为有福。”等等。

犹太人非常注重孩童的教育,犹太经典《他耳目》(Talmud)说到:“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从《旧约》来说,培育下一代的宗教素质与道德情操,责任是落在父母的肩膀上。《箴言》常常提到父母管教孩子的责任:“不用杖责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爱儿子的,必对他勤加管教。”(箴言十三24)“趁着还有指望的时候,要管教你的儿子”(箴十九18)“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会偏离。”(箴二十二6)“杖责和管教能使人有智慧,放纵的孩子使母亲蒙羞。”(箴二十九15)等等。对犹太人来说,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根据研究,古时候犹太人的孩子刚学说话时就要背诵:“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主”,5岁就开始学旧约,10岁学《Mishnah》,13岁学十诫,15岁学《Talmud》,18岁成家,20岁立业。犹太教育的重点在于塑造孩子的个性品格,老师以他个人的品格去影响孩童的品格,生命陶塑生命。犹太人的孩子务要尊师重道。犹太人的价值观是以神为本,一方面重视道德的选择过程,令一方面亦不忽略道德的规范内容。我们强调《圣经》是神的话语,也是我们道德规范的标准。人不需要、也不可能自我制定何为道德的标准。神才是我们的准则,人只是去发现神在《圣经》中向人启示的规范。神所定下的道德守则是非常具体的,可以适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圣经》记载三类有关我们道德基础的材料:(一)神的律法:十诫与旧约其它的律例典章;(二)人的典范:《圣经》记载一些人的道德规范与神的教导;(三)基督的教导与典范:耶稣基督的生平与祂对门徒的教导。

从人类道德发展过程以及上帝命令他的子民要给孩子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来看,我们发现在无论是在科学或信仰方面,都告诉我们一件事,培育良好人生观以及道德观,必须从孩子小的时候做起。在经文的第4节,耶稣肯定小孩子的地位,说明了如同地上的父母疼爱听话又顺从教导的孩子那样,天父也一样疼爱那些像小孩那样心甘情愿遵从他诫命和教导的人。因此他们都一样得到天父的喜悦,都一样是天父所爱。如此,就不分地位的大小,都一样是最大的了。不单如此,耶稣在第5节更挑战我们不可小看任何被培育相信独一上帝的小孩子,反而要接纳他们成为信仰群体的一分子。是的,若我们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灌输良好的信仰教育,在小孩子的心理自然而然就会知道他必须要敬畏上帝。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给予孩子良好的宗教教育呢?或许你说你连圣经都没有读,怎么可能教导孩子宗教教育呢?弟兄姐妹,父母的榜样是很重要的。
在美国,数码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创始者Ken Olsen是家喻户晓的电脑设备生产商,他曾经被美国《幸福》杂志评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他总是会提到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的用行动影响了他的一生。据说,他的父亲奥斯维德是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工程师。奥斯维德很勤奋,拥有几项专利。后来,经济不景气,他成为一名推销员。有一次,店里来了一位顾客,想从他手中购买一部他推销的机器,但是,他发现这位顾客并不是真正需要这部机器,于是他劝这位顾客不要购买。这件事情让他的老板非常生气。不过,此后,奥斯维德的客人们总是很信任他。奥斯维德的诚实品德为三个儿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们都以父亲做为自己的榜样,诚实待人。后来,他们全部成为有为的工程师。奥尔森在为人处世方面秉承了父亲的榜样:办事讲原则,合作讲真诚。在员工和商业伙伴中,他拥有很好的口碑。这些对他的事业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父母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对于犹太人来说,教导孩子从小就认识和跟随上帝是犹太人父母亲的责任,所以几乎所有犹太小孩不可能没有受过家庭的宗教教育。这么说来,耶稣几乎是在告诉当时的犹太人,所有的小孩都不是地位微小的,因为耶稣与他们同在,信仰群体必须接纳小孩也是天国的一分子。可见耶稣并不愿意看见小孩被排斥于信仰群体之外,因为他必须在信仰群体之内被保护才不至于受到其他的错误教导而偏离上帝。所以在第6节,耶稣警告“无论谁使一个信我的小弟兄犯罪,倒不如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他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犯罪,也就是指离开上帝。以错误的教导而影响小孩不敬畏上帝离开上帝的人,耶稣警告倒不如以死刑来对付他们。拿一块大磨石拴在人的颈项上,把他沉在深海里的做法是当时罗马政府的其中一项死刑。可见耶稣对错误教导小孩的人所发出警告是多么的严厉,这再次让我们看出耶稣肯定小孩的地位,但耶稣也了解小孩无法做出成熟的是非判断拒绝错误的教导,因此耶稣才会提醒我们要接纳小孩,保护他们在信仰群体中,免受错误教导的影响。小孩就如一个海绵,你教他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小孩就如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写什么,就决定他的脑袋里思考的是什么。因此,小孩并不是笨,小孩会观察父母的言语行为,再模仿父母。所以,不要骂小孩笨,因为真正笨的是大人。

上帝爱我们,他赐下救主耶稣给一切相信他的人。上帝也爱我们的小孩,他赐下圣经话语让我们按着真理教导他们,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可是你或许会说,你对圣经的话语还是一知半解,也不懂如何正确的教导孩子信仰教育,那怎么办呢?你应该让孩子来教会的主日学学习。教会的主日学,原来就是要帮助信徒教育他们的小孩从小认识上帝,敬畏上帝。只是或许时代的转变,教会主日学的学生已经不再单纯的只是信徒的孩子来,也有其他非信徒的孩子在当中。正如刚才所说的,耶稣教导我们要保护小孩在信仰群体里面,但是当非信徒的小孩带着他们在家里所学的一套,来到主日学里影响其他小孩;又或者小孩的非信徒父母虽然让小孩来到主日学,在家里却没有配合去鼓励和支持小孩学习这个宗教教育,小孩自然不会认真看待它在主日学里面所学到教导。结果,我们就会看到当主日学的学生带着学习态度的问题,不单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主日学也逐渐失去了保护信徒孩子持守信仰的功能,变成了托儿所。因为当非信徒的孩子多过信徒的孩子,当孩子的父母没有配合教导孩子,孩子自然受影响。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主日学教育是面对越来越大的挑战。(PR主日学事件)
耶稣在这段经文的提醒是严厉的,但我们发现我们面对世界的挑战太大了。我们如果不重视孩子的宗教教育,只在意他们的学校成绩的话,也许他们是会是学校里老师眼中学业优异的学生,但你不能保证他是个敬畏上帝的人。求主怜悯,帮助我们按着圣经真理教导孩子,以至于孩子被教育成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有上帝的道德价值观在他们心中提醒他们,教会大人也彼此守望小孩,以至于我们不是受非信徒的影响,而是去影响他们。当你看到孩子是想一想,“孩子的父母们哪里去了? ”

上帝的真理领人归正(太15:1-28)

2011年7月22日,挪威发生爆炸和冷血枪击惨案,造成至少93人丧生。警方形容凶手是保守极右翼分子,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份子、反穆斯林。凶手自称是“民族主义者”,极力反对多元文化共存,主张欧洲人的欧洲。他鼓励欧洲发动“十字军”圣战,以反穆斯林、反移民、反多元文化为目标,主张建立纯基督教的欧洲和纯挪威人的挪威。当然,持有类似极端思想的人,在欧洲不止布雷维科一人。像布雷维克所说的那种纯粹的、全部是白人的欧洲这种概念和想法,在欧洲已经是相当普遍的。外来移民、以及伊斯兰教等等,都是他们极力反对的。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完全没有外来移民的欧洲,这样的观点在欧洲社会越来越流行。这种偏激的思想背后其实是在标榜欧洲人的自我优越感,认为其他民族都是次等的。至于他为什么跑去杀人,据说是因为他原本要自己组织一个政治组织,透过政治的管道宣扬这种排外的政治思想,但是因为炒股票亏了钱,没钱,只好用极端的手段去引起人的注意。

其实,这种保守、排斥外人的思想并不止是出现在欧洲而已,在世界各国,甚至马来西亚也有类似的团体。比如标榜马来人至上,自我优越感超标的大马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就是持有相同理念的组织。他们标榜马来人特权,不断地公然煽动种族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奇怪的是我国警察不单没有对付他们,事实上这个组织却是得到巫统的大力支持的。不管是欧洲还是马来西亚,不管是以宗教的名义、种族的名义、还是国家的名义,自我优越感所产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排外,排斥那些和自己不同,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政治立场,甚至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呢?追根究底,不在乎别的,其实一切都关乎自己的利益。挪威的枪杀暴力事件只是冰山的一角。虽然说不见得人们支持极端的暴力行动,但是当主流社会所认同甚至允许这些极端保守观点的存在和蔓延时,那已经是一个危险的起点。为什么人心越来越偏离正路?原因是一部分人作出歪曲真理的教导,而另一部分人盲目跟从不愿意受真理的教训,马太福音15:1-20节指出这两者是耶稣责备的。
歧视者,引人走歪路
在这个朝向发展为全球化和世界村的世代里,处于马来西亚这样多元文化的生活环境当中,我们应该要特别小心,警惕自己避免受到类似的煽动,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认同谁比谁更优越。然而,歧视其他族群的心理,存在于本地各族之间的心里其实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长期的误导以及渲染当中,许多人早已潜移默化地对某某种族,某某群体持有特定的印象,和抗拒的心态,这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群体的心理。特别是近年来,宗教之间的摩擦在我国屡见不鲜,盼望上帝给教会有智慧去处理,免得教会掉入对特定宗教群体持有偏见,产生歧视的情况,久而久之会形成教会的自我优越感,及自以为义。而那样的态度是耶稣所责备和反对的,因为这种心态是违背了上帝的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过去,犹太人一向来有强烈的自我优越感,他们排斥其他族群的人,认为其他种族是次等的,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高人一等。在马太福音第15章,耶稣与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对话里,我们发现法利赛人和经学家正是落在一种排斥他人的心态里。更糟糕的是,经文描述他们如今排斥的对象甚至是来自同一祖宗的犹太人。他们的理由是基于哪方面呢?按马太福音15章1-2节的记载,他们指责耶稣等人违背了古人的传统,饭前不洗手。我们必须留意,他们指责的重点并非因为耶稣的门徒饭前不洗手,重点是在于,他们尝试指责耶稣的门徒违背了犹太教精英阶层所强调的传统做法,偏离了犹太宗教精英分子过去建立上来的所谓纯正犹太教徒身份的教训。因此,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攻击对象不是耶稣的门徒,而是耶稣。他们拐弯抹角地要指责耶稣这位拉比的教导偏离纯正犹太教的教导的。他们的意图是明显地是要毁谤耶稣,指凡是跟随耶稣的教导的犹太人,都不是纯正上帝子民身份。

我们要知道,单单关于洗手,法利赛人就定下了许多礼仪条例,怎样洗才算洁净,怎样洗才算符合条例等等。虽然,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犹太人避免在无意之间触犯了律法。然而,这些外在附加上去的东西,后来却成了喧宾夺主的条例,遮盖了遵行律法真实的意义。法利赛等人认为,若一个人能够完全地遵行传统的规条,那表示他将能够得到主流社会人士的认可,特别是精英阶层的认可。事实上,遵守这些外加的条例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信仰的缘故,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的缘故,因为要不然将会受到歧视,被排挤出主流群体之外。这样的身份等级观念使到犹太人之间产生了排他意识,精英阶级主导了整个犹太群体的身份认同感。因此当出现违背精英阶层教导的情况时,他们便开始歧视甚至排斥不听话的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教会里头也是不陌生的。特别是当人高举个人的属灵经历,标榜特殊的属灵现象时,便会造成教会里信徒对自身的信仰身份感到疑惑,为什么他有这样的经历我没有?是不是没有这样的属灵经历就等于属灵生命差人一等。特别是过去关于讲方言的争论,懂不懂讲方言与得不得救扯上关系,便与推崇等级观念,推举所谓“属灵”基督徒身份的心理有关。有特殊的属灵经历,会讲方言,那么你将被标签为是一位属灵的基督徒。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会讲方言?你是哪一间教会的?一定是长老会,又长又老,不属灵,人的标准盖过了上帝的标准。一时之间,身为长老会教会的会友好像是一件丢脸的事,因为我们不特别高举某类型的属灵经历。

事实上,弟兄姐妹,若上帝的恩典临到你,让你有机会经历特殊的属灵经历,要为此感谢上帝,同时也要求主启示你使你明白,上帝让你经历这样的事情有什么目的,千万不要以此来自我夸耀,抬高自己。同样的,我们也不需要以自己花多少时间灵修祷告,来标榜自己有多虔诚。现今的教会虽然没有过去法利赛人所推崇的各样外在条例,但是我们可能在不自觉中以别的宗教行为取代了过去法利赛人的条例。所以我们应当小心过分重视外在身份,却忽略了内心的如何遵行上帝的命令。久而久之,这只会导致我们产生排斥其他非基督徒或其他肢体的心理,自以为较属灵,高人一等,比其他人优越,在有意无意中便开始歧视其他人。

盲从者,自陷网罗
面对法利赛人的刁难,耶稣基督的回答凸显了耶稣对他们的自我优越,和冷漠无情而感到愤怒。首先,耶稣反问他们为什么情愿遵行人所设的传统规条,却不愿意去遵行上帝的吩咐,甚至是将上帝的命令废弃一边。耶稣提出十诫中的第五诫——孝敬父母的诫命,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教导,不单违反了上帝当初借着摩西所立下的诫命,他们那些体贴人的教,导更如同将上帝形容成自我矛盾,出尔反尔的上帝。怎么说呢?既然上帝命令我们孝敬父母,如今却教导我们既然已经献上了礼物,就不必孝敬父母,那岂不是自相矛盾,说话不算话吗?

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的严重性,就在于此,他们随意扭曲上帝的命令,更将上帝曲解成一位说话不算话的上帝。想想看,这些处于精英阶级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教导上帝的子民,请问犹太人怎么可能正确地行在上帝的正路上呢?耶稣因此而感到恼怒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耶稣很不客气地责备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就像以赛亚先知所预言的伪君子。指他们用嘴唇尊敬上帝,其实心却远离上帝;他们把人的条例当作上帝的道理去教导人,歪曲了上帝的诫命,所以拜上帝也是徒然。
耶稣进一步地召集周围的百姓,教训他们必须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的错误教导。耶稣之所以如此特别提醒这些跟随他的百姓,那是因为耶稣明白人的内心都具有一种惧怕被排挤的心理。

社会里精英阶级的看法往往会被塑造成社会里的主流思想,生活在一个群体内,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众不同很容易就被其他人排挤,孤立。为了避免遭到群体的抛弃,一般来说,人们都不会去违抗主流的意见,而往往选择随波逐流。有一天,某间学校举办了一次特殊的活动,他们邀请到一位化学家来向学生展示他最近发明的化学液体。那天去了很多人,学生们把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整间教室满满的都是人。戴着一副墨镜,长得满脸大胡子的化学家对同学们说:「最近,我研究出来一种强烈的化学液体,我要进行一项实验,看这种液体要用多少时间能从讲台散发到全教室,大家只要闻到一点味道,就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了,他打开瓶子,让透明的液体散发。不久,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二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结果,化学家把大胡子扯下来,拿掉墨镜,大家一看,原来是学校里的一位老师。老师笑着说:「我在瓶子里面装的其实是白开水!」

这个实验,其实反映了学生之间的一种跟随主流群众的效应,当学生看到别人举手,自己也跟着举起了手,这表达人容易盲从。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次世界大战,正是因为当时的德国人过分盲从他的谎言。不要说现今的人容易受潮流的思想所影响,古时候的人更是容易受有权势、有地位的人的想法所影响。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人对律法的解释就是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是领导犹太宗教主流思想的精英阶级,如今耶稣竟然要求百姓拒绝法利赛人和经学家等,这些上层精英的教导,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不单如此,耶稣还以一个比喻批判他们:进到口里的不能使人污秽,只有从口里出来的,才能使人污秽。后来门徒回来向耶稣报告,法利赛人听到耶稣对百姓说的话感到十分生气。

耶稣知道法利赛等人的反应之后,相信是十分地无奈,对于这些顽梗不肯悔改的人,耶稣无奈地再以两个比喻指出他们的悲惨结局:一、被连根拔起来;二、跌进坑里。然而门徒对耶稣先前所讲的比喻究竟表达什么意思摸不着头脑,于是他们请耶稣为他们讲解清楚。我们必须留意的是,在这段经文里,耶稣针对法利赛等人说了三个比喻,而耶稣却只针对第一个比喻进行讲解。不过,如果我们留意的话,耶稣的讲解同样能够令我们明白第二和第三个比喻的意义。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看起来好像是在谈关于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的确,犹太人特别关心食物洁净不洁净的问题,更以食物的条例与其他民族划清界限,排斥他人。然而,耶稣在这里却指出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不是来自外在的事物,反而是来自内心的污秽才是导致不洁净的真正根源。

我们必须留意,耶稣所列出的恶念、凶杀、奸淫、淫乱、偷盗、假见证和毁谤这些邪恶的事,根本就是恶者撒旦的属性。因此,当人甘愿跟随世人的标准,而不跟随上帝的标准,人的内心就被魔鬼利用,传播邪恶的教导。这些偏离真理的教导在人听来也许很感人,很合乎人情,但是事实上却是中了魔鬼的诡计。上个礼拜,Batu Pahat有一位苹果小姐和一位汤姆斯小姐结婚了。报纸头条全版报道,女同性恋高调结婚。婚礼以华人礼俗进行,报纸登出来的照片是两个新娘向长辈敬茶。报纸的内容还报道双方得到家长的祝福。我不晓得身为当事人父母的内心究竟有什么样的想法?现代父母越来越受潮流的影响,认为世代变了,身为父母的必须思想开明开通。孩子同性恋,那是他们的选择,他们高兴就好,我们祝福他们。这听起来好像充满人情味,善解人意,但是这种偏离上帝诫命的言论和教导,其实是来自恶者的谎言。

不认同上帝诫命的人,容易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他们跟随潮流的教导,没有分辨的能力,当面对整个潮流和群体的压力时,为了避免被排斥,就算是错误的价值观也会欣然地接受。我们这个时代充满太多扭曲的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婚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都是为了体贴人的罪和欲望,违背上帝的诫命所导致和产生的。这些顺从人却不顺从上帝的潮流思想,都是被恶者所利用,使人远离上帝的真理。所以耶稣对于第一个比喻的解释,其实就是在指责法利赛等人坚持错误的教导,其实反而成了撒旦利用的工具,使上帝的子民远离上帝。同时也让我们明白到,第二第三个比喻,被连根拔出来,和跌入坑里的意思,也就是表达末日审判时,顽梗不愿悔改的人最终将从上帝的恩典中完全地被拔出来,与恶者一同落入地狱里头。

属灵操练:传讲改变人心的福音真理
法利赛人和经学家强调要成为纯正的犹太人,就必须遵守许多人为的传统,不然就将受到主流犹太群体的排挤和拒绝。为了迎合社群的主流意见,避免被排斥,犹太人盲目地跟从违背上帝诫命的虚假教导。类似的现象,依然发生在现今的时代。没有上帝的诫命,不行走在上帝的真理上,我们将如同瞎子一样,行走在恶者用谎言铺成的道路,将我们引到地狱之门。跟随上帝的真理,行走在上帝的真道上,则是引领我们走向天国的门。我们必须小心,防备那些违背圣经真理的教训,这是耶稣在《马太福音》第十六章对门徒的提醒。然而,耶稣并没有意思要求门徒歧视或排斥法利赛等人,虽然法利赛等人的种种作为的确令耶稣十分恼怒,但是若耶稣教导门徒排斥拒绝法利赛人的话,那就违背了上帝诫命的总纲:爱神,爱人。

耶稣虽然没有说过,跟随他的人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耶稣升天前所颁布的大使命却是跟随他的人不得不去做的。将福音传到地极,使万民做主的门徒。这个传福音的使命,事实上是基督徒指引人们认识真理,行走在福音真理的正路上的重要使命。我们不单是自己需要顺从上帝的福音真理。我们也需要把福音真理带入人群中,帮助人们不再受恶者的谎言所欺骗,心思偏左或偏右。上帝的福音真理教导我们效法耶稣的榜样谦卑,而不是自以为是歧视他人。上帝的福音真理更帮助我们避免盲从世界虚假的教导,陷在罪中无法自拔。求主帮助我们,不再延迟,抓紧机会与人分享福音,因为福音怎里能够改变人心。